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退变性胸腰椎后凸与陈旧性胸腰椎骨折后凸矢状面代偿模式的比较 被引量:8
1
作者 周恒才 朱锋 +5 位作者 邱勇 蒋健 何守玉 朱泽章 刘臻 孙旭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27-432,共6页
目的:比较退变性胸腰椎后凸(DTK)与陈旧性胸腰椎骨折后凸(PTK)患者矢状面代偿模式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2015年2月在我科门诊或在院接受诊疗的32例DTK患者和28例PTK患者的一般资料,并纳入30例健康成人作为对照组.90... 目的:比较退变性胸腰椎后凸(DTK)与陈旧性胸腰椎骨折后凸(PTK)患者矢状面代偿模式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2015年2月在我科门诊或在院接受诊疗的32例DTK患者和28例PTK患者的一般资料,并纳入30例健康成人作为对照组.90例研究对象中男性42例,女性48例,平均年龄47.2岁(30~70岁),DTK组、PTK组和对照组年龄分别为56.0±7.3岁、39.0±8.5岁和45.5±5.5岁.所有研究对象均拍摄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分别测量三组研究对象脊柱矢状位后凸角(KA)、胸椎后凸角(TK)、腰椎前凸角(LL)、骨盆入射角(PI)、骨盆倾斜角(PT)、骶骨倾斜角(SS)及矢状位平衡(SVA),比较三组之间以上脊柱骨盆参数的差异.结果:(1) DTK组和对照组的TK明显大于PTK组(分别为26.5°±5.8°、26.0°±6.3°和23.3°±7.8°,P<0.05),而DTK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2)DTK组的LL、SS(分别为23.1°±12.4°、20.4°±7.7°)均明显小于PTK组(分别为43.4°±7.8°、30.4°±6.6°)和对照组(分别为42.1°±8.5°、31.1°±5.5°)(P<0.001),而PTK组的LL、SS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DTK组的SVA、PT(分别为62.7±17.5mm、26.1°±11.9°)均明显大于PTK组(分别为16.7±7.1 mm、16.7°±8 6°)和对照组(分别为15.8±7.4mm、15.4°±6.6°)(P<0.001),而PTK组与对照组的SVA、PT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3)DTK组与PTK组的KA(分别为46.7°±12.8°、46.0°±13.8°)无显著性差异(P>0.05);DTK组、PTK组和对照组的PI(分别为45.5°±9.7°、46.1°±8.8°、45.1°±8.8°)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退变性胸腰椎后凸患者表现为腰椎前凸减小,骨盆后旋转,并最终出现躯干前倾的矢状面失代偿;陈旧性胸腰椎骨折后凸患者仅表现为TK减小、以骨折椎体为中心的局部后凸,而未发生整体脊柱骨盆参数的代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后凸 退变性后凸 陈旧性骨折 矢状面代偿 脊柱骨盆参数
下载PDF
吡非尼酮对人椎板切除术后硬膜外瘢痕细胞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王凤珍 王兆红 +2 位作者 夏计划 周恒才 拾坤 《徐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0年第11期795-799,共5页
目的探讨吡非尼酮对人椎板切除术后硬膜外瘢痕细胞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体外组织块培养人硬膜外瘢痕细胞并建立细胞系,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吡非尼酮培养,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细胞划痕法观察细胞迁移,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 目的探讨吡非尼酮对人椎板切除术后硬膜外瘢痕细胞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体外组织块培养人硬膜外瘢痕细胞并建立细胞系,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吡非尼酮培养,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细胞划痕法观察细胞迁移,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分析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Ⅰ型胶原蛋白、Smad2、磷酸化的Smad2(phospho-Smad2)、Smad3、磷酸化的Smad3(phospho-Smad3)表达。结果成功分离培养人硬膜外瘢痕成纤维细胞。吡非尼酮可抑制成纤维细胞的活性(P<0.05),且并未增加成纤维细胞的凋亡(P>0.05)。吡非尼酮可抑制细胞的迁移,并抑制α-SMA、Ⅰ型胶原蛋白表达及细胞增殖相关蛋白的表达和磷酸化。结论吡非尼酮可抑制瘢痕成纤维细胞的活性及迁移,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TGF-β/Smad通路及肌成纤维细胞转化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吡非尼酮 成纤维细胞 迁移 增殖 分子机制
下载PDF
骨填充网袋和球囊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上终板损伤的椎体压缩性骨折 被引量:5
3
作者 张建伟 薛有地 +4 位作者 拾坤 周恒才 刘光普 赵猛 王栋 《实用骨科杂志》 2020年第10期910-913,960,共5页
目的比较骨填充网袋(bone filling mesh container,BFMC)椎体后凸成形术和球囊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上终板损伤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的安全性与临... 目的比较骨填充网袋(bone filling mesh container,BFMC)椎体后凸成形术和球囊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上终板损伤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的安全性与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18年10月我科收治的73例伴有上终板损伤的OVCF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两组,PKP组40例,男11例,女29例;年龄60~85岁,平均(68.9±6.8)岁;行球囊椎体后凸成形术。BFMC组33例,男7例,女26例;年龄60~88岁,平均(71.0±8.2)岁;行骨填充网袋椎体后凸成形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骨水泥注射量、伤椎前缘高度、Cobb角、骨水泥渗漏率、邻近椎体骨折发生率。根据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s,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价两组患者临床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至少随访1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2 d、末次随访时伤椎前缘高度、Cobb角、VAS评分、ODI较术前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FMC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较PKP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骨水泥注射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KP组有17例骨水泥渗漏,其中13例为椎间隙渗漏;BFMC组有3例骨水泥渗漏,其中2例渗漏至椎间隙。BFMC组骨水泥渗漏率明显低于PK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PKP组11例发生邻近椎体骨折,其中9例存在骨水泥椎间隙渗漏;BFMC组3例发生邻近椎体骨折,其中1例存在骨水泥椎间隙渗漏。BFMC组邻近椎体骨折发生率明显低于PK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FMC椎体后凸成形术和PKP治疗上终板损伤的OVCF均安全有效,但BFMC椎体后凸成形术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透视次数少、骨水泥渗漏低、邻近椎体骨折发生率低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填充网袋 球囊椎体后凸成形术 上终板损伤 骨水泥渗漏
下载PDF
Bending片在预测退变性脊柱侧凸矫形效果中的作用 被引量:6
4
作者 周恒才 朱锋 +5 位作者 邱勇 乔军 孙旭 刘臻 鲍虹达 何守玉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97-201,共5页
[目的]评价术前Bending位X线片对退变性脊柱侧凸(degenerative scoliosis,DS)术后矫形效果的预测能力,并比较Bending位X线片对预测单纯后路矫形与后路截骨矫形手术效果的差异。[方法]65例接受脊柱矫形手术的DS患者纳入研究,选取每位患... [目的]评价术前Bending位X线片对退变性脊柱侧凸(degenerative scoliosis,DS)术后矫形效果的预测能力,并比较Bending位X线片对预测单纯后路矫形与后路截骨矫形手术效果的差异。[方法]65例接受脊柱矫形手术的DS患者纳入研究,选取每位患者的站立位全脊柱正位X线片、Bending位X线片,术后立位全脊柱正位X线片,分别在以上三种X线片上测量侧凸主弯的Cobb角,分析术前Bending位片Cobb角与术后立位片Cobb角及弯曲柔韧性(BF)与矫形率(CR)的相关性;根据是否行截骨术,将65例患者分为37例单纯后路矫形组与28例伴截骨矫形组,分别分析两组术前Bending位X线片Cobb角与术后立位片Cobb角以及BF与CR相关性。[结果](1)65例患者术前Bending位X线片Cobb角与术后立位X线片Cobb角具有明显相关性(r=0.652,P<0.001),BF与CR具有明显相关性(r=0.451,P<0.001),平均CR为(62.22±14.50)%;(2)37例单纯后路矫形患者术前Bending位片Cobb角与术后立位片Cobb角具有明显相关性(r=0.772,P<0.001),BF与CR具有明显相关性(r=0.729,P<0.001),平均CR为(60.36±14.98)%;28例伴有截骨矫形患者术前Bending位X线片Cobb角与术后立位X线片Cobb角具有相关性(r=0.596,P=0.001),BF与CR相关性差(r=0.237,P=0.225),平均CR为(64.66±13.73)%。[结论]术前Bending位X线片可以预测退变性脊柱侧凸术后矫形效果,其预测单纯后路矫形效果的能力明显优于后路截骨矫形效果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ending位X线片 退变性脊柱侧凸 柔韧性 矫形率
原文传递
椎间盘退变程度对退变性腰椎侧凸脊柱柔韧性的影响 被引量:6
5
作者 周恒才 朱锋 +5 位作者 邱勇 朱泽章 刘臻 鲍虹达 何守玉 乔军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739-744,共6页
目的 探讨椎间盘退变程度对退变性腰椎侧凸(DLS)脊柱柔韧性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至2014年2月66例诊断为DLS患者的一般资料,其中男性10例,女性56例,平均年龄58.4岁(45 ~ 70岁),所有患者均有完整的影像学资料,包括术前立... 目的 探讨椎间盘退变程度对退变性腰椎侧凸(DLS)脊柱柔韧性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至2014年2月66例诊断为DLS患者的一般资料,其中男性10例,女性56例,平均年龄58.4岁(45 ~ 70岁),所有患者均有完整的影像学资料,包括术前立位全脊柱正位X线片、Bending位X线片、MRI等.分别测量术前立位全脊柱正位X线片主弯Cobb角和椎间角,Bending位X线片主弯Cobb角和椎间角,根据椎间盘Pfirrmann分级评估记录主弯区问各个椎间盘退变等级,计算脊柱整体柔韧性与各节段柔韧性,分析椎间盘退变等级与脊柱整体柔韧性以及节段柔韧性的相关性.结果 66例DLS患者术前立位片平均主弯Cobb角为36°±13°,Bending位片平均Cobb角为(21°±11)°,平均柔韧性为45%±15%;共评估记录268个椎间盘的退变等级,其中Ⅰ级8个,Ⅱ级68个,Ⅲ级83个,Ⅳ级91个,Ⅴ级18个.主弯跨度内椎间盘平均退变等级与脊柱整体的柔韧性具有显著相关性(r=-0.727,P <0.01).各节段椎间盘退变等级与相应节段柔韧性具有显著相关性(P<0.01).顶椎区椎间盘相对于其他椎间盘退变程度严重(P<0.01),其节段柔韧性也最差(P<0.01).结论 椎间盘退变程度与DLS脊柱柔韧性密切相关,椎间盘退变越严重,脊柱的柔韧性越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腰椎侧凸 椎间盘 椎间角 柔韧性
原文传递
慢性应激对大鼠胃肠动力功能及下丘脑室旁核催产素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周恒才 周兆明 +3 位作者 海曦 徐萌 陈哲 董榕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788-790,共3页
目的研究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应激(CUMS)状态下大鼠胃肠动力功能的变化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和应激模型组,采用21d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刺激结合孤养方式复制大鼠慢性应激模型,对照观察两组大鼠在体胃肠道墨... 目的研究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应激(CUMS)状态下大鼠胃肠动力功能的变化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和应激模型组,采用21d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刺激结合孤养方式复制大鼠慢性应激模型,对照观察两组大鼠在体胃肠道墨水推进率以及离体肠管收缩性的差异,并利用免疫组化方法,比较两组大鼠下丘脑室旁核(/VN)催产素(OT)样免疫阳性物质的表达。结果(1)造模结束,模型组大鼠体重增加量、糖水偏好f分别(69.97±9.81)g,(49.05±5.98)g]低于对照组[分别(116.27±13.60)g,(83.51±3.08)g](P〈0.001),旷场实验中模型组水平得分、垂直得分[分别(24.00±13.52)分,(3.90±2.51)分]低于对照组[分别(53.60±27.98)分,(11.50±8.85)分](P〈0.05);(2)模型组大鼠墨水推进率[(67.33±6.24)%]低于对照组[(76.83±10.00)%](P〈0.05),离体肠管收缩幅度和收缩频率[分别(1.37±0.18)g,(0.58±0.02Ss—1]低于对照组[分别(1.88±0.13)g,(0.62±0.04)S-1](P〈0.05);(3)模型组大鼠下丘脑室旁核催产素免疫阳性物质大量表达[(59.17±16.08)个],与对照组[(6.07±3.71)个]比较显著增加(P〈0.001)。结论慢性应激可造成大鼠胃肠动力功能下降,这些变化可能与室旁核内催产素表达增多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应激 胃肠动力 下丘脑室旁核 催产素
原文传递
单侧、双侧内固定联合经椎间孔椎间融合对腰椎术后假关节形成及腰椎活动的影响
7
作者 周恒才 马超 +5 位作者 夏计划 冯杰 拾坤 张建伟 刘光旺 张兆川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1年第5期543-548,共6页
目的探讨后路单侧、双侧内固定联合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TLIF)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病变术后假关节的发生及其对腰椎活动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09年1月—2015年5月徐州市中心医院121例腰椎退行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 目的探讨后路单侧、双侧内固定联合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TLIF)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病变术后假关节的发生及其对腰椎活动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09年1月—2015年5月徐州市中心医院121例腰椎退行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5例、女76例,年龄40~70(50.8±6.8)岁。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腰椎后路单侧固定联合TLIF术组(单侧固定组)48例,腰椎后路双侧固定联合TLIF术组(双侧固定组)73例。根据术前及末次随访时腰椎动力位X线片,测量腰椎融合节段(L4/5)、融合节段上邻近节段(L3/4)和下邻近节段(L5/S1)以及全腰段的腰椎运动范围(ROM)。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患者腰痛情况,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疗效,采用腰椎CT评估两组患者椎间融合情况。(1)比较单侧组与双侧组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2)比较两组术后假关节发生率、假关节翻修率;(3)比较单侧组与双侧组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的临床疗效;(4)比较两组无假关节者间,以及单侧组内假关节者与无假关节者间,术前与末次随访的影像学参数及腰痛VAS评分和ODI。结果两组患者临床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随访2~8年。术后单侧内固定组假关节发生率18.6%(9/48),假关节翻修率12.5%(6/48)均高于双侧内固定组的5.5%(4/73)、1.4%(1/7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024、4.698,P值均<0.05)。单侧组与双侧组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术后腰痛VAS评分、OD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单侧固定组、双侧固定组无假关节者间比较,术前、末次随访时L4/5、L3/4和L5S1以及全腰段的腰椎ROM以及腰痛VAS评分、ODI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单侧固定组内:末次随访时假关节者VAS评分、ODI均大于无假关节者,L3/4 ROM小于无假关节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末次随访时融合节段L4/5 ROM假关节者为5.67°±1.12°,无假关节者为0°。而术前及末次随访时全腰椎ROM、L5/S1 ROM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单侧、双侧内固定融合联合TLIF术可以获得相同的中期临床疗效,但单侧内固定术式融合节段稳定性相对低,假关节发生率高,影响腰椎运动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融合术 腰椎 椎间孔椎间融合术 内固定术 假关节
原文传递
术后骨盆投射角和腰椎前凸角匹配程度与退变性脊柱侧凸术后远期临床疗效的关系 被引量:17
8
作者 朱锋 鲍虹达 +5 位作者 邱勇 闫鹏 何守玉 周恒才 刘臻 朱泽章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10-115,共6页
目的 评估术后即刻骨盆投射角与腰椎前凸角之差(PI-LL)是否重建至正常范围与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远期随访中矢状位矫正丢失、内固定失败及生活质量的关系.方法 收集2005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接受退变性脊柱... 目的 评估术后即刻骨盆投射角与腰椎前凸角之差(PI-LL)是否重建至正常范围与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远期随访中矢状位矫正丢失、内固定失败及生活质量的关系.方法 收集2005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接受退变性脊柱侧凸矫形术的6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11例,女性51例,平均年龄(57&#177;10)岁,随访时间均>2年(平均4.2年).测量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患者矢状位参数并计算PI-LL.根据术后即刻PI-LL是否重建至-9°~9°将患者分为两组,并收集末次随访时患者的生活质量量表(包括视觉模拟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分别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Х^2检验比较两组患者在末次随访时矢状位矫正丢失、生活质量以及内固定失败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在随访过程中,两组患者间各影像学参数矫正丢失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患者6.7%(2/30)出现内固定失败,非正常组患者15.6%(5/32)出现断棒,两组间内固定失败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Х^2=21.85,P=0.012).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正常组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低于非正常组患者(F=0.089,P=0.024).结论 PI-LL重建不佳与患者远期生活质量降低、内固定失败风险增加有关,而与远期矫正丢失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侧凸 矫形外科手术 生活质量
原文传递
椎管扩大成形术联合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多节段颈椎管狭窄症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9
9
作者 赵猛 姜效韦 +4 位作者 周恒才 拾坤 王兆红 马超 刘磊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9年第1期46-48,共3页
目的探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联合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多节段颈椎管狭窄症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09—2013-10采用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联合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的23例多节段颈椎管狭窄症。结果本组手术... 目的探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联合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多节段颈椎管狭窄症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09—2013-10采用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联合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的23例多节段颈椎管狭窄症。结果本组手术时间(105.4±10.3)min,术中出血量(264.3±53.3)ml,症状完全缓解时间(55.7±10.4)d。23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39.3(36~50)个月。3例(13.0%)出现轴性症状,予以药物治疗后症状稳定,未出现症状加重。末次随访时铰链侧均骨性融合,未发生再关门、内固定断裂。术后3年椎管正中矢状径较、JOA评分、NDI指数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联合微型钢板内固定是治疗颈椎管狭窄症的有效方法,微型钢板可以有效扩大椎管容积,解除颈椎脊髓压迫而缓解临床症状,降低术后再关门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节段颈椎管狭窄症 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 后纵韧带骨化 微型钢板 内固定
原文传递
单侧后正中入路TLIF联合对侧肌间隙入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肥胖患者腰椎管狭窄症 被引量:5
10
作者 薛有地 刘光普 +4 位作者 周恒才 刘磊 周建 马超 韩猛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8年第11期1187-1189,共3页
目的 观察单侧后正中入路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TLIF)联合对侧肌间隙入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肥胖患者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纳入自2014-05—2016-09诊治的单节段单侧症状肥胖患者腰椎管狭窄症,观察组10例行症状侧后正中入路T... 目的 观察单侧后正中入路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TLIF)联合对侧肌间隙入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肥胖患者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纳入自2014-05—2016-09诊治的单节段单侧症状肥胖患者腰椎管狭窄症,观察组10例行症状侧后正中入路TLIF联合对侧肌间隙入路椎弓根钉内固定,对照组13例行后正中入路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症状侧TLIF术。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术后CK水平更低,术后7 d腰痛VAS评分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2组术后7 d腿痛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3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25(14~40)个月。术后X线片显示内固定及椎间融合器位置良好。2组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时ODI指数及SF-36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单节段单侧症状的肥胖患者腰椎管狭窄症,采用症状侧后正中入路TLIF联合对侧肌间隙入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能够减少手术创伤,有利于患者术后早期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管狭窄症 肥胖 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 肌间隙入路 椎弓根钉 内固定
原文传递
单侧椎弓根穿刺PKP治疗Kümmell病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6
11
作者 姜效韦 赵猛 +6 位作者 周恒才 刘光旺 马超 刘磊 拾坤 薛有地 王兆红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9年第3期268-270,共3页
目的评价单侧椎弓根穿刺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Kümmell病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01—2017-01采用单侧椎弓根穿刺PKP治疗的68例Kümmell病。比较术前、术后1 d、术后1年ODI指数、疼痛VAS评分、伤椎Cobb角... 目的评价单侧椎弓根穿刺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Kümmell病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01—2017-01采用单侧椎弓根穿刺PKP治疗的68例Kümmell病。比较术前、术后1 d、术后1年ODI指数、疼痛VAS评分、伤椎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比值。结果 9例出现骨水泥渗漏,2例往椎管内渗漏(1例出现肋间神经放射痛),其余骨水泥渗漏患者无明显神经压迫症状。68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6(12~24)个月。术后1 d及术后1年伤椎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比值、疼痛VAS评分、ODI指数均较术前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与术后1年伤椎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比值、ODI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疼痛VAS评分较术后1 d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不合并神经功能损伤的Ⅰ、Ⅱ期Kümmell病患者,采用单侧椎弓根穿刺PKP治疗安全有效,创伤小,缓解疼痛的效果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ümmell病 骨质疏松症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单侧椎弓根穿刺
原文传递
桥型椎间融合器(ROI-C)在手术治疗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症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2
作者 薛有地 夏计划 +3 位作者 周恒才 戴维享 马超 冯杰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7年第1期6-9,共4页
目的探讨桥型椎间融合器(ROI-C)在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症中应用的价值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3-06—2015-02采用桥型椎间融合器(ROI-C)进行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24例... 目的探讨桥型椎间融合器(ROI-C)在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症中应用的价值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3-06—2015-02采用桥型椎间融合器(ROI-C)进行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24例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症。比较术前、术后7 d、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临床及影像学指标。结果本组手术时间75~110 min,平均93 min;术中出血量80~200 ml,平均110 ml。24例均获得随访10~29个月,平均18个月。术后2例出现暂时性吞咽困难,Bazaz分级均为轻度吞咽困难,对症处理1周后缓解。术后7 d、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时的JOA评分、VAS评分、NDI指数、Cobb角、颈椎曲度及椎间高度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时的JOA评分、VAS评分、NDI指数较术后7 d进一步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时的Cobb角、颈椎曲度及椎间高度维持良好,与术后7 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前路椎间融合器ROI-C具有零切迹及自稳定的特性,在融合节段获得骨性融合的同时,减少了颈前路内固定系统的相关并发症,其应用于治疗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症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症 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 桥型椎间融合器(ROI—C) 零切迹
原文传递
单侧穿刺囊袋扩张技术在PVP治疗椎体四壁不完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栋 李益明 +5 位作者 刘光旺 冯杰 张建伟 周恒才 戴维享 马超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9年第3期244-246,共3页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PVP)术中应用单侧穿刺囊袋扩张技术治疗椎体四壁不完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10—2017-09行PVP治疗椎体四壁不完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所有患者术中均采用单侧椎弓根...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PVP)术中应用单侧穿刺囊袋扩张技术治疗椎体四壁不完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10—2017-09行PVP治疗椎体四壁不完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所有患者术中均采用单侧椎弓根外穿刺囊袋扩张技术。术后采用VAS评分评估疼痛缓解程度,采用改良Stauffer-Coventry评分系统评估临床症状缓解情况。记录手术前后侧位X线片上伤椎椎体高度及后凸Cobb角。结果术后横断面CT显示伤椎骨水泥均由中央向四周弥散,分布良好,各个方向均无渗漏。21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2.7(7~19)个月。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由术前(8.1±0.8)分降至(2.0±0.7)分,伤椎椎体高度由术前(13.4±1.2)mm增加为(22.5±1.2)mm,后凸Cobb角由术前(27.9±2.2)°改善为(12.2±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末次随访时改良Stauffer-Coventry评分:优13例,良6例,可2例。结论 PVP术中应用单侧穿刺囊袋扩张技术治疗椎体四壁不完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临床疗效满意,椎体高度恢复理想,可有效降低骨水泥渗漏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椎体四壁不完整 经皮椎体成形术 囊袋扩张技术 单侧穿刺
原文传递
单侧椎弓根旁入路骨填充网袋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5
14
作者 周建 周恒才 +4 位作者 戴维享 张兆川 薛有地 刘光普 马超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20年第1期40-43,共4页
目的比较单侧椎弓根旁入路骨填充网袋椎体成形术(BKP)与单侧椎弓根入路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07—2017-12诊治的75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36行单侧椎弓根... 目的比较单侧椎弓根旁入路骨填充网袋椎体成形术(BKP)与单侧椎弓根入路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07—2017-12诊治的75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36行单侧椎弓根旁入路BKP手术治疗(BKP组),39例行单侧椎弓根入路PKP手术治疗(PKP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充盈情况、骨水泥渗漏情况、邻椎再骨折数,术后3 d、术后6个月疼痛VAS评分、ODI指数、伤椎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结果 75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2个月。BKP组和PKP组手术时间、术后邻椎再骨折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PKP组相比,BKP组术中透视次数较少、骨水泥注入量较多、骨水泥充盈评价较优、骨水泥渗漏例数较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术后3 d、术后6个月疼痛VAS评分、ODI指数、伤椎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侧椎弓根旁入路BKP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可以减少术中透视次数、获得更好的骨水泥充盈度,并能显著降低骨水泥渗漏发生率、改善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疼痛症状、恢复并维持伤椎高度、矫正后凸畸形、增加伤椎生物力学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压缩骨折 骨质疏松 骨填充网袋椎体成形术 单侧椎弓根旁入路
原文传递
长、短节段融合内固定治疗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并发症分析 被引量:20
15
作者 何守玉 朱锋 +5 位作者 邱勇 朱泽章 孙旭 鲍虹达 周恒才 乔军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 CAS 2015年第3期176-181,共6页
目的探讨长、短节段融合内固定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凸(degenerative scoliosis,DS)的并发症。方法回顾性研究2007年1月至2012年2月,我院收治的94例DS并接受后路融合手术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其中,长节段固定66例(70.2%),男11例,女55例... 目的探讨长、短节段融合内固定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凸(degenerative scoliosis,DS)的并发症。方法回顾性研究2007年1月至2012年2月,我院收治的94例DS并接受后路融合手术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其中,长节段固定66例(70.2%),男11例,女55例,平均年龄(59.1±9.9)岁,术前侧凸Cobb’s角平均(39.3±9.1)°;短节段固定28例(29.8%),男5例,女23例,平均年龄(62.7±12.3)岁,术前侧凸Cobb’s角平均(18.5±6.4)°。评估指标:年龄、性别、减压节段、融合节段、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冠状面Cobb’s角及整体平衡状态,早期(<术后3个月)和晚期(≥术后3个月)并发症所占比例。结果两组在年龄、性别及减压节段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1、0.412和0.067)。长节段融合固定组平均融合固定节段(11.1±5.5)个,术后侧凸Cobb’s角平均(13.3±6.5)°;短节段融合固定组平均融合固定节段(3.8±3.2)个,术后侧凸Cobb’s角平均(8.8±6.7)°。长节段固定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260.8±35.6)min,(2788.0±63.8)ml,(6.7±5.5)天]明显大于短节段固定组[分别为(188.3±20.7)min,(1642.0±49.9)ml,(4.9±3.8)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长节段固定组早期、晚期及总体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9.1%、28.8%和37.9%;短节段固定组早期、晚期及总体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6%、25.0%和28.6%。长节段固定组最常见的并发症为内固定断裂(8例,12.1%)与冠状面整体失平衡(6例,9.1%);短节段固定组则易出现侧凸进展(2例,7.1%)与近端临近节段病变(2例,7.1%)。结论虽然短节段融合内固定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低,但易出现侧凸进展、临近节段退变等并发症;长节段融合内固定虽然能够显著改善畸形,但手术时间长、术中出血量大,远期随访过程中出现躯干倾斜及断棒等并发症的风险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弯曲 脊柱侧凸 腰椎 外科手术 脊柱融合术 手术后并发症
原文传递
成人腰椎峡部裂性滑脱局部稳定性对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的影响 被引量:5
16
作者 何守玉 朱锋 +5 位作者 孙旭 邱勇 朱泽章 周恒才 鲍虹达 王斌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77-81,共5页
[目的]探讨成人峡部裂性滑脱患者腰椎稳定性对脊柱-骨盆矢状形态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2月~2013年9月在本院收治的59例L5/S1峡部裂性滑脱的患者,平均年龄45.9岁(27~59岁)。根据侧位腰椎过伸、过屈位椎体矢状面的滑移距离分... [目的]探讨成人峡部裂性滑脱患者腰椎稳定性对脊柱-骨盆矢状形态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2月~2013年9月在本院收治的59例L5/S1峡部裂性滑脱的患者,平均年龄45.9岁(27~59岁)。根据侧位腰椎过伸、过屈位椎体矢状面的滑移距离分为动态性滑脱组与静态性滑脱组。动态性滑脱的定义为侧位腰椎过屈X线片上L5椎体滑移距离与侧位腰椎过伸位X线片上L5椎体滑移距离的差值d≥3 mm,反之则为静态性滑脱。测量参数包括矢状面平衡(SVA)、胸椎后凸(TK)、腰椎前凸(LL)、骨盆投射角(PI)、骶骨倾斜角(SS)、骨盆倾斜角(PT)、腰骶角(LSA)以及滑移的距离(SD)、滑移百分比(SP)及腰椎动力位X线片中滑移距离差值。运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两组患者腰痛程度。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间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的异同。[结果]59例患者中20例为动态性滑脱(占33.9%),39例为静态性滑脱(占66.1%)。腰椎动力位X线片中两组患者d值分别为5.1、1.1 mm。VAS腰痛评分动态组为7.0,静态组为4.3(P〈0.05)。动态滑脱组SD、SP均显著高于静态滑脱组(P〈0.05)。脊柱-骨盆参数中,除PI、SS及L5I在动态滑脱组明显大于静态滑脱组外,其余脊柱骨盆参数(SVA,TK,LL,PT,LSA)在两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成人腰椎峡部裂性滑脱患者中,部分患者(33.9%)腰椎失稳相对严重可视为动态性滑脱,这类患者一般滑脱程度较高,可能与较高的PI及L5I有关。不过,腰椎失稳状态相对严重时并不会引起滑脱患者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发生明显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骨盆参数 腰椎滑脱 动态性 静态性
原文传递
腰椎间盘突出症经椎间孔硬膜外封闭的早期效果 被引量:4
17
作者 智勇 张建伟 +4 位作者 周恒才 郭麒玉 杨贵成 纪斌平 李杰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5期1417-1419,共3页
[目的]通过与常规保守治疗比较,评价经椎间孔硬膜外封闭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早期临床效果。[方法] 2016年3月—2019年1月收治单纯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50例;其中,28例采用经椎间孔硬膜外封闭,22例采用常规保守治疗。比较两组早期临床结果... [目的]通过与常规保守治疗比较,评价经椎间孔硬膜外封闭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早期临床效果。[方法] 2016年3月—2019年1月收治单纯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50例;其中,28例采用经椎间孔硬膜外封闭,22例采用常规保守治疗。比较两组早期临床结果。[结果]封闭组治疗后26例患者症状迅速改善;随访期间3例患者因相同部位疼痛,4周后再次行封闭治疗;2例无效,1例转行开放手术,1例转行微创手术。保守治疗12例患者症状1周左右改善。至末次随访时,10例治疗无效,5例转行开放手术,5例转行微创手术。两组患者随访至少12周。治疗后2~12周,两组患者VAS和ODI评分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治疗后2~12周时,封闭组的VAS和ODI评分均显著优于保守组(P<0.05)。[结论]经椎间孔硬膜外封闭术中短期效果良好,疼痛症状改善迅速,部分患者病情可以完全缓解,避免手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经椎间孔入路 硬膜外封闭 一般保守治疗
原文传递
不同体位对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腰椎前凸改变的影响 被引量:2
18
作者 鲍虹达 朱锋 +5 位作者 邱勇 何守玉 闫鹏 周恒才 朱泽章 刘臻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4年第5期358-362,共5页
目的观察单胸弯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T—AIS)患者和单腰弯AIS(L—AIS)患者的腰椎前凸(LL)在平卧位下的改变,量化评估平卧位对LL的影响,并评估站立位冠状面腰弯是否影响平卧位LL的变化趋势。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2年12... 目的观察单胸弯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T—AIS)患者和单腰弯AIS(L—AIS)患者的腰椎前凸(LL)在平卧位下的改变,量化评估平卧位对LL的影响,并评估站立位冠状面腰弯是否影响平卧位LL的变化趋势。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2年12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行手术治疗的女性AIS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T—AIS50例,L—AIS44例。T—AIS患者的平均年龄为(14.95±2.82)岁,术前平均Cobb角为47.19°±10.43°;L—AIS患者的平均年龄(15.22±2.28)岁,术前平均Cobb角为48.12°±9.29°,两组患者的年龄及Cobb角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506、P=0.614及t=0.439、P=0.661)。脊柱侧凸患者存在支具治疗史,神经肌源性疾病、内分泌紊乱、骨骼发育不良、神经系统异常、结缔组织病或智力异常均被排除。所有患者均在术前摄站立位全脊柱侧位X线片及平卧位腰椎侧位X线片。在站立位及平卧位侧位X线片上测量LL。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分别分析T—AIS和L—AIS患者站立位和平卧位LL的相关性;分别对T—AIS和L—AIS患者站立位和平卧位LL的差值(△LL)进行一般统计学分析,并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评估两组患者站立位LL、平卧位LL及ALL之间的差异。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T—AIS患者的站立位LL为50.49°±8.73°,显著大于平卧位状态下的40.79°±9.89°(t=5.199,P〈0.01);L—AIS患者的站立位LL(51.95°±13.49°)和平卧位LL(36.37°±11.82°)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762,P〈0.01)。虽然两组患者问站立位LL的差异(t’=-0.614)和平卧位LL(t=1.974)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但是L-AIS患者的ALL(9.70°±9.34°)大于T—AIS患者的ALL(15.58°±12.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13,P=0.011)。Pe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T—AIS和L—AIS患者的站立位和平卧位LL均存在显著相关性(r分别为0.683和0.778,P值均〈0.01)。T—AIS站立位LL的线性回归方程为Y^站立位LL=25.913+0.602X平卧位LL,L-MS站立位LL的线性回归方程为气女位LL=19.779+0.888S平卧位LL。结论在T—AIS和L-AIS患者中,平卧位LL和站立位LL均存在显著相关性,从站立位到平卧位的LL改变在腰弯侧凸患者体现的尤其明显。腰弯AIS患者的术中弯棒需要考虑平卧位和站立位LL角度的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 腰椎前凸 站立位 平卧位 矢状面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