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农民革命”历史叙述的精神向度——再谈《红旗谱》
1
作者 王平 周悦三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2-67,共6页
《红旗谱》作为“十七年”时期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经典,所蕴含的历史意蕴、文化内涵和叙述方法等显示了特定历史时期文学创作在权力规训下独特的审美范式,潜在地影响了我们认识历史的方式。以“农民革命”这一眼光再次审视《红旗谱》... 《红旗谱》作为“十七年”时期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经典,所蕴含的历史意蕴、文化内涵和叙述方法等显示了特定历史时期文学创作在权力规训下独特的审美范式,潜在地影响了我们认识历史的方式。以“农民革命”这一眼光再次审视《红旗谱》时,必然要以现代历史观和审美价值取向为依托,把作品当成一个历史性文本来解读,力求挖掘作品经典化过程中被忽略的声音和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旗谱》 审美价值取向 历史叙述 叙述方法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 权力规训 精神向度 审美范式
下载PDF
《十月的土地》:东北地方的历史低语
2
作者 王平 周悦三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90-193,共4页
一直以来,津子围的小说创作聚焦于城市和人的现实体味,而生于斯长于斯的东北乡土,则很少作为直接的书写对象出现在他的文字中。《十月的土地》是津子围又一部现实主义之作,昭示了他在文学视点上的转向,这种转向带有个人浓厚的情感温度... 一直以来,津子围的小说创作聚焦于城市和人的现实体味,而生于斯长于斯的东北乡土,则很少作为直接的书写对象出现在他的文字中。《十月的土地》是津子围又一部现实主义之作,昭示了他在文学视点上的转向,这种转向带有个人浓厚的情感温度。小说以20世纪20—40年代为背景,揭示了作家对"农民与土地""人与人""人与时代"之间联结的思考,在故事的架构、人物的塑造与情感的介入等方面,充分显示着津子围小说创作的鲜明色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书写对象 现实主义 人物的塑造 农民与土地 小说创作 20世纪
下载PDF
《尘埃落定》文化转型的心理镜像
3
作者 王平 周悦三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6期442-446,共5页
阿来在世界文化的大背景下,穿行于汉、藏两种异质文化,小说《尘埃落定》讲述了藏族土司文化的衰落与退潮,揭示了历史进程中,在汉文化的影响与多种文明碰撞下,嘉绒地区的历史震荡。从嘉绒藏族历史文化碎片、文化转型与失序、精神原乡的... 阿来在世界文化的大背景下,穿行于汉、藏两种异质文化,小说《尘埃落定》讲述了藏族土司文化的衰落与退潮,揭示了历史进程中,在汉文化的影响与多种文明碰撞下,嘉绒地区的历史震荡。从嘉绒藏族历史文化碎片、文化转型与失序、精神原乡的文化忧思3个角度,分析了阿来对嘉绒地区文化转型的审视,以及文化转型视域下人类心灵镜像的表现,展示了革命历史题材另类书写的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来 《尘埃落定》 文化 转型 心理镜像
下载PDF
鲁迅《故乡》的三种形态
4
作者 王平 周悦三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46-49,共4页
《故乡》是鲁迅笔下中国现代乡土文学风景的展示,更是自己一次强烈的生命感知,蕴含了自身对“人与他人”“人与空间”“个人与群体关系”的即问。《故乡》以记忆、语言、观念三种形态为依托,表达作者对过去、现在、未来的思考。鲁迅从... 《故乡》是鲁迅笔下中国现代乡土文学风景的展示,更是自己一次强烈的生命感知,蕴含了自身对“人与他人”“人与空间”“个人与群体关系”的即问。《故乡》以记忆、语言、观念三种形态为依托,表达作者对过去、现在、未来的思考。鲁迅从对故乡世界的追认与告别中进行自我的内在体认,在故乡的失落中言说着对重建精神家园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故乡 记忆 形态
下载PDF
另类革命书写《荷花淀》
5
作者 周悦三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21年第30期3-4,17,共3页
作为抗战文学的代表作品,《荷花淀》却以其超然的文学性占有重要的位置。革命小说的“非革命性”叙写,抗战小说对生活美的突显,以及诗化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都表现着作家有别于传统革命战争叙述的新的创造,体现了孙犁另类的革命书写方式。
关键词 《荷花淀》 革命书写 诗意特征 人性美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