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精神分裂症患者社区干预的效果评价 被引量:9
1
作者 周建芳 薛志强 +1 位作者 张少平 周慧钧 《环境与职业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75-277,共3页
[目的]探讨社区干预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近期效果。[方法]抽取上海市虹口区社区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48例(其中干预组28例,对照组20例),两组的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病程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干预组进行为期11个月的个... [目的]探讨社区干预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近期效果。[方法]抽取上海市虹口区社区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48例(其中干预组28例,对照组20例),两组的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病程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干预组进行为期11个月的个案管理,包括综合患者的精神和躯体情况、疗效、生活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以及工作状况等,制定个体化康复计划、康复目标及落实措施;定期随访指导;评估和修订康复计划。对照组常规访视。在基线收集一般资料,并在基线和干预结束后使用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ITAQ)、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Morningside康复状态量表(MRSS)、一般健康问卷(GHQ)、家庭负担会谈量表(FIS)评定。[结果]干预组和对照组之间在基线各量表评分比较,除了FI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他各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线与随访时各量表减分值比较:干预组PANSS总分(3.79±3.72)、阴性症状量表(1.29±1.90)、一般精神病理学症状量表(1.86±2.24)、MRSS(1.81±0.96)和GHQ(2.29±3.54)均优于对照组[分别为(-0.21±0.61)、(0.07±0.30)、(0.10±0.62)、(-0.10±1.37)、(-1.10±2.36)],P<0.01;其他各项减分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个案管理有利于改善社区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症状,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和康复状态以及降低家庭照料负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庭行为干预 慢性精神分裂症 康复
下载PDF
对社区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个体化康复治疗的近期效果 被引量:7
2
作者 薛志强 谈艳 +3 位作者 张少平 周慧钧 周建芳 朱紫青 《上海精神医学》 2007年第1期28-30,38,共4页
目的探讨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个体化康复治疗的近期效果。方法抽取上海市虹口区社区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干预组进行为期4月的个体化康复治疗;在基线收集一般资料,并在基线和干预结束后使用简明精神病量表(The... 目的探讨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个体化康复治疗的近期效果。方法抽取上海市虹口区社区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干预组进行为期4月的个体化康复治疗;在基线收集一般资料,并在基线和干预结束后使用简明精神病量表(The Brief Psychiatric Rating Scale,BPRS)、副反应量表(Treatment Emergent Symptom Scale,TESS)、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ocial Disability Screening Schedule,SDSS)、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Scale,ADL)、功能活动调查表(Functional Activites Questionaire,FAQ)、药物依从性以及不良反应报告(自制)等评定。结果入组的干预组20例和对照组14例,诊断均为精神分裂症,两组在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病程、住院次数、家族史均为统计学差异。基线两组的各个量表得分均无统计学差异,随访时两组在BPRS总分、BPRS缺乏活力因子两项存在统计学差异。干预组在个体化康复治疗后BPRS总分、BPRS缺乏活力因子、BPRS思维障碍因子、BPRS激活性、TESS、SDSS、FAQ共7项得分较治疗前分值降低。对照组在随访时仅有SDSS共1项得分较基线增高。结论个体化康复治疗能够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症状和社会适应等社会功能,以及降低药物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体化康复治疗 慢性精神分裂症 社会功能
下载PDF
上海市某城区人群抑郁障碍流行病学调查 被引量:11
3
作者 方芳 张少平 +4 位作者 汪作为 陈银娣 薛志强 周慧钧 周天骍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740-742,共3页
目的初步调查上海市虹口区社区人群抑郁障碍患病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分别以流调用抑郁量表(CES.D)与DSM-Ⅲ—R定式临床检查(SCID—P)作为筛查与诊断工具。结果共调查5038例,有效问卷5032例。抑郁症状发生... 目的初步调查上海市虹口区社区人群抑郁障碍患病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分别以流调用抑郁量表(CES.D)与DSM-Ⅲ—R定式临床检查(SCID—P)作为筛查与诊断工具。结果共调查5038例,有效问卷5032例。抑郁症状发生率为5.29%;抑郁障碍总患病率为4.31%,其中抑郁症为2.37%、恶劣心境及躯体疾病所致心境障碍分别为1.78%、0.16%。抑郁障碍患者LES总分、负性事件值、家庭有关问题分更高,PSSS更低,均差异有显著性(t=4.91,P〈0.01;t=5.25,P〈0.01;t:5.60,P〈0.0l;t=3.33,P〈0.01)。有抑郁症状者平均年龄高,丧偶、无业或退休、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月收入≤1500元、无业余爱好、性格内向、有抑郁发作史、有严重躯体疾病、有精神疾病家族史比例更高,均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抑郁症是一种患病率较高的精神障碍,与多项人口学因素及生活事件和社会支持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行病学 抑郁障碍 患病率 社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