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围术期不同抗血小板方案在颅内未破裂动脉瘤介入术患者中的临床疗效及出血性风险比较 被引量:5
1
作者 周敬斌 王木春 邓东风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18年第2期288-291,共4页
【目的】探讨围术期不同抗血小板方案治疗颅内未破裂动脉瘤介入术患者临床疗效及出血风险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至2016年10月本院收治的160例颅内未破裂动脉瘤行介入术治疗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A纽[... 【目的】探讨围术期不同抗血小板方案治疗颅内未破裂动脉瘤介入术患者临床疗效及出血风险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至2016年10月本院收治的160例颅内未破裂动脉瘤行介入术治疗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A纽[术中给予负荷剂量(8ug/kg)替罗非班治疗,3min后改为维持剂量(0.1μg/kg·min)治疗,n=50]、B组(术前2~24h给予负荷剂量氯吡格雷治疗,n=60)、C组(术前3~5d给予75mg氯吡格雷+100mg阿司匹林治疗,n=50),观察三组术后出血事件及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OS)评分变化及半年后随访预后情况。【结果】术后A组出血事件及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B组、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O.05);而B组与c组出血事件及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A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B组、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三组GO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术后1个月、术后2个月、术后3个月三组GOS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前,且A组GOS评分显著高于B组、c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随访率为1∞%(50/50),B组随访率98.33(59/60),C组随访率96.00(48/50),随访结果显示A组预后效果显著优于B组、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d0.05)。【结论】替罗非班治疗方案可作为一种治疗颅内未破裂动脉瘤介入术患者安全有效的抗血小板方案,其较双抗抗血小板方案及负荷剂量氯吡格雷治疗方案更具优势,且出血风险更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外科学 支架 手术期间 血小板聚集抑制剂/治疗应用 出血
下载PDF
三叉神经与血管关系的核磁影像学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周敬斌 金点石 +1 位作者 段云平 高宝山 《大连大学学报》 2008年第3期96-98,共3页
常规MRI加3D T1 SPGR序列行脑干薄层扫描70例TN患者,采用盲法确定三叉神经根部解剖改变,分别观察双侧三叉神经周围是否存在血管影,并测定三叉神经长轴与邻近血管的距离,两侧对照分析。结果表明,MRI加3D T1 SPGR序列为目前TN病因诊断的... 常规MRI加3D T1 SPGR序列行脑干薄层扫描70例TN患者,采用盲法确定三叉神经根部解剖改变,分别观察双侧三叉神经周围是否存在血管影,并测定三叉神经长轴与邻近血管的距离,两侧对照分析。结果表明,MRI加3D T1 SPGR序列为目前TN病因诊断的较好影像检查方法,TN的主要病因为患侧三叉神经根部受血管压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MRI 三叉神经 微血管
下载PDF
显微手术对大脑后动脉巨大动脉瘤的治疗效果观察 被引量:5
3
作者 周敬斌 海燕 《中国疗养医学》 2014年第10期926-927,共2页
目的探讨分析显微手术对大脑后动脉巨大动脉瘤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辽宁省大连市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08-01—2013-12收治的10例行显微手术的大脑后动脉巨大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例患者中有... 目的探讨分析显微手术对大脑后动脉巨大动脉瘤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辽宁省大连市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08-01—2013-12收治的10例行显微手术的大脑后动脉巨大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例患者中有5例行动脉瘤夹闭,3例行动脉瘤夹闭并实施瘤体切除术,2例行动脉瘤包裹术。术后9例患者恢复良好,1例仍存在不全象限性偏离。结论对大脑后动脉巨大动脉瘤患者行显微手术时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将动脉瘤及载瘤动脉充分显露,并注意保护神经以及穿支血管,能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生发生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后动脉 巨大动脉瘤 显微手术
下载PDF
脑胶质瘤患者的显微手术治疗效果观察 被引量:3
4
作者 周敬斌 海燕 《中国疗养医学》 2014年第11期1009-1010,共2页
目的探究分析对脑胶质瘤患者采取显微手术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11—2013-11接收治疗的73例脑胶质瘤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其分为治疗组(37例)和对照组(36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开放手术治疗,治疗... 目的探究分析对脑胶质瘤患者采取显微手术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11—2013-11接收治疗的73例脑胶质瘤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其分为治疗组(37例)和对照组(36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开放手术治疗,治疗组患者给予显微手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术后恢复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脑胶质瘤患者采取显微手术治疗,临床治疗效果较好,创伤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胶质瘤 显微手术 并发症 疗效
下载PDF
重复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支架内再狭窄的近期疗效
5
作者 周敬斌 邓东风 王木春 《白求恩医学杂志》 2014年第1期25-26,F0002,共3页
目的:探讨重复颈动脉支架置入术( CAS)治疗支架内再狭窄( ISR)患者的近期疗效。方法9例ISR患者重复行CAS治疗,术后定期随访,观察其临床效果。结果本组患者均成功重复置入颈动脉支架,术后造影显示狭窄程度≤10%者6例,11%~20... 目的:探讨重复颈动脉支架置入术( CAS)治疗支架内再狭窄( ISR)患者的近期疗效。方法9例ISR患者重复行CAS治疗,术后定期随访,观察其临床效果。结果本组患者均成功重复置入颈动脉支架,术后造影显示狭窄程度≤10%者6例,11%~20%者2例,>20%者1例;术后随访6个月,未发现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或缺血性脑卒中复发,造影复查狭窄程度仅1例加重,其余未改变。结论重复CAS治疗ISR患者安全、可行,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 支架内再狭窄
下载PDF
血管畸形手术的临床治疗效果观察
6
作者 周敬斌 海燕 《中国医药指南》 2014年第35期23-24,共2页
目的观察血管畸形手术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搜集100例先天性血管畸形患者,按血管畸形种类分为A、B、C三组,分别为海绵状血管瘤、先天性动静脉瘘、静脉畸形骨肥大综合征,回顾性分析三种病症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A组伤口肿胀者11例,复发率为2... 目的观察血管畸形手术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搜集100例先天性血管畸形患者,按血管畸形种类分为A、B、C三组,分别为海绵状血管瘤、先天性动静脉瘘、静脉畸形骨肥大综合征,回顾性分析三种病症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A组伤口肿胀者11例,复发率为28.6%。B组患者手术治疗效果良好,但随着时间的增加,患者疼痛缓解、皮肤温度过低等现象比之术前有增无减,复发率为48.1%。C组23例患者经治疗明显好转,复发率为18.4%。结论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制定出联合与个性化治疗方案,对临床治疗效果具有显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畸形 手术 疗效
下载PDF
血浆不对称二甲基精氨酸表达水平与脑血管痉挛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丛建军 张天喜 +7 位作者 高宝山 常庆勇 钱盛伟 张继志 金点石 黄坤 曲凯 周敬斌 《中国医药》 2009年第6期431-433,共3页
目的研究蛛网膜下腔出血后不同时期血浆不对称二甲基精氨酸(ADMA)的表达水平,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不平衡二甲基精氨酸与脑血管痉挛发病机制的相关性。方法选取3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再选择2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双抗体夹... 目的研究蛛网膜下腔出血后不同时期血浆不对称二甲基精氨酸(ADMA)的表达水平,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不平衡二甲基精氨酸与脑血管痉挛发病机制的相关性。方法选取3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再选择2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双抗体夹心酶标免疫分析法测定出血后不同时段(出血后1~3d、4~7d、14—21d)血浆ADMA水平。同期采用经颅多普勒测量颅内动脉的血流速度,连续或间断监测脑血管的痉挛状况。根据有无脑血管痉挛将38例患者分为血管痉挛组与非血管痉挛组。对测定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血管痉挛组血浆ADMA浓度明显升高,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无血管痉挛组水平轻度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血管痉挛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1~3d出现2例,4~7d28例,14—21d以后1例。4~7d时出现脑血管痉挛的患者ADMA含量较时间段的患者明显升高,与其他2个时间段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例脑动脉瘤再破裂,1例重度脑挫伤脑疝死亡。6例治疗过程中新发脑梗死病情加重,经治疗后好转。其他患者疗效满意。结论ADMA参与了蛛网膜下腔出血病理生理过程,与脑血管痉挛的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不对称二甲基精氨酸 脑血管痉挛
下载PDF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评价颈动脉支架成形术中应用保护伞后新发缺血性脑损害的评价 被引量:1
8
作者 金点石 邓东风 +2 位作者 高宝山 周敬斌 任刚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1年第3期130-133,共4页
目的采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评价颈动脉支架成形术中应用保护伞后新发缺血性脑损害的情况。方法共纳入60例颈动脉狭窄(狭窄率为50%~95%)患者,均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分为保护伞组(30例)和非保护伞组(30例)。手术前后24h内行DWI检查... 目的采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评价颈动脉支架成形术中应用保护伞后新发缺血性脑损害的情况。方法共纳入60例颈动脉狭窄(狭窄率为50%~95%)患者,均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分为保护伞组(30例)和非保护伞组(30例)。手术前后24h内行DWI检查,计数术后新发脑缺血病灶的数量、大小和部位。结果①术后24h内行DWI检查,共18例患者出现高密度缺血病灶,其中保护伞组6例(20%),非保护伞组12例(4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共出现高密度缺血病灶41个,其中保护伞组14个,非保护伞组27个;病灶主要位于支架同侧,两组病灶部位构成比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直径≤3 mm的病灶共33个,其中保护伞组13个,非保护伞组20个;直径>3mm的病灶共8个,其中保护伞组1个,非保护伞组7个,两组病灶大小构成比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支架置入术中使用保护伞可减少新发缺血病灶的发生,尤其是直径较大的病灶,但术中仍可出现新发缺血病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架 脑缺血 磁共振成像 弥散 保护伞
下载PDF
大脑深静脉系统的影像学研究与临床应用 被引量:2
9
作者 颜抒阳 高宝山 +3 位作者 邓东风 张继志 曲凯 周敬斌 《中国医药》 2013年第3期335-338,共4页
目的探讨大脑深静脉系统的解剖特点及代偿功能,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对常规CT和/或MRl检查已排除累及静脉系统疾病的60例受检者分别进行脑CT静脉血管成像(CTV)、磁共振静脉血管成像(MRV)、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对大脑深... 目的探讨大脑深静脉系统的解剖特点及代偿功能,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对常规CT和/或MRl检查已排除累及静脉系统疾病的60例受检者分别进行脑CT静脉血管成像(CTV)、磁共振静脉血管成像(MRV)、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对大脑深静脉和静脉窦的显示、构成、走形、引流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测量相关数据。结果①两侧大脑内静脉无明显差异,大多呈相互平行的关系,但并非恒定,由前向后的走行过程中存在变异(前部呈上下位,向后渐移行呈平行关系),其间未见吻合支,最终均汇入Galen静脉。②基底静脉系变异较多,90%(104侧)汇人大脑大静脉;10%(12侧)汇人大脑内静脉的末端。(3)Galen均表现为单干型,变异较少,走行较直,根据MRV图像可分为5种类型:I型,由左右大脑内静脉和左右基底静脉构成;Ⅱ型,由左右大脑内静脉和单支基底静脉构成;Ⅲ型,由左右大脑内静脉构成;IV型,由单支大脑内静脉和左右基底静脉构成;V型,由单支大脑内静脉和单支基底静脉构成。④按照上矢状窦、直窦和双侧横窦的吻合关系以及横窦引流优势,可将窦汇区的解剖形态根据CIV图像分为4型,横窦引流优势表现为右侧为主38例,左侧为主10例,基本相等12例。结论大脑深静脉系统的解剖结构复杂且变异较多,CTV、MRV、DSA是显示大脑深静脉系统及静脉窦的有效方法,各有优劣,有助于判断代偿通道,对于临床诊断和手术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静脉 磁共振血管造影术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CT静脉血管成像
下载PDF
CT静脉成像和磁共振静脉成像及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0
作者 颜抒阳 高宝山 +3 位作者 邓东风 孙小鹏 曲凯 周敬斌 《中国医药》 2013年第2期182-184,共3页
目的探讨CT静脉成像(CTV)、磁共振静脉成像(MRV)、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显示脑肿瘤的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的情况,以及判断肿瘤与静脉(窦)关系的准确性,从而为神经外科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信息。方法回顾性分析31... 目的探讨CT静脉成像(CTV)、磁共振静脉成像(MRV)、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显示脑肿瘤的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的情况,以及判断肿瘤与静脉(窦)关系的准确性,从而为神经外科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信息。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脑肿瘤患者脑CTV、MRV、3D—DSA血管造影检查资料,其中松果体区肿瘤6例,脑膜瘤25例(镰幕脑膜瘤6例,窦镰旁脑膜瘤9例,其他部位10例)。肿瘤均为单发,术前判断对肿瘤的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窦)的显示并与术中情况对照。结果CTV、MRV、3D—DSA获得三维冈像均能清晰显示肿瘤内部及表面结构、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且显示的肿瘤一静脉(窦)关系与术中情况有很好的吻合率。CTV优于MRV、3D—DSA,可作为判定金标准。结论对脑肿瘤患者术前采用CTV、MRV、3D—DSA血管造影可准确显示肿瘤的供血动脉、引流静脉(窦)以及肿瘤与血管的空间关系,有助于完整切除肿瘤的同时避免损伤邻近静脉(窦),为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至关重要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脑肿瘤 神经外科
下载PDF
海绵窦段颈内动脉瘤的手术方式、手术指证及影响疗效的因素 被引量:1
11
作者 郭旭东 高宝山 +2 位作者 周敬斌 王焱华 王木春 《中外医疗》 2012年第31期44-45,共2页
目的探讨海绵窦段颈内动脉瘤的手术方式、手术指证及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该院住院治疗的海绵窦段颈内动脉瘤患者26例,所有患者均给予颅内外动脉搭桥术与动脉瘤孤立术联合治疗。结果术后搭桥血管通畅24例,闭塞2例。术后16例患者未发生... 目的探讨海绵窦段颈内动脉瘤的手术方式、手术指证及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该院住院治疗的海绵窦段颈内动脉瘤患者26例,所有患者均给予颅内外动脉搭桥术与动脉瘤孤立术联合治疗。结果术后搭桥血管通畅24例,闭塞2例。术后16例患者未发生神经功能的障碍,2例患者发生严重的并发症。患者术后格拉斯哥评分(GOS):16例患者为5分,4例患者为4分,6例患者为3分,患者的优良率为76.92%(20/26),致残率为23.08%(6/26)。结论颅内外动脉搭桥术与动脉瘤孤立术联合应用,是治疗海绵窦段颈内动脉瘤的有效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蛛网膜下腔出血 血管内介入治疗
下载PDF
自发性侧裂区域出血3D-CTA及3D-DSA特点及临床治疗的研究
12
作者 张绪新 周敬斌 +3 位作者 李彦钊 王洪国 高云鹤 邓东风 《中国医药指南》 2014年第4期111-112,共2页
目的探讨侧裂区域自发性出血患者在3D-CTA或3D-DSA上的特点,分析其对临床诊断、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回顾性收集120例自发性侧裂区域出血患者行3D-CTA或3D-DSA资料,综合分析出血量、出血部位及相应临床表现后,予以内科综合、外科手术或... 目的探讨侧裂区域自发性出血患者在3D-CTA或3D-DSA上的特点,分析其对临床诊断、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回顾性收集120例自发性侧裂区域出血患者行3D-CTA或3D-DSA资料,综合分析出血量、出血部位及相应临床表现后,予以内科综合、外科手术或介入手术治疗。结果手术组及介入组治疗预后效果无明显差异,侧裂区出血早期手术较晚期手术预后效果好。结论自发性侧裂区域出血患者,首先应积极行3D-CTA或3D-DSA,以明确病因,指导临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发性侧裂区域出血 外科手术 介入治疗 内科综合治疗
下载PDF
3D-DSA对模拟锁孔翼点入路前交通动脉瘤夹闭手术的指导意义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长歌 高宝山 +3 位作者 邓东风 周敬斌 于颖 张云峰 《中外医疗》 2012年第27期174-175,177,共3页
目的探讨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对锁孔翼点入路开颅夹闭前交通动脉瘤手术的指导意义。方法选择前交通动脉瘤患者49例,行全脑血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并行三维重建,然后将图像旋转成锁孔翼点入路手术体位的3D-DSA。用于指导前交通动... 目的探讨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对锁孔翼点入路开颅夹闭前交通动脉瘤手术的指导意义。方法选择前交通动脉瘤患者49例,行全脑血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并行三维重建,然后将图像旋转成锁孔翼点入路手术体位的3D-DSA。用于指导前交通动脉瘤的开颅夹闭治疗。并将术前模拟与术中实际情况进行比较。结果①一次性直接理想暴露前交通动脉瘤者26例,局部小范围调整21例,术中大范围变动显微镜角度2例;②术前拟定部分咬除蝶骨嵴13例,完全磨除蝶骨嵴36例;术中数据分别为10例、39例;③49例患者的51个前交通动脉瘤中,术前3D-DSA影像显示前交通动脉瘤的大小与术中测量相符合的有50个,符合率98.1%;前交通动脉瘤瘤体瘤颈的指向以及与载瘤动脉的空间位置关系与术中所见全部相同,符合率100%;④术前初步选择动脉瘤夹58枚,术中更换4枚,术前拟定的准确率93.1%;⑤术前发现有穿支动脉者19例,在术中均得到证实,13例患者的重要穿支动脉遗漏,真阳性率59.4%(19/32)。结论 3D-DSA能准确地显示前交通动脉瘤的形态特征,为个体化设计锁孔翼点手术入路提供依据,对手术夹闭前交通动脉瘤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通动脉瘤 三维血管造影 数字减影 锁孔翼点入路
下载PDF
桂哌齐特联合法舒地尔治疗脑动脉瘤栓塞术后脑血管痉挛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5
14
作者 周敬斌 王木春 《现代药物与临床》 CAS 2018年第3期478-482,共5页
目的探讨桂哌齐特联合法舒地尔治疗脑动脉瘤栓塞术后的脑血管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7年6月在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治疗的脑动脉瘤栓塞术后脑血管痉挛的患者15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76例)和治疗组(76例)。对照组静脉滴注... 目的探讨桂哌齐特联合法舒地尔治疗脑动脉瘤栓塞术后的脑血管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7年6月在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治疗的脑动脉瘤栓塞术后脑血管痉挛的患者15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76例)和治疗组(76例)。对照组静脉滴注盐酸法舒地尔注射液,30 mg加入100 m L生理盐水,3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静脉滴注马来酸桂哌齐特注射液,320 mg加入10%葡萄糖溶液500 m L,2次/d。两组患者均治疗14 d。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NFI评分、Glasgow昏迷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经颅多普勒(TCD)指标和血清学指标。结果治疗后,对照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80.26%,显著低于治疗组的94.74%,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NFI评分明显降低,Glasgow昏迷和Barthel指数评分明显升高,同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NFI评分、Glasgow昏迷和Barthel指数评分比对照组改善更显著(P<0.05)。治疗后,两组双侧大脑前动脉(ACA)、大脑中动脉(MCA)和大脑后动脉(PCA)血流速度均显著增加(P<0.05);且治疗组比对照组增加更显著(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内皮素-1(ET-1)水平显著降低,一氧化氮(NO)和6-酮-前列腺素F1α(6-K-PGF1α)水平显著升高,同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血清学指标改善后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马来酸桂哌齐特联合法舒地尔治疗脑动脉瘤栓塞术后的脑血管痉挛可有效改善患者意识状态,抑制机体炎症细胞因子表达,增加脑血流速度,促进神经功能损伤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来酸桂哌齐特注射液 盐酸法舒地尔注射液 脑血管痉挛 脑动脉瘤栓塞术 NFI评分 内皮素-1 6-酮-前列腺素F1Α
原文传递
支架植入重构载瘤动脉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 被引量:4
15
作者 邓东风 金点石 +5 位作者 曲凯 周敬斌 朴翔宇 蔡鸣 张艳丽 孙瑞坦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220-1223,共4页
目的 探讨41例巨大及复杂颅内动脉瘤的支架植入重构载瘤动脉治疗方法以及选择不同支架结合不同型号弹簧圈栓塞动脉瘤的适应证,急性期使用支架的安全性.方法 采用Neuroform(Ⅰ、Ⅱ)、LEO以及SolitaireAB支架,弹簧圈主要采用Matrix、Or... 目的 探讨41例巨大及复杂颅内动脉瘤的支架植入重构载瘤动脉治疗方法以及选择不同支架结合不同型号弹簧圈栓塞动脉瘤的适应证,急性期使用支架的安全性.方法 采用Neuroform(Ⅰ、Ⅱ)、LEO以及SolitaireAB支架,弹簧圈主要采用Matrix、Orbit圈.急性期支架辅助栓塞宽颈动脉瘤28例,择期栓塞13例.结果 41例44个动脉瘤栓塞均顺利完成,无手术并发症;2例巨大动脉瘤90%栓塞,其他均95%以上栓塞.结论 支架植入重构载瘤动脉结合不同型号弹簧圈栓塞,提高了颅内巨大及复杂动脉瘤的治疗成功率;急诊栓塞时未行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准备而使用支架,虽无相应并发症出现,但还需慎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架 弹簧圈 巨大 复杂动脉瘤
原文传递
经颈总动脉穿刺入路治疗复杂Ⅲ型主动脉弓动脉瘤的效果分析
16
作者 李彦钊 周敬斌 +3 位作者 张绪新 王木春 任刚 邓东风 《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 2020年第6期364-367,共4页
目的探讨经颈总动脉穿刺入路治疗复杂Ⅲ型主动脉弓动脉瘤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神经外科自2018年5月至2020年3月收治的6例复杂Ⅲ型主动脉弓患者,均行经颈总动脉穿刺动脉瘤栓塞术,观察患者的术后疗效。结果患者... 目的探讨经颈总动脉穿刺入路治疗复杂Ⅲ型主动脉弓动脉瘤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神经外科自2018年5月至2020年3月收治的6例复杂Ⅲ型主动脉弓患者,均行经颈总动脉穿刺动脉瘤栓塞术,观察患者的术后疗效。结果患者术后造影显示远端血流通畅,动脉瘤栓塞确切,出院时6例患者均恢复良好,无后遗症,GOS评分5分;随访3~23个月,患者均无不适症状。结论对于复杂Ⅲ型主动脉弓动脉瘤患者的微创治疗,采取经颈总动脉穿刺操作,可以获得良好的手术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Ⅲ型主动脉弓 经颈总动脉穿刺 动脉瘤栓塞
原文传递
透视虚拟技术在神经介入治疗微导管塑型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7
作者 曲晓扬 张绪新 +3 位作者 李彦钊 周敬斌 徐铭蔚 邓东风 《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 2018年第4期222-225,共4页
目的探讨透视虚拟技术在神经介入治疗微导管塑型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选取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神经外科自2015年7月至2017年7月收治的60例未破裂窄颈后交通动脉瘤患者,采取随机抽签方式分为新技术组和常规组,每组30例。2组均在术前常... 目的探讨透视虚拟技术在神经介入治疗微导管塑型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选取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神经外科自2015年7月至2017年7月收治的60例未破裂窄颈后交通动脉瘤患者,采取随机抽签方式分为新技术组和常规组,每组30例。2组均在术前常规行头颈部CTA检查,根据检查结果,新技术组应用透视虚拟现实技术重建4D影像呈现载瘤动脉及动脉瘤开口方向,辅助微导管塑型;常规组实施常规介入治疗方式。比较2组手术时间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成功栓塞2组共60例后交通动脉瘤,新技术组出现并发症患者1例,常规组出现并发症患者5例。新技术组平均手术时间[(39.700±2.583)min]少于常规组[(55.800±1.671)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透视虚拟技术塑形微导管,不但缩短了常规手术时间,而且可在术前评估动脉瘤开口、角度以及载瘤动脉是否狭窄等信息,增加了手术可控性及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透视虚拟技术 动脉瘤 介入治疗 微导管
原文传递
4D DICOM透视虚拟技术辅助颈内动脉起始处重度狭窄支架植入的疗效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徐铭蔚 邓东风 +2 位作者 周敬斌 王木春 曲晓扬 《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 2018年第5期279-282,共4页
目的研究4D医学数字成像和通信(DICOM)透视虚拟技术辅助颈内动脉起始处重度狭窄支架植入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神经外科自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40例颈内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将... 目的研究4D医学数字成像和通信(DICOM)透视虚拟技术辅助颈内动脉起始处重度狭窄支架植入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神经外科自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40例颈内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CTA、MRA等DICOM影像原始数据上传,应用4D DICOM透视虚拟技术合成虚拟现实影像,指导手术操作的路径。运用4D血管内窥影像术前模拟手术入路,测量观察血管内管径大小,观察血管狭窄处斑块大小及与其在血管腔内的空间结构。通过对手术时间、手术失败率等的比较,分析运用4D DICOM透视虚拟技术指导介入治疗前后的不同。结果运用4D DICOM透视虚拟技术中的4D血管内窥影像辅助支架植入的患者手术过程顺利,均成功植入支架,均未发生术中的不良血管事件。术后1年复查CTA及运用血管内镜技术评估预后都良好,支架位置准确,与血管壁贴合良好,无再次血栓形成。结论应用4D DICOM透视虚拟技术能快速、直观、全面的整合多个影像学数据,提供血管解剖学和管腔内情况,有助于血管狭窄处支架植入,减少手术时间,降低术后血管并发症的出现,为术前制定和优化手术方案提供了帮助,并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和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D医学数字成像和通信 透视虚拟技术 4D血管内窥影像 颈内动脉起始部
原文传递
CTA与DSA诊断椎基底动脉狭窄存在差异一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5
19
作者 黎鹏程 任刚 +3 位作者 张继志 周敬斌 王木春 邓东风 《中华脑科疾病与康复杂志(电子版)》 2019年第3期188-189,共2页
椎基底动脉狭窄(vertebrobasilar artery stenosis,VAS)是导致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原因之一,约占全部缺血性卒中的20%[1,2]。同前循环病变一样,急性椎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性病变患者再次发生卒中或死亡事件的概率极高,因此对椎基底... 椎基底动脉狭窄(vertebrobasilar artery stenosis,VAS)是导致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原因之一,约占全部缺血性卒中的20%[1,2]。同前循环病变一样,急性椎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性病变患者再次发生卒中或死亡事件的概率极高,因此对椎基底动脉系统狭窄程度的准确判断是后续诊疗行为的重要依据[3]。临床可用的辅助诊断技术包括经颅多普勒超声、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其中DSA为诊断的"金标准",其余检查方法则各有优劣。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神经外科收治了1例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其CTA和DSA诊断结果存在明显差异,本文结合相关文献初步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及解决方法,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基底动脉狭窄 CT血管造影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