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时代提升对口支援藏南地区质量与成效研究
1
作者 孙志国 高丽 +3 位作者 曹广超 孙元鹏 周新郢 李小强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135-143,共9页
中央第三次对口支援西藏工作会议,要求做好新时代新阶段援藏工作。基于藏南地区的实际与实例,新时代提升对口援藏的质效,需要填补藏南重要地名与边境乡镇界线的空白区,深入推进固边兴边富民行动,重点建设错那市与米林市等边境县域,加强... 中央第三次对口支援西藏工作会议,要求做好新时代新阶段援藏工作。基于藏南地区的实际与实例,新时代提升对口援藏的质效,需要填补藏南重要地名与边境乡镇界线的空白区,深入推进固边兴边富民行动,重点建设错那市与米林市等边境县域,加强对门巴与珞巴民族乡的支援,坚持新时代宗教中国化方向,传承创新发展藏医药,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兴旺乡村特色优势产业,聚焦农林牧副渔产业,同步建设农业强国与谱写中国式现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口援藏 总体国家安全观 农业强国 藏南地区 山南市 林芝市
下载PDF
云南省耿马佛洞地遗址发掘简报
2
作者 高峰 杨石霞 +11 位作者 周新郢 阮齐军 浣发祥 何林珊 邱开卫 杨博 王益人 杨庆江 王建 沈慧 赵克良 李小强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22-128,共7页
佛洞地遗址位于云南省临沧市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勐简乡勐简村大军赛村民小组燕子洞,坐落于一处东南开口的二叠纪灰岩穿洞,南临南汀河。2016~2017年,临沧市文物管理所在公路考古调勘期间发现该遗址;为进一步认识滇西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文... 佛洞地遗址位于云南省临沧市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勐简乡勐简村大军赛村民小组燕子洞,坐落于一处东南开口的二叠纪灰岩穿洞,南临南汀河。2016~2017年,临沧市文物管理所在公路考古调勘期间发现该遗址;为进一步认识滇西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2017~2018年对该遗址开展考古发掘工作。发掘区域位于洞内第四台面到第五台面间,共发掘20 m^(2),出土了包括石制品、动植物化石等在内的大量遗物。初步地层年代学分析显示,遗址时代为距今18400~14000年,共包含3期连续文化,文化遗物以石制品为主,总数达到9735件。佛洞地遗址作为一处热带-亚热带生境下的史前遗址,为我们构建旧石器时代晚期滇西地区文化序列、探讨特定自然生态背景下史前人类的文化适应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省 佛洞地遗址 洞穴堆积 旧石器时代晚期 石制品
下载PDF
甘肃河西走廊早期冶炼活动及影响的炭屑化石记录 被引量:21
3
作者 孙楠 李小强 +2 位作者 周新郢 赵克良 杨青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19-325,共7页
炭屑化石的显微结构研究是根据木材的解剖特征(组成木材的细胞与组织的形态和排列方式)确定燃烧植物的类型,重建古植被和古环境,探讨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火石梁和缸缸洼青铜冶炼点位于河西走廊西北部、黑河流域下游巴丹吉林南缘沙地... 炭屑化石的显微结构研究是根据木材的解剖特征(组成木材的细胞与组织的形态和排列方式)确定燃烧植物的类型,重建古植被和古环境,探讨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火石梁和缸缸洼青铜冶炼点位于河西走廊西北部、黑河流域下游巴丹吉林南缘沙地中,散布了大量的炭屑化石遗存。通过炭屑化石3个切面(横切面、径切面和弦切面)显微结构特征研究,比对现代切片标本和木材解剖图版,识别和确定炭屑化石的木材种属,确定2100~1860BC期间的青铜冶炼所用木材为柽柳、杨属、柳属、蓼科4种乔灌木植物,火石梁和缸缸洼地区大量乔、灌群落生长要比目前荒漠生态环境优越的多。先民的青铜冶炼活动导致乔木和灌木植物被大量砍伐,植被盖度急剧降低,对生态环境产生重大影响,是1900BC左右杨属、柳属和蓼科乔灌木植物基本消失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西走廊 早期冶炼 炭屑化石 显微结构 木材种类 环境变化
下载PDF
黄土炭屑分级统计方法及其在火演化研究中的意义 被引量:60
4
作者 李小强 周新郢 +1 位作者 尚雪 John Dodson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40-544,共5页
在综合了炭屑筛选法和炭屑花粉流程分析法的基础上,设计了一套从黄土、古土壤和古文化层中提取不同粒径炭屑的新途径——黄土炭屑分级统计方法,对不同粒级的炭屑进行分析和统计.筛选法提取、统计粒径在125μm 以上的炭屑颗粒,作为地方... 在综合了炭屑筛选法和炭屑花粉流程分析法的基础上,设计了一套从黄土、古土壤和古文化层中提取不同粒径炭屑的新途径——黄土炭屑分级统计方法,对不同粒级的炭屑进行分析和统计.筛选法提取、统计粒径在125μm 以上的炭屑颗粒,作为地方性火活动的替代指标;而用炭屑花粉流程分析方法获取粒径在125μm 以下的炭屑颗粒,作为区域性火活动的替代指标.黄土炭屑分级统计方法提高了炭屑研究的精度,丰富了黄土火演化研究的内容,是建立黄土高原火演化历史,研究植被演替和生态特征的重要途径,在认识黄土高原气候变化,探讨人类活动及其环境效应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 炭屑 分级统计方法 火演化
下载PDF
辽西城子山遗址夏家店下层文化期农业活动特征及环境效应 被引量:20
5
作者 赵克良 李小强 +1 位作者 周新郢 孙楠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8-15,共8页
以辽西城子山文化遗存剖面为研究对象,运用花粉、炭屑、炭化种子和果壳等指标,重建城子山地区夏家店下层文化期农业活动特征及环境效应。研究显示城子山原生植被主要为松属针叶林,先民采用"刀耕火种"农业模式毁林开荒,导致原... 以辽西城子山文化遗存剖面为研究对象,运用花粉、炭屑、炭化种子和果壳等指标,重建城子山地区夏家店下层文化期农业活动特征及环境效应。研究显示城子山原生植被主要为松属针叶林,先民采用"刀耕火种"农业模式毁林开荒,导致原生植被消失以及次生榛属灌丛和杂草增加。城子山剖面中禾本科花粉含量峰值与炭屑浓度峰值相对应,表明先民高强度或频度用火主要与农业活动有关。长期耕作活动造成土壤肥力下降,先民弃耕是后期农业活动衰弱的主要原因。城子山剖面记录的夏家店下层文化期农业活动可能经历了毁林开荒期、定居耕作期、弃耕期和原生植被恢复期4个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子山遗址 夏家店下层文化 农业活动 环境效应 花粉 炭屑
下载PDF
河西走廊西部全新世气候环境变化的元素地球化学记录 被引量:11
6
作者 李小强 刘汉斌 +2 位作者 赵克良 纪明 周新郢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10-120,共11页
通过河西走廊西部地区条湖剖面沉积物元素地球化学分析,结合高精度AMS^14C测年,探讨研究区~11400—1060 cal BP期间的气候环境演变过程。研究结果显示~11400~9400 cal BP期间,条湖处于高水位且流域内化学风化作用较强,气候条件... 通过河西走廊西部地区条湖剖面沉积物元素地球化学分析,结合高精度AMS^14C测年,探讨研究区~11400—1060 cal BP期间的气候环境演变过程。研究结果显示~11400~9400 cal BP期间,条湖处于高水位且流域内化学风化作用较强,气候条件相对温暖湿润;~9400—8100 cal BP期间,湖泊水位下降,化学风化作用减弱,指示了干旱的气候条件;~8100—5800calBP气候相对湿润,其中最湿润时段出现在-8100—7200calBP之间;-5800-4800 cal BP期间,气候转干-4800 cal BP以后人类活动增强,导致区域荒漠化加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西走廊 条湖 全新世 地球化学元素 RB/SR Fe/Mn
下载PDF
7.65Ma BP以来天津滨海地区的植被演变特征 被引量:10
7
作者 杨吉龙 秦雅飞 +4 位作者 胥勤勉 周新郢 胡云壮 杜东 孟利山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134-1143,共10页
天津东部广泛分布的中新世沉积物为阐释中新世以来的古植被和古气候提供了研究载体,本文依据塘沽区1226m深G2孔的花粉分析结果,结合古地磁等定年手段,重建了天津滨海地区约7.65Ma BP 以来的古植被特征。研究显示,区域地貌环境与气... 天津东部广泛分布的中新世沉积物为阐释中新世以来的古植被和古气候提供了研究载体,本文依据塘沽区1226m深G2孔的花粉分析结果,结合古地磁等定年手段,重建了天津滨海地区约7.65Ma BP 以来的古植被特征。研究显示,区域地貌环境与气候环境共同作用于周边的植被环境。沉积速率与草本花粉组合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研究表明在约6.73-6.43与3.58-3.03 MaBP 沉积速率较大时形成相对较高的河滩高地,其他时期以盐沼和盐碱地为主。由乔木花粉显示的植被历史表明在6.90-7.65Ma BP周边植被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代表暖湿环境,3.61-6.9 MaBP为干旱的疏林草原,2.80-3.61MaBP 为针阔叶混交林,较为凉湿,1.28-2.80 Ma BP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的景观,整体上较为暖湿。1.28 Ma BP 以来,草本与乔木花粉的波动变化,反应了更新世中后期冷暖气候的波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中新世以来 渤海湾 植被演化 气候变化 沉积速率
下载PDF
青铜时代中晚期辽西地区农业活动特征 被引量:11
8
作者 赵克良 李小强 +2 位作者 尚雪 周新郢 孙楠 《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718-724,共7页
辽西地区城子山遗址和夏家店遗址农作物种子遗存研究显示,城子山地区青铜时代中期以旱作农业种植为主,粟的栽培比例要明显高于黍。青铜时代晚期的夏家店地区属半农半牧区,存在黍与粟为主的旱作农业种植,但黍的栽培比例要远高于青铜时代... 辽西地区城子山遗址和夏家店遗址农作物种子遗存研究显示,城子山地区青铜时代中期以旱作农业种植为主,粟的栽培比例要明显高于黍。青铜时代晚期的夏家店地区属半农半牧区,存在黍与粟为主的旱作农业种植,但黍的栽培比例要远高于青铜时代中期的城子山地区。干旱化可能是导致夏家店地区青铜时代晚期黍栽培比例升高的主要原因。城子山和夏家店地区农业种植结构在青铜时代晚期可能已有所不同,但这2个地区农业种植的差异究竟从何时开始,仍是一个需要继续深入研究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活动 青铜时代 气候变化 辽西地区
下载PDF
内蒙古鄂尔多斯乌兰木伦遗址MIS3阶段的植被与环境 被引量:7
9
作者 李小强 高强 +6 位作者 侯亚梅 赵克良 孙楠 杨泽蒙 甄自明 刘扬 周新郢 《人类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60-69,共10页
鄂尔多斯高原拥有我国最早发现的水洞沟和萨拉乌苏旧石器遗址,是系统研究东亚现代人演化及动因的重要地区。乌兰木伦遗址位于鄂尔多斯康巴什新区乌兰木伦河岸,发掘出大量石制品、动物化石和炭屑,遗存埋藏的^14C年代在41.4~33.1cal... 鄂尔多斯高原拥有我国最早发现的水洞沟和萨拉乌苏旧石器遗址,是系统研究东亚现代人演化及动因的重要地区。乌兰木伦遗址位于鄂尔多斯康巴什新区乌兰木伦河岸,发掘出大量石制品、动物化石和炭屑,遗存埋藏的^14C年代在41.4~33.1calkaBP之间,属MIS3阶段中期。花粉和木炭化石记录显示,早期为灌丛.草原,晚期为典型草原植被,气候温凉偏干,较现今相对温暖湿润,胡颓子属和霸王属等小乔木和灌木作为先民使用的薪材。MIS3阶段相对暖湿气候有利于人类的繁衍、扩散和交流,可能是我国北方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大量人类活动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兰木伦遗址 鄂尔多斯 MIS 3阶段 植被 环境
下载PDF
西宁盆地晚始新世石膏-红色泥岩旋回的古环境指示 被引量:11
10
作者 肖国桥 周新郢 +2 位作者 葛俊逸 詹涛 姚政权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919-924,共6页
始新世时期东亚环境在轨道时间尺度上变化特征的研究对于认识青藏高原规模较小、两极无冰盖、高大气CO_2浓度背景下天文因素对东亚环境演化的驱动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对西宁盆地塔山剖面石膏-红色泥岩互层沉积的粒度、颜色和孢粉进行分... 始新世时期东亚环境在轨道时间尺度上变化特征的研究对于认识青藏高原规模较小、两极无冰盖、高大气CO_2浓度背景下天文因素对东亚环境演化的驱动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对西宁盆地塔山剖面石膏-红色泥岩互层沉积的粒度、颜色和孢粉进行分析,初步探讨了晚始新世时期该区石膏-红色泥岩旋回的古环境指示意义及其与轨道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红色泥岩层粒度较粗,其中孢粉含量较少,以蒿粉和藜粉为主,指示草原或疏林草原景观;石膏层粒度较细,其中孢粉含量丰富,以栎属、楝属、麻黄属、松科植物为主,指示相对温暖湿润的灌丛-森林景观。西宁盆地规律的石膏-红色泥岩旋回具有广泛的空间可对比性,符合轨道尺度上的气候变化特征。晚始新世时期,西宁地区石膏-红色泥岩旋回体现了地球轨道对该区沉积环境和植被变迁的驱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始新世 西宁盆地 石膏-红色泥岩旋回 古环境
下载PDF
MIS 3阶段以来沙漠/黄土过渡区植被演替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12
11
作者 杨青 李小强 +3 位作者 周新郢 刘汉斌 赵克良 孙楠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962-971,共10页
选择沙漠/黄土过渡带姬塬、和林格尔两个地点的黄土-古土壤剖面开展较高分辨率花粉记录研究,重建MIS 3以来植被演替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黄土高原北部MIS 3阶段以来植被经历了4个主要阶段:MIS 3阶段早-中期气候较温湿,植被为疏林草原... 选择沙漠/黄土过渡带姬塬、和林格尔两个地点的黄土-古土壤剖面开展较高分辨率花粉记录研究,重建MIS 3以来植被演替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黄土高原北部MIS 3阶段以来植被经历了4个主要阶段:MIS 3阶段早-中期气候较温湿,植被为疏林草原类型;MIS 3晚期-末次盛冰期为荒漠草原植被类型;末次冰消期为干草原植被类型;全新世高温期为草甸草原植被类型。沙漠/黄土过渡区MIS 3阶段以来植被演替显示,增温阶段和高温期有助于草原植被发育和植被盖度的增加,同时,全新世高温期有利于植物多样性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漠/黄土过渡带 MIS 3阶段花粉记录植被演替 增温响应
下载PDF
黄土花粉分析的筛析—重液综合法 被引量:24
12
作者 李小强 尚雪 +1 位作者 周新郢 张宏宾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663-667,共5页
高分辨黄土花粉研究可以揭示黄土高原植被演变规律,探讨古气候、古生态格局,提供人类活动及其环境效应信息。筛析-重液综合法以黄土花粉筛析法和重液法的实践为基础,是为满足高分辨率黄土花粉研究需要的新方法。该方法主要使用花粉筛析... 高分辨黄土花粉研究可以揭示黄土高原植被演变规律,探讨古气候、古生态格局,提供人类活动及其环境效应信息。筛析-重液综合法以黄土花粉筛析法和重液法的实践为基础,是为满足高分辨率黄土花粉研究需要的新方法。该方法主要使用花粉筛析分析器过滤细粒物质,减轻30%的样品量,减少粘土等细粒物质的粘滞和吸附作用;采用不同类型重液分阶段提取花粉,增强花粉收集率,提高花粉的清晰度。与已有的黄土花粉分析法相比具有以下优点:(1)花粉获取率高,丢失少,花粉种类多,信息量丰富;(2)花粉底样清洁,花粉易鉴定;(3)样品需求量适中,分析流程短;(4)不使用有毒化学药品且分析成本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 花粉分析 筛析—重液综合法
下载PDF
中更新世以来华北平原植被演化及其气候响应 被引量:7
13
作者 杨吉龙 胥勤勉 +3 位作者 胡云壮 袁海帆 肖国桥 周新郢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745-1751,共7页
中更新世以来气候转型与陆地植被生态系统演变是近年来全球变化研究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基于华北平原东部G3孔上部的孢粉分析结果、磁性地层年代,对中更新世以来华北平原植被演化及其气候响应过程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华北平原地区近1.6Ma... 中更新世以来气候转型与陆地植被生态系统演变是近年来全球变化研究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基于华北平原东部G3孔上部的孢粉分析结果、磁性地层年代,对中更新世以来华北平原植被演化及其气候响应过程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华北平原地区近1.6Ma以来植被演化可分为4 个阶段:1.6-1.2Ma为密度较高的暖溫带针阔叶混交林,1.2-0.7Ma为开阔的暖溫带落叶阔叶林,0.7-0.3Ma为阔叶疏林草原,0.3Ma以来为暖溫带落叶阔叶林.华北平原地区中更新世植被转型期对应O 同位素3 6 阶段,显示转型开始发生于1.2Ma,与全球中更新世转型期对应良好.其主要特征表现为林地减少,针叶林比例下降,藜科、蒿属、禾本科等草地面积显著增加.0.7Ma前后华北平原林地进一步退化,区域植被由原来的落叶阔叶林向疏林草原转变,0.3Ma后区域乔木比例可能有所回升.周期性气候变化对植被的影响在花粉谱中也有一定显示,1.2Ma之前主要表现为植被林地类型的交替发展,而1.2Ma则主要表现为草原与森林交替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平原 磁性地层 孢粉 古植被演化
下载PDF
陕西下河遗址新石器时代早期农业活动初探 被引量:13
14
作者 尚雪 张鹏程 +4 位作者 周新郢 邱振威 屈亚婷 王炜林 王昌燧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5-59,103,共6页
综合花粉、炭化种子等生物指标记录可以提供有关早期植被与农业活动方面的信息。研究显示,下河遗址地区在距今5300~4700 cal a BP之间植被类型以草原为主,仅在河谷地区与山区有少量乔木生长;该地先民在仰韶时代晚期农业活动以旱作农业... 综合花粉、炭化种子等生物指标记录可以提供有关早期植被与农业活动方面的信息。研究显示,下河遗址地区在距今5300~4700 cal a BP之间植被类型以草原为主,仅在河谷地区与山区有少量乔木生长;该地先民在仰韶时代晚期农业活动以旱作农业为主,广泛种植粟类作物,伴随少量黍类作物;另外,较多数量草木犀植物种子的出现可能暗示该地先民利用植物资源饲养牲畜,但仍需进一步研究,以获得更多证据的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河遗址 新石器时代 早期农业活动
下载PDF
3Ma以来华北地区植被演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 被引量:6
15
作者 胡云壮 杨吉龙 +3 位作者 李影 周新郢 刘宏伟 商志文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3120-3129,共10页
第四纪冰期与间冰期旋回的形成过程,及其陆生植被系统的响应及演化过程是研究地质时期全球变化的重点问题,本文通过对华北地区北部LN1钻孔的121个高质量孢粉数据重建了过去3 Ma以来的区域植被演化过程。研究结果显示,区域植被经历了4个... 第四纪冰期与间冰期旋回的形成过程,及其陆生植被系统的响应及演化过程是研究地质时期全球变化的重点问题,本文通过对华北地区北部LN1钻孔的121个高质量孢粉数据重建了过去3 Ma以来的区域植被演化过程。研究结果显示,区域植被经历了4个主要发展过程,约3~2 Ma气候相对温暖湿润,主要为以松、桦、栎、胡桃、榆等组成的落叶阔叶林;约2 Ma,区域植被急剧变化,主要表现为针叶林扩张,阔叶林比例的减少,在2~1.2 Ma转变为以松、云杉、桦为主的针阔叶混交林。在中更新世全球气候转型期,区域植被再次发生迅速改变,在约1.2~0.7 Ma转变为稀树的灌丛草原,0.7 Ma以后区域气候进一步干旱化,在最近0.7 Ma内区域环境转变为典型草原为主的植被景观。区域的植被变化反映了华北平原区近3 Ma以来整体上呈现出干旱化与寒冷化的趋势,其中2.0 Ma,1.2 Ma,0.7 Ma气候事件最为突出。上述结果反映了华北地区植被的演变过程及季风降水的逐渐减少与北极冰盖在近3 Ma以来的迅速扩张期同步对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四纪 华北地区 古地磁年代 植被演化 气候变化
下载PDF
中国真猛犸象和披毛犀化石^(14)C年代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3
16
作者 赵克良 姜海涛 +6 位作者 王元 同号文 张雅平 葛俊逸 周新郢 金昌柱 李小强 《人类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551-562,共12页
真猛犸象(Mammuthus primigenius)和披毛犀(Coelodonta antiquitatis)是北半球高纬度地区晚更新世动物群的主要成员,其消亡的年代和原因一直是国际学术界关注的热点科学问题。本文对黑龙江青冈县英贤村最新出土的5个真猛犸象和5个披毛... 真猛犸象(Mammuthus primigenius)和披毛犀(Coelodonta antiquitatis)是北半球高纬度地区晚更新世动物群的主要成员,其消亡的年代和原因一直是国际学术界关注的热点科学问题。本文对黑龙江青冈县英贤村最新出土的5个真猛犸象和5个披毛犀化石进行了AMS^(14)C年代测定,结果均大于4万年,部分化石可能已经超出了目前^(14)C的测定范围。通过整理并对比已公开发表的中国境内两种动物化石的^(14)C年代学数据,本文认为早期常规^(14)C测年方法所获得的年代值需要重新考虑其准确性。埋藏地层与最新的AMS^(14)C测年数据显示,我国真猛犸象化石年代主要集中于MIS3阶段;披毛犀在我国消亡的时间很可能晚于真猛犸象,至少延续到末次冰消期。中国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化石仍然需要开展更多的年代学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冈县 MIS3阶段 末次盛冰期 大型哺乳动物灭绝 埋藏地层
下载PDF
3万年来卤阳湖沉积物地球化学元素变化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被引量:4
17
作者 颜永毫 周杰 +4 位作者 何忠 周新郢 赵克良 杨林海 隆浩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08-212,219,共6页
利用荧光光谱仪、等离子发射光谱,测定关中盆地卤阳湖区沉积物(0-280cm)元素含量变化,在光释光定年与R型聚类分析基础上,探讨3万年来该区26种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特征及环境意义。结果表明:卤阳湖沉积物元素大致可分4类:第1类Si、Zr... 利用荧光光谱仪、等离子发射光谱,测定关中盆地卤阳湖区沉积物(0-280cm)元素含量变化,在光释光定年与R型聚类分析基础上,探讨3万年来该区26种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特征及环境意义。结果表明:卤阳湖沉积物元素大致可分4类:第1类Si、Zr、Hf、Na,指示4.6ka B.P.后湖泊萎缩,外源沉积减少;第2类Ga、U、Sr,指示4.6ka B.P.和2.0ka B.P.前后的湖区干旱气候;第3类Cu、Hg、Mn、Mg,指示4.6ka B.P.后湖水咸度的增加;第4类Ti、Sb、Pb、V、Th、Co、Fe、Bi、Cs、Zn、Ni、Rb、Ga、K、Al,这15种元素指示湖水咸度与周边人为活动的增加。元素变化特征说明,卤阳湖在33-10.4ka B.P.之间,沉积环境稳定,全新世前期(10.4-4.6ka B.P.)湖水变淡,4.6ka B.P.后,外源沉积减少,湖水咸度升高,在2.0ka B.P.前后,湖泊干旱造成大量盐分生成,之后,虽气候转湿,但人为活动增加使湖泊快速走向衰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泊沉积物 气候变化 地球化学元素 卤阳湖
下载PDF
河西走廊4200年以来青铜冶炼的元素地球化学记录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小强 纪明 +4 位作者 Dodson J. 周新郢 赵克良 孙楠 杨青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03-109,共7页
金属的使用与冶炼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一项革命性事件。河西走廊地区全新世条湖湖相沉积元素地球化学记录显示,10500-9500cal aBP和8000-7200cal aBP时段Cu、Pb、Zn、Ni元素含量高值区,分别对应了早全新世增温期冰川融水量增加和全新... 金属的使用与冶炼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一项革命性事件。河西走廊地区全新世条湖湖相沉积元素地球化学记录显示,10500-9500cal aBP和8000-7200cal aBP时段Cu、Pb、Zn、Ni元素含量高值区,分别对应了早全新世增温期冰川融水量增加和全新世适宜期季风降水的增强。Cu、As、Pb、Zn、Ni含量在4200-3700cal aBP时段出现最高峰值,另外Cu、Pb、Zn、Ni4种元素在3000-2700和2100-1900cal aBP时段出现较高峰值。4200-3700cal aBP时段元素异常记录了我国西北地区最早的青铜冶炼,As元素是这一时期青铜合金的主要成份。另外,西周时期(3000-2700cal aBP)和汉代(2100-1900cal aBP)Cu、Pb、Zn、Ni元素峰值,可能是先民青铜冶炼的结果。元素地球化学记录不仅可以判定早期青铜冶炼的起迄时间,也提供了甄别不同时代青铜合金元素组成变化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西走廊 元素地球化学 4200年以来 青铜冶炼
下载PDF
甘肃西山坪遗址5000年水稻遗存的植物硅酸体记录 被引量:3
19
作者 李小强 张宏宾 +3 位作者 周新郢 尚雪 纪明 赵克良 《植物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20-26,共7页
西山坪遗址水稻遗存的植物硅酸体记录和炭屑以及碳化种子加速器14C测年显示甘肃天水5000年前已开始种植水稻,是我国西北部有精确定年的最古老的稻作遗存,也是水稻种植的最西北端。西山坪水稻遗存将稻作农业记录向西拓展了至少2个经度。... 西山坪遗址水稻遗存的植物硅酸体记录和炭屑以及碳化种子加速器14C测年显示甘肃天水5000年前已开始种植水稻,是我国西北部有精确定年的最古老的稻作遗存,也是水稻种植的最西北端。西山坪水稻遗存将稻作农业记录向西拓展了至少2个经度。这一发现有助于准确判定5000年这一重要时点东亚水稻种植的区域以及了解水稻的种植与传播对农业和环境产生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遗存 5 000年 甘肃 植物硅酸体 西山坪遗址
下载PDF
末次盛冰期以来沙漠-黄土过渡带植被演替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3
20
作者 杨青 李小强 周新郢 《人类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69-480,共12页
末次盛冰期(LGM)以来的增温期和全新世高温期是人类古文化进步的重要时期。黄土高原北部沙漠-黄土过渡带两个自然剖面高分辨率花粉分析结果显示,该区LGM以来为草原植被景观,但优势群落和伴生植物随气候变化而有所不同,温度和降水变化对... 末次盛冰期(LGM)以来的增温期和全新世高温期是人类古文化进步的重要时期。黄土高原北部沙漠-黄土过渡带两个自然剖面高分辨率花粉分析结果显示,该区LGM以来为草原植被景观,但优势群落和伴生植物随气候变化而有所不同,温度和降水变化对植被演替有着重要的控制作用。气候干冷时,以耐干旱的草本植物种属为主,群落成分单一,植被盖度低;增温期和高温期,出现少量暖温带乔木植物如胡桃科、栎属等,植被盖度高,群落发育良好。全新世暖期是植被发育良好、植被盖度高的适宜期。本研究为黄土高原地区未来增温下植被响应的分析提供了历史相似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漠/黄土过渡带 MIS3阶段 花粉记录 植被演替 增温响应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