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宫颈癌术后激素水平的改变与术后恶心及呕吐的关系 被引量:8
1
作者 周时蓓 姜辉 +2 位作者 谭志明 王华英 任玉兰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373-376,共4页
背景与目的:术后恶心、呕吐(post 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PONV)是一种常见的妇科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其他腹部手术高3倍以上,可能与手术前后体内雌性激素的变化相关。通过比较手术前后患者体内雌激素(estradiol)、孕激素(prog... 背景与目的:术后恶心、呕吐(post 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PONV)是一种常见的妇科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其他腹部手术高3倍以上,可能与手术前后体内雌性激素的变化相关。通过比较手术前后患者体内雌激素(estradiol)、孕激素(progesterone)、黄体生成素(luteinizing hormone,LH)和卵泡刺激素(follicle stimulating hormone,FSH)水平的变化,探讨其与PONV的关系。方法:选择20例在连续硬膜外麻醉复合全身麻醉下行宫颈癌根治手术的患者,在术前、手术结束时及术后5、10及20 h测定其血清雌激素、孕激素、LH和FSH的数值,并在术后5、10及20 h时分别随访患者的恶心呕吐、情况。结果:所有患者的雌激素、孕激素、FSH、LH在术后均有明显的下降。雌激素、FSH和LH的下降与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没有明显关系(P>0.05)。孕激素的下降与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呈负相关(P<0.05)。结论:低孕激素水平也许是术后恶心、呕吐的高危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术后恶心 呕吐 雌激素 孕激素 黄体生成素 卵泡刺激素
下载PDF
肋间神经阻滞联合静脉自控镇痛对胸腔镜手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的观察 被引量:22
2
作者 周时蓓 仓静 《中国临床医学》 2011年第2期226-229,共4页
目的:观察肋间神经阻滞联合静脉自控镇痛对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患者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28例美国麻醉医师学会(ASA)分级Ⅰ-Ⅱ级、年龄19-65岁、无慢性疼痛史、择期行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的胸外科患者。患者随机分为2组:肋间神经阻... 目的:观察肋间神经阻滞联合静脉自控镇痛对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患者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28例美国麻醉医师学会(ASA)分级Ⅰ-Ⅱ级、年龄19-65岁、无慢性疼痛史、择期行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的胸外科患者。患者随机分为2组:肋间神经阻滞联合静脉自控镇痛组(INB+PCIA组)和静脉自控镇痛组(PCIA组)。2组患者在手术结束前由胸外科医师在胸腔镜直视下在放置胸腔引流管的肋间和上下各一肋间行肋间神经阻滞,INB+PCIA组用0.375%罗哌卡因,PCIA组给予0.9%氯化钠液。所有患者均采用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随访患者术后4h、24h和48h在平静状态和躯体活动(如咳嗽)时的切口疼痛情况。疼痛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记录患者术后4h、24h和48h静脉自控镇痛芬太尼累积用量和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观察患者术后有无肋间神经阻滞引起的并发症。结果:2组患者年龄、性别和术后胸腔引流管放置数量均无显著差异。INB+PCIA组患者在术后4h静息状态、躯体活动状态和24h躯体活动状态时的VAS评分显著低于PCIA组(P〈0.01)。2组患者在术后24h静息状态和48h静息状态、躯体活动时的VAS评分均无显著差异。INB+PCIA组术后静脉镇痛所需芬太尼累积剂量显著低于PCIA组(P〈0.05)。PCIA组有2例患者需术后追加芬太尼,INB+PCIA组无患者术后追加麻醉性镇痛药,2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2组患者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2组患者均无肋间神经阻滞引起的并发症。结论:用0.375%罗哌卡因行肋间神经阻滞联合静脉自控镇痛的镇痛方式能减轻胸腔镜手术患者术后24h内的急性疼痛,并且能减少静脉自控镇痛阿片类药物的累积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肋间神经阻滞 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 视觉模拟评分法 静脉自控镇痛
下载PDF
血浆氧化低密度脂蛋白自身抗体与小鼠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陈家伟 周时蓓 谭志明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CAS 2010年第4期261-264,共4页
目的探索可预测小鼠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血浆指标。方法C57BL/6J小鼠给予普通饮食喂养12周。载脂蛋白E基因缺陷小鼠(背景品系为C57BL/6J)分为四组,A组给予高胆固醇饮食(1%胆固醇),B组给予高胆固醇饮食+罗苏伐他汀(1mg/kg/d... 目的探索可预测小鼠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血浆指标。方法C57BL/6J小鼠给予普通饮食喂养12周。载脂蛋白E基因缺陷小鼠(背景品系为C57BL/6J)分为四组,A组给予高胆固醇饮食(1%胆固醇),B组给予高胆固醇饮食+罗苏伐他汀(1mg/kg/d)干预,C组给予高胆固醇饮食+坎地沙坦(1mg/kg/d)干预,D组给予高胆固醇饮食+罗苏伐他汀(1mg/kg/d)+坎地沙坦(1mg/kg/d)干预。12周后测定血浆中氧化低密度脂蛋白自身抗体的滴度与动脉粥样硬化发展的程度。结果C57BL/6J小鼠无动脉粥样硬化,而A组小鼠出现广泛动脉粥样硬化。B组和C组小鼠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降低,而D组小鼠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更低。A组小鼠血浆中四种抗体,包括铜低密度脂蛋白IgG,铜低密度脂蛋白IgM,丙二醛化低密度脂蛋白IgG和丙二醛化低密度脂蛋白IgM的水平均高于C57BL/6J小鼠(P〈0.01)。与A组小鼠相比,B、C和D组小鼠血浆中仅铜低密度脂蛋白IgG的滴度降低,且降低程度与动脉粥样硬化降低程度一致。与C57BL/6J小鼠相比,A组小鼠血浆中氧化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显著降低(P〈0.01)。B组和C组小鼠氧化低密度脂蛋白的血浆水平与A组无显著差异,仍明显低于C57BL/6J小鼠,但D组小鼠血浆氧化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恢复正常。结论铜低密度脂蛋白IgG的血浆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及消退呈高度正相关,或可作为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预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免疫反应 氧化低密度脂蛋白 铜低密度脂蛋白IgG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