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沈从文与佛教文化 被引量:2
1
作者 周暑明 《湖南第一师范学报》 2007年第1期93-94,共2页
沈从文深受佛教文化的影响,佛教的“心性论”为他思考“人”的问题提供了一个独特视角,使他掌握了认识人类自身的独特的思维方式——反视内心,从而体现出他对人类生命本质认识的深刻性。
关键词 沈从文 神性生命 佛教文化
下载PDF
激发和维持学生阅读动机“三部曲”
2
作者 周暑明 《湖南教育(中旬)(B)》 2011年第11期55-55,共1页
激发阅读兴趣,引导学生"披文入情" 学生对长篇经典名著产生阅读兴趣可能是源于耳濡目染。教师可以在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提及那些长篇经典名著中的内容,并在不同的场合下反复强化,让学生逐渐对该名著产生兴趣,然后再引导他们完整地阅... 激发阅读兴趣,引导学生"披文入情" 学生对长篇经典名著产生阅读兴趣可能是源于耳濡目染。教师可以在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提及那些长篇经典名著中的内容,并在不同的场合下反复强化,让学生逐渐对该名著产生兴趣,然后再引导他们完整地阅读该名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导学生 阅读动机 “三部曲” 激发 经典名著 阅读兴趣 语文教学 有意识
下载PDF
整合教材内外资源 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浅谈“使用教材”的艺术 被引量:7
3
作者 周暑明 《语文月刊》 2009年第2期31-32,共2页
教材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最重要的工具,是联系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基本媒介,因此,教师“教”法和学生“学”法的差异又使它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和可塑性。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师在使用教材时逐步南“教教材”向“用教材”... 教材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最重要的工具,是联系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基本媒介,因此,教师“教”法和学生“学”法的差异又使它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和可塑性。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师在使用教材时逐步南“教教材”向“用教材”转变。前者是紧扣教材,根据教材的编排体例按部就班地开展课堂教学,把教完教材的内容作为全部的教学任务,很少考虑学生实际情况对教材作必要的扩展和发挥;后者仅仅把教材作为组织课堂教学的工具,教师在运用教材时能紧扣教材却又不落其窠臼,注重从学生的学情出发处理教材的同时又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观能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材 教学效率 教师组织 主观能动性 学生实际 资源 艺术 语文
原文传递
整合教材内外资源 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浅谈“使用教材”的艺术
4
作者 周暑明 《中学语文教与学(上半月高中读本)》 2009年第6期25-26,共2页
教材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最重要的工具,是联系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基本媒介,因此,教师“教”法和学生“学”法的差异又使它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和可塑性。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师在使用教材时逐步由“教教材”向“用教材”... 教材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最重要的工具,是联系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基本媒介,因此,教师“教”法和学生“学”法的差异又使它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和可塑性。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师在使用教材时逐步由“教教材”向“用教材”转变。前者是紧扣教材,根据教材的编排体例按部就班地开展课堂教学,把教完教材的内容作为全部的教学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材 教学效率 教师组织 资源 艺术 语文 课堂教学 编排体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