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曾希圣同志的一生
1
作者 周曰礼 《学术界》 CSSCI 1995年第2期82-86,共5页
曾希圣同志的一生周曰礼曾希圣,字腾光,号轩亭,别名勉。1902年10月11日诞生在湖南省兴宁县东乡州门司(今湖南省资兴市门司乡)牵牛坳曾家下湾。他在少年时代,就勤奋好学,努力进取。1909年,他在祖父曾道钊开设的黄阳... 曾希圣同志的一生周曰礼曾希圣,字腾光,号轩亭,别名勉。1902年10月11日诞生在湖南省兴宁县东乡州门司(今湖南省资兴市门司乡)牵牛坳曾家下湾。他在少年时代,就勤奋好学,努力进取。1909年,他在祖父曾道钊开设的黄阳学舍启蒙,不仅学习刻苦,且又习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曾希圣 “三改” 毛泽东 社会主义 蒋介石 安徽 国民党 周恩来 农业生产 抗日根据地
下载PDF
毛泽东与安徽农业——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00周年
2
作者 周曰礼 江鲲池 《安徽行政学院学报》 1993年第12期5-7,共3页
毛泽东主席先后三次视察安徽,批阅过安徽不少关于农业的报告、文章,作出多次口头指示。他高度赞扬安徽农民和干部的创造力,赞成过安徽省委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促进了安徽农业的发展。安徽广大农民和农村工作者,永远怀念一代伟... 毛泽东主席先后三次视察安徽,批阅过安徽不少关于农业的报告、文章,作出多次口头指示。他高度赞扬安徽农民和干部的创造力,赞成过安徽省委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促进了安徽农业的发展。安徽广大农民和农村工作者,永远怀念一代伟人——毛泽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徽农村 经济体制改革 曾希圣 治淮 皖北地区 刘宠 王国藩 路线错误 渤海之滨 两高一优
下载PDF
中共安徽省委“六条”出台前后
3
作者 周曰礼 《江淮文史》 2008年第6期20-32,共13页
1977年11月28日,中共安徽省委发出了《关于当前农村经济政策几个问题的规定(试行草案)》,后简称为“省委六条”。这是一个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文件。它是在粉碎“四人帮”后,处于迷茫徘徊的中国,突破左倾禁区的第一份开拓性文件,... 1977年11月28日,中共安徽省委发出了《关于当前农村经济政策几个问题的规定(试行草案)》,后简称为“省委六条”。这是一个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文件。它是在粉碎“四人帮”后,处于迷茫徘徊的中国,突破左倾禁区的第一份开拓性文件,为农村的伟大变革吹响了号角,拉开了序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省委 安徽 中共 农村经济政策 出台 “四人帮” 历史意义 开拓性
下载PDF
谈谈联系产量责任制
4
作者 周曰礼 《江淮论坛》 1979年第2期32-37,共6页
在三中全会精神鼓舞下,安徽农村广大干部和群众,为了解决合理地组织劳力、使用劳力和较好地贯彻执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原则两个方面的问题,以利于最大限度地挖掘劳动潜力,高速度发展农业,积极恢复和建立了各种形式的责任制。这尽管... 在三中全会精神鼓舞下,安徽农村广大干部和群众,为了解决合理地组织劳力、使用劳力和较好地贯彻执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原则两个方面的问题,以利于最大限度地挖掘劳动潜力,高速度发展农业,积极恢复和建立了各种形式的责任制。这尽管在实践中已经起了很好的作用,但认识上还不完全一致。特别是对联系产量的责任制,在一部分同志中争论就更大了,本文想着重谈谈这个方面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责任制 按劳分配 劳动潜力 高速度 安徽农村 三中全会 最大限度 社会主义 劳力 农业生产责任制
下载PDF
万里与安徽农村改革
5
作者 周曰礼 吴象 《纵横》 2008年第8期31-33,36-37,共5页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中国有一句广为流传的话:"要吃米,找万里。"邓小平也说过: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万里同志是立了大功的。1977年6月到1980年,万里任安徽省委第一书记,他率先搞起了"省委六条",既而做出...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中国有一句广为流传的话:"要吃米,找万里。"邓小平也说过: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万里同志是立了大功的。1977年6月到1980年,万里任安徽省委第一书记,他率先搞起了"省委六条",既而做出"借地度荒"、"联产计酬"、"包产到户"等一系列决策,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万里晚年用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产到户 农村改革 邓小平 安徽省 生产队 曾希圣 座谈会 农民 人民日报 中央文件
原文传递
山南公社“包产到户”试验纪实
6
作者 周曰礼 《江淮》 2009年第7期17-18,共2页
安徽的包产到户,经过两次斗争过程。第一次是1961年,在曾希圣倡导下,全省有95%的生产队,自上而下地搞了包产到户,由于一些历史原因,仅仅搞了一年就随之夭折了。第二次是1979年,在万里倡导下,全省有98.8%的生产队自下而上地... 安徽的包产到户,经过两次斗争过程。第一次是1961年,在曾希圣倡导下,全省有95%的生产队,自上而下地搞了包产到户,由于一些历史原因,仅仅搞了一年就随之夭折了。第二次是1979年,在万里倡导下,全省有98.8%的生产队自下而上地实行了包产到户,对于安徽的这两次包产到户,我都直接参加了策划、试点、推广的全过程。本文就第二次改革中的几件大事,披露一些鲜为人知的历史事实,作为历史的见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产到户” 试验 公社 历史事实 自下而上 生产队 曾希圣 安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