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英夫利昔单抗治疗炎症性肠病的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7
1
作者 周有连 陈烨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833-1838,共6页
目的在炎症性肠病治疗过程中,对于传统药物治疗无效或不良反应明显的难治性病例及"降阶梯治疗"方案,生物制剂英夫利昔单抗已经充分显示了其优越性和安全性,为使临床医生更好的处理炎症性肠病患者,国内外相继出台了2010年欧洲E... 目的在炎症性肠病治疗过程中,对于传统药物治疗无效或不良反应明显的难治性病例及"降阶梯治疗"方案,生物制剂英夫利昔单抗已经充分显示了其优越性和安全性,为使临床医生更好的处理炎症性肠病患者,国内外相继出台了2010年欧洲ECCO指南、2011年伦敦共识意见及2012年中国共识意见。本文结合国内外最新炎症性肠病诊疗共识,对英夫利昔单抗治疗炎症性肠病的疗效及影响因素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夫利昔单抗 炎症性肠病 疗效 影响因素
下载PDF
炎症性肠病患者肠道菌群结构的变化及其与炎性指标的关系 被引量:48
2
作者 张婷 陈烨 +5 位作者 王中秋 周有连 张绍衡 王浦 谢珊 姜泊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474-1477,1498,共5页
目的探讨炎症性肠病患者肠道菌群结构变化及其与发病的关系。方法收集167例炎症性肠病患者[其中溃疡性结肠炎(UC)113例,克罗恩病(CD)54例]、54例健康志愿者新鲜粪便,用梯度稀释法定量培养进行菌群分析,同时收集白细胞、血小板、C反应蛋... 目的探讨炎症性肠病患者肠道菌群结构变化及其与发病的关系。方法收集167例炎症性肠病患者[其中溃疡性结肠炎(UC)113例,克罗恩病(CD)54例]、54例健康志愿者新鲜粪便,用梯度稀释法定量培养进行菌群分析,同时收集白细胞、血小板、C反应蛋白、血沉四项炎性指标数据评价其与菌群变化的相关性。结果 UC患者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肠球菌(6.60±0.23,P<0.01)、酵母菌(2.22±0.27,P<0.05)、拟杆菌(5.57±0.28,P<0.001)、双歧杆菌(5.08±0.30,P<0.01)、消化球菌(6.22±0.25,P<0.001)、乳酸杆菌(6.00±0.26,P<0.001)、小梭菌(3.57±0.30,P<0.05)的数量显著增加,真杆菌(1.56±0.24,P<0.01)的数量显著下降。CD患者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肠球菌(6.93±0.28,P<0.01)、酵母菌(2.73±0.37,P<0.01)、拟杆菌(4.32±0.52,P<0.05)、双歧杆菌(4.88±0.42,P<0.05)、消化球菌(6.19±0.32,P<0.01)、乳酸杆菌(4.73±0.47,P<0.001)的数量显著增加,真杆菌(1.01±0.29,P<0.01)、小梭菌(0.87±0.31,P<0.01)的数量显著下降。培养阳性率与其数量变化结果基本符合。炎性指标与菌群相关不大。结论与健康对照组相比,IBD患者肠道菌群呈失衡状态。真杆菌减少与炎症性肠病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症性肠病 肠道菌群 炎症指标
下载PDF
普拉梭菌与炎症性肠病的关系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徐豪明 周有连 聂玉强 《广东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18-321,共4页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血便和吸收障碍等症状,其致病因素及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一般认为IBD是由遗传因素、免疫功能改变、肠道屏障功能...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血便和吸收障碍等症状,其致病因素及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一般认为IBD是由遗传因素、免疫功能改变、肠道屏障功能障碍以及肠道菌群紊乱等多种因素综合导致。目前,多数研究表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症性肠病 普拉 肠道炎症性疾病 肠道屏障功能 吸收障碍 肠道微生态 免疫功能 梭菌属 肠黏膜屏障 抗炎机制
下载PDF
炎症性肠病患者肠道菌群变化及其与炎性指标的关系 被引量:10
4
作者 翟华珍 周有连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4年第21期43-46,共4页
目的观察炎症性肠病(IBD)患者肠道菌群变化,并观察其与白细胞(WBC)、血小板(PLT)、红细胞沉降率(ESR)和C反应蛋白(CRP)的关系。方法选取IBD患者65例,检测所有患者粪便标本中10种细菌的数量及WBC、PLT计数、ESR和血清CRP水平。结果溃疡... 目的观察炎症性肠病(IBD)患者肠道菌群变化,并观察其与白细胞(WBC)、血小板(PLT)、红细胞沉降率(ESR)和C反应蛋白(CRP)的关系。方法选取IBD患者65例,检测所有患者粪便标本中10种细菌的数量及WBC、PLT计数、ESR和血清CRP水平。结果溃疡性结肠炎(UC)组和克罗恩病(CD)组肠杆菌(EMB)、肠球菌(EC)、酵母菌(SB)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或P<0.01),UC组小梭菌(SC)显著升高(P<0.05);2组消化球菌(PS)、拟杆菌(BD)、双歧杆菌(BL)、乳杆菌(LC)和真杆菌(ES)均显著下降(P<0.05或P<0.01);活动组EMB、ES、SB、SC、BD、BL、LC及WBC、PLT、ESR、CRP与缓解组差异显著(P<0.05或P<0.01);WBC、PLT和CRP均与EC负相关,ESR与SB正相关(P<0.01)。结论 IBD患者存在显著肠道菌群紊乱,炎性指标与部分菌种失衡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症性肠病 肠道菌群 溃疡性结肠炎 克罗恩病 C反应蛋白 红细胞沉降率
下载PDF
辣椒素通过肠道菌群改善DSS诱导的小鼠结肠炎
5
作者 郭雪 徐婧 +5 位作者 徐豪明 张艳 黄琛 聂玉强 周永健 周有连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22年第9期1111-1116,1121,共7页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的辣椒素对小鼠溃疡性结肠炎肠道炎症和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 将25只清洁级6~8周龄C57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葡聚糖硫酸钠(DSS)组、辣椒素(5 mg/kg CAP)+DSS组、辣椒素(10 mg/kg CAP)+DSS组、辣椒素(20 mg/kg CAP)+...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的辣椒素对小鼠溃疡性结肠炎肠道炎症和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 将25只清洁级6~8周龄C57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葡聚糖硫酸钠(DSS)组、辣椒素(5 mg/kg CAP)+DSS组、辣椒素(10 mg/kg CAP)+DSS组、辣椒素(20 mg/kg CAP)+DSS组,每组5只。通过自由饮用3%DSS水诱导小鼠结肠炎模型。在DSS干预前7 d,每天给予200μL相应剂量的辣椒素灌胃,至干预的第8天处死。观察记录小鼠体质量、疾病活动指数(DAI)、测量结肠长度;利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qPCR)和蛋白印迹(WB)检测结肠组织的炎症因子及肠道屏障的基因转录水平以评估辣椒素对结肠炎小鼠的作用;并通过粪便16S rRNA测序检测小鼠肠道菌群。结果 辣椒素在一定范围内,成剂量依赖性改善小鼠肠炎大体,下调促炎症因子IL-6、IL-18的表达,增强肠道屏障ZO-1、MUC2、Tff3、Occludin的表达;并可重塑肠炎肠道菌群组成,改变菌群相对物种丰富度。结论 辣椒素在合适的剂量范围内可有效改善小鼠结肠炎,并调整小鼠肠道菌群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椒素 溃疡性结肠炎 肠道菌群 抗炎 肠黏膜屏障
下载PDF
循环游离DNA在结直肠癌诊疗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4
6
作者 徐婧 周有连 +1 位作者 徐豪明 聂玉强 《广东医学》 CAS 2019年第19期2701-2704,共4页
结直肠癌是发病率和病死率极高的恶性肿瘤之一,早期无明显症状,多数患者确诊时已为中晚期。近年来,循环游离DNA作为新的肿瘤标记物在结直肠癌的诊疗中起到重要作用,并因其无创、快速、有利于肿瘤患者的动态监测等优势,在结直肠癌诊断、... 结直肠癌是发病率和病死率极高的恶性肿瘤之一,早期无明显症状,多数患者确诊时已为中晚期。近年来,循环游离DNA作为新的肿瘤标记物在结直肠癌的诊疗中起到重要作用,并因其无创、快速、有利于肿瘤患者的动态监测等优势,在结直肠癌诊断、判断预后等方面作用日益突出。本文结合国内外关于循环游离DNA在结直肠癌中的最新研究,从现有循环游离DNA的检测方法出发,结合在结直肠癌中的诊断、疗效和预后等方面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游离DNA 结直肠癌 诊断 疗效 预后
下载PDF
抗生素清肠对丁酸梭菌保护肠炎小鼠肠黏膜屏障的影响及初步机制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徐婧 徐豪明 +7 位作者 周有连 彭瑶 赵冲 何杰 黄红丽 赵海兰 黄文琪 聂玉强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21年第2期208-213,221,共7页
目的评价丁酸梭菌对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fate sodium,DSS)诱导的肠炎小鼠肠黏膜屏障作用和可能机制,以及抗生素清肠预处理对其的影响。方法通过3%DSS诱导肠炎模型,并利用丁酸梭菌干预有或无抗生素清肠预处理后的小鼠,观察小鼠体质... 目的评价丁酸梭菌对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fate sodium,DSS)诱导的肠炎小鼠肠黏膜屏障作用和可能机制,以及抗生素清肠预处理对其的影响。方法通过3%DSS诱导肠炎模型,并利用丁酸梭菌干预有或无抗生素清肠预处理后的小鼠,观察小鼠体质量、疾病活动度,检测小鼠病理、促炎因子TNF-α、IL-1β表达情况,及进行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观察肠黏膜屏障和NF-κB通路改变情况。结果丁酸梭菌可降低肠炎小鼠大体及病理损伤,缓解肠黏膜损伤和下调促炎因子TNF-α、IL-1β表达,此过程和NF-κB通路被抑制相关。抗生素清肠预处理后,丁酸梭菌缓解肠炎小鼠炎症和黏膜屏障损伤作用加强,但对NF-κB表达影响不大。结论丁酸梭菌可改善小鼠结肠炎,维护小鼠肠道黏膜屏障,抑制NF-κB通路的激活;抗生素清肠预处理通过增强丁酸梭菌的黏膜屏障保护作用,增强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酸梭菌 炎症性肠病 抗生素清肠 黏膜屏障 NF-κB
下载PDF
基于16S核糖体DNA研究中国南方人群结直肠腺瘤患者肠道菌群特征 被引量:3
8
作者 王文佳 何杰 +4 位作者 周有连 冯志强 张龙 赖晓波 王红 《中华生物医学工程杂志》 CAS 2016年第6期470-475,共6页
目的 探讨中国南方人群结直肠腺瘤患者肠道菌群结构和多样性特征.方法 提取标本宏基因组DNA,扩增V4可变区后采用细菌16S核糖体DNA(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及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36例健康志愿者及49例结直肠腺瘤患者的腺瘤、腺瘤旁黏膜相... 目的 探讨中国南方人群结直肠腺瘤患者肠道菌群结构和多样性特征.方法 提取标本宏基因组DNA,扩增V4可变区后采用细菌16S核糖体DNA(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及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36例健康志愿者及49例结直肠腺瘤患者的腺瘤、腺瘤旁黏膜相关性肠道菌群的多样性;门、科、属、种水平的分布特征和生物学标记.结果 健康对照组与结直肠腺瘤旁组的黏膜相关性肠道菌群多样性和菌群分布相似(P〉0.05);结直肠腺瘤组黏膜相关性肠道菌群多样性明显下降(P〈0.05),菌群分布主要表现为厚壁菌门、拟杆菌门、毛螺旋菌属、Blautia属、粪球菌属、卵形拟杆菌种丰度显著下降(P〈0.05),而变形菌门、盐单胞菌科和海藻希万氏菌属丰度明显增加(P〈0.05).结论 高通量测序证实结直肠腺瘤患者有独特的菌群多样性和特征,提示特征性变化的肠道菌群可能参与结直肠腺瘤的发生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 核糖体 腺瘤 黏膜 细菌
原文传递
粪菌移植对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疗效和肠道菌群影响的非对照初步研究 被引量:16
9
作者 首第文 徐豪明 +9 位作者 黄红丽 刘白灵 唐文娟 陈慧婷 周有连 李永强 骆庆玲 何杰 聂玉强 周永健 《中华消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3-28,共6页
目的探讨粪菌移植治疗IBS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其对IBS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9月至2017年8月在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行粪菌移植的IBS住院患者28例。所有IBS患者于粪菌移植前、粪菌移植后4和12周完成肠易激综合征生活质量量表(I... 目的探讨粪菌移植治疗IBS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其对IBS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9月至2017年8月在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行粪菌移植的IBS住院患者28例。所有IBS患者于粪菌移植前、粪菌移植后4和12周完成肠易激综合征生活质量量表(IBS-QOL)、肠易激综合征严重程度系统评分(IBS-SSS)和胃肠道症状分级(GSRS)评分。IBS患者粪菌移植前和粪菌移植后4周行16S rDNA测序,从门、科、属水平分别分析粪菌移植对IBS患者肠道菌群多样性和菌群结构的影响,进一步应用线性判别分析效应量(LEfSe)筛选差异菌属。采用配对t检验和配对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粪菌移植后12周,IBS-QOL心境恶劣、行为障碍、自体意象、健康担忧、进食逃避和关系拓展6个维度的评分均低于粪菌移植前[分别为43.750分(22.656分,56.250分)比48.438分(32.031分,60.938分)、37.500分(18.750分,56.250分)比46.429分(21.429分,62.500分)、31.250分(14.063分,42.188分)比31.250分(18.750分,50.000分)、41.667分(27.083分,56.250分)比50.000分(41.667分,66.667分)、54.167分(43.750分,72.917分)比66.667分(58.333分,83.333分)、8.333分(0.000分,33.333分)比16.667分(8.333分,33.33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157、-3.429、-2.274、-3.197、-3.042、-2.329,P均<0.05)。粪菌移植后12周,IBS-QOL行为障碍和关系拓展2个维度的评分均低于粪菌移植后4周[分别为37.500分(18.750分,56.250分)比39.286分(19.643分,62.500分)和8.333分(0.000分,33.333分)比16.670分(2.083分,41.66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1.998、-2.110,P均<0.05)。粪菌移植后4和12周的IBS-SSS、GSRS评分均低于粪菌移植前[(190.32±106.51)、(201.43±102.48)分比(245.93±86.10)分和5.50分(4.00分,9.00分)、5.50分(4.00分,8.75分)比7.00分(6.00分,9.7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402、3.848,Z=-3.081、-3.609;P均<0.01)。粪菌移植后患者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门水平中,粪菌移植后IBS患者粪便中疣微菌门的丰度高于粪菌移植前(6.74%比0.37%);科水平中,粪菌移植后IBS患者粪便中疣微菌科的丰度高于粪菌移植前(6.74%比0.37%);属水平中,粪菌移植后IBS患者粪便中艾克曼菌的丰度高于粪菌移植前(6.74%比0.3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均=-2.589,P均=0.010)。LEfSe法发现,粪菌移植后4周,IBS患者肠道菌群中艾克曼菌的丰度高于粪菌移植前(6.74%比0.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线性判别分析值=4.5,P=0.049)。结论初步证实粪菌移植治疗IBS安全、有效,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上调IBS患者肠道菌群多样性和改变菌群结构发挥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粪菌移植 肠易激综合征 肠易激综合征生活质量量表 肠易激综合征严重程度系统评分 胃肠道症状分级评分 菌群
原文传递
抗生素预处理对丁酸梭菌治疗葡聚糖硫酸钠诱导结肠炎疗效和肠道菌群的影响
10
作者 徐婧 徐豪明 +7 位作者 周有连 彭瑶 赵冲 何杰 黄红丽 赵海兰 黄文琪 聂玉强 《中华消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402-409,共8页
目的探讨在有无抗生素预处理条件下,丁酸梭菌对小鼠结肠炎的疗效和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将30只清洁级BALB/c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葡聚糖硫酸钠(DSS)组、抗生素+DSS组、丁酸梭菌+DSS组、抗生素+丁酸梭菌+DSS组,每组6只。采用四联抗生... 目的探讨在有无抗生素预处理条件下,丁酸梭菌对小鼠结肠炎的疗效和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将30只清洁级BALB/c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葡聚糖硫酸钠(DSS)组、抗生素+DSS组、丁酸梭菌+DSS组、抗生素+丁酸梭菌+DSS组,每组6只。采用四联抗生素(氨苄西林1 g/L、新霉素1 g/L、甲硝唑1 g/L、万古霉素0.5 g/L)加正常饮用水循环预处理30 d后,用DSS诱导小鼠结肠炎模型,同时给予丁酸梭菌+DSS组、抗生素+丁酸梭菌+DSS组小鼠1×106 CFU丁酸梭菌灌胃。通过小鼠疾病活动指数(DAI)、结肠长度和组织学病理评分评估丁酸梭菌对结肠炎小鼠的作用,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炎症因子,通过粪便16S rRNA测序检测丁酸梭菌对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统计学方法采用两样本t检验。结果空白对照组小鼠一般情况良好,DAI在0分上下波动;DSS组小鼠给予DSS饮用水4 d时出现体重下降、粪便不成形、肉眼血便等结肠炎表现;在DSS干预4 d时,丁酸梭菌+DSS组小鼠DAI低于DSS组[(0.000±0.000)分比(0.444±0.11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00,P=0.016 1);在DSS干预10和12 d时,抗生素+丁酸梭菌+DSS组小鼠DAI均低于抗生素+DSS组[(0.000±0.000)分比(1.111±0.222)分、(0.667±0.000)分比(1.889±0.22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000、5.500,P均<0.05)。丁酸梭菌+DSS组小鼠结肠病理组织学评分低于DSS组[(2.50±1.73)分比(5.50±1.00)分],抗生素+丁酸梭菌+DSS组小鼠结肠病理组织学评分低于抗生素+DSS组[(1.25±0.96)分比(5.00±0.8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000、5.960,P均<0.05)。丁酸梭菌+DSS组IL-1β水平高于空白对照组[(4.464±0.075) ng/L比(3.907±0.080) ng/L],丁酸梭菌+DSS组和抗生素+丁酸梭菌+DSS组TNF-α、IL-6和IL-1β水平均低于DSS组[(2.402±0.383) ng/L、(1.845±0.345) ng/L比(6.958±1.084)ng/L,(1.752±0.146)ng/L、(1.307±0.048) ng/L比(3.537±0.608)ng/L,(4.464±0.075)ng/L、(4.066±0.190) ng/L比(7.477±0.339)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055、3.964、4.495、4.693、6.294、8.674、8.774,P均<0.05)。16S rRNA测序结果显示,丁酸梭菌干预小鼠肠道菌群中出现了大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抑炎或产短链脂肪酸细菌,其中丁酸梭菌+DSS组优势菌有小螺旋菌属[线性判别式分析(LDA)评分=3.667 log10,P=0.004]和寡养单胞菌属(LDA评分=2.778 log10,P=0.044),抗生素+丁酸梭菌+DSS组优势菌属有消化球菌属(LDA评分=2.685 log10,P=0.018)、丁酸单胞菌属(LDA评分=2.712 log10,P=0.011)、嗜胆菌属(LDA评分=3.204 log10,P=0.014)、肠道单胞菌属(LDA评分=3.346 log10,P=0.010)、萨克候选菌(LDA评分=3.363 log10,P=0.029)、脱硫弧菌属(LDA评分=3.402 log10,P=0.025)、颤杆菌属(LDA评分=2.870 log10,P=0.019)和阿克曼氏菌属(LDA评分=4.031 log10,P=0.005)。结论丁酸梭菌可有效改善小鼠结肠炎,调整小鼠肠道菌群结构,而抗生素预处理可强化其对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并增强丁酸梭菌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酸梭菌 抗生素预处理 炎性肠疾病 结肠炎 肠道菌群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