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作曲包揽制”、非繁衍性传播与中国戏曲声腔的“太监化” 被引量:7
1
作者 周来达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CSSCI 2008年第3期45-53,共9页
文章认为,生存发展的本质意义是繁衍,没有繁衍就会断子绝孙。只要强大的戏曲音乐自身的繁衍能力能继续存在,戏曲和戏曲音乐的生存发展就有希望。目下,我国戏曲声腔已经"太监化"。造成戏曲声腔"太监化"的根本原因:... 文章认为,生存发展的本质意义是繁衍,没有繁衍就会断子绝孙。只要强大的戏曲音乐自身的繁衍能力能继续存在,戏曲和戏曲音乐的生存发展就有希望。目下,我国戏曲声腔已经"太监化"。造成戏曲声腔"太监化"的根本原因:一是由于作为戏曲音乐传播源头的音乐创作机制,"作曲包揽制"的全面实行,导致戏曲演员创腔能力的全线崩溃;二是在"作曲包揽制"基础上,非繁衍性复制式技术传播的全面实施,由此阻断了戏曲音乐新的繁衍和发展;三是现实社会的法规、道德标准等客观环境,不适合、乃至不允许戏曲音乐继续以繁衍的方式发展。当务之急是要抓住戏曲音乐"创作"、"传播"这两个根本环节,改变策略,恢复民间戏曲的主体意识和音乐创作机制的"三结合"等,努力改善戏曲音乐的生存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曲音乐传播 “太监化” “作曲包揽制” 非繁衍性 社会环境 策应
下载PDF
传统戏曲音乐的当代嬗变和歌剧化戏曲音乐的形成及特征 被引量:7
2
作者 周来达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CSSCI 2013年第4期24-34,共11页
传统戏曲音乐已经嬗变为歌剧化音乐。歌剧化音乐的形成,大体经过了20世纪40年代中期至"文革"前,"文革"期间和新时期以来三个阶段的孕育发展。歌剧化音乐的本质特征主要有音乐创作理念、创作思维和作曲技巧的西方化... 传统戏曲音乐已经嬗变为歌剧化音乐。歌剧化音乐的形成,大体经过了20世纪40年代中期至"文革"前,"文革"期间和新时期以来三个阶段的孕育发展。歌剧化音乐的本质特征主要有音乐创作理念、创作思维和作曲技巧的西方化,音乐创作的个体性,作品的专利性,程式的模糊性,功能突出娱乐性,剧种声腔的趋同性,传播的复制性和非繁衍性,流派唱腔的模仿性,过门音乐的模式性等。目前我国存在着三类戏曲音乐,一个多元戏曲音乐交相辉映的时代已经来临。清醒、清晰地认识和认清我国当代戏曲音乐的变异及其性质、特征等是保护发展戏曲和戏曲音乐的前提,不遗余力地实施多元化发展战略,戏曲和戏曲音乐的美好未来,值得期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曲音乐 传统戏曲音乐 歌剧化戏曲音乐 特征
下载PDF
越剧音乐的历史回顾与发展思考 被引量:3
3
作者 周来达 《文化艺术研究》 2013年第2期26-39,共14页
本文揭示了百年越剧音乐史的五个细节及其在百年越剧发展中的作用,归纳了百年越剧音乐史上的四大发展思想,分析了当下越剧和越剧音乐陷于险境的原因,最后提出了调整文化政策等具体的设想和建议。
关键词 越剧 音乐 生存发展 历史 未来
下载PDF
魏良辅辈的昆曲改革仅仅改革了唱法和伴奏法? 被引量:2
4
作者 周来达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2014年第2期119-124,共6页
本文第一部分是对以魏良辅为代表的这场昆曲改革(下称魏辈"昆改"),研究情况的同顾,认为此前的绝大多数论著都认为主要是创造了唱法和伴奏法;第二部分是为什么说魏良辅辈在"昆改"同时,亦创造了唱调创作法和唱调?第... 本文第一部分是对以魏良辅为代表的这场昆曲改革(下称魏辈"昆改"),研究情况的同顾,认为此前的绝大多数论著都认为主要是创造了唱法和伴奏法;第二部分是为什么说魏良辅辈在"昆改"同时,亦创造了唱调创作法和唱调?第三部分是对于为什么会出现这场"昆改"仅创唱法、伴奏法说法的原因分析。认为主要原因有三:一是某些关键性的术语概念不清;二是对魏良辅辈这场改革的认识,还不够全面深刻;三是对于诸如昆曲唱调是否创作出来等问题心存疑虑,无法解答等。第四部分是魏良辅辈的这场昆曲改革究竟创造了什么?认为这是一场融昆曲音乐发展思想、创作法、创作、表演、教学、音乐理论改革于一炉的、全面、完整、系统而深刻的戏曲音乐文化革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良辅 创造 唱调 创作法
下载PDF
试论昆曲主调 被引量:1
5
作者 周来达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11-124,共14页
昆曲有主调。昆曲南曲主调是Re Mi Re Do La(简约为Re Do La);昆北主调是Re Mi Do Si La和la Do So Fa Mi(简约为Do Si La和So Fa Mi)。其原始由来是去声字腔。该音调之能成为昆南主调的主要原因是其自身比之它类字腔具更多的优势和对... 昆曲有主调。昆曲南曲主调是Re Mi Re Do La(简约为Re Do La);昆北主调是Re Mi Do Si La和la Do So Fa Mi(简约为Do Si La和So Fa Mi)。其原始由来是去声字腔。该音调之能成为昆南主调的主要原因是其自身比之它类字腔具更多的优势和对该音调的大量翻用和泛用。泛用的主要手法有改变主调首音法、前置新字腔法、移宫换吕法等。主调对昆曲具全局性、主导性、根本性的影响。如昆北以三音列型两主调替代清乐七声音阶中两偏音后,音阶形式发生变异,由此导致原本独立的清角、变宫两偏音的活动范围、不稳定性受到了极大的削弱、制约,昆北唱调旋律进行方向、音乐语汇等均发生变化,一个"气无烟火"的文人音乐即由此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曲 主调 由来 创作手法
下载PDF
百年越剧音乐五个“一” 被引量:1
6
作者 周来达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2010年第1期152-158,共7页
本文通过对百年越剧发展过程中"一念之下"、"一音之差"、"一调之变","一技之长"和"一体之改"五个细节演变过程的详细演示,首次揭示和诠释了越剧女腔是怎样形成和发展起来等的奥秘。
关键词 百年越剧 音乐 细节 五个“一”
下载PDF
管窥2500年孟姜女音乐之传播 被引量:7
7
作者 周来达 《音乐探索》 2007年第1期10-20,共11页
本文运用传播学观点,通过对2500多年来,历史上孟姜女音乐群体的形成、流变,现行[孟姜女调](下称[孟调])的形成、传播和它对越剧女腔音乐的影响等的探讨,认为一首[孟调]发展了一个越剧声腔。同时认为,2500多年前的孟音乐与2500多年后的... 本文运用传播学观点,通过对2500多年来,历史上孟姜女音乐群体的形成、流变,现行[孟姜女调](下称[孟调])的形成、传播和它对越剧女腔音乐的影响等的探讨,认为一首[孟调]发展了一个越剧声腔。同时认为,2500多年前的孟音乐与2500多年后的孟音乐传承方式的一脉相承,说明“在传播中生存,在合流中发展”是传统音乐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原则,而其赖以生存、发展的哲学基础则是“中国民族音乐特有的思维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姜女音乐群体 孟姜女调 形成 传播 “越、孟”合流 传播生存 合流发展
下载PDF
过门之于板腔体戏曲音乐的形成发展和改革转型——以越剧为例 被引量:5
8
作者 周来达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CSSCI 2011年第1期6-15,175,共10页
人们对于过门之于戏曲音乐乃至整个戏曲的形成发展和改革转型的影响等知之甚少。本文认为:过门是对戏曲音乐曲式的创造和补充,是板腔体戏曲音乐形成发展的前提性因素之一和新时期以来传统板腔体戏曲音乐向歌剧化戏曲音乐改革转型的标志... 人们对于过门之于戏曲音乐乃至整个戏曲的形成发展和改革转型的影响等知之甚少。本文认为:过门是对戏曲音乐曲式的创造和补充,是板腔体戏曲音乐形成发展的前提性因素之一和新时期以来传统板腔体戏曲音乐向歌剧化戏曲音乐改革转型的标志性音乐样式。"传统的戏曲过门过时、妨碍戏曲发展"、"应该以西方歌剧描写性音乐替代传统过门"等观点失当,应当实施区别性改革,在保护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曲过门 曲式补充 转型 改革
下载PDF
越剧女腔基本调原型对流派唱腔曲调影响辨 被引量:2
9
作者 周来达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CSSCI 2010年第2期66-76,共11页
本文提出了越剧流派唱腔曲调的形成,不仅如前人所说与越剧女腔基本调等有关,而且还与女腔基本调的原型——[孟姜女调]有着极为深切关系的观点,并认为越剧流派(包括唱腔流派)的出现具有群体性。要突破和改变当前越剧声腔"太监化&qu... 本文提出了越剧流派唱腔曲调的形成,不仅如前人所说与越剧女腔基本调等有关,而且还与女腔基本调的原型——[孟姜女调]有着极为深切关系的观点,并认为越剧流派(包括唱腔流派)的出现具有群体性。要突破和改变当前越剧声腔"太监化"的局面,关键是要大力加强和全面提高剧种音乐自身的创新能力和演员的创腔能力。而要做到这一点的前提,就是要深刻认识和掌握越剧音乐的本体、本源和本质,努力遵循越剧音乐自身发展规律办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越剧女腔 基本调原型 [孟姜女调] 流派唱腔曲调
下载PDF
宁海平调三支曲牌与诸宫调渊源探微 被引量:2
10
作者 周来达 《文化艺术研究》 2008年第3期144-168,共25页
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认为既存于宁海平调的[点绛唇]、[混江龙]和[不是路],始由传奇《琵琶记·陈情》袭用诸宫调[点绛唇]套,继而由昆曲《琵琶记·辞朝》搬用《琵琶记.陈情》[点绛唇]套,晚清时,疑由宁波"甬昆班"艺人... 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认为既存于宁海平调的[点绛唇]、[混江龙]和[不是路],始由传奇《琵琶记·陈情》袭用诸宫调[点绛唇]套,继而由昆曲《琵琶记·辞朝》搬用《琵琶记.陈情》[点绛唇]套,晚清时,疑由宁波"甬昆班"艺人加盟平调后,以昆曲《琵琶记》[点绛唇]套的形式传入平调。其渊源,可分别上溯至一千五百多年前的南北朝歌曲、八百多年前宋金时期的诸宫调和[赚]。"三曲牌"经千百年之变,但在平调中,非但体格与诸宫调无异,而且某些曲牌的旋律与诸宫调也有些相似。平调声腔独特风格之形成,得益于历代平调艺人,以本土音乐改造传统曲牌音乐的理念、"不变体格变旋律"的传承方式和本土化的创作技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诸宫调 宁海平调 曲牌 流变 渊源
下载PDF
现代戏中“似、非”程式性音乐现象透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周来达 《音乐探索》 2003年第1期28-36,共9页
本文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对现代戏音乐中的“似、非”程式性音乐现象,从其性质、文化背景、与传统程式音乐及隐形类音乐程式的关系,如何认识这一现象等五个方面作了较深入的分析,还就“似、非”音乐现象给予的启示等作了探讨。提出了“... 本文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对现代戏音乐中的“似、非”程式性音乐现象,从其性质、文化背景、与传统程式音乐及隐形类音乐程式的关系,如何认识这一现象等五个方面作了较深入的分析,还就“似、非”音乐现象给予的启示等作了探讨。提出了“似、非”音乐现象孕育着极大的创造生机,“传”(统戏曲程式性)音乐体制与“似、非”程式性音乐共存,并允许其或扩大,或缩小,或不出现,就是弥补和调节戏曲程式性音乐体制不足的最好机制等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音乐 "似"音乐 "非"音乐 现代戏 创造生机 个性化 共存机制 音乐现象
下载PDF
缅怀您,戏曲音乐大师刘如曾 被引量:2
12
作者 周来达 《戏文》 2001年第4期49-51,共3页
关键词 上海戏剧学院 戏曲音乐 电影 大师 音乐家 纪念碑 仪式 缅怀 教授 亲属
下载PDF
业绩辉半岛 “精华”永留芳——纪念“上海精华越剧团”支援浙江文化建设45周年 被引量:1
13
作者 周来达 《戏文》 2001年第2期36-40,共5页
关键词 剧团 越剧 黑白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纪念 象山 回忆
下载PDF
平调曲牌音乐特性初探
14
作者 周来达 《文化艺术研究》 2010年第3期88-107,共20页
本文认为,研究平调曲牌的特性是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国家级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项目——宁海平调的需要。概括起来,平调曲牌的特性主要有:曲牌文化渊源的悠久性,传播的集约性、多途径和重复性,曲牌形态的多样性,曲牌定则的"有则... 本文认为,研究平调曲牌的特性是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国家级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项目——宁海平调的需要。概括起来,平调曲牌的特性主要有:曲牌文化渊源的悠久性,传播的集约性、多途径和重复性,曲牌形态的多样性,曲牌定则的"有则不定"性,套式的"有套无式"性,曲牌唱调的板腔性以及曲牌音乐的本土性,音乐风格的独特性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调 曲牌音乐 音乐特性 MUSICAL Characteristics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音乐风格 文化渊源 重复性 集约性 国家级 多样性 多途径 独特性 本土性 形态 项目 套式 宁海 概括 传播
下载PDF
一幅史诗式的寻根画卷——冯光钰著《戏曲声腔传播》读后
15
作者 周来达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2001年第2期32-37,共6页
冯光钰教授撰写的《戏曲声腔传播》 ,运用了我国最权威的音乐资料成果和古今综合比较研究的方法 ,对“五大声腔”及各种剧种音乐的形成、产生及其流变现象 ,从传播学的角度进行了分析探索。本文对该著进行了客观的评介 ,并提出了一些认... 冯光钰教授撰写的《戏曲声腔传播》 ,运用了我国最权威的音乐资料成果和古今综合比较研究的方法 ,对“五大声腔”及各种剧种音乐的形成、产生及其流变现象 ,从传播学的角度进行了分析探索。本文对该著进行了客观的评介 ,并提出了一些认识和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评介 昆腔 高腔 梆子腔 皮黄腔 本土腔 传播流变
下载PDF
越剧音乐研究的回顾与瞻望
16
作者 周来达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04年第3期36-47,共12页
越剧音乐研究包含实践性探索和理论研究两种形式 ;理论研究经历了空白期、草创期、发展期、繁盛期、成熟期五个时期 ;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越剧音乐文献研究、技法研究、创新研究三大方面。
关键词 越剧音乐 实践性 理论研究 音乐文献 技法 创新
下载PDF
平调和平调声腔形成于何时辩
17
作者 周来达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CSSCI 2011年第1期33-42,共10页
本文通过平调老艺人的口碑,平调名称出现的时间,曲牌来由,宁海本地班与甬昆"长期合班演出"的年代,拥有自己的剧目、演技和曲牌,曲牌音乐体制,声腔独特风格的形成,音乐本土化改造,对平调形成多种说法的比较等九大方面的论证,... 本文通过平调老艺人的口碑,平调名称出现的时间,曲牌来由,宁海本地班与甬昆"长期合班演出"的年代,拥有自己的剧目、演技和曲牌,曲牌音乐体制,声腔独特风格的形成,音乐本土化改造,对平调形成多种说法的比较等九大方面的论证,认为平调和平调声腔形成于同治、光绪年间(1862—190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调 平调声腔 形成
下载PDF
初探昆曲过腔
18
作者 周来达 《艺术探索》 2018年第6期90-98,共9页
"过腔"一词由明代曲圣魏良辅于《南词引正》"过腔接字,乃关锁之地"首提。过腔即介于前字腔与后字腔之间的腔调。过腔和字腔是两种不同性质的音调。字腔的创作手法是依字行腔法,音乐材料都来自于字声。过腔的音乐材... "过腔"一词由明代曲圣魏良辅于《南词引正》"过腔接字,乃关锁之地"首提。过腔即介于前字腔与后字腔之间的腔调。过腔和字腔是两种不同性质的音调。字腔的创作手法是依字行腔法,音乐材料都来自于字声。过腔的音乐材料来自于本唱调音阶的级音和昆曲的主调,创作手法均为过腔法。过腔的特征主要有音调的依附性,可去性,音数不定性,起音眼位性,类型、构式的多样性等。辨识过腔的基本原则是:除去字腔即过腔。过腔是昆曲区别于他种音乐样式的本质特征和核心标志之一。过腔法是昆曲音乐思想表演技术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曲过腔 字腔 特性 主调
下载PDF
百年越剧音乐思想初探——写在越剧华诞百年之际
19
作者 周来达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06年第3期10-23,共14页
文章回顾了百年越剧音乐“两段”“六期”的发展历程;介绍了初创期马潮水等落地唱书艺人“一念之下”,创造越剧音乐的创举;揭示了转型期施银花等的“一音之差”,实现了音乐体制转换和声腔重构的奥秘;探索了完善期袁雪芬的“一调之改”,... 文章回顾了百年越剧音乐“两段”“六期”的发展历程;介绍了初创期马潮水等落地唱书艺人“一念之下”,创造越剧音乐的创举;揭示了转型期施银花等的“一音之差”,实现了音乐体制转换和声腔重构的奥秘;探索了完善期袁雪芬的“一调之改”,完善了越剧女腔音乐机制、丰富女腔内涵的轨迹;勾勒了成熟期刘如曾等将西方音乐的“一技之长”,融于越剧音乐之中,丰富越剧音乐的创作技法,提高创腔能力,促进越剧音乐与西方音乐和谐发展的情景。首次提出了越剧以“四个一”形式体现出来的“音乐资源共享、和而不同”、“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的“三大”音乐发展思想,是科学的音乐发展思想之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越剧音乐科学发展思想 “两段”“六期” “三大”音乐思想 “四个一”
下载PDF
感悟人生──读《20世纪中国音乐思考》随感
20
作者 周来达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2000年第3期55-56,共2页
关键词 书评 冯光钰 <<20世纪中国音乐思考>> 音乐传播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