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豆分离蛋白-大豆低聚糖糖基化产物溶解性和乳化性分析 被引量:21
1
作者 周洋莹 郑红莉 +1 位作者 杨文钰 张清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18-124,共7页
以净作和套作大豆为原料,提取大豆分离蛋白(soybean protein isolate,SPI),与大豆低聚糖制备糖基化产物,并对其进行产物鉴定和基本功能特性分析。产物鉴定采用接枝度、十二烷基苯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odium dodecyl benzene sulf... 以净作和套作大豆为原料,提取大豆分离蛋白(soybean protein isolate,SPI),与大豆低聚糖制备糖基化产物,并对其进行产物鉴定和基本功能特性分析。产物鉴定采用接枝度、十二烷基苯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odium dodecyl benzene sulfonate-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SDS-PAGE)及红外光谱(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套作SPI糖基化的程度整体较净作高,且套作SPI与净作SPI及其糖基化产物的二级结构均存在一定差异。对于套作SPI,蛋糖比3∶1的轭合物溶解度在pH 3~9范围内均有明显改善,反应6 h的轭合物在pH 8.0时溶解度最佳,达96.74%,是套作SPI的1.77倍。蛋糖比1∶3比例反应6 h的轭合物乳化活性最高,为8.536 m^2/g,较套作SPI提高59.76%,而蛋糖比1∶2反应6 h的轭合物乳化稳定性最高,为21.481 min,较套作SPI提高35.72%。对于净作SPI,轭合物溶解性在pH 5~9范围内显著下降,在pH 6.0时降低69.49%;乳化活性较净作SPI降低4.50%,乳化稳定性提高2.47倍。该文显示糖基化处理使SPI溶解性和乳化性均有所改善,且套作SPI优于净作SP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分离蛋白 大豆低聚糖 糖基化 溶解性 乳化性
下载PDF
丁香油联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体外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作用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邱敏 龙娜娜 +4 位作者 高鸣乡 周洋莹 孙丰慧 林琳 代敏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629-1635,共7页
目的探讨丁香油体外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活性,以及与3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阿莫西林、头孢氨苄和头孢吡肟)联合使用抗MRSA的体外活性。方法采用96孔板微量稀释法分别测定丁香油、丁香油与3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联合使用对2... 目的探讨丁香油体外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活性,以及与3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阿莫西林、头孢氨苄和头孢吡肟)联合使用抗MRSA的体外活性。方法采用96孔板微量稀释法分别测定丁香油、丁香油与3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联合使用对2株MRSA标准株和32株MRSA临床分离株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微量棋盘法分别测定丁香油与3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分级抑菌浓度(FIC)指数;生长曲线法分析丁香油以及丁香油和头孢氨苄联合使用对MRSA生长的影响。结果丁香油具有明显的体外抗MRSA活性,MIC为0.25、0.51 mg/m L。丁香油分别与3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阿莫西林、头孢氨苄和头孢吡肟)联合使用时,FIC指数集中分布在≤0.5和0.5~1,主要表现为协同和相加作用,其中与阿莫西林、头孢氨苄和头孢吡肟的协同率分别为58.8%、97.0%、64.7%;丁香油能明显增强β-内酰胺类抗生素抗MRSA活性,降低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用量,使其MIC50和MIC90降低为单独用药的1/4~1/2和1/2~1。生长曲线结果表明,丁香油能明显延长MRSA延滞期,抑制其生长速度,生长量明显降低,且抑制MRSA生长呈明显量效关系;当丁香油(1/4 MIC)与头孢氨苄(1/4 MIC)联合使用后,MRSA生长几乎被抑制。结论丁香油不仅自身具有较强的抗MRSA活性,还具有协同增效β-内酰胺类抗生素抗MRSA作用,具备治疗MRSA感染新药的开发与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香油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体外抗菌活性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协同增效
原文传递
香叶醇联合柠檬醛体外抗MRSA的优化配比 被引量:3
3
作者 廖泽东 王雪梅 +3 位作者 卢志宇 周洋莹 代敏 孙丰慧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897-901,共5页
通过体外抑菌实验研究香叶醇与柠檬醛联合使用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 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的体外抑菌活性,并采用单纯形格子混料设计优化二者比例.采用微量稀释法测定香叶醇和柠檬醛对43株MRSA的最... 通过体外抑菌实验研究香叶醇与柠檬醛联合使用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 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的体外抑菌活性,并采用单纯形格子混料设计优化二者比例.采用微量稀释法测定香叶醇和柠檬醛对43株MRSA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采用棋盘法测定香叶醇和柠檬醛联合用药时的分级抑菌浓度(Fraction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FIC),采用单纯形格子设计优化香叶醇和柠檬醛联合用药时的比例,并采用微量稀释法对最佳配比混合液的抗MRSA活性进行测定.结果显示:香叶醇的MIC值为0.34-0.67 mg/mL,柠檬醛的MIC值为0.66-42.23 mg/mL.二者联合使用时,以协同作用为主,占46.51%;其次为相加作用,占41.86%.单纯形格子设计优化的香叶醇和柠檬醛联合使用的最佳比例为香叶醇84.50%、柠檬醛15.50%.采用此配比测定香叶醇和柠檬醛混合液对43株MRSA的MIC值,发现混合液MIC50、MIC90分别为0.25 mg/mL和0.44 mg/mL;与香叶醇单独使用相比,MIC50和MIC90分别约为单独使用时的1/2和 2/3;与柠檬醛单独使用相比,MIC50和MIC90分别约为单独使用时的1/3和1/4.上述结果表明香叶醇与柠檬醛联合使用时可起到增敏的效果,且降低彼此的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叶醇 柠檬醛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联合用药 体外抑菌活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