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邦德斯基”:颠覆抑或重蹈覆辙?
1
作者 周湘鲁 《艺苑》 2012年第1期60-63,共4页
《个人番号》(又译《死亡倒计时》)与《密码疑云》塑造了"邦德斯基"的形象,试图颠覆007电影中的"俄罗斯坏蛋"刻板形象。"邦德斯基"可以视为对好莱坞东方主义观念的反击,但是,这种反击是表面化的,并没有... 《个人番号》(又译《死亡倒计时》)与《密码疑云》塑造了"邦德斯基"的形象,试图颠覆007电影中的"俄罗斯坏蛋"刻板形象。"邦德斯基"可以视为对好莱坞东方主义观念的反击,但是,这种反击是表面化的,并没有触及产生东方主义观念的思维模式。"邦德"与"邦德斯基"看似相反,实则诞生于相同的"敌人/我们"二元对立思维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邦德 邦德斯基 东方主义
下载PDF
从方舟到博物馆——《俄罗斯方舟》解读一种
2
作者 周湘鲁 《戏剧与影视评论》 2024年第3期56-63,共8页
《俄罗斯方舟》中的“方舟”通常被当作隐喻,对影片的解读因此聚焦于冬宫博物馆作为“方舟”的隐喻阐释。隐喻是神话的、精神的、象征的,但作为影片最重要的呈现对象,冬宫博物馆有物质具体性,包容异质性、碎片化是它作为公共空间发挥作... 《俄罗斯方舟》中的“方舟”通常被当作隐喻,对影片的解读因此聚焦于冬宫博物馆作为“方舟”的隐喻阐释。隐喻是神话的、精神的、象征的,但作为影片最重要的呈现对象,冬宫博物馆有物质具体性,包容异质性、碎片化是它作为公共空间发挥作用时的常态。影片中不同身份参观者的参观实践提示“方舟”之外非精英文化的存在。方舟/俄罗斯文化的比喻关系因此由彼此类似的隐喻关系成为彼此空间相邻的隐喻关系。《俄罗斯方舟》的历史叙事因此获得开放性,与片名暗示的关于俄罗斯文化的浪漫怀旧叙事拉开了距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俄罗斯方舟》 冬宫博物馆 物质性
原文传递
独立电影——画外的理想主义
3
作者 周湘鲁 《艺苑》 2005年第4期54-55,共2页
《小武》、《站台》、《世界》、《十七岁的单车》、《盲井》、《孔雀》……这些作品的共同特征是对边缘人物和社会底层百姓的关注,通过真实的影像记载近代中国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普通人的生存状态。这些电影普遍走纪实路线,注重的是记... 《小武》、《站台》、《世界》、《十七岁的单车》、《盲井》、《孔雀》……这些作品的共同特征是对边缘人物和社会底层百姓的关注,通过真实的影像记载近代中国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普通人的生存状态。这些电影普遍走纪实路线,注重的是记录,就像贾樟柯所说:“我愿意做一个目击者,和摄影机站在一起,观看眼前的一切。”所谓的“一切”当然不可能包罗万象,确切点说,对这些独立电影的导演来说,“一切”是某个视角下的“一切”。他们往往选择所谓“沉默的大多数”作为关注对象,用影像记录他们面对变化时代的困惑和冲突, 以这样的方式替无力言说自己的“沉默的”人发言。这些人的原始生存状态距离“美”、“理想”的一般想象相去甚远。没有虚饰和美化地记录残酷的真实——这是大多数独立电影得到赞美的理由,也是大多数现代都市年轻人对其不屑的理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独立电影 理想主义 观众 好莱坞 导演 生存状态 作品 现实生活 影像 价值观念
下载PDF
时间的变奏:《骑兵军》中的文化选择与认同 被引量:1
4
作者 周湘鲁 俞航 《俄罗斯文艺》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7-54,共8页
作为20世纪初弥漫着现代主义文学风格时期出现的作品,巴别尔的《骑兵军》有很鲜明的时间意识。不同于传统小说较为偏爱的单线或者直线叙述的方式,作家常常运用扭曲、穿插等叙述技巧对述本时间进行变形。巴别尔笔下的时间概念直接参与到... 作为20世纪初弥漫着现代主义文学风格时期出现的作品,巴别尔的《骑兵军》有很鲜明的时间意识。不同于传统小说较为偏爱的单线或者直线叙述的方式,作家常常运用扭曲、穿插等叙述技巧对述本时间进行变形。巴别尔笔下的时间概念直接参与到作品意义的生成:时间的艺术设置与哥萨克文化、犹太文化的特征结合在一起。对《骑兵军》的叙事时间进行分析,可以从中挖掘出"埋藏"在文本中的主旨线索:那就是哥萨克文化与犹太文化之间的"对话"与"对抗",以及隐含作者在犹太文明与哥萨克群体之间的选择与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骑兵军》叙事时间 叙事节奏 太阳与月亮 文化认同
原文传递
米·布尔加科夫与马雅可夫斯基“科幻”题材剧作的时空体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周湘鲁 《戏剧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60-64,65,共6页
关键词 科幻题材 马雅可夫斯基 剧作家 布尔加科夫 时空体 二三十年代 十月革命 社会革命
原文传递
简论托尔斯泰娅的短篇小说 被引量:1
6
作者 周湘鲁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44-148,共5页
本文分析了俄罗斯"三十岁一代作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塔吉扬娜·托尔斯泰娅的短篇小说创作,指出了"三十岁一代作家"的群体特征(专业化、非政治化和对文学自身价值的关注)及塔·托尔斯泰娅个人创作的特点-重视... 本文分析了俄罗斯"三十岁一代作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塔吉扬娜·托尔斯泰娅的短篇小说创作,指出了"三十岁一代作家"的群体特征(专业化、非政治化和对文学自身价值的关注)及塔·托尔斯泰娅个人创作的特点-重视永恒的主题、刻意在"怎么写"上下功夫、着力描写细节、隐匿作者倾向、运用假定性手法,等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托尔斯泰娅 短篇小说 俄罗斯 “三十岁一代作家” 创作特点
原文传递
运用比较方法 突出中国特色——读陈世雄近著《戏剧人类学》 被引量:1
7
作者 周湘鲁 《戏剧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22-128,共7页
陈世雄近著《戏剧人类学》和之前国内同类著作的不同之处主要是:1.关注西方人类学的研究成果并且有所批判,进而提出全新的思路;2.以中西比较的方法贯穿全书;3.没有重新论证戏剧起源于仪式,转而着力研究仪式与戏剧的中间形态;4.将现当代... 陈世雄近著《戏剧人类学》和之前国内同类著作的不同之处主要是:1.关注西方人类学的研究成果并且有所批判,进而提出全新的思路;2.以中西比较的方法贯穿全书;3.没有重新论证戏剧起源于仪式,转而着力研究仪式与戏剧的中间形态;4.将现当代戏剧纳入研究范围;5.借鉴西方对"身体"的最新研究成果;6.将"人、傀儡与戏剧"三者关系的研究纳入戏剧人类学。本文评介了该书的主要观点,包括提出"戏剧是人的自我实验"、其方法是通过角色类型(行当)的划分建立"人的谱系";探讨戏曲表演的"大动作"与"微动作";指出写实布景会消解程式化动作的意义;探索男扮女装表演的"中性美";研究傀儡作为"活动菩萨"在祭祀中的意义等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剧 仪式 人的自我实验 角色类型 演员身体
原文传递
米·布尔加科夫讽刺喜剧中的“骗子、小丑和傻瓜” 被引量:1
8
作者 周湘鲁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14,共10页
1920年代是苏联讽刺喜剧的繁荣期,米·布尔加科夫是当时最重要的讽刺喜剧作家之一。本文将运用巴赫金在《小说的时间形式和时空体形式》中关于"骗子、小丑和傻瓜"的论述,分析布尔加科夫剧中的"反面人物"如何借... 1920年代是苏联讽刺喜剧的繁荣期,米·布尔加科夫是当时最重要的讽刺喜剧作家之一。本文将运用巴赫金在《小说的时间形式和时空体形式》中关于"骗子、小丑和傻瓜"的论述,分析布尔加科夫剧中的"反面人物"如何借助"骗子、小丑和傻瓜"的面具与苏维埃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展开隐蔽的对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布尔加科夫 讽刺喜剧 骗子 小丑和傻瓜
原文传递
20世纪20年代苏维埃戏剧中的革命与内战 被引量:1
9
作者 周湘鲁 《俄罗斯文艺》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48-53,共6页
十月革命和内战是早期苏维埃戏剧的重要题材。反映这一题材的作品由于观察视角、审美取向以及对待文学传统的态度不同,其作品呈现出巨大差异甚至矛盾。本文通过比较20世纪20年代革命英雄剧与米.布尔加科夫的剧作,分析它们在主人公选择... 十月革命和内战是早期苏维埃戏剧的重要题材。反映这一题材的作品由于观察视角、审美取向以及对待文学传统的态度不同,其作品呈现出巨大差异甚至矛盾。本文通过比较20世纪20年代革命英雄剧与米.布尔加科夫的剧作,分析它们在主人公选择及塑造、情节模式以及“家”、“暴风雪”意象等方面的不同处理,展现它们理解和言说现实的不同方式,并试图探求差异背后的思想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命与内战 20年代苏联戏剧 米·布尔加科夫 思想资源
原文传递
严酷的生活,残酷的戏剧--析瓦西里·西加列夫剧作《塑泥》
10
作者 周湘鲁 许小梅 《戏剧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08-112,共5页
俄罗斯戏剧在上世90年代以后发生了很大变化。伴随着苏联解体,禁锢剧作家手脚的戏剧审查放松了,但同时政府大幅缩减文化事业拨款.将剧院、剧团全面推向市场,使俄罗斯戏剧事业在90年代初陷入困境,并且一度出现了人才“断层”,舞台... 俄罗斯戏剧在上世90年代以后发生了很大变化。伴随着苏联解体,禁锢剧作家手脚的戏剧审查放松了,但同时政府大幅缩减文化事业拨款.将剧院、剧团全面推向市场,使俄罗斯戏剧事业在90年代初陷入困境,并且一度出现了人才“断层”,舞台上连续多年没有当代俄罗斯剧作上演,更看不到年轻剧作家的面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剧事业 剧作家 生活 90年代 俄罗斯 苏联解体 文化事业 “断层”
原文传递
批评三十年:时代与个性——丘普里宁笔下50至80年代的苏联文学批评
11
作者 周湘鲁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130-134,共5页
批评三十年:时代与个性——丘普里宁笔下50至80年代的苏联文学批评周湘鲁《批评——乃是批评家的活动》,作者谢尔盖·丘普里宁,莫斯科,苏联作家出版社,1988年。批评是什么?很难给它下一个确切的定义。以词源上看,“... 批评三十年:时代与个性——丘普里宁笔下50至80年代的苏联文学批评周湘鲁《批评——乃是批评家的活动》,作者谢尔盖·丘普里宁,莫斯科,苏联作家出版社,1988年。批评是什么?很难给它下一个确切的定义。以词源上看,“批评”一词源于希腊语,意为“作出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批评家 苏联文学 农村题材小说 文学批评 斯拉夫主义 文学思潮 80年代 批评界 维索茨基 新世界
原文传递
复制浪漫:《诗人与缪斯》解读
12
作者 周湘鲁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9,共7页
塔吉扬娜·托尔斯泰娅的创作常常被划入“女性文学”。本文选取短篇小说《诗人与缪斯》为对象,分析女主人公的“浪漫爱情”想象如何受制于文学作品、流行观念和成规旧习,进而将生活简化为对特定“公式”的机械模仿和复制。托尔斯泰... 塔吉扬娜·托尔斯泰娅的创作常常被划入“女性文学”。本文选取短篇小说《诗人与缪斯》为对象,分析女主人公的“浪漫爱情”想象如何受制于文学作品、流行观念和成规旧习,进而将生活简化为对特定“公式”的机械模仿和复制。托尔斯泰娅的创作超出了强调性别经验的“女性文学”范畴,而是借女性在婚恋追求中的困境展示了当下文化语境中人被“文本”淹没而丧失个性的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意 模仿 公式化 女性文学
原文传递
米·布尔加科夫戏剧中的梦幻与现实
13
作者 周湘鲁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8-25,共8页
布尔加科夫对于舞台有独到的见解:舞台展示伪装、剥除伪装,因此是唯一不演戏、不表演的地方,它比现实更重要,更真实。通过分析布尔加科夫剧作中对假定性的理解及运用,我们看到布尔加科夫的艺术观是其宗教哲学世界观的自然延伸,现实与舞... 布尔加科夫对于舞台有独到的见解:舞台展示伪装、剥除伪装,因此是唯一不演戏、不表演的地方,它比现实更重要,更真实。通过分析布尔加科夫剧作中对假定性的理解及运用,我们看到布尔加科夫的艺术观是其宗教哲学世界观的自然延伸,现实与舞台、与艺术的关系对应于此岸与彼岸、表象与真理,梦、艺术、真理不可分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布尔加科夫 现实 真理
原文传递
俄罗斯老虎文学赏析
14
作者 周湘鲁 《人与生物圈》 2014年第6期90-91,共2页
从俄罗斯文学中我们会发现,由"虎"引发的关于东方、中国的联想,多数是美好、积极、正面的。弗·克·阿尔谢尼耶夫(1872-1930)的游记作品《在乌苏里的莽林中》(1926)、尼古拉·巴依阔夫(1872-1958)的《大王》(193... 从俄罗斯文学中我们会发现,由"虎"引发的关于东方、中国的联想,多数是美好、积极、正面的。弗·克·阿尔谢尼耶夫(1872-1930)的游记作品《在乌苏里的莽林中》(1926)、尼古拉·巴依阔夫(1872-1958)的《大王》(1936)、米·普里什文(1873-1954)的《人参》(1933)就是这样的作品。他们描绘了20世纪初,仍处于原始状态下的远东壮丽的自然风貌,对"老虎"更是给予浓墨重彩的描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俄罗斯 老虎 文学 《大王》 自然风貌 作品 描绘
原文传递
用镜头弥补话语和生活之间的裂隙——评电影《孔雀》 被引量:1
15
作者 周湘鲁 《戏剧文学》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94-96,共3页
影片《孔雀》演绎了一个成长的故事。那是一个物质和精神都匮乏的年代,姐姐和弟弟两个少年无法表达成长的酸涩中所体验到的一切,但是朦胧的向往,以及由此导致的挫折感胀满胸膛,随时可能冲破重压,以最惨烈的方式爆发。这是一个失语的世... 影片《孔雀》演绎了一个成长的故事。那是一个物质和精神都匮乏的年代,姐姐和弟弟两个少年无法表达成长的酸涩中所体验到的一切,但是朦胧的向往,以及由此导致的挫折感胀满胸膛,随时可能冲破重压,以最惨烈的方式爆发。这是一个失语的世界。青春的冲动、挣扎和欲望无法言说,因此也就失去了缓冲,直接转化为与外部世界白刃相见的冲突。弟弟画的裸女被父亲发现,父亲恨铁不成钢,当即举着儿子画的裸女画像冲出门外,大喊“我们家出了个流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镜头 裸女 影片 生命体验 《孔雀》 八十年代 普通人 姐弟俩
原文传递
首届戏剧戏曲学学科建设研讨会在厦门大学召开 被引量:1
16
作者 周湘鲁 王依民 《中国戏剧》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30-31,共2页
由厦门大学戏剧影视与艺术学研究中心主办的我国首届戏剧戏曲学学科建设研讨会4月23—25日在厦门大学举行。会议的议题是:1、我国戏剧戏曲学科建设的现状与存在问题;2、戏剧观与戏剧概念梳理;3、20世纪欧美戏剧理论的发展趋势;4、... 由厦门大学戏剧影视与艺术学研究中心主办的我国首届戏剧戏曲学学科建设研讨会4月23—25日在厦门大学举行。会议的议题是:1、我国戏剧戏曲学科建设的现状与存在问题;2、戏剧观与戏剧概念梳理;3、20世纪欧美戏剧理论的发展趋势;4、海峡两岸戏剧戏曲学学科现状与研究方法的比较;5、高校戏剧教学的理论与方法。来自全国和台湾地区20多所高校、研究机构的百余名专家、教授参加了会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首届戏剧戏曲学学科建设研讨会 厦门大学 “大戏剧” 艺术实践 戏曲学教学 戏曲演出
原文传递
主持人语
17
作者 周湘鲁 《厦大中文学报》 2019年第1期76-77,共2页
本期外国文学研究专栏共收录来自中外学者的论文三篇,其中俄罗斯文学研究一篇,叙述学研究一篇,英国文学相关研究一篇。天津师范大学李逸津教授的《俄苏文论形象和形象思维理论在中国的本土化吸纳与改造》回顾了'形象思维'在中... 本期外国文学研究专栏共收录来自中外学者的论文三篇,其中俄罗斯文学研究一篇,叙述学研究一篇,英国文学相关研究一篇。天津师范大学李逸津教授的《俄苏文论形象和形象思维理论在中国的本土化吸纳与改造》回顾了'形象思维'在中国的跨文化旅行。俄苏文学以及文论对现当代中国文学影响很大,但是这些影响并非都是正面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俄苏文论 形象思维 弗吉尼亚·伍尔夫 主持人
原文传递
诗人与缪斯
18
作者 塔吉扬娜·托尔斯泰娅 周湘鲁(译)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0-14,共5页
关键词 《诗人与缪斯》 俄罗斯 塔吉扬娜·托尔斯泰娅 当代 小说
原文传递
巴统
19
作者 米·阿·布尔加科夫 周湘鲁(译)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00-146,共47页
第一幕 第一场——序幕 第弗利斯神学校的大厅。尼古拉二世的全身油画肖像,两个头戴僧帽、挂勋章的宗教人士的半身像。铺着绿色呢子的巨大桌子。大厅里一个人也没有。关闲的门后传来一个神父的呼喊声(神学校的教堂里,日祷快要结... 第一幕 第一场——序幕 第弗利斯神学校的大厅。尼古拉二世的全身油画肖像,两个头戴僧帽、挂勋章的宗教人士的半身像。铺着绿色呢子的巨大桌子。大厅里一个人也没有。关闲的门后传来一个神父的呼喊声(神学校的教堂里,日祷快要结束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古拉二世 宗教人士 学校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