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9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撰写立项研究报告——培养博士研究生的一个积极有效的环节
被引量:
1
1
作者
周煦炎
徐伦彪
杨树锋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20-21,共2页
作者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研究生练习撰写立项研究报告作为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环节之一;阐述了撰写立项研究报告的内容、意义和实施过程;说明了博士研究生通过立项研究报告的撰写可以较大地提高博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
研究报告
博士研究生教育
博士生
培养环节
立项报告
创新能力
技术路线
科技发展
写作过程
专业知识
下载PDF
职称材料
Si(100)2×1面上钾原子间相互作用和吸附表面结构
2
作者
周煦炎
施丹华
曹培林
《Journal of Semiconductors》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9期525-529,共5页
本文用原子集团模型和 ASED-MO方法,计算了K在Si(100)2 ×1面上不同吸附位置上的结合能和K-K相互作用能,从不同吸附结构下吸附能的计算结果,讨论了饱和覆盖度下的表面结构问题,支持了由两种类型的吸附K原子键组成的双层结构模型.
关键词
硅
钾元子
相互作用
吸附
表面结构
下载PDF
职称材料
Al在Si(111)面上吸附的ASED—MO研究
3
作者
周煦炎
《浙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1年第6期622-628,共7页
本文使用分子簇模型和原子交迭和电子离域-分子轨道(ASED—MO)方法,计算Al吸附在Si(111)面上不同位置的键长和键能(吸附能)。按照总能量最小原则,对铝吸附在硅表面层的顶位、中心位、再构中心位、迭位、再构迭位和桥位的不同位置,分别...
本文使用分子簇模型和原子交迭和电子离域-分子轨道(ASED—MO)方法,计算Al吸附在Si(111)面上不同位置的键长和键能(吸附能)。按照总能量最小原则,对铝吸附在硅表面层的顶位、中心位、再构中心位、迭位、再构迭位和桥位的不同位置,分别计称出Al—Si的键长为2.38、2.55、2.71、2.68、2.61和2.49×10^(-10)m;各位置对应的吸附能分别为0.72、0.37、0.40、0.01、1.02和0.62eV。另一方面,根据Al_3Si_(26)H_(26)分子簇的计算结果,得出3个铝原子吸附在Si(111)面上的最佳位置为相邻的双折(桥位)位置,同时由能量计算表明铝的复盖率为3/7单原子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
SI
吸附
ASED-MO法
分子筛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与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探讨博士生培养
被引量:
26
4
作者
王则温
陈智峰
+2 位作者
张君
赵张耀
周煦炎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0期29-31,共3页
通过分析调研资料,归纳了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成功的主要因素,从他们提出的建议和意见出发,探讨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的途径。
关键词
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成功
主要因素
培养质量
博士研究生
博士生
学科平台
研究生教育
高等教育
获得者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自我评估的研究
被引量:
4
5
作者
王素文
张君
周煦炎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1期27-28,共2页
作者在文中分析和探讨了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自我评估的概念、基本特点、方法和技术,并对尚需探索与实践的若干重要问题提出了初步看法。
关键词
研究生教育
自我评估
学位教育
教育质量
教育评价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未来十年物理学研究生课程的构建
6
作者
徐伦彪
罗民兴
周煦炎
《化工高等教育》
1998年第1期46-50,共5页
一、未来十年物理学研究生课程的时代特征 当我们构想未来十年的物理学类研究生课程时,一个深刻的感受是,这未来十年左右的课程,竟将那么强烈地体现时代的特征。 特征之一是社会发展的背景。当97年来临之际,一个众所瞩目的话题是香港...
一、未来十年物理学研究生课程的时代特征 当我们构想未来十年的物理学类研究生课程时,一个深刻的感受是,这未来十年左右的课程,竟将那么强烈地体现时代的特征。 特征之一是社会发展的背景。当97年来临之际,一个众所瞩目的话题是香港的回归。原因是香港的回归不仅标志一个世纪来香港的殖民地地位的终结,而且也正契合着中国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进行革命取得胜利,又经过最近20年的改革开放,于今将开展一个崭新的世纪的步伐。21世纪中国的发展,这是我们的中心议题。事实上,国家教育部门制订各项工作计划无不考虑到新世纪的步伐,诸如211工程。跨世纪人才计划等等。我们构想未来十年的物理学类研究生课程,显然的依据便是:如何使这课程的设置能适合于这个新世纪新时期发展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生课程
未来十年
物理学知识
四大力学
理学类
系统理论
量子场论
经典场论
科学和技术
统计物理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热力学基础中的函数图象教学
7
作者
周煦炎
季蔡眉
《物理通报》
1993年第4期7-8,共2页
关键词
热力学
理想气体
状态方程
教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跨学科培养博士生 促进学科交叉的探讨
被引量:
9
8
作者
王则温
张君
+2 位作者
陈智峰
赵张耀
周煦炎
《中国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39-40,47,共3页
跨学科培养博士生,是培养跨学科人才,推动学科交叉、渗透和融合的重要途径。作者探讨了开展跨学科培养博士生,培育高水平跨学科创新人才,促进学科交叉的问题。
关键词
跨学科人才
博士生
学科交叉
创新人才
高等教育
原文传递
Si(100)2×1表面上Li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表面结构相变
9
作者
曹培林
周煦炎
周如洪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7期1116-1120,共5页
本文用原子交迭和电子离域-分子轨道方法和原子集团模型,计算了Li原子在Si(100)2×1表面上的吸附能和吸附Li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提出了一种在Li原子的覆盖度将接近于一个单原子层时,随着覆盖度的进一步增加,表面结构连续地从Si(100)...
本文用原子交迭和电子离域-分子轨道方法和原子集团模型,计算了Li原子在Si(100)2×1表面上的吸附能和吸附Li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提出了一种在Li原子的覆盖度将接近于一个单原子层时,随着覆盖度的进一步增加,表面结构连续地从Si(100)-Li(2×1)转变成Si(100)-Li(1×1)的结构相变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
LI
原子
相互作用
表面结构
原文传递
题名
撰写立项研究报告——培养博士研究生的一个积极有效的环节
被引量:
1
1
作者
周煦炎
徐伦彪
杨树锋
机构
浙江大学学位办
出处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20-21,共2页
文摘
作者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研究生练习撰写立项研究报告作为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环节之一;阐述了撰写立项研究报告的内容、意义和实施过程;说明了博士研究生通过立项研究报告的撰写可以较大地提高博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
研究报告
博士研究生教育
博士生
培养环节
立项报告
创新能力
技术路线
科技发展
写作过程
专业知识
分类号
G643 [文化科学—高等教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Si(100)2×1面上钾原子间相互作用和吸附表面结构
2
作者
周煦炎
施丹华
曹培林
机构
浙江大学物理系
出处
《Journal of Semiconductors》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9期525-529,共5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文摘
本文用原子集团模型和 ASED-MO方法,计算了K在Si(100)2 ×1面上不同吸附位置上的结合能和K-K相互作用能,从不同吸附结构下吸附能的计算结果,讨论了饱和覆盖度下的表面结构问题,支持了由两种类型的吸附K原子键组成的双层结构模型.
关键词
硅
钾元子
相互作用
吸附
表面结构
分类号
O614.113 [理学—无机化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Al在Si(111)面上吸附的ASED—MO研究
3
作者
周煦炎
机构
浙江大学物理系
出处
《浙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1年第6期622-628,共7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浙大研究生基金的资助
文摘
本文使用分子簇模型和原子交迭和电子离域-分子轨道(ASED—MO)方法,计算Al吸附在Si(111)面上不同位置的键长和键能(吸附能)。按照总能量最小原则,对铝吸附在硅表面层的顶位、中心位、再构中心位、迭位、再构迭位和桥位的不同位置,分别计称出Al—Si的键长为2.38、2.55、2.71、2.68、2.61和2.49×10^(-10)m;各位置对应的吸附能分别为0.72、0.37、0.40、0.01、1.02和0.62eV。另一方面,根据Al_3Si_(26)H_(26)分子簇的计算结果,得出3个铝原子吸附在Si(111)面上的最佳位置为相邻的双折(桥位)位置,同时由能量计算表明铝的复盖率为3/7单原子层。
关键词
AL
SI
吸附
ASED-MO法
分子筛
Keywords
cluster, ASED-MO method, adsorption
分类号
O647.3 [理学—物理化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与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探讨博士生培养
被引量:
26
4
作者
王则温
陈智峰
张君
赵张耀
周煦炎
机构
浙江大学研究生院
出处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0期29-31,共3页
文摘
通过分析调研资料,归纳了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成功的主要因素,从他们提出的建议和意见出发,探讨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的途径。
关键词
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成功
主要因素
培养质量
博士研究生
博士生
学科平台
研究生教育
高等教育
获得者
分类号
G643 [文化科学—高等教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自我评估的研究
被引量:
4
5
作者
王素文
张君
周煦炎
机构
浙江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出处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1期27-28,共2页
基金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九五"立项课题
文摘
作者在文中分析和探讨了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自我评估的概念、基本特点、方法和技术,并对尚需探索与实践的若干重要问题提出了初步看法。
关键词
研究生教育
自我评估
学位教育
教育质量
教育评价
分类号
G643 [文化科学—高等教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未来十年物理学研究生课程的构建
6
作者
徐伦彪
罗民兴
周煦炎
机构
浙江近代物理中心
浙江大学物理系
浙江大学研究生院培养处
出处
《化工高等教育》
1998年第1期46-50,共5页
文摘
一、未来十年物理学研究生课程的时代特征 当我们构想未来十年的物理学类研究生课程时,一个深刻的感受是,这未来十年左右的课程,竟将那么强烈地体现时代的特征。 特征之一是社会发展的背景。当97年来临之际,一个众所瞩目的话题是香港的回归。原因是香港的回归不仅标志一个世纪来香港的殖民地地位的终结,而且也正契合着中国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进行革命取得胜利,又经过最近20年的改革开放,于今将开展一个崭新的世纪的步伐。21世纪中国的发展,这是我们的中心议题。事实上,国家教育部门制订各项工作计划无不考虑到新世纪的步伐,诸如211工程。跨世纪人才计划等等。我们构想未来十年的物理学类研究生课程,显然的依据便是:如何使这课程的设置能适合于这个新世纪新时期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
研究生课程
未来十年
物理学知识
四大力学
理学类
系统理论
量子场论
经典场论
科学和技术
统计物理
分类号
G643 [文化科学—高等教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热力学基础中的函数图象教学
7
作者
周煦炎
季蔡眉
出处
《物理通报》
1993年第4期7-8,共2页
关键词
热力学
理想气体
状态方程
教学
分类号
O414.1 [理学—理论物理]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跨学科培养博士生 促进学科交叉的探讨
被引量:
9
8
作者
王则温
张君
陈智峰
赵张耀
周煦炎
机构
浙江大学研究生院
出处
《中国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39-40,47,共3页
文摘
跨学科培养博士生,是培养跨学科人才,推动学科交叉、渗透和融合的重要途径。作者探讨了开展跨学科培养博士生,培育高水平跨学科创新人才,促进学科交叉的问题。
关键词
跨学科人才
博士生
学科交叉
创新人才
高等教育
分类号
G643 [文化科学—高等教育学]
原文传递
题名
Si(100)2×1表面上Li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表面结构相变
9
作者
曹培林
周煦炎
周如洪
机构
浙江大学物理系
出处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7期1116-1120,共5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浙江大学研究生院基金
文摘
本文用原子交迭和电子离域-分子轨道方法和原子集团模型,计算了Li原子在Si(100)2×1表面上的吸附能和吸附Li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提出了一种在Li原子的覆盖度将接近于一个单原子层时,随着覆盖度的进一步增加,表面结构连续地从Si(100)-Li(2×1)转变成Si(100)-Li(1×1)的结构相变模型。
关键词
Si
LI
原子
相互作用
表面结构
分类号
O484.1 [理学—固体物理]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撰写立项研究报告——培养博士研究生的一个积极有效的环节
周煦炎
徐伦彪
杨树锋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1999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Si(100)2×1面上钾原子间相互作用和吸附表面结构
周煦炎
施丹华
曹培林
《Journal of Semiconductors》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Al在Si(111)面上吸附的ASED—MO研究
周煦炎
《浙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1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与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探讨博士生培养
王则温
陈智峰
张君
赵张耀
周煦炎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03
26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自我评估的研究
王素文
张君
周煦炎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02
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未来十年物理学研究生课程的构建
徐伦彪
罗民兴
周煦炎
《化工高等教育》
1998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热力学基础中的函数图象教学
周煦炎
季蔡眉
《物理通报》
1993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8
跨学科培养博士生 促进学科交叉的探讨
王则温
张君
陈智峰
赵张耀
周煦炎
《中国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03
9
原文传递
9
Si(100)2×1表面上Li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表面结构相变
曹培林
周煦炎
周如洪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
0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