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抗富亮氨酸胶质瘤失活蛋白1抗体和抗接触蛋白相关蛋白2抗体脑炎28例临床特征
1
作者 冯洁 李静文 +3 位作者 解媛媛 吕叶帆 毕方方 周瑾瑕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86-396,共11页
目的:抗富亮氨酸胶质瘤失活蛋白1(leucine-rich glioma-inactivated protein 1,LGI1)抗体、抗接触蛋白相关蛋白2(contactin-associated protein-like 2,CASPR2)抗体引起的自身免疫性脑炎较为罕见,临床异质性大,极易漏诊、误诊。本研究... 目的:抗富亮氨酸胶质瘤失活蛋白1(leucine-rich glioma-inactivated protein 1,LGI1)抗体、抗接触蛋白相关蛋白2(contactin-associated protein-like 2,CASPR2)抗体引起的自身免疫性脑炎较为罕见,临床异质性大,极易漏诊、误诊。本研究旨在总结抗LGI1抗体及抗CASPR2抗体脑炎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抗LGI1抗体、抗CASPR2抗体脑炎患者共28例,所有患者进行自身免疫性脑炎相关抗体谱及副肿瘤抗原谱抗体筛查。回顾性分析28例患者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资料、治疗及随访情况,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估患者治疗前后的生活能力,并对这2种自身免疫性脑炎的临床特征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28例中抗LGI1抗体脑炎17例,发病年龄28~83(53.18±19.08)岁,男女患者之比为9꞉8。临床表现为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有10例,癫痫发作7例,面臂肌张力障碍发作4例,精神行为异常1例。实验室检查发现低钠血症7例;脑脊液检查异常4例,表现为白细胞数或蛋白质含量轻度上升各2例;脑电图异常13例,主要表现为慢波增多(8/13)及痫性放电(5/13);颅脑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异常13例,主要表现为颞叶、海马及基底节区T2加权成像(T_(2)-weighted imaging,T_(2)WI)及水抑制反转恢复序列(fluid attenuated inversion recovery,FLAIR)呈高信号。抗CASPR2抗体脑炎患者11例,发病年龄17~68(47.18±16.20)岁,男女患者之比为5꞉6。7例为边缘性脑炎,1例为莫旺综合征,3例为获得性神经性肌强直;临床表现为癫痫发作者4例,精神行为异常、认知障碍和意识障碍各1例;脑脊液异常3例,主要表现为白细胞数及蛋白质含量轻度升高;脑电图异常5例,主要表现为慢波增多(3/5)及痫性放电(2/5);颅脑MRI异常2例,主要表现为颞叶、海马T_(2)WI及FLAIR高信号。16例抗LGI1抗体脑炎及8例抗CASPR2抗体脑炎患者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球蛋白及血浆置换等一线免疫治疗,均反应良好,其中1例抗LGI1抗体脑炎及3例抗CASPR2抗体脑炎患者同时口服吗替麦考酚酯维持治疗;采用免疫治疗的患者除2例失访外,随访期内(6~36个月)均未见明显复发。2种抗体脑炎在认知障碍、低钠血症、颅脑MRI异常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抗LGI1抗体及抗CASPR2抗体脑炎均可表现为边缘性脑炎,抗LGI1抗体脑炎以认知障碍为主要表现,面臂肌张力障碍发作及低钠血症为特征性表现,易出现颅脑MRI异常;抗CASPR2抗体脑炎以癫痫发作为最常见临床表现,可累及周围神经系统而出现神经性肌强直、莫旺综合征且易合并肿瘤。2种抗体脑炎均对免疫治疗敏感,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身免疫性脑炎 富亮氨酸胶质瘤失活蛋白1 接触蛋白相关蛋白2 神经性肌强直 莫旺综合征
下载PDF
髓鞘寡突胶质细胞糖蛋白抗体相关疾病的临床特点分析
2
作者 李思灼 姚天星 +3 位作者 李静文 毕方方 肖波 周瑾瑕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23年第1期29-35,共7页
目的探讨髓鞘寡突胶质细胞糖蛋白(MOG)抗体相关疾病患者的临床特点、辅助检查、治疗及预后情况。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24例MOG抗体相关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4例患者中,... 目的探讨髓鞘寡突胶质细胞糖蛋白(MOG)抗体相关疾病患者的临床特点、辅助检查、治疗及预后情况。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24例MOG抗体相关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4例患者中,男性13例,女性11例;平均年龄(31.4±14.9)岁。脑炎为最常见的表现形式(11/24),其中皮质脑炎10例;其次为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6/24)、横贯性脊髓炎(3/24)、视神经炎(2/24)、视神经脊髓炎(2/24)。临床表现多样,头痛发热为皮质脑炎型患者最常见症状。24例患者中,9例脑脊液压力升高(190~380 mmH2O);9例白细胞计数升高(18~1800/mm^(3)),以单个核细胞为主;9例脑脊液蛋白升高(0.46~1.92 g/L)。所有患者血MOG抗体均为阳性,其中有6例患者脑脊液MOG抗体阳性,1例患者合并血清和脑脊液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R)抗体阳性。所有患者进行了颅脑磁共振成像(MRI)检查,21例发现有颅内病变,部位累及皮质、基底节、丘脑、脑干、小脑、脑膜、视神经、颈髓和胸髓等,表现为长T1长T2异常信号,FLAIR明显高信号,DWI等信号或高信号,ADC等信号或低信号,增强后可见点线、斑片状强化或无强化。12例患者进行了脊髓MRI检查,其中有8例患者脊髓受累,病变主要位于颈髓和胸髓,常累及2个以上节段。24例患者中,除2例拒绝采用免疫治疗外,其余22例采用了激素和/或血浆置换、人免疫球蛋白治疗。除3例患者失访外,对其余21例患者进行了3~24个月的随访,15例患者预后良好,未遗留明显神经功能障碍;3例患者在激素减量过程中出现复发;3例患者遗留部分症状。结论MOG抗体相关疾病的临床异质性大,应重视皮质脑炎型MOG抗体脑炎的诊断;脑脊液多为炎症改变,可见颅内压明显增高或白细胞数显著升高,注意与颅内感染性病变鉴别;血清MOG抗体阳性率高于脑脊液,偶可合并其他自身免疫性抗体阳性;大多数患者对免疫治疗敏感,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 髓鞘寡突胶质细胞糖蛋白 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
下载PDF
自噬在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中的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周瑾瑕 李东方 毕方方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65-369,共5页
目的检测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DMD)患者骨骼肌中LC3和p62的表达情况,分析自噬在DMD骨骼肌细胞坏死中的作用。方法收集2008年1月~2015年5月在我院就诊的病理确诊为DMD的患者(DMD组,81例),另以怀疑为肌病,但肌肉病理未见明显病变者为... 目的检测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DMD)患者骨骼肌中LC3和p62的表达情况,分析自噬在DMD骨骼肌细胞坏死中的作用。方法收集2008年1月~2015年5月在我院就诊的病理确诊为DMD的患者(DMD组,81例),另以怀疑为肌病,但肌肉病理未见明显病变者为对照组(6例)。所有入选者均行心肌酶学、肌电图、骨骼肌活检常规组织学和酶学染色、抗dystrophin-N,-C,-R和抗dysferlin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其中6例DMD患者及对照组骨骼肌中LC3和p62的表达。结果 81例DMD患者均为男性,起病年龄(4.60±2.35)岁,首发症状多以双下肢起病为主。血清肌酸激酶值的高峰出现在患者年龄的6~8岁,随着肌细胞明显坏死,肌酸激酶水平下降,但仍高于正常。在DMD患者骨骼肌中,组织病理均示典型肌营养不良改变。半定量Western blot提示DMD患者骨骼肌中LC3-II的表达降低,而p62表达显著升高。结论自噬功能障碍可能参与了DMD骨骼肌细胞坏死的病理生理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 肌酸激酶 自噬
下载PDF
脑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6
4
作者 杨杰 周瑾瑕 +2 位作者 周芝文 李国良 杨晓苏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65-368,共4页
目的:探讨脑静脉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thrombosis,CVT)的诊断要点、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CVT患者的发病年龄、起病形式、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治疗方法及预后。结果:(1)发病年龄15~58(33.0±8.8)岁;... 目的:探讨脑静脉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thrombosis,CVT)的诊断要点、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CVT患者的发病年龄、起病形式、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治疗方法及预后。结果:(1)发病年龄15~58(33.0±8.8)岁;(2)男女比为1:1.4,育龄期女性占总数的41%;(3)多为急性起病,大部分可以找到相关病因(59%),各种因素导致的血液高凝状态为最常见原因;(4)首发症状多为头痛呕吐等颅高压表现(86%),伴或不伴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及癫痫发作,严重者可出现意识障碍;(5)脑脊液压力明显升高,白细胞及蛋白含量可正常或升高;(6)头颅CT,MRI,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ophy,DSA)等影像学检查结果示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颅内静脉或静脉窦受累,其中上矢状窦受累程度最严重(82%);(7)应用脱水、抗凝、皮质激素及病因治疗等,22例患者中9例症状好转,7例基本痊愈,2例无变化,1例继发脑出血,3例死亡。结论:有血液黏滞度增高、感染等危险因素的中青年患者出现急起头痛、呕吐和(或)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及癫痫发作时,应高度怀疑CVT。MRI和MRA是早期诊断的有效手段。早期正确诊断及尽早使用肝素抗凝治疗是取得良好预后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栓形成 诊断 治疗 预后
下载PDF
脑器质性精神障碍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研究 被引量:10
5
作者 李东方 周瑾瑕 +4 位作者 陈启华 毕方方 邓娜 朱勇 邓嵘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6年第7期621-624,共4页
目的探讨脑出血所导致的脑器质性精神障碍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首发脑出血患者84例、再发脑出血患者90例和正常对照68例资料,记录患者一般资料、出血部位、出血量,并通过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测评认知功能障... 目的探讨脑出血所导致的脑器质性精神障碍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首发脑出血患者84例、再发脑出血患者90例和正常对照68例资料,记录患者一般资料、出血部位、出血量,并通过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测评认知功能障碍。结果脑梗死组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再发脑出血组也比首发脑出血组更易导致认知功能障碍(P<0.01)。高龄、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均属于脑出血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P<0.05);左大脑半球出血比右大脑半球出血更易导致认知功能障碍(P<0.05),脑叶出血会引起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更高(P<0.05);脑出血患者记忆力、回忆力和注意力衰退明显(P<0.01)。结论监控脑出血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着重注意患者记忆力、回忆力及注意力的康复训练,将对脑出血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预防和康复提供很大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认知功能障碍
下载PDF
基于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的翻转课堂在神经病学教学中的探索 被引量:20
6
作者 陈锶 龙泓羽 +6 位作者 周瑾瑕 王俊岭 冯洁 吴志国 沈璐 江泓 肖波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19年第4期439-442,共4页
神经病学基于复杂的神经系统解剖结构,专业性强,在学习过程中很难建立一个系统的、完整的和立体的神经网络知识架构,医学生们普遍认为抽象难懂,难以知识内化与分析诊断。随着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以及5 G时代的来临,中... 神经病学基于复杂的神经系统解剖结构,专业性强,在学习过程中很难建立一个系统的、完整的和立体的神经网络知识架构,医学生们普遍认为抽象难懂,难以知识内化与分析诊断。随着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以及5 G时代的来临,中国信息技术迎来高速发展和巨大变革。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MOOC),亦称慕课,是远程教育的最新发展,它通过开放教育资源的形式发展而来,是一种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来学习的在线课堂。基于MOOC的翻转课堂教学是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新型教学模式,是在打破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引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从而真正达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为合理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扩大课程的可选择性提供了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病学 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慕课) 翻转课堂 教学模式
下载PDF
铜/锌超氧化物岐化物1突变致肌萎缩侧索硬化一家系分析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1
7
作者 邓娜 周瑾瑕 +2 位作者 廖迪 廖巧 毕方方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49-53,共5页
目的探索一肌萎缩侧索硬化(ALS)家系基因突变位点并进行文献复习。方法对已知常见的ALS致病基因进行检测,进而对国内铜/锌超氧化物岐化物1(SOD1)基因突变型ALS进行文献复习。结果该家系患者平均起病年龄为(37.8±11.6)岁,均以肢体... 目的探索一肌萎缩侧索硬化(ALS)家系基因突变位点并进行文献复习。方法对已知常见的ALS致病基因进行检测,进而对国内铜/锌超氧化物岐化物1(SOD1)基因突变型ALS进行文献复习。结果该家系患者平均起病年龄为(37.8±11.6)岁,均以肢体症状起病,平均病程约1.3年,死于呼吸衰竭。该家系SOD1基因4号外显子第305位存在A>G突变(D102G)。目前国内报道的SOD1突变基因有26种。起病年龄最早者20岁,最晚者67岁;病程最短者仅1月,最长者达14年。86.4%的患者以肢体症状起病,4.5%以延髓症状起病,7.7%的患者以肢体和延髓症状起病。SOD1基因可表现为完全外显或不完全外显。结论 D102 G为国内首次报道的ALS疾病相关突变。不同SOD1基因突变位点临床症状具有异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萎缩侧索硬化 铜/锌超氧化物岐化物1基因 突变
下载PDF
偏头痛与睡眠障碍 被引量:6
8
作者 刘恋 周瑾瑕 杨晓苏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83-89,共7页
偏头痛和睡眠障碍均为临床常见疾病,二者存在复杂的双向关系,睡眠障碍可诱发偏头痛发作,偏头痛发作又可引起或加重睡眠障碍。偏头痛还与多种睡眠障碍长期共病。本文综述偏头痛与睡眠障碍的共病关系及其发病机制。
关键词 偏头痛 睡眠障碍 共病现象 综述
下载PDF
神经生长因子促血管生成与神经再生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赵海婷 毕方方 +3 位作者 陈启华 周瑾瑕 陈锶 肖波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14年第9期1677-1680,共4页
[目的]研究在大鼠脑缺血模型中,通过阻断粘着斑激酶(FAK)磷酸化,来抑制神经生长因子(NGF)的促血管生成作用,从而观察其对NGF促神经再生作用的影响,探讨NGF促血管生成作用和促神经再生二者的关系.[方法]雄性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四组... [目的]研究在大鼠脑缺血模型中,通过阻断粘着斑激酶(FAK)磷酸化,来抑制神经生长因子(NGF)的促血管生成作用,从而观察其对NGF促神经再生作用的影响,探讨NGF促血管生成作用和促神经再生二者的关系.[方法]雄性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四组:假手术组、脑缺血组、NGF治疗组、NGF+ TAE226(FAK抑制剂)干预组,制备大鼠局灶性永久性脑缺血模型并干预,术后d14取室管膜下区(SVZ)和海马齿状回区(SGZ)脑组织做组织切片,用荧光标记法,统计细胞增殖标记物,Brdu以及SVZ区和SGZ区神经元前体细胞标记蛋白,DCX蛋白的表达,观察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分化的情况.[结果]假手术组和脑缺血组少见Brdu的标记阳性细胞,SVZ和SGZ区少有DCX蛋白表达;NGF组Brdu标记的阳性细胞及SVZ和SGZ区DCX蛋白表达均明显多于其他三组;NGF+ TAE226组较NGF组双标的阳性神经元数目均有较明显下降,但多于脑缺血组,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大鼠脑缺血后,NGF的促血管生成作用有利于缺血后神经再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生长因子 新生血管化 病理性 神经再生 脑缺血
下载PDF
TAR DNA结合蛋白43在肌萎缩侧索硬化症中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0
作者 廖巧 卢可 +2 位作者 袁姣 周瑾瑕 毕方方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19年第5期568-572,共5页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是一种主要累及上、下运动神经元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TAR DNA结合蛋白43(TDP-43)蛋白是大部分ALS患者中特征性的病理性聚集蛋白。TDP-43蛋白致ALS的机制尚不明确,可归纳为以下两种假说:"功能缺失"和&...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是一种主要累及上、下运动神经元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TAR DNA结合蛋白43(TDP-43)蛋白是大部分ALS患者中特征性的病理性聚集蛋白。TDP-43蛋白致ALS的机制尚不明确,可归纳为以下两种假说:"功能缺失"和"功能获得"。相关机制有:①TDP-43蛋白稳态与自噬密切相关;②TDP-43蛋白与RNA结合,干扰RNA代谢,并与应激颗粒的形成密切相关;③TDP-43蛋白聚集与线粒体功能障碍相互影响;④TDP-43蛋白异常聚集影响细胞骨架结构,致轴突运输异常,并引起神经肌肉肉接头功能障碍;⑤外泌体能降解胞浆TDP-43蛋白聚集并促进其在细胞之间的扩散等。本文就TDP-43蛋白致ALS的机制的最新进展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 TAR DNA结合蛋白43 自噬 RNA代谢
下载PDF
电子转移黄素蛋白脱氢酶基因突变所致的核黄素反应性脂质沉积性肌病的临床、病理和基因特征分析
11
作者 袁姣 廖巧 +3 位作者 卢可 曾倩倩 周瑾瑕 毕方方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20年第3期310-314,共5页
目的分析电子转移黄素蛋白脱氢酶(ETFDH)突变所致的核黄素反应性脂质沉积性肌病(RR-MADD)的临床特点、肌肉病理以及血、尿质谱筛查结果和基因突变特点,旨在为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帮助。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09年至2019年确诊的15例ETFDH... 目的分析电子转移黄素蛋白脱氢酶(ETFDH)突变所致的核黄素反应性脂质沉积性肌病(RR-MADD)的临床特点、肌肉病理以及血、尿质谱筛查结果和基因突变特点,旨在为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帮助。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09年至2019年确诊的15例ETFDH突变所致的脂质沉积性肌病患者的各项资料。结果15例患者平均发病年龄为(32.1±13.6)岁,均以肢体无力为首发症状,其中四肢起病者占53.3%,双下肢起病者占46.7%。所有患者的肌酶水平均升高;肌电图结果提示80%呈肌源性损害,13.3%为肌源性合并神经源性损害,6.7%结果正常。血、尿质谱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66.7%和22.2%;基因检测提示所有患者存在ETFDH基因不同位点突变,其中单一杂合突变和复合杂合突变各占40%,纯合突变占20%。结论该病以波动性肌无力伴肌酶升高为主要表现,患者应尽快行肌肉病理检查,同时联合血、尿代谢筛查和基因检测有助于RR-MADD患者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质沉积性肌病 核黄素反应性脂质沉积性肌病 电子转移黄素蛋白脱氢酶 基因检测 血、尿筛查
下载PDF
单纯型家族性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二家系基因连锁分析 被引量:10
12
作者 周瑾瑕 李国良 +5 位作者 陈婵娟 刘鼎 肖波 沈露 江泓 吴志国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59-163,共5页
目的对2个中国汉族单纯型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PKD)大家系进行排除定位,为PKD发病机制的探讨及疾病基因的克隆奠定基础。方法抽取2个家系27名成员外周血,选取16号染色体上覆盖目前已知PKD位点的微卫星标记,进行参数及非参数... 目的对2个中国汉族单纯型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PKD)大家系进行排除定位,为PKD发病机制的探讨及疾病基因的克隆奠定基础。方法抽取2个家系27名成员外周血,选取16号染色体上覆盖目前已知PKD位点的微卫星标记,进行参数及非参数连锁分析,并进行单体型分析。结果通过对2个显性遗传的PKD大家系的参数及非参数连锁分析发现,家系A的最大LOD值以及NPL值均为负值,P〉0.05,排除与已知的PKD位点连锁;家系B的最大LOD值〈1,最大NPL值0.77,P〉0.05,不支持致病基因与已知PKD位点连锁。进一步对2个家系进行单体型分析,排除其致病基因位点与已知位点连锁,提示存在新的PKD疾病基因位点。结论PKD具有遗传异质性,单纯型PKD家系存在新的疾病基因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失调 系谱 染色体图
原文传递
家族性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六个家系的临床及遗传特点分析 被引量:9
13
作者 周瑾瑕 李国良 +4 位作者 刘鼎 陈婵娟 章蓓 吴志国 肖波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726-729,共4页
目的探讨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paroxysmal kinesigenic dyskinesia,PKD)的临床特征及遗传特点。方法对6个中国汉族PKD家系共122名成员进行随访,包括患者26例,总结分析其临床表现、遗传特点、辅助检查及预后。结果本组6个家系... 目的探讨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paroxysmal kinesigenic dyskinesia,PKD)的临床特征及遗传特点。方法对6个中国汉族PKD家系共122名成员进行随访,包括患者26例,总结分析其临床表现、遗传特点、辅助检查及预后。结果本组6个家系共有患者26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8例(男:女=2.25:1)。患者发病年龄为4~30岁,均以突然运动诱发,表现为肢体的不能控制的肌张力障碍、舞蹈、投掷样动作等,每次发作约持续几秒到十几秒,持续时间最长不超过1min,平均每天发作数次,不伴意识障碍。神经系统检查、脑电图、头颅影像学检查等均无阳性发现。多数患者可自然缓解,抗癫痫药物治疗有效。6个家系中4个家系有连续2代以上发病,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2个家系只有一代患者,且均为同胞兄弟/姐妹,符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通过家系内比较,发现4个显性遗传家系均有子代较父代发病年龄提前、发作频率增加、病程延长等现象,提示存在遗传早现(anticipation)。结论PKD是一种神经系统的常染色体遗传病,既有显性遗传又有隐性遗传,具有遗传和临床异质性(heterogeneity)。中国汉族人群中显性遗传的PKD家系存在遗传早现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失调 系谱 遗传异质性
原文传递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继发上矢状窦血栓形成一例
14
作者 周瑾瑕 李国良 +3 位作者 夏健 刘鼎 陈婵娟 肖波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42-143,共2页
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农民,49岁,因“头痛1年,加重伴左侧肢体乏力,抽搐4d”于2006年12月20日入院。患者3年前开始排“酱油样小便”,血常规检查示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数减少(具体不详),酸溶血(Hams)试验(+),抗人球蛋白(... 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农民,49岁,因“头痛1年,加重伴左侧肢体乏力,抽搐4d”于2006年12月20日入院。患者3年前开始排“酱油样小便”,血常规检查示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数减少(具体不详),酸溶血(Hams)试验(+),抗人球蛋白(Coomb’s)试验(-),诊断为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aroxysmal nocturnal hemoglobinuria,PNH),给予“司坦唑醇、泼尼松、再造升血片、氨肽素”治疗后,小便颜色转为黄色。人院体检:意识清楚,中度贫血貌。颈有抵抗感(两横指),Kernig征(+),视乳头无水肿,脑神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上矢状窦血栓形成 继发 血常规检查 抗人球蛋白 临床资料 肢体乏力 血小板数
原文传递
中国汉族单纯型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家系的致病基因定位研究 被引量:10
15
作者 刘鼎 李国良 +4 位作者 陈婵娟 周瑾瑕 章蓓 吴志国 肖波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5,共5页
目的在1个中国汉族单纯型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paroxyamal kinesigenic dykinesia,PKD)大家系中定位其致病基因所在区域。方法用商业化的ABI微卫星试剂盒进行全基因组扫描,用Linkage和Genehunter等软件对基因分型的结果进行参... 目的在1个中国汉族单纯型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paroxyamal kinesigenic dykinesia,PKD)大家系中定位其致病基因所在区域。方法用商业化的ABI微卫星试剂盒进行全基因组扫描,用Linkage和Genehunter等软件对基因分型的结果进行参数和非参数连锁分析,并在最可能的阳性区域内进一步选择微卫星位点进行精细定位和单倍型分析,验证全基因组扫描结果并缩小单纯型PKD家系的新位点区域。结果全基因组扫描在D3S1580处得到最大的两点LOD值1.75(0:0);精细定位在D3S3669处得到最大的LOD值2.82(0—0),NPL值9.83。单倍型分析将致病基因定位于D3S1314和D3S1265之间约10.2cM大小的区域。结论该单纯型PKD家系的致病基因定位于3q28—29的D3S1314和D3S1265之间10.2cM区域,是一个新的PKD致病基因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纯型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 精细定位 遗传早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