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宝刹飞来 蜂台合势:敦煌莫高窟晚唐第14窟建筑意匠探讨
1
作者 周真如 孙毅华 《建筑史学刊》 2024年第3期123-135,共13页
敦煌晚唐第14窟是一座以塔的意象为核心,集建筑、雕塑、壁画为一体的中心塔柱窟。本文对第14窟西披建筑图像与中心龛柱所组成的宝塔形象进行理论复原,并结合窟内另外四处塔图像、佛教与装饰图像,探讨中心宝塔形象对石窟空间意象的塑造... 敦煌晚唐第14窟是一座以塔的意象为核心,集建筑、雕塑、壁画为一体的中心塔柱窟。本文对第14窟西披建筑图像与中心龛柱所组成的宝塔形象进行理论复原,并结合窟内另外四处塔图像、佛教与装饰图像,探讨中心宝塔形象对石窟空间意象的塑造。提出其中心龛柱造型借鉴吐蕃风格弯柱塔图像的可能。剖析晚唐石窟设计如何通过建筑空间的十字对称,建筑与雕塑、图像空间的穿插和装饰渲染等方式,营造了突出主塔的五佛曼陀罗坛场。讨论宋初重修时补绘的法华塔图像和莲花图案与晚唐宝塔形象在视觉与主题上的关联,及由此完成的法华塔与华藏世界之叠映。提出研究敦煌建筑艺术中复合空间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莫高窟第14窟 中心柱窟 塔图像 五佛曼陀罗 法华塔 华藏世界 重修 复合空间
下载PDF
筑地构天:敦煌莫高窟窟前建筑景观 被引量:1
2
作者 周真如 《湖北美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87-95,共9页
窟前建筑指紧贴崖壁修建于石窟寺前的窟檐、栈道、窟前殿堂与大像楼阁,曾构成莫高窟“波映重阁”的壮观景象,是敦煌石窟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却因木结构保存较难,而今鲜有遗存。本文梳理自西魏至归义军时期莫高窟窟前建筑的发展沿革,并... 窟前建筑指紧贴崖壁修建于石窟寺前的窟檐、栈道、窟前殿堂与大像楼阁,曾构成莫高窟“波映重阁”的壮观景象,是敦煌石窟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却因木结构保存较难,而今鲜有遗存。本文梳理自西魏至归义军时期莫高窟窟前建筑的发展沿革,并探讨其在石窟寺空间序列与整体景观中的作用、多种类型窟前建筑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营造宗教意象方面的作用。北朝至隋代的莫高窟沿水平发展,石窟群通过木构窟檐与廊道衔接,整体建筑外观有助于塑造山水间的寺院意象。而唐代以降,窟前建筑通过凸显高度、增加层次、引入巨大尺度,逐渐勾勒出兼具整体性与多样性的建筑景观,反映了造窟者对天上宫阙的丰富想象。结合木构窟檐构件的新考古发现,对归义军至西夏时期的大像阁进行复原设计。大像阁作为关键要素,不仅在崖面外观中创造了视觉秩序,还在视觉上影射了佛教重层天宫之景象。通过营造、改建、维护和使用,窟前建筑成为莫高窟建筑与社会景观的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莫高窟 窟前建筑遗址 复原设计 建筑景观 社会景观
下载PDF
第四届豪瑞全球可持续建筑奖获奖项目解析:四川雅安雪山村历史村落震后重建
3
作者 屈张 彭哲 周真如 《世界建筑》 2015年第6期135-137,142,共3页
本项目位于大熊猫的故乡四川雅安雪山村。如何使震后重建扎根于本土文化及自然特质,是本项目重要的研究内容。设计团队着眼于当地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大熊猫与竹,提出"观貔"这一旅游产业模式,并通过竹建筑及竹景观全面改... 本项目位于大熊猫的故乡四川雅安雪山村。如何使震后重建扎根于本土文化及自然特质,是本项目重要的研究内容。设计团队着眼于当地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大熊猫与竹,提出"观貔"这一旅游产业模式,并通过竹建筑及竹景观全面改善村落人居环境,从竹、居、游3方面,实现可持续性重建。本项目获得了豪瑞全球可持续建筑奖亚太区新生代奖第一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后重建 观貔 竹建筑 可持续建造
下载PDF
文化视野下医药类公共空间特征提炼与转译——以北京中医药大学岐黄殿及组团为例
4
作者 周真如 张维 《住区》 2021年第5期52-61,共10页
通过建筑语言来保存中国建筑和医药教育的优秀传统是我国现当代医学院建筑的双重文化责任。本文追溯医药学院沿革中人本宗旨的呈现,并以北京中医药大学良乡校区岐黄殿及基础医学院组团设计为例,探讨当代中国的医药类公共空间的设计思想... 通过建筑语言来保存中国建筑和医药教育的优秀传统是我国现当代医学院建筑的双重文化责任。本文追溯医药学院沿革中人本宗旨的呈现,并以北京中医药大学良乡校区岐黄殿及基础医学院组团设计为例,探讨当代中国的医药类公共空间的设计思想与场所营造,提出以建筑载道、以环境育人的若干具体措施。该项目以虚化实,以绿十字和院落的空间布局营造人文关怀的公共场所。而岐黄殿的设计提炼“方圆并济”的传统建筑形式语言,并转译“以空纳有”的空间哲学和身体观。建成后,使用者创造性地再诠释,使之成为兼具仪式性、启发性、象征性的复合型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学院建筑 校园公共空间 北京中医药大学 岐黄殿 设计思想 使用后调研
下载PDF
莫高窟第254、257窟中心柱窟的复原研究与名称考——塔寺
5
作者 孙毅华 周真如 《中国建筑史论汇刊》 2019年第2期-,共16页
佛教东传的过程中,早期佛教建筑形制的演变充分体现了印度、中亚与中原的文化交融。作为历史见证,莫高窟壁画中描绘了许多令人费解的建筑形象,比如第257窟南壁说法图中的殿阙形塔。为了寻根溯源,通过查找历史典籍与不断发现的考古新资料... 佛教东传的过程中,早期佛教建筑形制的演变充分体现了印度、中亚与中原的文化交融。作为历史见证,莫高窟壁画中描绘了许多令人费解的建筑形象,比如第257窟南壁说法图中的殿阙形塔。为了寻根溯源,通过查找历史典籍与不断发现的考古新资料,笔者进行了西北地区早期殿阙式塔的复原研究。这座建筑是由殿、阙、塔三者组合而成名为"塔寺"的一座小型佛教寺院。对此,在研究中对其布局、装饰细部和构造多个层面进行有依据的复原设计,再现了其建筑艺术中汉文化与外来佛教文化的完美融合。同时还利用三维数字建模技术,对复原方案进行了多角度的考查验证。复原参考了第254窟的典型中心塔柱窟的室内空间,也结合了第257窟壁画中的建筑图像。本研究提出一种多维解读早期敦煌壁画中"塔寺"这种独特建筑形式的方法,同时探讨了中心塔柱窟空间的设计意图。该复原案例早于现存的汉传佛教建筑,为早期汉传佛教建筑艺术的相关研究提供了参考,得出塔寺建筑是西域佛塔向中原佛寺建筑的重要过渡形式这一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高窟第254窟 第257窟 殿阙式塔院 塔寺 建筑复原研究 北魏时期
原文传递
敦煌壁画中的大、小昭寺
6
作者 孙毅华 周真如 《西藏人文地理》 2022年第2期118-123,共6页
敦煌莫高窟石窟的开凿,据碑记记载始于366年,在经历了四百多年后的787年,强大起来的吐蕃占领了这一佛教圣地,吐蕃统治者也笃信佛教,随着吐蕃的占领,也为唐代本就辉煌的壁画艺术带来新的画风与形象。
关键词 敦煌壁画 佛教圣地 敦煌莫高窟 壁画艺术 小昭寺 石窟 吐蕃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