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辫状河储集层隔夹层成因及其对剩余油的影响——以大港油田刘官庄地区馆陶组三段Ⅱ砂组为例
1
作者 李航 李胜利 +4 位作者 周练武 马水平 黄晓娣 韩波 李宁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4-101,共8页
为明确辫状河储集层隔夹层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作用,以大港油田刘官庄地区馆陶组三段Ⅱ砂组为例,利用岩心、测井、录井、开发生产等资料,建立了研究区目的层段隔夹层定量识别标准,确定了隔夹层层次结构、成因及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研究... 为明确辫状河储集层隔夹层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作用,以大港油田刘官庄地区馆陶组三段Ⅱ砂组为例,利用岩心、测井、录井、开发生产等资料,建立了研究区目的层段隔夹层定量识别标准,确定了隔夹层层次结构、成因及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研究区隔夹层可划分为砂组间隔层、单砂体间夹层和单砂体内夹层,分别发育在7级、8级和9级砂体构型界面附近。砂组间隔层与泛滥平原泥岩和粉砂质泥岩有关,厚度多为几十厘米至数米,对油气的垂向分隔作用强,开发过程中边水沿着地层优先推进,导致边部水淹严重,剩余油多分布在远离注水井的复合心滩坝及辫状河道的上部。单砂体间夹层与废弃河道和冲沟中的细粒沉积有关,厚度一般为0~2 m,局部阻碍流体垂向运移,侧向上控制着不同砂体间的剩余油分布,主要形成废弃河道控制型和冲沟控制型2种剩余油分布模式。单砂体内夹层主要与侧积泥岩、落淤层和河道间泥质沉积有关,层内夹层厚度可达几十厘米,可形成侧积泥岩控制型、落淤层控制型及河道间泥岩控制型3种剩余油分布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港油田 刘官庄地区 馆陶组 隔夹层 泛滥平原 落淤层 废弃河道 剩余油分布
下载PDF
楚-萨雷苏盆地考可潘索尔坳陷天然气含氮特征及其成因 被引量:1
2
作者 吴欣松 李娜 +2 位作者 周练武 余达 查宇铭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5-41,共7页
通过天然气组分统计分析,结合区域构造演化、烃源岩成熟度历史、典型气藏解剖分析,确定考克潘索尔坳陷氮气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主控因素,包括有机质热演化程度、天然气运聚过程、基岩地层的高放射性等。研究表明:天然气组分中氮气含量在... 通过天然气组分统计分析,结合区域构造演化、烃源岩成熟度历史、典型气藏解剖分析,确定考克潘索尔坳陷氮气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主控因素,包括有机质热演化程度、天然气运聚过程、基岩地层的高放射性等。研究表明:天然气组分中氮气含量在垂向上表现为下石炭统低、上泥盆统较高、二叠系最高的分布特点;泥盆系烃源岩大部分已经处于过成熟阶段,因此生成了富氮的天然气,在埋深较大的圈闭中,勘探的经济风险增加;二叠系气藏为典型的下生上储,靠断裂沟通下部烃源岩,天然气的高含氮也与高成熟天然气的垂向运聚密切相关,其总体勘探潜力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组分 氮气成因 烃源岩成熟度 楚-萨雷苏盆地
下载PDF
复杂断块油田重构地下认识体系研究
3
作者 周练武 李春晨 《化工管理》 2015年第8期136-136,共1页
港中油田是典型的复杂断块油田,经过40多年的开发,已进入高含水开发阶段。研究对地震资料再处理,建立构造和储层模型,针对港中油田低阻油藏和水淹特征,进行测井二次解释,滩坝砂体开展内部构型研究,建立三维地质模型,深化了老油田重构地... 港中油田是典型的复杂断块油田,经过40多年的开发,已进入高含水开发阶段。研究对地震资料再处理,建立构造和储层模型,针对港中油田低阻油藏和水淹特征,进行测井二次解释,滩坝砂体开展内部构型研究,建立三维地质模型,深化了老油田重构地下认识体系研究路线,为重建井网结构提供了有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断块 高含水期 港中油田 重构地下认识体系
下载PDF
利用压汞资料计算复杂断块油藏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 被引量:3
4
作者 桑丹 姚约东 +2 位作者 周练武 李泉凤 任瑞川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06-609,共4页
复杂断块油藏具有非均质严重、油水关系复杂的特点,常规方法获取的相对渗透率曲线很难反映出复杂断块油藏的特点。文中结合分形理论,应用Purcell和Burdine相对渗透率计算方法,推导计算出不同毛细管力曲线对应的油水相渗曲线,并利用物性... 复杂断块油藏具有非均质严重、油水关系复杂的特点,常规方法获取的相对渗透率曲线很难反映出复杂断块油藏的特点。文中结合分形理论,应用Purcell和Burdine相对渗透率计算方法,推导计算出不同毛细管力曲线对应的油水相渗曲线,并利用物性综合指数进行分类,确定实际油藏内部的多套渗流规律及非均质情况。结合唐家河油田实际数据进行相渗曲线计算、分类及应用,得到的历史拟合结果更符合复杂断块油藏的实际渗流规律,为油藏开发评价及油藏精细数值模拟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形理论 压汞资料 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 物性综合指数 复杂断块油藏
下载PDF
近源河流相辫状河—曲流河微相转换沉积特征及控制因素--以刘官庄油田馆陶组三段为例 被引量:6
5
作者 赵一波 李胜利 +6 位作者 周练武 马水平 黄晓娣 韩波 杨龙庆 李宁 常可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4-25,I0002,共13页
刘官庄地区新近系馆陶组是黄骅坳陷歧南次凹的重要油气储层。利用岩心、测井、录井和地震等数据信息,探讨研究区馆陶组三段(馆三段)河流相的辫状河—曲流河(辫—曲)微相沉积特征及控制因素。结果表明:刘官庄地区馆三段共识别块状层理砾... 刘官庄地区新近系馆陶组是黄骅坳陷歧南次凹的重要油气储层。利用岩心、测井、录井和地震等数据信息,探讨研究区馆陶组三段(馆三段)河流相的辫状河—曲流河(辫—曲)微相沉积特征及控制因素。结果表明:刘官庄地区馆三段共识别块状层理砾岩相、槽状交错层理砾岩相、板状交错层理砂岩相、平行层理砂岩相、块状层理砂岩相、槽状交错层理砂岩相、块状层理泥岩相7种岩相类型;测井曲线主要表现为箱形、钟形、箱形—钟形组合、指形、线形5类;发育辫状河道、心滩坝、泛滥平原、曲流河道、点坝、漫溢砂6种沉积微相;研究区馆三段垂向呈“先辫后曲”、平面呈“东辫西曲、南辫北曲”的特点;辫状河砂体垂向心滩坝发育,河道频繁侵蚀、沉积,二者多期叠置成大型复合砂体并构成馆三段的主力储层,曲流河垂向砂体孤立发育,横向连续性较差。研究区河型转换控制因素中,靠近古隆起的充足物源供给和构造作用形成较陡的地形坡度,二者构成的物坡控砂效应影响馆三段早期辫状河的沉积和中后期辫状河向曲流河的转换;古气候影响下的古环境从湿润向干燥的转变及基准面旋回上升二者耦合,对辫—曲的转换起辅助作用。该结果对厘清刘官庄油田河流相储层形成因素、指导同类型油气勘探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官庄油田 馆陶组三段 辫状河—曲流河转换 近源河流沉积 物坡效应 黄骅坳陷 埕宁隆起
下载PDF
水平井技术在不同油藏类型的应用
6
作者 周练武 《化工管理》 2015年第27期101-101,共1页
水平井作为增加油井产量、提高油田采收率、增加经济效益一项技术在多数油田广泛应用。不同的油田和地区,不同的层系和油藏,水平井适用性大不相同,水平井成功率取决于该地区的开发经验和油藏质量。本文针对大港油田第一采油厂不同油藏类... 水平井作为增加油井产量、提高油田采收率、增加经济效益一项技术在多数油田广泛应用。不同的油田和地区,不同的层系和油藏,水平井适用性大不相同,水平井成功率取决于该地区的开发经验和油藏质量。本文针对大港油田第一采油厂不同油藏类型,探索制定相应的技术对策,展开有针对性的精细地质研究,提高了水平井实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藏类型 水平井 河道刻画 轨迹控制
下载PDF
边底水油藏剩余油挖潜研究与实践 被引量:1
7
作者 李春晨 周练武 《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年第3期76-80,共5页
港东油田二区六断块构造比较完整,属复杂断块中构造较简单的区块。油层主要集中在上第三系明化镇组下段和馆陶组顶部,馆陶油组为典型的边底水油藏。1969年投入开发,经历40多年的开采,目前已经进入高含水后期开发阶段,断块的综合含水高达... 港东油田二区六断块构造比较完整,属复杂断块中构造较简单的区块。油层主要集中在上第三系明化镇组下段和馆陶组顶部,馆陶油组为典型的边底水油藏。1969年投入开发,经历40多年的开采,目前已经进入高含水后期开发阶段,断块的综合含水高达95.8%,含水在90%以上井,基本上集中在主力砂体。由于直井开发水锥现象严重.开发状况不断恶化,导致采收率低,大量剩余油滞留地下无法采出。针对该油藏地质特点和开发状况,对馆陶组底水油藏进行综合研究选定剩余油富集的有利目标区,进行层系划分、井型井网论证。对水平井开发挖掘厚油层顶部剩余油开展参数论证,并优化应用。对比分析区块调整前后指标变化特点,总结边底水油藏剩余油挖潜规律,为同类型油藏的高效开发提供经验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底水油藏 水锥 剩余油 水平井
下载PDF
辫曲转换与共存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对古代河流沉积环境恢复的启示 被引量:6
8
作者 李胜利 马水平 +3 位作者 周练武 黄晓娣 韩波 李航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3960-3976,共17页
河流辫曲转换与共存是自然地理学、水力学、河流沉积地质方面的研究热点问题,也对古代河流沉积环境恢复与储层预测有重要借鉴意义.首先对河流辫曲转换与共存特征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指出构造变动与地貌单元、坡度(坡降)的陡缓差... 河流辫曲转换与共存是自然地理学、水力学、河流沉积地质方面的研究热点问题,也对古代河流沉积环境恢复与储层预测有重要借鉴意义.首先对河流辫曲转换与共存特征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指出构造变动与地貌单元、坡度(坡降)的陡缓差异、物源远近与水动力条件、气候变化与植被发育状况、海/湖平面变化等主要因素控制着辫曲河型转换过程,其中构造变动与地貌单元是最为关键因素;然后总结了辫曲转换与共存这一理念对古代河流沉积恢复研究的4点启示;再以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气田中二叠统下部的下石盒子组为例,结合测井曲线特征、地震属性与砂岩厚度分布规律,把辫曲转换与共存的理念应用于古代河流沉积环境恢复之中,最终再现了气田区H21砂层河流沉积分布格局,明确了该区北辫南曲、辫曲转换与共存的规律,指出在辫曲转换地带与相邻的曲流河发育的区域更易于产生废弃河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辫曲转换与共存特征 古代河流 测井曲线特征 沉积环境恢复 沉积学
原文传递
河道砂体精细雕刻增储挖潜研究
9
作者 周练武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工业A》 2015年第10期0233-0233,共1页
河道砂体多呈条带状分布,河道窄,厚度较小,横向变化快,砂体定量描述难度大,以往由于受技术手段限制,对河流相储层没有进行综合系统的研究,限制了这类油藏的勘探与开发,本文以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为载体,对河流相储层开展三维综合研究,... 河道砂体多呈条带状分布,河道窄,厚度较小,横向变化快,砂体定量描述难度大,以往由于受技术手段限制,对河流相储层没有进行综合系统的研究,限制了这类油藏的勘探与开发,本文以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为载体,对河流相储层开展三维综合研究,借助于计算机技术,应用三维一体化油藏描述软件,将地震、地质、油藏工程多学科有机结合,通过对河流相储层刻画,剩余油分布、注采井网部署及合理注采结构调整模式研究,建立一套适合河流相储层的研究方法,形成河流相储层油藏后期开发提高油藏采收率的挖潜思路,为实现老区产量稳定,实现河道相储层有效开发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道砂体 储层预测 增储挖潜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