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电穿孔法转染人原代成纤维细胞条件的优化 被引量:7
1
作者 张放 周载鑫 +2 位作者 张丹丹 房贺 刘善荣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311-1314,共4页
目的通过优化电穿孔转染条件,探讨影响人原代成纤维细胞电转染效率和转染后细胞存活率的因素,筛选出人原代成纤维细胞的最佳电转染条件。方法通过改变脉冲电压、脉冲次数和质粒浓度等条件,将含有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基因的质粒pEGF... 目的通过优化电穿孔转染条件,探讨影响人原代成纤维细胞电转染效率和转染后细胞存活率的因素,筛选出人原代成纤维细胞的最佳电转染条件。方法通过改变脉冲电压、脉冲次数和质粒浓度等条件,将含有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基因的质粒pEGFP-N1电穿孔转染入人原代成纤维细胞。利用锥虫蓝染色检测细胞存活情况,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转染24h后的转染效率。结果在低电压模式下,脉冲电压320V、质粒浓度为20μg/mL、脉冲1次时,人原代成纤维细胞的电转染效果最理想,转染效率达到(42.53±0.63)%,细胞存活率为(74.30±3.01)%。结论优化了人原代成纤维细胞的电转染条件,在保证细胞较高存活率的前提下提高了人原代成纤维细胞的电转染效率,为后续基因功能的研究打下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穿孔 成纤维细胞 细胞存活 转染效率 脉冲
下载PDF
两种血袋白膜法制备浓缩血小板质量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余凤秀 周载鑫 +2 位作者 沈秋 朱燕霞 钱宝华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20年第22期87-89,92,共4页
目的比较顶底袋与四联袋白膜法制备浓缩血小板的质量差异。方法采集40个400 mL ACD抗凝全血,摇匀后静置1 h,均分至顶底袋和四联袋中,每袋200 mL。以顶底袋为实验组,四联袋为对照组,应用G5血细胞分离机制备浓缩血小板。结果实验组中血小... 目的比较顶底袋与四联袋白膜法制备浓缩血小板的质量差异。方法采集40个400 mL ACD抗凝全血,摇匀后静置1 h,均分至顶底袋和四联袋中,每袋200 mL。以顶底袋为实验组,四联袋为对照组,应用G5血细胞分离机制备浓缩血小板。结果实验组中血小板为(986.0±277.0)×10^9/L,对照组中血小板为(705.0±322.0)×10^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2组血浆含量以及血浆中残留红细胞、血小板、白细胞及血红蛋白含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顶底袋制备浓缩血小板数量与质量以及红细胞回收率均优于四联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浓缩血小板 顶底袋 白膜制备法 血液质量
下载PDF
二次重度离心制备法对冷沉淀凝血因子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5
3
作者 余凤秀 李津杞 +4 位作者 朱燕霞 郭菲 周载鑫 顾海慧 钱宝华 《临床输血与检验》 CAS 2020年第5期477-480,共4页
目的探讨一次或二次重度离心制备新鲜冰冻血浆(冷沉淀凝血因子原料浆)对冷沉淀凝血因子质量的影响。方法检测冷沉淀凝血因子中游离血红蛋白含量、Ⅷ因子和纤维蛋白原含量。全血40单位(每单位200 mL)分成对照组、实验组,每组n=20。按国... 目的探讨一次或二次重度离心制备新鲜冰冻血浆(冷沉淀凝血因子原料浆)对冷沉淀凝血因子质量的影响。方法检测冷沉淀凝血因子中游离血红蛋白含量、Ⅷ因子和纤维蛋白原含量。全血40单位(每单位200 mL)分成对照组、实验组,每组n=20。按国家标准采集、离心和分离,再将实验组新鲜冰冻血浆(冷沉淀凝血因子原料浆)进行第二次离心和分离,同时放入-80℃深低温冰箱速冻,储存时间为14天。14天后经过离心法制备成冷沉淀凝血因子,分别进行残留血红蛋白、Ⅷ因子和纤维蛋白原含量的检测。结果实验组残留血红蛋白含量(17.64±5.60)mg/L,显著低于对照组(25.75±9.78)mg/L(t=0.035,P<0.05);实验组Ⅷ因子含量(53.26±6.08)IU/单位,合格率100%高于对照组(47.34±9.14)IU/单位、合格率80%(t=0.041,P<0.05);实验组纤维蛋白原含量(162±29.01)mg/单位,高于对照组(147.28±43.39)mg/单位,两组合格率均100%(t=0.38,P>0.05)。结论二次重度离心新鲜冰冻血浆(冷沉淀凝血因子原料浆)能使残留红细胞更少,使残留游离血红蛋白更低,可以提高冷沉淀凝血因子中Ⅷ因子的含量,从而提高冷沉淀凝血因子制备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鲜冰冻血浆 冷沉淀凝血因子 游离血红蛋白 Ⅷ因子 纤维蛋白原
下载PDF
低离子凝聚胺开展交叉配血试验在输血检验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郭菲 周载鑫 +1 位作者 祝丽双 钱宝华 《中外医疗》 2020年第35期179-181,共3页
目的分析凝聚胺介质交叉配血试验在输血检验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便利抽选2019年1月—2020年1月在该院输血治疗的74例患者,以双盲法划入参照组(n=37)与研究组(n=37)。交叉配血试验中,参照组使用常规盐水介质法,研究组使用低离子凝聚胺技术... 目的分析凝聚胺介质交叉配血试验在输血检验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便利抽选2019年1月—2020年1月在该院输血治疗的74例患者,以双盲法划入参照组(n=37)与研究组(n=37)。交叉配血试验中,参照组使用常规盐水介质法,研究组使用低离子凝聚胺技术,比较不规则抗体和假阳性率。结果研究组交叉配血试验的时间均值是(3.42±1.31)min,参照组交叉配血试验的时间均值是(6.94±1.27)min,相较而言研究组的交叉配血试验检测时间较短,与参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940,P<0.05)。研究组患者检测的阳性率、灵敏度、准确度均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输血检验中以低离子凝聚胺介质开展交叉配血试验,能够缩短试验的时间,且阳性检出率、准确率均相对较高,操作方式简单、快捷,能够为临床输血安全提供可靠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离子凝聚胺 交叉配血试验 输血检验
下载PDF
2009-2018年单采血小板捐献者保留的策略分析 被引量:18
5
作者 葛立华 周载鑫 +3 位作者 顾海慧 程小林 余凤秀 钱宝华 《中国输血杂志》 CAS 2019年第9期940-942,共3页
目的通过分析上海某血站单采血小板无偿献血情况,探讨保留单采血小板捐献者的策略,为进一步加强单采血小板献血志愿者的保留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取问卷调查和电话回访等方法,回顾性总结2009-2018年上海某血站的血小板单采工作状况,比... 目的通过分析上海某血站单采血小板无偿献血情况,探讨保留单采血小板捐献者的策略,为进一步加强单采血小板献血志愿者的保留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取问卷调查和电话回访等方法,回顾性总结2009-2018年上海某血站的血小板单采工作状况,比较无偿献血者的性别、动机、采血者服务等对献血者献血意愿和再次献血行为影响的相关性,分析对固定献血者保留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固定献血人群中女性比例较高,医护人员良好的服务是促进固定献血者保留的重要因素,献血者时间和地点的改变是影响成分献血的主要因素,提高献血者对自我价值的实现是有效的再招募手段。结论通过献血宣传、精准服务以及后期交流等方式可以提高对血小板固定献血者的保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偿献血 单采血小板 志愿者 保留
下载PDF
16例冷凝集素造成的血型不合分析 被引量:11
6
作者 谢惠益 周载鑫 +1 位作者 顾海慧 钱宝华 《中国输血杂志》 CAS 2021年第1期40-43,共4页
目的探讨冷凝集素对血型造成的影响及相应的处理效果。方法采用37℃水浴、吸收放散试验及2-巯基乙醇等方法消除冷凝集素的影响,并对处理后的红细胞和血清进行正反定型、交叉配血、直接抗人球蛋白实验及间接抗人球蛋白实验等实验。结果 1... 目的探讨冷凝集素对血型造成的影响及相应的处理效果。方法采用37℃水浴、吸收放散试验及2-巯基乙醇等方法消除冷凝集素的影响,并对处理后的红细胞和血清进行正反定型、交叉配血、直接抗人球蛋白实验及间接抗人球蛋白实验等实验。结果 16例患者标本在处理前均呈明显的正反定型不符,交叉配血困难,经鉴定均由冷凝集素造成。经过相应处理后,所有标本正反定型、交叉配血及抗体筛选均相符或呈阴性,患者输注交叉配血相合血液成分均未发生输血反应,血红蛋白上升符合输注有效标准。结论对于明确由冷凝集素引起的正反定型不符或交叉配血不合的标本,经过37℃水浴、吸收放散试验及2-巯基乙醇处理后,可以消除冷凝集素带来的干扰,获得正确的实验结果,其中AIHA的病人表现出的不同于其他病例的冷凝集素的强反应性更值得我们的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凝集素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正反定型不符 交叉配血 抗体筛选
下载PDF
抗-M抗体影响血型鉴定及对临床输血的影响 被引量:10
7
作者 谢惠益 周载鑫 +5 位作者 杨玥 王星怡 李津杞 牟显尧 顾海慧 钱宝华 《临床输血与检验》 CAS 2022年第6期716-720,共5页
目的通过探讨抗-M抗体对血型鉴定造成的干扰,分析提前发现此类抗体对输血相容性检测和临床输血的必要性,进而探讨O型红细胞在日常不规则抗体筛查中的重要性。方法收集2019年1月~2021年12月在我院输血科首次进行血型鉴定,其中18例反定型... 目的通过探讨抗-M抗体对血型鉴定造成的干扰,分析提前发现此类抗体对输血相容性检测和临床输血的必要性,进而探讨O型红细胞在日常不规则抗体筛查中的重要性。方法收集2019年1月~2021年12月在我院输血科首次进行血型鉴定,其中18例反定型鉴定中O型红细胞对照管为凝集最终确定为抗-M抗体影响血型的标本,通过抗人球蛋白实验等方法进行抗体鉴定,用吸收放散试验及2-巯基乙醇等方法消除不规则抗体的影响,并对处理后的红细胞和血清进行正反定型确认实验,通过盐水法、凝聚胺法和卡式抗人球法进行交叉配血实验。结果这18例O型红细胞对照管为凝集的标本中,16例正反定型不符;2例O型标本全自动血型仪正反定型相合,但试管法复核反定型时发现O型红细胞对照管凝集,自身对照管阴性,提示存在ABO系统以外的不规则抗体。所有标本经抗体鉴定均检出抗-M抗体,在37℃或抗球蛋白阶段能发生反应的IgM+IgG抗体有11例,14例进行了交叉配血实验,其中4例患者输注了悬浮红细胞等血液成分,无一例发生输血不良反应。输血后疗效评价发现输注有效。结论对于明确由抗-M类不规则抗体引起的正反定型不符或交叉配血不合的标本,血清经过吸收试验及2-巯基乙醇处理,可以消除不规则抗体带来的干扰,获得正确的实验结果,而在使用全自动血型仪鉴定血型中加入O型红细胞对照管则能提高抗-M类的冷反应性的盐水抗体的检测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M抗体 ABO血型鉴定 正反定型不符 交叉配血试验 输血安全
下载PDF
一例血浆置换在马凡综合征患者术后并发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1
8
作者 冯子阳 查占山 +3 位作者 周载鑫 唐河山 余咏潮 钱宝华 《临床输血与检验》 CAS 2021年第2期242-245,共4页
目的探讨血浆置换(PE)在治疗马凡综合征(MFS)患者术后并发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中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术后第7天开始进行PE,隔日1次,共置换3次。于置换前后监测血小板(PLT)、乳酸脱氢酶(LDH)、总胆红素(TBil)、肌酐(Cr)、尿素... 目的探讨血浆置换(PE)在治疗马凡综合征(MFS)患者术后并发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中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术后第7天开始进行PE,隔日1次,共置换3次。于置换前后监测血小板(PLT)、乳酸脱氢酶(LDH)、总胆红素(TBil)、肌酐(Cr)、尿素氮(BUN)以及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von Willebrand factor antigen,vWF:Ag)和血友病因子裂解酶(von willebrand factor cleaving protease,ADAMTS13)抗体共7个指标,并监测治疗过程中凝血象(PT、TT、APTT)的变化。结果经过3次PE治疗后,患者的LDH、TBil、vWF:Ag和ADAMTS13抗体均显著下降;PLT计数迅速恢复至正常水平;Cr和BUN总体下降并接近正常范围;凝血指标在血浆置换过程中监测平稳。结论PE治疗MFS患者术后并发TTP安全有效,早期诊断并及时行PE治疗可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浆置换 马凡综合征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血友病因子裂解酶抗体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