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颈前路减压后前方骨缺损仿生髂骨的制备及性能 被引量:11
1
作者 周银银 汪涛 陶杰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8期7455-7458,共4页
背景:在椎体和椎间盘切除以后,对于减压后前方骨缺损的修补长期以来以钛网和自身髂骨两种方式为主,但效果都不尽理想。目的:制备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复合材料,对其进行表征和生物力学性能检测。设计、时间及地点:重复性对比实验,于2... 背景:在椎体和椎间盘切除以后,对于减压后前方骨缺损的修补长期以来以钛网和自身髂骨两种方式为主,但效果都不尽理想。目的:制备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复合材料,对其进行表征和生物力学性能检测。设计、时间及地点:重复性对比实验,于2008-01/12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无机材料实验室完成。材料:利用水热反应法制备纳米羟基磷灰石晶体,通过液相混合、冷压烧结制备出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仿生骨块。方法:切除新鲜冰冻正常颈椎标本C5椎体,植入不同材料,钢板螺钉内固定,进行生物力学测试。具体分组为:正常颈椎组、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仿生髂骨钢板螺钉内固定组、髂骨植骨钢板螺钉内固定组。加载时模拟人体颈椎生理运动,即中心位、前屈位、后伸位和侧屈位4种生理情况。主要观察指标:①通过X射线衍射仪对材料的物相进行表征。②红外图谱对材料的基团构成进行表征。③扫描电镜观察仿生骨的端口形貌。④正常颈椎、仿生髂骨、髂骨植骨进行生物力学检测。结果:①X射线衍射结果表明纳米羟基磷灰石和聚酰胺66的主要衍射峰在复合材料中存在,但纳米羟基磷灰石对聚酰胺66的β晶型衍射峰起到宽化、削弱的作用。②红外图谱表明两者之间存在氢键。③扫描电镜观察,两者结合密实,界面性能优异。④通过生物力学实验,对比得出,仿生髂骨在载荷-应变变化、载荷-位移变化、应力强度方面都优于髂骨植骨,仅次于正常颈椎骨。结论:所制备的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仿生骨力学性能优异,是一种理想的颈椎替代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羟基磷灰石 聚酰胺66 生物复合材料 生物力学性能 髂骨植骨 颈前路手术
下载PDF
小人物与大历史——莫言《蛙》中的底层人物书写及价值 被引量:1
2
作者 周银银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5期87-92,共6页
莫言的《蛙》透过新中国60年的乡村生育史探求"人"的生存本相,塑造了众多底层小人物。在书写他们的命运和遭际的同时,莫言表达了对"人"的探讨,对社会变迁的思考,对民间文化的关注。反观莫言30年的创作,他坚持把小... 莫言的《蛙》透过新中国60年的乡村生育史探求"人"的生存本相,塑造了众多底层小人物。在书写他们的命运和遭际的同时,莫言表达了对"人"的探讨,对社会变迁的思考,对民间文化的关注。反观莫言30年的创作,他坚持把小人物置于大历史背景下来探讨人性,思考人生,其书写的发生学机理源于他的人学观、文学观,"恋乡-怨乡"的文化心理与乡土经验。然而,无论是言说苦难的方式还是批判现实的力度,《蛙》中的底层人物书写均在莫氏人物谱系中发生了嬗变,构成其独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言 《蛙》 底层小人物 大历史
下载PDF
复杂的缠绕——鲁迅与槐树的渊源关系探析 被引量:2
3
作者 周银银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1期33-37,共5页
"补树书屋"的槐树在鲁迅的生命体验中是一个独特的存在。无论在现实还是在小说中,槐树的"阴树"特征都与鲁迅身上的"鬼气"相契合;槐树的"茂树"特征又与鲁迅个体生命力的萎顿、人世变幻的无常相... "补树书屋"的槐树在鲁迅的生命体验中是一个独特的存在。无论在现实还是在小说中,槐树的"阴树"特征都与鲁迅身上的"鬼气"相契合;槐树的"茂树"特征又与鲁迅个体生命力的萎顿、人世变幻的无常相背离;槐树作为鲁迅与周作人曾经"兄弟怡怡"的见证,还成为鲁迅隐秘表达情感的机制。探求鲁迅与槐树的渊源关系,为深刻理解鲁迅"蛰伏期"的精神世界提供了一条别样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槐树 渊源关系
下载PDF
新世纪介入“中国现实”的长篇小说研究现状 被引量:3
4
作者 周银银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4期63-70,共8页
新世纪以来,介入"中国现实"的长篇小说层出不穷,吸引了诸多评论者的关注。论者以书写内容、介入方式、叙事困境为支点,分析了不同作家的现实书写,研究视点和评论方法逐渐多元化;但面对"介入现实"这一宏阔命题,现有... 新世纪以来,介入"中国现实"的长篇小说层出不穷,吸引了诸多评论者的关注。论者以书写内容、介入方式、叙事困境为支点,分析了不同作家的现实书写,研究视点和评论方法逐渐多元化;但面对"介入现实"这一宏阔命题,现有研究仍有诸多不足,亟待从"史学"视野、作家现实观的更迭、书写公共生活与小说的诗性正义、萨特"介入"观的三层次与文学的理想之光等维度寻找新的学术突破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世纪小说 介入现实 叙事困境
下载PDF
沈从文《绅士的太太》的版本考察 被引量:1
5
作者 周银银 《江苏开放大学学报》 2015年第2期65-71,共7页
沈从文的小说《绅士的太太》经过几次修改,有众多版本,这些版本的变迁带有特定的文化内涵。其中,从初版本到校正本的修改源于驳杂的历史、政治、个人因素,修改突出体现为加大对都市上流社会的批判。文集本的修改糅合初版本和校正本,思... 沈从文的小说《绅士的太太》经过几次修改,有众多版本,这些版本的变迁带有特定的文化内涵。其中,从初版本到校正本的修改源于驳杂的历史、政治、个人因素,修改突出体现为加大对都市上流社会的批判。文集本的修改糅合初版本和校正本,思想艺术上更成熟,尤其是"三姨太太"这一人物形象的丰满,完美呈现了作家的创作理念,即遵循"更有人性,更近人情"的书写方式。分析和阐释这两次修改带来的异文,既可窥见沈从文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思想轨迹,也可确立应有的"善本"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绅士的太太》 版本 修改 阐释
下载PDF
王鲁彦和20世纪30年代左翼文学思潮的关系探析
6
作者 周银银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3期92-97,共6页
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特定的社会环境和政治文化语境中,王鲁彦与左翼文学思潮构成了复杂的纠缠关系。一方面,他从切实的生活体验出发,在时代的感召下不断向左翼文学靠拢,创作了《乡下》和《野火》等极富左翼色彩的小说。在这些小说中,阶... 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特定的社会环境和政治文化语境中,王鲁彦与左翼文学思潮构成了复杂的纠缠关系。一方面,他从切实的生活体验出发,在时代的感召下不断向左翼文学靠拢,创作了《乡下》和《野火》等极富左翼色彩的小说。在这些小说中,阶级斗争空前尖锐,农民彰显出决绝反抗的姿态。另一方面,作为一个"自由先锋,文化楷模",鲁彦始终保持着文学的相对独立性,导致其创作实践与左翼文学的主流趋向发生了一些错位,比如人道主义思想的渗入和抒情气息的弥漫。但毋庸置疑,在20世纪30年代及以后,鲁彦一直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着左翼文学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鲁彦 左翼文学思潮 影响 错位式写作
下载PDF
重评军旅作家胡石言
7
作者 周银银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CSSCI 2016年第3期93-100,共8页
军旅作家胡石言是一个被忽视和淡忘的作家,实际上,他一生的创作与战争和政治相连,建构了独特的文学世界。他以《柳堡的故事》蜚声文坛,随后在战争的硝烟和严酷的政治环境下坚持歌颂革命队伍内部美好的情感,不断朝着艺术的真实跋涉。&qu... 军旅作家胡石言是一个被忽视和淡忘的作家,实际上,他一生的创作与战争和政治相连,建构了独特的文学世界。他以《柳堡的故事》蜚声文坛,随后在战争的硝烟和严酷的政治环境下坚持歌颂革命队伍内部美好的情感,不断朝着艺术的真实跋涉。"文革"过后,石言再度归来,在时代和历史的两重时空里穿行,针砭时弊,反思革命,尤其关注年轻人的信仰问题。从文学史的角度来看,一方面,石言1985年之后的文学作品是被低估的;另一方面,石言对故事诗学的重视、对人物心灵的探寻和复杂情感的书写、对色彩的运用都造就了他文学空间的魅力。同时,他的小说也存在一定的文学限度:比如前期对战争描写的简单化和刻板化倾向,后期对"文革"的反思存在着典型的光明心态,显得仓促和浅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石言 战争 政治 信仰
下载PDF
新时期以来文学史视域中的台静农小说研究
8
作者 周银银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1期16-25,共10页
台静农作为中国20世纪20年代"乡土小说家"中的佼佼者,被誉为"新文学的燃灯人"。鲁迅在1935年即对其小说创作予以高评,由于政治原因,此后几十年内台静农小说研究陷入僵局。新时期以来,海峡两岸关系改善,文学评论界... 台静农作为中国20世纪20年代"乡土小说家"中的佼佼者,被誉为"新文学的燃灯人"。鲁迅在1935年即对其小说创作予以高评,由于政治原因,此后几十年内台静农小说研究陷入僵局。新时期以来,海峡两岸关系改善,文学评论界对台静农的小说研究逐渐复苏,并进入繁荣阶段。研究成果大致呈现出这样的格局:从封闭到开放的整体研究、从单一到多元的专题研究、从印象批评到理性观照的文本研究、越界与融通的港台及海外研究。可以说,研究视野、研究方法、研究深度均有突破性进展,但仍存在不足,如台静农与古典文学的渊源、抗战时期的小说研究、台静农的诗歌和小说的关系、"旷野"意象等,都是可以深掘的命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静农小说 研究综述 鲁迅 人道主义 悲悯情怀
下载PDF
永不落幕的先锋——吕新《掩面》的“跨文体”叙事评议
9
作者 周银银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3期122-127,共6页
吕新长篇小说《掩面》的"跨文体"叙事夺人眼球,这种小说与诗歌文体的杂糅是吕新采取的重要叙事策略。诗歌文体的抒情性、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性、音乐性与形式上的分行艺术,有利于小说更好地言说寻父少女对父母的思念、对未来的... 吕新长篇小说《掩面》的"跨文体"叙事夺人眼球,这种小说与诗歌文体的杂糅是吕新采取的重要叙事策略。诗歌文体的抒情性、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性、音乐性与形式上的分行艺术,有利于小说更好地言说寻父少女对父母的思念、对未来的恐惧、对革命的质疑和对现实的不满等多重内容,也有利于实现作者探触历史真相、对革命进行理性沉思的叙事目的。同时,诗歌文体的嵌入还与作家身上散发的诗人气质息息相关。应该说,《掩面》的"跨文体"叙事是一次成功的文体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掩面》 跨文体 诗人气质 先锋
下载PDF
羟基磷灰石/壳聚糖生物复合材料的制备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0
作者 徐挺 何狄 +1 位作者 周银银 汪涛 《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 CAS 2008年第1期44-48,共5页
羟基磷灰石/壳聚糖复合材料因其生物相容性和合适的力学性能逐渐成为骨替代材料研究的热点。本文综述了羟基磷灰石/壳聚糖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探讨了其特点、制备和性能。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此类材料今后的发展方向:三相复合材料和电、... 羟基磷灰石/壳聚糖复合材料因其生物相容性和合适的力学性能逐渐成为骨替代材料研究的热点。本文综述了羟基磷灰石/壳聚糖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探讨了其特点、制备和性能。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此类材料今后的发展方向:三相复合材料和电、磁学性能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羟基磷灰石 壳聚糖 生物材料 复合材料
下载PDF
一种新型三电平变流器中点电压平衡算法 被引量:3
11
作者 王付胜 周银银 张兴 《电力电子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3,共3页
在分析空间矢量脉宽调制(SVPWM)策略中点电压可控区域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根据允许的中点电压波动幅值适当扩展可控区域的新型混合调制策略,以进一步降低虚拟空间矢量脉宽调制(VSVPWM)算法的作用区域,从而有效降低开关频率和损耗。实验结... 在分析空间矢量脉宽调制(SVPWM)策略中点电压可控区域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根据允许的中点电压波动幅值适当扩展可控区域的新型混合调制策略,以进一步降低虚拟空间矢量脉宽调制(VSVPWM)算法的作用区域,从而有效降低开关频率和损耗。实验结果表明,相比以前的方案,新型混合调制策略可以很好地平衡中点电压,同时有效降低了开关次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电平变流器 中点平衡 空间矢量脉宽调制
下载PDF
一种具有中点平衡能力的双矢量调制策略
12
作者 王付胜 肖俊 周银银 《电力电子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0-12,共3页
直流侧电容电压不平衡是二极管中点箝位型(NPC)或T型三电平逆变器的固有问题,这里提出一种双矢量调制策略,不但具有完全中点电位平衡能力,且在一定工作区间内还可降低开关损耗。此处首先介绍三电平矢量图的区间划分方法;接着提出双矢量... 直流侧电容电压不平衡是二极管中点箝位型(NPC)或T型三电平逆变器的固有问题,这里提出一种双矢量调制策略,不但具有完全中点电位平衡能力,且在一定工作区间内还可降低开关损耗。此处首先介绍三电平矢量图的区间划分方法;接着提出双矢量的合成思想并定量分析其中点平衡机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导出这里所提矢量调制策略的载波实现方法,以便于工程应用;最后,通过仿真和实验验证了这里所提调制策略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变器 中点平衡 双矢量调制
下载PDF
基于分级康复理论的神经肌肉电刺激在重症脑外伤患者中的应用
13
作者 王倩燕 周银银 杨小平 《齐鲁护理杂志》 2024年第19期136-138,共3页
目的:探讨基于分级康复理论的神经肌肉电刺激在重症脑外伤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及效果。方法:将2020年1月1日~2021年1月1日40例重症脑外伤患者设为对照组,采用常规临床护理措施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干预;将2021年2月1日~2022年2月1日40例重症... 目的:探讨基于分级康复理论的神经肌肉电刺激在重症脑外伤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及效果。方法:将2020年1月1日~2021年1月1日40例重症脑外伤患者设为对照组,采用常规临床护理措施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干预;将2021年2月1日~2022年2月1日40例重症脑外伤患者设为研究组,根据患者病情实施分级康复理论下的神经肌肉电刺激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日常生活能力及脑损伤预后[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生活质量[采用脑卒中影响量表(SIS)],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满意度评分。结果:研究组干预后Barthel指数、GC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SIS评分及护理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P<0.05),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分级康复理论的神经肌肉电刺激能够改善重症脑外伤患者的预后及生活质量,提升患者的生活能力,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脑外伤 分级康复 神经肌肉电刺激 并发症 护理满意度
下载PDF
基于生物大数据库分析并验证附子去甲乌药碱抗肿瘤潜在作用机制 被引量:11
14
作者 宋莉 贾琦 +5 位作者 周银银 吴媛媛 陈文星 王爱云 李晓曼 陆茵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655-660,共6页
目的以附子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去甲乌药碱为代表,探究附子治疗肿瘤的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利用预测分析工具BATMAN-TCM及多种生物数据库预测去甲乌药碱调控肿瘤发生发展的可能机制;并通过体内外实验进行效应及机制的验证。结果数据库... 目的以附子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去甲乌药碱为代表,探究附子治疗肿瘤的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利用预测分析工具BATMAN-TCM及多种生物数据库预测去甲乌药碱调控肿瘤发生发展的可能机制;并通过体内外实验进行效应及机制的验证。结果数据库分析显示,去甲乌药碱可能直接调控肿瘤细胞增殖、凋亡,或通过影响心脏功能而间接影响肿瘤发生发展;动物实验表明,去甲乌药碱可显著减小结肠癌皮下移植瘤的体积(P<0.05),促进瘤组织中肿瘤细胞的凋亡,并能显著提高结肠癌模型裸鼠体内心钠肽(ANP)水平(P<0.01),但细胞实验发现去甲乌药碱对肿瘤细胞无直接杀伤作用。结论附子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去甲乌药碱可抑制结肠癌皮下移植瘤的生长,诱导其凋亡,从而发挥抗肿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促进心脏肽类激素ANP的释放有关,可为中医临床使用附子治疗恶性肿瘤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但附子的毒性与抗肿瘤的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附子 去甲乌药碱 恶性肿瘤 结肠癌 凋亡 ANP
下载PDF
β-肾上腺素能受体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被引量:4
15
作者 宋莉 戴小斌 +6 位作者 贾琦 周银银 李晓曼 吴媛媛 陈文星 王爱云 陆茵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09-313,共5页
β-肾上腺素能受体(β-adrenergic receptors,β-ARs)广泛分布于机体各组织器官中,在调节心脏功能、血管扩张、能量代谢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研究表明,β-ARs在乳腺癌细胞中异常高表达,可通过影响乳腺癌的生长代谢、侵袭转移、血管生成... β-肾上腺素能受体(β-adrenergic receptors,β-ARs)广泛分布于机体各组织器官中,在调节心脏功能、血管扩张、能量代谢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研究表明,β-ARs在乳腺癌细胞中异常高表达,可通过影响乳腺癌的生长代谢、侵袭转移、血管生成等过程促进乳腺癌的发生和发展。临床研究证实,阻断β-ARs信号传导可改善乳腺癌患者的预后,故β-ARs或可成为治疗乳腺癌的潜在靶点。本文对β-ARs在乳腺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进行综述,为临床治疗及后续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肾上腺素能受体 乳腺癌 儿茶酚胺 应激 肿瘤发展 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
下载PDF
以先锋之名再度行于乡野--20世纪90年代以来乡土小说中“先锋叙事”的转型 被引量:1
16
作者 周银银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1年第6期62-68,共7页
20世纪90年代以来,乡土小说中的“先锋叙事”蔚为大观。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它们在叙述重心、审美风格、精神向度上发生了转型。作家不再醉心于纯粹的先锋技巧实验,也未执着于以乡土为背景来探讨人类存在本身的荒诞等抽象主题,而是将目... 20世纪90年代以来,乡土小说中的“先锋叙事”蔚为大观。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它们在叙述重心、审美风格、精神向度上发生了转型。作家不再醉心于纯粹的先锋技巧实验,也未执着于以乡土为背景来探讨人类存在本身的荒诞等抽象主题,而是将目光聚焦乡土大地,通过荒诞变形的艺术去打探中国乡村社会的历史景观与现实世相,具有“实地”精神。先锋技法在对80年代的沿袭和变革中呈现出复杂及多元化态势,经由视角、时间、空间、语言的探险,折射出作家对“先锋与传统”“荒诞与真实”的新思考,彰显着他们对宏大叙事的消解和对“不可靠”叙事的热衷。其中,东方式先锋技巧层出叠见,突显了“中国气象”和“民族气韵”。与80年代弥漫的绝望气息不同,90年代后的先锋式乡土小说于质疑中还潜藏着作家参与乡村历史建构和介入当下现实的激情,烛照出为乡村振兴出谋划策的宏愿。总之,凭借“探险”和“接地”的审美突围,他们打造了另类乡土中国形象,在文学故土上开辟了新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锋叙事 乡土小说 叙事重心 审美风格 精神立场
下载PDF
文学如灯——20世纪90年代以来乡土小说中的“阴阳空间”及其文化透视 被引量:1
17
作者 周银银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3期25-32,共8页
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乡土小说中,阴阳空间的建构引人瞩目。一方面,作家力图借助鬼魂世界非正常死亡的魂灵自身来反思乡村历史与现实。同时,他们还将阴间与阳世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进行对比,站在守护乡村、罪行清理、消解仇恨等维度,... 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乡土小说中,阴阳空间的建构引人瞩目。一方面,作家力图借助鬼魂世界非正常死亡的魂灵自身来反思乡村历史与现实。同时,他们还将阴间与阳世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进行对比,站在守护乡村、罪行清理、消解仇恨等维度,以彼岸世界观照此岸世界,从而实现指摘现实与省思人性的意图。倚仗对立又缠绕的虚实空间,作家们还表达了对工业文明和农耕文明的相异看法,在某种现代性焦虑与现实性疑惑中呈现个人价值观,并重审城乡问题,为乡村振兴寻求突围之路。阴阳空间的构筑给作者带来了更大的自由度及开放度,让他们依靠"另一个世界"展览出疑窦丛生的乡村风景,在空间异动中增加阅读的多重性,打造诗意性的公共图景。当然,阴阳空间之所以备受青睐,还与乡土传统文化及1990年代后作家的真实观、现实观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土小说 阴阳空间 文化隐喻 文明博弈 真实观
下载PDF
另类乡土中国形象的域外旅行与文学公共性
18
作者 周银银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88-96,共9页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的国际"能见度"不断提升。其中,在传播过程下,荒诞式乡土小说及其建构的"中国形象"更容易完成"域外旅行"及与世界文学的对话,当中还伴随着更大的文学公共性和公共空间的建立。...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的国际"能见度"不断提升。其中,在传播过程下,荒诞式乡土小说及其建构的"中国形象"更容易完成"域外旅行"及与世界文学的对话,当中还伴随着更大的文学公共性和公共空间的建立。之所以如此,与本土化题材和现代品格的手法这两翼休戚相关。不过,此类文学在走出去的同时也招致了诸多非议,迎合西方口味、图解本民族历史及现实的写作层出不穷,"墙内开花墙外香"的格局下是文学伪公共性的猖獗。对新时代的乡土文学和中国形象而言,传播的根基仍是塑造。作家理应从"自者"维度出发,切实立足乡土大地,在乡土中国形象的独特性里发掘出通约性话题,于模仿借鉴下完成技法的创造与新生,最终,经由文学性通道让中国文学及中国形象更好地走向世界,在平等对话中守卫当代中国文学的尊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土中国形象 荒诞叙事 传播 文学公共性
下载PDF
急“先锋”与“新乡土”——新世纪以来乡土中国形象的另类建构及其文化隐喻
19
作者 周银银 《中国现代文学论丛》 2023年第1期248-265,共18页
近年来,乡土中国形象作为重要命题被推到台前。其中,不同代际的作家热衷于以先锋笔法来讲述摇曳生姿的乡村故事,建构了另类真实的“乡土中国形象”。这种形象呈现出“破坏与重建共在”、“毁灭与新生同存”的特征,既从文学层面丰富了对... 近年来,乡土中国形象作为重要命题被推到台前。其中,不同代际的作家热衷于以先锋笔法来讲述摇曳生姿的乡村故事,建构了另类真实的“乡土中国形象”。这种形象呈现出“破坏与重建共在”、“毁灭与新生同存”的特征,既从文学层面丰富了对“乡土中国”的描绘,也在“新生”中暗合了乡村振兴的话题,背后包裹着巨大的文化隐喻。之所以塑造出此类形象,与先锋艺术自身的审美特质和精神内涵、作家对民族心态及乡村内部运行机制的体认、乡村急遽变化的现实或既往重大历史的变革、新世纪以来整体的时代氛围和文化语境休戚相关。它也折射了作家对乡村现实大地的谛视,烛照出他们醒世独立的文学精神,昭示了“文学向生”、“照亮生活”的理想信念。在传播过程中,先锋式乡土小说及其建构的“中国形象”更容易完成“域外旅行”及与世界文学的对话,重建了我们的文化自信,还伴随着更大的文学公共性的建立,当然也遇到了阻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土中国形象 先锋叙事 文化隐喻 域外传播 文学公共性
下载PDF
离散视角下《无声告白》的空间叙事及其文化隐喻
20
作者 周银银 《华文文学》 2023年第5期46-57,共12页
伍绮诗的小说充满了移动的空间感,其中,《无声告白》围绕东方/西方、历史/现实、他者/自我诞生了多种物理空间和抽象空间。作者以米德伍德的“家宅”为原点,设置了主人公对“家宅”的逃逸和回归。在圆圈式的地志空间迁徙中,文本不仅打... 伍绮诗的小说充满了移动的空间感,其中,《无声告白》围绕东方/西方、历史/现实、他者/自我诞生了多种物理空间和抽象空间。作者以米德伍德的“家宅”为原点,设置了主人公对“家宅”的逃逸和回归。在圆圈式的地志空间迁徙中,文本不仅打造了“神圣空间”与“世俗空间”对峙的模式,更暗示了人物的命运转折,尤其刻画了离散群体在精神流浪中的历史伤痕和现实失重。主人公之所以逃离具有“母性”基因的“家宅”,其根源在于社会空间的区隔。作者借詹姆斯、玛丽琳、莉迪亚等人的创伤性体验和空间位移揭露了与空间及跨代对应的族裔文化观、性别观、家庭观、教育观的分野,在边缘人或多余人身份中隐喻了身份认同、文化融入和精神空间建构的艰难。《无声告白》也在错位式、桔瓣式、拼图式结构中筑造了经纬交织的文本空间,经由“现在”与“过去”交汇的坐标轴呈现了东西方跨域化的历史时空感,围绕“莉迪亚之死”向读者敞开了多重解读的可能,众声喧哗中也为文学公共性和文学公共领域的建构提供了通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声告白》 离散 家宅空间 神圣空间 文学公共领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