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周缘地层超压特征及其与油气成藏的关系 被引量:7
1
作者 徐正建 刘洛夫 +2 位作者 吴康军 肖飞 周长啸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3848-3858,共11页
以钻井、测井相关资料为基础,分析车排子周缘的超压分布特征及形成机制,研究超压对油气藏形成的影响,结合油气藏空间分布特征,探讨研究区超压分布与油气成藏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纵向上,发育古近系安集海河组与侏罗系八道湾组—三工... 以钻井、测井相关资料为基础,分析车排子周缘的超压分布特征及形成机制,研究超压对油气藏形成的影响,结合油气藏空间分布特征,探讨研究区超压分布与油气成藏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纵向上,发育古近系安集海河组与侏罗系八道湾组—三工河组上下2套超压层,其主要形成机制分别为泥岩欠压实和有机质生烃;在平面上,超压主要分布在研究区南部,向北压力逐渐减小。超压对抑制成岩作用、减缓压实作用、产生微裂缝以提高储层储集性能、增强对油气的封盖能力以及促进油气的初次运移具有重要控制作用。超压与油气藏分布具有3种空间配置模式,即油气藏分布于超压层之上、油气藏分布于超压层内部以及油气藏分布于超压层之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压特征 油气成藏 车排子凸起 准噶尔盆地
下载PDF
红车断裂带及其周缘地层水特征与油气的关系 被引量:6
2
作者 徐正建 刘洛夫 +2 位作者 吴康军 肖飞 周长啸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18-424,共7页
以地层水相关参数为基础,结合油气藏空间分布特征,探讨了红车断裂带及其周缘地层水化学特征与油气聚集和保存的关系。新近系沙湾组和下侏罗统八道湾组地层水以CaCl2型为主,下白垩统清水河组、上侏罗统齐古组和下侏罗统三工河组以NaHCO3... 以地层水相关参数为基础,结合油气藏空间分布特征,探讨了红车断裂带及其周缘地层水化学特征与油气聚集和保存的关系。新近系沙湾组和下侏罗统八道湾组地层水以CaCl2型为主,下白垩统清水河组、上侏罗统齐古组和下侏罗统三工河组以NaHCO3型为主;沙湾组地层水矿化度最高,清水河组次之,三工河组最低;三工河组的钠氯系数、碳酸盐平衡系数及脱硫系数最高,齐古组和清水河组次之;沙湾组的钙镁系数和变质系数最高,清水河组和八道湾组次之。综合分析表明,八道湾组地层封闭性最好,沙湾组和清水河组次之,齐古组和三工河组较差。清水河组地层封闭性以中部地区最好,齐古组以北部地区最好,八道湾组以南部地区最好。地层水化学特征指示的地层封闭性与油气藏空间分布特征十分吻合,对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红车断裂带 地层水特征 油气聚集 油气保存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周缘新近系沙湾组砂体油气输导特征 被引量:3
3
作者 吴康军 刘洛夫 +3 位作者 曾丽媛 高小跃 徐正建 周长啸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4258-4266,共9页
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周缘新近系沙湾组具有较大的油气勘探潜力。运用地质分析、流体势分析和地球化学分析的方法,对沙湾组砂体的油气输导特征进行研究。最后,综合分析各种因素,建立新近系沙湾组砂体的油气输导模式。研究结果表明:沙一段... 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周缘新近系沙湾组具有较大的油气勘探潜力。运用地质分析、流体势分析和地球化学分析的方法,对沙湾组砂体的油气输导特征进行研究。最后,综合分析各种因素,建立新近系沙湾组砂体的油气输导模式。研究结果表明:沙一段、沙二段发育水进序列的扇三角洲分流河道砂体,在顺物源的南北方向上具有很好的连续性,在垂直物源的东西方向上受到河道间泥岩的阻隔而连续性变差。全区大面积砂地厚度比在0.5-0.9之间,砂体以泥质、钙—泥质胶结为主,原生孔隙占总孔隙空间的72%,最大喉道半径均值为33.82μm,总体评价为中高孔、特高渗并具有粗喉型喉道的特征,连通性好,为沙湾组的油气输导层。沙三段发育大套泥岩,不具备油气输导条件,为区域盖层。油气在沙湾组的深部具有较高的流体势能,油势从凹陷向凸起方向逐渐降低。来自邻近凹陷深部的油气沿断裂和不整合面运移至浅层后,经沙湾组的连通砂体由凸起的东南向西北方向运移而聚集成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体 油气输导 地化示踪 沙湾组 车排子凸起
下载PDF
车排子周缘白垩系清水河组砂体油气输导特征 被引量:2
4
作者 周长啸 刘洛夫 +2 位作者 吴康军 肖飞 徐正建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27-333,共7页
综合测井、录井、物性分析、地层水和地球化学等资料,在现代油气运移理论的基础上,从宏观与微观、平面与剖面等方面,研究了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周缘白垩系清水河组砂体的油气输导特征.清水河组发育扇三角洲分流河道砂体,顺物源的北西-南东... 综合测井、录井、物性分析、地层水和地球化学等资料,在现代油气运移理论的基础上,从宏观与微观、平面与剖面等方面,研究了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周缘白垩系清水河组砂体的油气输导特征.清水河组发育扇三角洲分流河道砂体,顺物源的北西-南东方向连通性好,垂直物源方向的砂体受河道间泥岩的阻隔,连通性较差,底部发育一套连续稳定的砂砾岩是油气的优势运移通道.清水河组砂体主要为方解石胶结,处于中成岩阶段,发育较多溶孔,孔隙度均值为17.6%,为高孔中喉特征,微观连通性好.清水河组砂体地层水水型相同,均为NaHCO_3型,证实砂体的连通性好.来自沙湾凹陷深部的二叠系油气经断裂和不整合面运移至白垩系后,沿清水河组砂体从凹陷向凸起、由东南向西北部运移.综合多种因素分析,建立了清水河组砂体的油气输导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砂体 油气输导 清水河组 车排子凸起
下载PDF
二连盆地赛汉塔拉凹陷洼槽带腾格尔组二段轴向重力流沉积特征及勘探潜力
5
作者 于训涛 邢雅文 +3 位作者 魏岩 张云峰 袁红旗 周长啸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4-53,共10页
轴向重力流沉积作为断陷湖盆斜坡与洼槽带的一种特殊存在,可形成一定规模的岩性油气藏。近年来在二连盆地巴音都兰凹陷西斜坡与赛汉塔拉凹陷东洼槽均发现该类油藏。主要以赛东洼槽赛83X井区为例,刻画了轴向重力流的沉积特征,证明了轴向... 轴向重力流沉积作为断陷湖盆斜坡与洼槽带的一种特殊存在,可形成一定规模的岩性油气藏。近年来在二连盆地巴音都兰凹陷西斜坡与赛汉塔拉凹陷东洼槽均发现该类油藏。主要以赛东洼槽赛83X井区为例,刻画了轴向重力流的沉积特征,证明了轴向重力流沉积体的勘探潜力。结果表明:充足的物源供给、构造坡折带的发育及箕状负向地形为轴向重力流的形成提供了地质条件;研究区轴向重力流可划分砾岩相、砂岩相、泥岩相3大类岩相及11类二级岩相;主要存在4种岩相垂向组合,分别对应水道轴、水道砂坝、近源漫溢、远源漫溢4种沉积微相;在箕状地形内从陡翼向缓翼侧水道轴、水道砂坝、近源漫溢、远源漫溢4种沉积微相里呈“轴向推进”式沉积;轴向重力流具备良好勘探潜力,有利区带主要分布于轴向沉积体的下倾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连盆地 赛东洼槽 轴向重力流 岩相特征 沉积模式 勘探潜力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周缘油气输导体系特征及输导模式 被引量:15
6
作者 吴康军 刘洛夫 +2 位作者 肖飞 周长啸 徐正建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86-96,共11页
在分析车排子周缘油气藏分布特征的基础上,综合基础地质资料和分析化验数据,运用现代油气运移理论及地球化学示踪等技术,对本区的油气来源、输导通道、运移方向等进行精细研究,明确了各层系油气输导体系特征及输导模式,认为车排子周缘... 在分析车排子周缘油气藏分布特征的基础上,综合基础地质资料和分析化验数据,运用现代油气运移理论及地球化学示踪等技术,对本区的油气来源、输导通道、运移方向等进行精细研究,明确了各层系油气输导体系特征及输导模式,认为车排子周缘石炭系以上的地层总体具有西北部为浅层,东南部埋深较大的特征,而油气来自于东南部凹陷的深层.研究结果表明:新近系沙湾组稀油主要来源于侏罗系八道湾组煤系烃源岩,且可能有湖相原油的混源,白垩系清水河组和侏罗系八道湾组为同一类原油,均来自于二叠系乌尔禾组烃源岩;沙湾组、清水河组和八道湾组砂体砂地比均值分别为0.50,0.25和0.40,3个层位的砂体可作为油气侧向运移的通道;白垩系和侏罗系底部不整合面有油气显示的井都位于孔隙度为10%的区域内,是油气侧向运移的优势通道;地球化学参数示踪的油气运移方向指向砂体砂地比的高值区和不整合面孔隙度的高值区;石炭纪—侏罗纪发育的深大逆断层沟通了油源,而后期发育的正断层对油气藏起到了调整和改造作用.油气从深部向浅层、从凹陷向凸起的高部位运移而聚集成藏.深部的油气藏,输导体系单一,越靠近浅层,其输导体系越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源对比 油气运移 输导体系 车排子周缘 准噶尔盆地
原文传递
准噶尔盆地车排子东缘原油地球化学特征与油源分析 被引量:18
7
作者 肖飞 刘洛夫 +3 位作者 曾丽媛 吴康军 徐正建 周长啸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646-655,共10页
对准噶尔盆地车排子东缘主要储油层新近系沙湾组一段(N_1s_1)和二段(N_1s_2)、白垩系清水河组(K_1q)及侏罗系八道湾组(J_1b)油砂抽提物的生物标志物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并结合对应的原油物性、族组成和碳同位素资料,探讨了原油来源,提... 对准噶尔盆地车排子东缘主要储油层新近系沙湾组一段(N_1s_1)和二段(N_1s_2)、白垩系清水河组(K_1q)及侏罗系八道湾组(J_1b)油砂抽提物的生物标志物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并结合对应的原油物性、族组成和碳同位素资料,探讨了原油来源,提出今后应加强对侏罗系湖相泥岩的勘探.研究结果表明:N_1s_1油砂抽提物稠化严重,饱和烃总离子流图基线出现"大鼓包",并检出完整的25-降藿烷系列,但中低碳数正构烷烃及类异戊二烯烷烃丰度仍然较高,说明N_1s_1原油至少经过两期充注,以第1期严重生物降解原油为主;K_1q和J_1b相对于N_1s_2,原油密度较大、黏度较高、含蜡量和芳烃含量较低、碳同位素偏轻,油砂抽提物中孕甾烷和升孕甾烷含量较高,C_(27),C_(28),C_(29)规则甾烷呈"反L型"分布,C_(20),C_(21),C_(23)三环萜烷呈"山峰型"分布,而N_1s_2油砂抽提物中C_(27),C_(28),C_(29)规则甾烷呈"V字型"分布,C_(20),C_(21),C_(23)三环萜烷呈"下降型"分布.油源对比结果表明N_1s_1稠油、K_1q和J_1b原油主要来自于沙湾凹陷二叠系鸟尔禾组烃源岩,而N_1s_2油砂抽提物Pr/Ph明显偏低、规则甾烷呈"V字型"分布等特征与典型煤成油特征不符,因此认为N_1s_2原油主要由侏罗系湖相泥岩与煤系烃源岩混源而形成,主要来源于沙湾凹陷.甾烷与甲基菲成熟度指标反映结果存在矛盾,表明侏罗系生成的原油在向上运移的过程中同时受到白垩系烃源岩的浸析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降解 油源 生物标志化合物 油砂 车排子凸起 准噶尔盆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