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态智慧与当代城市绿地建设 被引量:10
1
作者 李佳璇 伏玉玲 +1 位作者 象伟宁 周陶冶 《北方园艺》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6期87-93,共7页
日渐凸显的生态危机使得自然与人类关系的问题成为人们关注和反思的焦点。这也促使人对自然的生态关切成为一种无法推卸的现实责任。而中国古老的学说中则蕴含了能解决生态问题的"生态智慧"。在阐述了"生态智慧"在... 日渐凸显的生态危机使得自然与人类关系的问题成为人们关注和反思的焦点。这也促使人对自然的生态关切成为一种无法推卸的现实责任。而中国古老的学说中则蕴含了能解决生态问题的"生态智慧"。在阐述了"生态智慧"在古今城市绿地建设中的应用案例的基础上,总结了当代城市绿地规划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浅析了传统"生态智慧"未能在当代很好地应用的原因;并对生态智慧在当代城市绿地建设中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智慧 生态文明 景观设计 城市绿地
下载PDF
土地利用对上海城市绿地土壤有机碳含量格局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周陶冶 伏玉玲 +1 位作者 张佩佩 颜韦 《环境科学与管理》 CAS 2017年第4期14-17,共4页
以上海市4条具有城市化梯度差异的城市样带为研究对象,于2013年-2014年沿样带选取典型城市绿地进行土壤采样调查。研究区域内设置121个样点,包含7种不同的土地利用/功能区类型,采集0~15,15~30,30~50 cm深度梯度的土壤样品对土壤有机碳(S... 以上海市4条具有城市化梯度差异的城市样带为研究对象,于2013年-2014年沿样带选取典型城市绿地进行土壤采样调查。研究区域内设置121个样点,包含7种不同的土地利用/功能区类型,采集0~15,15~30,30~50 cm深度梯度的土壤样品对土壤有机碳(SOC)含量进行测定,分析上海城市绿地SOC含量格局特征,并讨论其潜在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SOC含量在水平方向呈现空间异质性,城市化进程潜在影响了绿地土壤碳含量的空间格局;(2)伴随土地利用和功能区划的人为干扰作用是驱动上海城市土壤SOC储量变化的关键因素;(3)上海城市绿地土壤0~15 cm深度层的SOC含量显著大于下面两层(15~30和30~50cm),表现出SOC含量在垂直方向上递减的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碳含量 城市土壤 土地利用 上海市
下载PDF
离子交换树脂法在天童森林内外氮素湿沉降观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2
3
作者 李丹丹 苏渝钦 +2 位作者 周陶冶 郑泽梅 王希华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17-125,142,共10页
为了解天童地区森林内外氮素湿沉降的组分分配及其季节动态特征,基于离子交换树脂法对其森林内外氮素湿沉降量进行了为期2年(2011年3月至2013年2月)的观测.研究发现:(1)天童森林内外硝态氮沉降月总量分别在0.22~3.73 kg·N/(hm^2... 为了解天童地区森林内外氮素湿沉降的组分分配及其季节动态特征,基于离子交换树脂法对其森林内外氮素湿沉降量进行了为期2年(2011年3月至2013年2月)的观测.研究发现:(1)天童森林内外硝态氮沉降月总量分别在0.22~3.73 kg·N/(hm^2·月)和0.13~2.85 kg·N/(hm^2·月)之间波动,均呈现出秋冬季较高、夏季较低的季节动态特征;森林内外铵态氮沉降月总量在0.17~1.35 kg·N/(hm^2·月)和0.21~1.44 kg·N/(hm^2·月)之间波动,春季沉降量略低于其他季节;(2)天童森林内外氮素湿沉降量的季节动态受到研究区域所属季风气候、夏季台风和农事活动的综合影响;(3)森林内外硝态氮与铵态氮沉降量比例的年平均值均为0.9,表明化石燃料燃烧与农事活动对本地区氮素湿沉降的影响相当;(4)天童森林内外氮素湿沉降年总量分别为18.86 kg·N/(hm^2·年)和17.51 kg·N/(hm^2·年),氮素湿沉降年总量符合中国东部森林氮沉降量由北向南逐渐增加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沉降 离子交换树脂法 天童 森林
下载PDF
长三角地区2015年大气重污染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33
4
作者 佘倩楠 徐茜 +3 位作者 周陶冶 冯通 任浙豪 刘敏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3185-3196,共12页
基于2015年长三角地区129个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站的空气质量指数(AQI)及主要大气污染物浓度数据,结合气象资料和HYSPLIT后向轨迹模式,探究长三角地区大气重污染的时间变化和空间集聚特征,并深入分析气象条件和区域传输对重污染过程发生和... 基于2015年长三角地区129个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站的空气质量指数(AQI)及主要大气污染物浓度数据,结合气象资料和HYSPLIT后向轨迹模式,探究长三角地区大气重污染的时间变化和空间集聚特征,并深入分析气象条件和区域传输对重污染过程发生和维持的影响.结果表明,2015年长三角地区各城市平均出现AQI超过200的重污染天气共8 d,重污染频率为2.01%,PM2.5作为首要污染物出现频次最多.从时间变化看,重污染主要分布在1月和12月;从空间分布看,北部地区重污染相比南部地区更为严重,徐州和常州市出现频率最高.选取典型重污染过程1月9—11日(纬向扩散型)、1月24—26日(经向扩散型)和12月20—26日(两种模式相结合的重污染天气)进行成因分析,发现长三角地区重污染天气主要受到西北风向、低风速、高湿度和逆温层的影响,导致大气污染物积累且不易扩散.基于HYSPLIT的大气传输轨迹及频率分布表明,来自西北方向的气流对江苏北部地区的污染输送特征有着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 时空分异特征 气象条件 后向轨迹
原文传递
基于移动监测和土地利用回归模型的上海市近地面黑碳浓度空间模拟 被引量:5
5
作者 彭霞 佘倩楠 +4 位作者 龙凌波 刘敏 徐茜 魏宁 周陶冶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4454-4462,共9页
黑碳(BC)是大气污染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空气质量与人类生活健康产生重要的影响.本研究采用移动样带手段开展上海市近地面BC浓度监测,分析其基本统计特征和空间分异性.在此基础上,利用土地利用回归模型(LUR),探讨人口密度、经济产值和... 黑碳(BC)是大气污染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空气质量与人类生活健康产生重要的影响.本研究采用移动样带手段开展上海市近地面BC浓度监测,分析其基本统计特征和空间分异性.在此基础上,利用土地利用回归模型(LUR),探讨人口密度、经济产值和交通道路网密度等因素对上海市近地面BC浓度空间分异的影响.结果表明上海市近地面BC平均浓度为(9.86±8.68)μg·m^(-3),空间差异明显,郊区[(10.47±2.04)μg·m^(-3)]比市中心地区[(7.93±2.79)μg·m^(-3)]高32.03%(2.54μg·m^(-3)).气象要素(风速和相对湿度)和交通道路变量(路网长度、省道距离、高速距离等)显著影响上海市近地面BC浓度(r为0.5~0.7,P<0.01).基于气象和交通道路变量的LUR模型能较好模拟上海近地面BC浓度(调整后R2为0.62~0.75,交叉验证R2为0.54~0.69,RMSE为0.15~0.20μg·m^(-3)),其中100 m和5 km缓冲距离的LUR模型相对较优,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上海市近地面BC浓度主要受气象要素和交通源的影响.本研究有利于加深对上海市BC浓度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的客观认识,可为模拟和预测BC对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响应机制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碳浓度 土地利用回归模型 空间分异 移动样带监测 上海市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