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江西桃红岭保护区同域分布有蹄类动物活动节律差异
1
作者 孔凡前 沈博文 +9 位作者 李笑颖 周鸭仙 李言阔 李佳琦 万雅琼 詹建文 刘武华 胡慧建 刘丙万 马钲焱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42-250,共9页
为探究同域分布的有蹄类动物活动节律及其季节性差异,2017年3月—2019年5月,利用红外相机技术在江西桃红岭梅花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有蹄类动物开展野外监测。在15208个相机有效工作日中,共拍摄到梅花鹿(Cervus nippon)、野猪(Sus scro... 为探究同域分布的有蹄类动物活动节律及其季节性差异,2017年3月—2019年5月,利用红外相机技术在江西桃红岭梅花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有蹄类动物开展野外监测。在15208个相机有效工作日中,共拍摄到梅花鹿(Cervus nippon)、野猪(Sus scrofa)和小麂(Muntiacus reevesi)3种有蹄类动物,相对丰富度依次为3.90%、9.72%和39.59%。年活动格局分析表明,梅花鹿和野猪在4月相对丰富度最高,小麂在5月和7月相对丰富度最高,三者均在12月相对丰富度最低。核密度估计和重叠系数的分析结果表明:(1)在日活动节律上,梅花鹿属于夜间活动为主、晨昏活动为辅类型,野猪与小麂同属于以晨昏活动为主、昼间活动为辅类型。(2)梅花鹿日活动节律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变化,春季与夏季的重叠系数最高(Δ=0.83)。野猪与小麂日活动节律无明显的季节性变化。(3)不同物种日活动节律的重叠系数存在差异。野猪与小麂的日活动模式高度重叠,但与梅花鹿的活动高峰基本错开。研究揭示了3种有蹄类动物的活动节律及其季节性差异,为深入开展同域分布有蹄类物种的共存机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相机技术 桃红岭保护区 有蹄类 活动节律 季节性差异
下载PDF
基于红外相机技术调查桃红岭梅花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兽多样性 被引量:20
2
作者 周鸭仙 李言阔 +4 位作者 李佳琦 刘武华 邵瑞清 钟毅峰 曹开强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3期4975-4984,共10页
2017年3月-2018年3月期间,采用红外相机技术调查了桃红岭梅花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鸟类和兽类的物种多样性。红外相机监测期间,共累计4442个相机日,获得野生动物独立有效照片1003张,其中兽类独立有效照片683张,共4目9科16种;鸟类独立有... 2017年3月-2018年3月期间,采用红外相机技术调查了桃红岭梅花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鸟类和兽类的物种多样性。红外相机监测期间,共累计4442个相机日,获得野生动物独立有效照片1003张,其中兽类独立有效照片683张,共4目9科16种;鸟类独立有效照片320张,共9目23科46种;保护区内兽类相对丰富度最高的是小麂(Muntiacus reevesi),鸟类丰富度最高的是黑领噪鹛(Garrulax perspicillatus);其中国家Ⅰ级保护动物有2种,梅花鹿(Cervus nippon)和白颈长尾雉(Syrmaticus ellioti);国家Ⅱ级保护动物有6种,分别为小灵猫(Viverricula indica)、勺鸡(Pucrasia macrolopha)、白鹇(Lophura nycthemera)、草鸮(Tyto longimembris)、红角鸮(Otus sunia)和松雀鹰(Accipiter virgatus)。红外相机在灌丛中拍摄率最高,在草甸中拍摄率最低。通过稀疏外推曲线对物种多样性进行估计可得,保护区实际的物种数远大于监测到的物种数,因此有待继续进行长期监测。通过物种与相机位点的PCA排序图可知,各个相机位点和物种的相关性较强。调查结果为保护区提供了重要的兽类和鸟类资源信息,为保护区对野生动物的有效管理和长期监测提供了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相机技术 物种多样性 相对丰富度 拍摄率
下载PDF
鄱阳湖五河流域越冬水鸟的多样性 被引量:5
3
作者 周鸭仙 李言阔 +4 位作者 单继红 涂晓斌 魏振华 邵瑞清 张娜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571-577,共7页
于2016年1月和2017年1月,利用样线法和同步调查法对赣江、信江、饶河、抚河、修河五河流域水鸟现状开展调查,共记录到越冬水鸟7目11科46种,包括目、鹈形目、鹳形目、雁形目、鹤形目、鲣鸟目和鸻形目;其中国家Ⅰ级保护动物2种:黑鹳(Cicon... 于2016年1月和2017年1月,利用样线法和同步调查法对赣江、信江、饶河、抚河、修河五河流域水鸟现状开展调查,共记录到越冬水鸟7目11科46种,包括目、鹈形目、鹳形目、雁形目、鹤形目、鲣鸟目和鸻形目;其中国家Ⅰ级保护动物2种:黑鹳(Ciconia nigra)和中华秋沙鸭(Mergus squamatus);国家Ⅱ级保护动物2种:小天鹅(Cygnus columbianus)和鸳鸯(Aix galericulata).在居留型方面,冬候鸟33种,占总数71. 74%.五河流域中越冬水鸟的物种数以修河和抚河最高(各24种);越冬水鸟物种多样性指数最高的为修河(2. 998),抚河流域最低(1. 924).利用R语言基于个体数据进行了稀疏外推,预测了五河流域对越冬水鸟的最大承载力.结果表明:抽样强度充分,五河水系水鸟种数估计值与观察到的物种数一致;同时,五河流域虽有相当数量的越冬水鸟分布,但鄱阳湖越冬水鸟并没有向五河水系扩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鄱阳湖 五河流域 越冬水鸟 同步调查法 物种多样性
下载PDF
江西省中华秋沙鸭越冬种群现状调查 被引量:4
4
作者 张娜 李言阔 +8 位作者 单继红 钟毅峰 邵瑞清 汪凌峰 应钦 承勇 周鸭仙 魏振华 曹开强 《湿地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88-93,共6页
于2015年12月19~20日和2016年12月10~25日,在江西省鄱阳湖、赣江、饶河、抚河、信江、修河水系流域范围,进行了两年越冬中华秋沙鸭(Mergus squamatus)种群专项调查。研究结果发现,江西省中华秋沙鸭越冬种群数量波动较大,2015年12月19... 于2015年12月19~20日和2016年12月10~25日,在江西省鄱阳湖、赣江、饶河、抚河、信江、修河水系流域范围,进行了两年越冬中华秋沙鸭(Mergus squamatus)种群专项调查。研究结果发现,江西省中华秋沙鸭越冬种群数量波动较大,2015年12月19~20日记录了90只中华秋沙鸭,2016年12月10~25日记录了178只中华秋沙鸭;记录的中华秋沙鸭集群类型包括混合群、雄性群、雌性群、雄性孤鸭和雌性孤鸭,其中,混合群是中华秋沙鸭主要的集群方式;2~8只群的数量占总群数的57.50%,表明中华秋沙鸭主要是以小群生活。中华秋沙鸭越冬个体在分布上表现出一定的年际变化,分布区较以前有所扩大,在以往未发现有中华秋沙鸭的赣江水系,在两次调查中都有记录,且数量可观。采沙、捕鱼、养鸭、修建道路等人类活动仍是导致中华秋沙鸭越冬生境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为了更好地保护中华秋沙鸭越冬种群和栖息地环境,亟待开展五河水系生态环境保护,尤其是减少人类活动对河流生境的污染,降低人类活动干扰程度,建立保护小区,加强保护宣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秋沙鸭 越冬种群 种群规模 集群类型
原文传递
江西九岭山发现灰头鸫
5
作者 魏振华 李言阔 +4 位作者 李佳琦 楼智明 舒特生 周鸭仙 邵瑞清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91-91,共1页
2017年2月27日,在位于江西省宜春市靖安县的九岭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利用红外相机(猎科Ltl-6210MC)监测到了灰头鸫(Turdus rubrocanus),经作者查阅文献(黄族豪等2010,邵明勤等2010,郑光美2011,黄慧琴等2016,涂飞云等2016),确定这... 2017年2月27日,在位于江西省宜春市靖安县的九岭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利用红外相机(猎科Ltl-6210MC)监测到了灰头鸫(Turdus rubrocanus),经作者查阅文献(黄族豪等2010,邵明勤等2010,郑光美2011,黄慧琴等2016,涂飞云等2016),确定这是江西首次记录到该鸟种。发现地坐标为115°16′37.89″N,29°0′23.91″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头鸫 九岭山 红外相机
原文传递
雁鸭 鄱阳湖最大水鸟类群
6
作者 周鸭仙 傅建斌(摄影) 《森林与人类》 2019年第10期70-77,共8页
鄱阳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泊湿地,同时也是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路线上一处重要的水鸟栖息地。早在1992年,鄱阳湖就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每年有超过40万只候鸟来此越冬。迄今共记录到水鸟133种,隶属6目16科。其中,极危物种2种,分... 鄱阳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泊湿地,同时也是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路线上一处重要的水鸟栖息地。早在1992年,鄱阳湖就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每年有超过40万只候鸟来此越冬。迄今共记录到水鸟133种,隶属6目16科。其中,极危物种2种,分别为白鹤和青头潜鸭,濒危物种4种,为东方白鹳、黑脸琵鹭、中华秋沙鸭和小青脚鹅,易危物种10种,并有27种以上的水鸟在此的越冬种群超过其全球种群的1%,可谓是群鸟毕至,集万千候鸟宠爱于一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秋沙鸭 黑脸琵鹭 迁徙路线 极危物种 东方白鹳 青头潜鸭 濒危物种 越冬种群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