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同种异体间充质干细胞在慢性创面修复中的疗效研究
1
作者 周龙泽 刘国强 邹佳伟 《系统医学》 2023年第16期42-44,48,共4页
目的探究同种异体间充质干细胞在慢性创面修复中的疗效研究。方法选取2021年9月—2022年9月在广东省韶关市粤北人民医院进行慢性创面治疗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观察组... 目的探究同种异体间充质干细胞在慢性创面修复中的疗效研究。方法选取2021年9月—2022年9月在广东省韶关市粤北人民医院进行慢性创面治疗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操作的基础上实施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干预,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有效率、创面愈合时间,检测创面组织血管内皮细胞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表达情况、记录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3%,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93,P<0.05)。观察组创面愈合时间为(12.43±2.18)d,短于对照组的(18.69±2.0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029,P<0.001)。干预后,观察组VEGF表达水平为(240.29±19.39)pg/mg,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279,P<0.001)。治疗期间,密切关注两组患者每日状态,记录伤口愈合情况,未发现有不良事件发生。结论对进行慢性创面修复的患者实施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干预,能够有效提高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缩短修复时间,患者治疗的安全性得到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充质干细胞 创面 修复 血管内皮细胞因子
下载PDF
低弹性模量骨水泥对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椎体及邻近椎体应力的影响:三维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22
2
作者 包拥政 祝周兴 +9 位作者 冯云升 吴强 胡孔和 何小龙 朱文刚 席新华 钟学仁 周龙泽 廖军健 戴相恒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6期2285-2293,共9页
背景:椎体成形及椎体后凸成形可有效修复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但注入骨水泥强化后可使骨折椎体及邻近椎体应力改变易导致新发骨折。目的:应用三维有限元法分析不同弹性模量骨水泥注射椎体成形后骨折椎体及邻近椎体的应力变化。方法... 背景:椎体成形及椎体后凸成形可有效修复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但注入骨水泥强化后可使骨折椎体及邻近椎体应力改变易导致新发骨折。目的:应用三维有限元法分析不同弹性模量骨水泥注射椎体成形后骨折椎体及邻近椎体的应力变化。方法:选取1个有代表性的健康成年男性志愿者行腰椎CT扫描,将图像处理后导出应用Mimics进行三维重建,应用Geomagic对三维模型进行光滑、打磨、去噪,Ansys Workbench下装配实体模型,赋值后建立L_2-L_4段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模型。设定在L_3椎体注入4 mL弹性模量分别为8 000,4 000,2 000及1 000 MPa的骨水泥,骨水泥在椎体中央呈球形分布。在L_2上表面施加500 N预载荷,附加弯矩为50 N?m,约束L_4下表面自由度。模拟L_2-L_4前屈、后伸、右屈及右侧轴向旋转4种运动状态,比较不同弹性模量骨水泥注射前后骨折椎体及上下邻近椎体的应力变化。结果与结论:骨水泥注射后骨折椎体及邻近椎体应力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随骨水泥弹性模量的增加骨折椎体应力也随之增大,而邻近椎体应力无明显变化。提示降低骨水泥弹性模量可能是减少椎体成形后因骨折椎体及邻近椎体应力变化而发生骨折的一种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骨折 骨质疏松性骨折 椎体成形术 生物力学 组织工程 生物材料 骨生物材料 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 骨水泥 弹性模量 骨折椎体 邻近椎体 三维有限元分析
下载PDF
骨水泥注射体积与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椎体及邻近椎体应力的关系 被引量:21
3
作者 包拥政 祝周兴 +9 位作者 冯云升 吴强 胡孔和 何小龙 朱文刚 席新华 钟学仁 周龙泽 廖军健 戴相恒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2期8365-8372,共8页
背景:椎体成形及椎体后凸成形可有效修复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但术后可引起骨折椎体及邻近椎体应力改变易导致新发骨折。目的:应用三维有限元法分析椎体成形不同体积骨水泥注射后骨折椎体及邻近椎体的应力变化。方法:选取1例有代... 背景:椎体成形及椎体后凸成形可有效修复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但术后可引起骨折椎体及邻近椎体应力改变易导致新发骨折。目的:应用三维有限元法分析椎体成形不同体积骨水泥注射后骨折椎体及邻近椎体的应力变化。方法:选取1例有代表性的健康成年男性志愿者行腰椎CT扫描,将图像处理后导出应用Mimics进行三维重建,应用Geomagic对三维模型进行光滑、打磨、去噪,Ansys Workbench下装配实体模型,赋值后建立L2-L4段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模型。设定在L3椎体注入分别1 mL、2 mL、4 m L、6 mL骨水泥,骨水泥在椎体中央呈球形分布。在L2上表面施加500 N预载荷,附加弯矩为50 N·m,约束L4下表面自由度。模拟L2-L4前屈、后伸、右屈及右侧轴向旋转4种运动状态,比较不同体积骨水泥注射前后骨折椎体及上下邻近椎体的应力变化。结果与结论:骨折椎体及邻近椎体应力骨水泥注射后均较注射前明显增加,并随骨水泥注入量的增加骨折椎体及邻近椎体承受的应力也随之增大,其可能是导致邻近椎体骨折的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脊柱骨折 椎体成形术 生物力学 有限元分析 组织工程 生物材料 骨生物材料 椎体压缩性骨折 骨水泥 邻近椎体 三维有限元分析
下载PDF
双反牵引复位微创内固定治疗老年SchatzkerⅣ型胫骨平台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5
4
作者 郭杰坤 刘国强 +1 位作者 曾令国 周龙泽 《现代医院》 2021年第4期627-628,632,共3页
目的探讨应用双反牵引复位微创植骨内固定治疗老年人SchatzkerⅣ型胫骨平台粉碎性的临床疗效。方法2017年1月—2019年8月,共有12例SchatzkerⅣ型老年胫骨平台粉碎性骨折的患者在我科接受手术治疗,采取传统的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2019年... 目的探讨应用双反牵引复位微创植骨内固定治疗老年人SchatzkerⅣ型胫骨平台粉碎性的临床疗效。方法2017年1月—2019年8月,共有12例SchatzkerⅣ型老年胫骨平台粉碎性骨折的患者在我科接受手术治疗,采取传统的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2019年9月开始至今,8例相同骨折类型的老年患者,采用双反牵引复位微创植骨内固定术。对以上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弃拐负重时间及术后功能恢复等各项指标进行比较,评估手术效果。记录患者术后4周、12周、24周及48周时膝关节Lysholm评分及末次随访时的Ahlback分级。结果双反牵引手术组较传统手术组,手术时间短,出血少,切口长度短,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后均有随诊。双反牵引手术组的术后24周、48周的膝关节Lysholm评分与传统手术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双反牵引手术组骨性关节炎Ahlback分级与传统手术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双反牵引复位微创植骨内固定治疗老年SchatzkerⅣ型胫骨平台粉碎性骨折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 胫骨平台 微创 牵引复位 内固定
下载PDF
腰椎间盘突出症微创治疗现状与进展 被引量:7
5
作者 周龙泽 王文军 《现代医药卫生》 2015年第7期1022-1024,共3页
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于临床骨科常见疾病,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近年来该病发病率不断上升,成为“现代病”,对人们正常工作与生活产生严重影响。微创外科即采用非手术方法,对特殊手术器材与仪器(例如显微镜、影像设备以及内镜等)... 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于临床骨科常见疾病,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近年来该病发病率不断上升,成为“现代病”,对人们正常工作与生活产生严重影响。微创外科即采用非手术方法,对特殊手术器材与仪器(例如显微镜、影像设备以及内镜等)予以充分利用以有效诊治疾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椎间盘移位 外科手术 微创性 综述
下载PDF
腰骶段前路解剖型钉板内固定系统三维有限元分析
6
作者 周龙泽 《国际感染病学(电子版)》 CAS 2018年第4期189-191,共3页
目的利用三维有限元模型观察和分析腰骶段前路解剖型钉板内固定系统各部件在腰骶段屈曲、背伸、左侧屈、右侧屈、轴向旋转五种工况中的生物力性能,评估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利用Mimics19.0、GeomagicStudio2013等软件对解剖型钉板内... 目的利用三维有限元模型观察和分析腰骶段前路解剖型钉板内固定系统各部件在腰骶段屈曲、背伸、左侧屈、右侧屈、轴向旋转五种工况中的生物力性能,评估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利用Mimics19.0、GeomagicStudio2013等软件对解剖型钉板内固定进行计算机建模,通过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17.0进行有限元建模,在模拟人在生理负载条件下,分析不同工况下内固定系统各部件的应力情况、易变情况。结果腰骶段屈曲、背伸、左侧屈、右侧屈、轴向旋转这5种工况下钉板内固定系统应力峰值分别为:202.18、91.169、188.34、178.64、237.25Mpa。钢板位移分别是0.17169、0.051286、0.14278、0.16812、0.241695mm。5种工况相比较,腰骶段轴向旋转的系统应力和位移为最高,腰骶段背伸为最小。结论腰骶段前路解剖型钉板内固定系统力学强度、稳定性可以满足人体屈曲、背伸、左侧屈、右侧屈、轴向旋转等活动的要求,可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骶段前路 解剖型钉板内固定 生物力学 有限元分析
下载PDF
微创经皮桥式内固定支架治疗不稳定骨盆骨折的效果 被引量:5
7
作者 刘国强 曾令国 +5 位作者 谢龙 钟学仁 周龙泽 周斌 司泽兵 彭小明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1年第6期103-106,114,共5页
目的探讨微创经皮桥式内固定支架治疗不稳定骨盆骨折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9年1月粤北人民医院收治的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按手术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43例)和对照组(37例),观察组给予微创经皮桥式内... 目的探讨微创经皮桥式内固定支架治疗不稳定骨盆骨折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9年1月粤北人民医院收治的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按手术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43例)和对照组(37例),观察组给予微创经皮桥式内固定支架治疗,对照组给予传统外固定支架治疗。对两组手术进行情况、并发症发生率、手术效果进行统计比较,并对两组进行12个月的随访观察,评估比较患者的Harris髋关节评分。结果观察组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骨折复位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时间、组间、交互作用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进一步两两比较,组内比较:两组术后3、6、9、12个月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均高于术前,且术后各时间点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组间比较:观察组各时间点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微创经皮桥式内固定支架治疗不稳定骨盆骨折的临床效果显著,能够促进患者骨折的愈合,提高患者的复位效果和术后髋关节活动功能,且并发症发生率低,手术安全性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盆骨折 微创经皮 桥式内固定支架 骨折愈合 并发症发生率 手术优良率
下载PDF
股骨颈骨折闭合性复位与切开复位内固定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徐锦明 刘国强 +2 位作者 刘建平 郭杰坤 周龙泽 《现代诊断与治疗》 CAS 2022年第5期711-714,共4页
目的对股骨颈骨折闭合性复位与切开复位内固定的疗效进行对比分析。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股骨颈骨折患者10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4例。对照组采用闭合性复位内固定治疗,观察组采用切开复... 目的对股骨颈骨折闭合性复位与切开复位内固定的疗效进行对比分析。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股骨颈骨折患者10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4例。对照组采用闭合性复位内固定治疗,观察组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骨折端愈合时间、髋关节功能评分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少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髋关节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髋关节功能均有改善,且观察组髋关节功能优、良、例数显著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7.41%,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较闭合复位内固定术好,患者骨折愈合时间短、髋关节功能恢复更好、并发症发生率,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效果更优,值得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闭合复位内规定 切开复位内固定 股骨颈骨折
下载PDF
术中超声在脊柱后路减压手术中的应用
9
作者 包拥政 贝抗胜 +8 位作者 陈瑜 钟学仁 张德 席新华 何小龙 周龙泽 戴相恒 廖军健 吴强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0年第23期3576-3579,共4页
目的探讨术中超声在脊柱后路减压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10月至2019年12月在本院行脊柱后路减压手术28例,其中颈后路单开门内固定术13例,椎管内肿瘤切除术5例,脊柱爆裂性骨折、脱位减压复位内固定7例,黄韧带增厚切除减压2例,... 目的探讨术中超声在脊柱后路减压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10月至2019年12月在本院行脊柱后路减压手术28例,其中颈后路单开门内固定术13例,椎管内肿瘤切除术5例,脊柱爆裂性骨折、脱位减压复位内固定7例,黄韧带增厚切除减压2例,陈旧性环枢椎脱位复位减压1例。所有患者术前均完善CT、MR及必要的检查制定相应的手术方案。术中完成减压步骤后在切口内注入碘伏溶液+生理盐水形成声窗进行超声检查并根据超声下所示的减压效果决定是否需进一步减压。术后复查MR或CT评估手术减压情况。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未出现神经损伤、感染等并发症。在12例(92.31%)颈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内固定术、4例(80.00%)后路椎管内肿瘤切除术及2例(100.00%)后路黄韧带切除术中超声显示效果较好,1例颈椎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内固定术中超声发现减压欠充分予加大开门角度。但受限于超声探头较大及减压范围较小的原因术中超声在5例(72.50%)骨折脱位减压手术中显示效果较差。术中超声在颈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内固定术显示效果明显优于其在骨折脱位减压内固定手术中的应用(P=0.01),但在后路椎管内肿瘤切除术(4/5)、后路黄韧带切除术(2/2)与骨折脱位减压内固定手术显示效果无明显差异(P=0.27,0.44)。术后复查CT或MR结果显示本组患者均减压良好。结论术中超声在脊柱后路减压手术中具有方便快捷、操作简单的优点,在脊柱后路减压范围较大的手术中可评估减压效果并指导手术操作,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后路手术 减压 术中超声 影像学评价
下载PDF
应用塌陷骨块顶复器治疗SchatzkerⅡ、Ⅲ型胫骨平台骨折 被引量:2
10
作者 郭杰坤 方向 +2 位作者 刘国强 曾令国 周龙泽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CAS 2021年第2期120-124,共5页
目的探讨应用塌陷骨块顶复器治疗SchatzkerⅡ、Ⅲ型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2019年8月至今,汕头大学附属粤北人民医院创伤骨科应用塌陷骨块顶复器治疗SchatzkerⅡ、Ⅲ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8例;其中Ⅱ型骨折4例,Ⅲ型骨折4例。所有患... 目的探讨应用塌陷骨块顶复器治疗SchatzkerⅡ、Ⅲ型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2019年8月至今,汕头大学附属粤北人民医院创伤骨科应用塌陷骨块顶复器治疗SchatzkerⅡ、Ⅲ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8例;其中Ⅱ型骨折4例,Ⅲ型骨折4例。所有患者均应用塌陷骨块顶复器复位胫骨平台关节面的塌陷骨折,经皮微创植入接骨板固定骨折端。采集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等数据。术后定期随访,复查影像学检查;进行膝关节HSS评分和Rasmussen影像学评分评估患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记录患膝关节屈曲角度和丢拐下床负重时间。结果8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0.00~14.00个月,平均(11.50±1.32)个月。所有患者骨折10个月内均骨性愈合。丢拐下床负重时间5~8周,平均(5.88±1.05)周。末次随访时,膝关节屈曲度为95.00°~125.00°,平均(111.00±10.69)°;Rasmussen影像学评分优良率达100%;膝关节HSS评分78.00~90.00分,平均(84.25±4.89)分。结论应用塌陷骨块顶复器能将胫骨平台的塌陷骨折块解剖复位,恢复胫骨平台关节面平整;经皮微创植入钢板内固定,可最大程度地减少软组织和膝关节的损伤。术后疗效好,是治疗SchatzkerⅡ、Ⅲ型胫骨平台骨折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 胫骨平台 骨块顶复器 微创
原文传递
改良型脊柱外固定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效果
11
作者 何小龙 周龙泽 +1 位作者 包拥正 朱文刚 《临床医学》 CAS 2019年第4期6-8,共3页
目的探讨改良型脊柱外固定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8年10月胸腰椎骨折患者58例,依据手术方案分为两组,每组29例。观察组应用改良型脊柱外固定器行微创外固定手术治疗,对照组采取常规切开复位钉棒内固定手术治疗... 目的探讨改良型脊柱外固定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8年10月胸腰椎骨折患者58例,依据手术方案分为两组,每组29例。观察组应用改良型脊柱外固定器行微创外固定手术治疗,对照组采取常规切开复位钉棒内固定手术治疗。记录两组患者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比较手术前后两组患者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比,统计术后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手术用时、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Cobb角小于对照组(P<0.05),椎体前缘高度比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比例低于对照组(6.90%比41.38%,P<0.05)。结论改良型脊柱外固定器治疗胸腰椎骨折,有利于促进患者伤椎恢复,降低术后并发症风险,优化围术期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骨折 改良型 脊柱外固定器 椎体
原文传递
压力可调控的大孔隙抗菌水凝胶对感染创面修复作用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席新华 孟庆奇 +9 位作者 杨伟民 包拥政 陈瑜 钟学仁 廖军健 何小龙 周龙泽 周俊 曹子烨 吴强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713-720,共8页
目的探讨压力可调控的大孔隙抗菌水凝胶对感染创面的修复作用及机制。方法用金黄色葡萄球菌建立C57BL/6小鼠伤口感染模型,按不同处理方式分为3组:阴性对照组(A组),普通医用凝胶对照组(B组),压力可调控的大孔隙抗菌水凝胶实验组(C组)。在... 目的探讨压力可调控的大孔隙抗菌水凝胶对感染创面的修复作用及机制。方法用金黄色葡萄球菌建立C57BL/6小鼠伤口感染模型,按不同处理方式分为3组:阴性对照组(A组),普通医用凝胶对照组(B组),压力可调控的大孔隙抗菌水凝胶实验组(C组)。在第1、3、6、9、12天,比较三组干预方式对小鼠创面的愈合面积、痂下菌量的影响;鉴定创面成纤维细胞中Ⅰ型前胶原,比较三种处理方式对伤口成纤维细胞凋亡的变化;并通过检测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表达情况比较三组处理方式对伤口修复过程中炎症的抑制作用。结果在第1、3天,三组创面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6、9、12天,三组创面面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6天,B组、C组创面面积[(1.23±0.16)、(1.14±0.12)cm^2]均小于A组[(1.56±0.16)cm^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B、C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9、12天B组创面面积[(0.97±0.13)、(0.76±0.10)cm^2]、C组创面面积[(0.66±0.06)、(0.48±0.07)cm^2]均小于A组[(1.49±0.11)、(1.39±0.13)cm^2],且C组小于B组,以上项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1天,三组每克痂下菌量对数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3、6、9、12天,B组和C组痂下菌落数均小于A组(P<0.05),且C组细菌菌落数均小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核酸电泳图显示C组中条带灰度明显较A组、B组深。C组成纤维细胞早期凋亡率[Low-right阳性荧光占比(LR%):9.72%]要明显低于A组(43.99%)和B组(38.43%),B组低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12天C组成纤维细胞中的IL-6和β-actin的灰度值比值(0.64±0.10)、TNF-α和β-actin的灰度值比值(0.34±0.05)表达均较A组(1.22±0.21、0.60±0.14)和B组(0.88±0.02、0.41±0.06)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压力可调控的大孔隙抗菌水凝胶对感染创面有较强的抗炎及组织修复能力,其机制与减少成纤维细胞凋亡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修复外科手术 感染 组织工程 水凝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