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咪达唑仑联合瑞芬太尼对ICU机械通气患者的镇静疗效观察 被引量:7
1
作者 咸其宏 庄明召 汪劲松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14年第28期43-46,共4页
目的:观察咪达唑仑联合瑞芬太尼对ICU机械通气患者治疗中的镇痛镇静效果。方法:将本科室收治的30例ICU机械通气危重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咪达唑仑组和联合组各15例。两组患者机械通气期间持续经过中心静脉泵入咪达唑仑,联合用药组加... 目的:观察咪达唑仑联合瑞芬太尼对ICU机械通气患者治疗中的镇痛镇静效果。方法:将本科室收治的30例ICU机械通气危重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咪达唑仑组和联合组各15例。两组患者机械通气期间持续经过中心静脉泵入咪达唑仑,联合用药组加用瑞芬太尼1-2μg/(kg·h)。比较镇静镇痛效果和对持续静脉泵入药物剂量的影响。结果:咪达唑仑和瑞芬太尼联合静脉泵入获得的镇静镇痛效果明显优于单独使用咪达唑仑组;并且达到相同镇静镇痛效果下静脉泵入药物剂量明显减少,用药量、低血压、高血压和心动过速发生率明显低于咪达唑仑组,心动过缓发生率高于咪达唑仑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恶心呕吐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咪达唑仑联合瑞芬太尼用于ICU机械通气患者,静脉持续泵入镇静镇痛疗效确切,血流动力学稳定,并发症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咪达唑仑 瑞芬太尼 机械通气 镇静
下载PDF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25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5
2
作者 咸其宏 《中国现代医生》 2008年第28期143-144,共2页
目的观察机械通气并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预防及治疗,探讨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和防治对策。方法分析收住ICU持续机械通气48h以上34例患者,观察其体温、气管内吸出分泌物、外周血白细胞、痰细菌培养、X线胸片,确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结果... 目的观察机械通气并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预防及治疗,探讨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和防治对策。方法分析收住ICU持续机械通气48h以上34例患者,观察其体温、气管内吸出分泌物、外周血白细胞、痰细菌培养、X线胸片,确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结果本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为73.5%,其中肺炎克雷伯杆菌、表皮葡萄球菌、大肠埃希杆菌是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主要致病菌。结论VAP发生率高,危害大,治疗较难。针对产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原因进行有效防治是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和提高生存率的重要措施。积极加强预防及综合治疗,可以明显降低VAP的发生率及死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通气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致病菌 临床分析
下载PDF
机械通气治疗急性重度有机磷中毒呼吸衰竭35例 被引量:2
3
作者 咸其宏 于剑凤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07年第29期4331-4332,共2页
关键词 急性重度有机磷中毒 呼吸衰竭 机械通气
下载PDF
无创正压通气联合纳洛酮治疗AECOPD呼吸衰竭并早中期肺性脑病26例临床观察 被引量:1
4
作者 咸其宏 孙修胜 房俊 《中国医药指南》 2014年第21期251-252,共2页
目的探讨无创正压通气联合纳洛酮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呼吸衰竭并早中期肺性脑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2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6例患者给予低流量吸氧、抗感染、祛痰、解痉平喘、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改善心功能等常规治疗... 目的探讨无创正压通气联合纳洛酮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呼吸衰竭并早中期肺性脑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2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6例患者给予低流量吸氧、抗感染、祛痰、解痉平喘、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改善心功能等常规治疗。治疗组26例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无创正压通气,同时持续静脉泵入纳洛酮2 mg,3 d为1个疗程;共1个疗程,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表现和动脉血气分析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动脉血气分析提示PaO2、SpO2显著高于对照组,PaCO2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创正压通气联合纳洛酮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伴发呼吸衰竭并发肺性脑病,明显改善缺氧及二氧化碳潴留,促进意识的恢复,改善心脏功能,减轻肺水肿,减少患者气管插管的痛苦,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病 Ⅱ型呼吸衰竭 肺性脑病 无创正压通气 纳洛酮
下载PDF
机械通气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并发神经源性肺水肿22例临床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咸其宏 房俊 《医学信息(医学与计算机应用)》 2014年第32期51-51,共1页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并发神经源性肺水肿的临床效果。方法对入住ICU重型颅脑损伤并发神经源性肺水肿22例患者给予机械通气治疗过程进行回顾和总结。同时监测患者血氧饱和度及动脉血气分析变化。结果重型颅脑损伤并发神经...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并发神经源性肺水肿的临床效果。方法对入住ICU重型颅脑损伤并发神经源性肺水肿22例患者给予机械通气治疗过程进行回顾和总结。同时监测患者血氧饱和度及动脉血气分析变化。结果重型颅脑损伤并发神经源性肺水肿22例患者经过机械通气抢救治疗,能够改善临床症状,明显降低死亡率。动脉血气分析中PaO2、PaCO2、SaO2治疗前后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并发神经源性肺水肿治疗的关键应早期诊断,尽早给予机械通气并采用合适的SIMV+PEEP保证机体的氧供,积极治疗原发病,加强脱水利尿措施降低颅内压,提高治疗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颅脑损伤 并发症 神经源性肺水肿 机械通气 早期诊断
下载PDF
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急性肺水肿34例疗效观察
6
作者 咸其宏 朱国 《现代医药卫生》 2007年第5期713-714,共2页
急性肺水肿是临床常见的危急重症病。病情紧急凶险。可迅速出现呼吸、循环衰竭以及严重低氧血症导致患者死亡。我们在2004年2月-2006年7月,应用双水平气道正压(BiPP)治疗急性肺水肿34例,现总结如下。
关键词 双水平气道正压 正压通气治疗 急性肺水肿 疗效观察 低氧血症 循环衰竭 重症病
下载PDF
基层医院ICU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析
7
作者 咸其宏 《中国医药科学》 2015年第24期171-173,197,共4页
目的分析重症监护病房患者使用抗菌药物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2年1月-2014年2月间收治的150例住院患者临床资料。统计分析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细菌培养结果及其药敏试验。结果所调查的150例患者中,... 目的分析重症监护病房患者使用抗菌药物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2年1月-2014年2月间收治的150例住院患者临床资料。统计分析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细菌培养结果及其药敏试验。结果所调查的150例患者中,使用抗菌药129例,抗菌药物使用率86.0%,其中治疗性用药占86.8%,预防性用药占13.2%,送检112细菌学标本,送检率为86.8%,细菌培养阳性结果 102例,分离出病源菌119株。抗菌药物以头孢他啶、左氧氟沙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及美罗培南等为主。细菌培养阳性率为91.1%,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革兰氏阳性菌有上升势头。结论医院ICU抗菌药物的使用率偏高,种类多及病原菌耐药性广等特点。临床使用抗菌药物,应严格遵守抗菌谱、用药特征和药敏试验结果选用合适的抗菌药物,应切实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规范ICU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监护病房 抗菌药物 细菌培养 药敏试验
下载PDF
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48例临床观察 被引量:1
8
作者 于剑凤 咸其宏 《现代医药卫生》 2009年第3期394-394,共1页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治疗作用。方法:随机将48例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连续治疗7天,观察心绞痛发作次数及心电图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2.5%(P<0.05),在住院7天内发生心脏事...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治疗作用。方法:随机将48例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连续治疗7天,观察心绞痛发作次数及心电图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2.5%(P<0.05),在住院7天内发生心脏事件死亡分别为2.4%与37.5%(P<0.05)。结论:表明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ACS患者使用低分子肝素治疗有效,安全和方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脉综合征 低分子肝素 疗效
下载PDF
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重度颅脑损伤临床分析
9
作者 咸其宏 刘昌楼 戴久德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3年第8期158-160,共3页
分析中重度颅脑损伤予以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效果、安全性。方法 自2019年6月开始收集中重度颅脑损伤病例样本,于2023年3月结束,共在本院选择84例,将其依照双盲法分成两组,每42例为一组,予以对照组的治疗方案为西医综合治疗,予以研究... 分析中重度颅脑损伤予以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效果、安全性。方法 自2019年6月开始收集中重度颅脑损伤病例样本,于2023年3月结束,共在本院选择84例,将其依照双盲法分成两组,每42例为一组,予以对照组的治疗方案为西医综合治疗,予以研究组的治疗方案为中西医结合治疗,临床疗效、神经功能、肢体功能以及并发症、生活质量等是需要组间评比的主要项目。结果 (1)研究组与对照组的Vm、PI、Vs作比较,治疗前无统计学意义存在,P>0.05;治疗后各项均得到P<0.05,即具备统计学差异;(2)治疗前两组FMA评分、GCS评分、NIHSS评分未有显著不同,P>0.05;研究组治疗后,其NIHSS评分低,FMA评分、GCS评分高,同比对照组,P<0.05;(3)两组生活质量评分相比,研究组社会功能、整体健康、生理功能、角色限制的分值均更高于对照组,P<0.05;(4)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的对比得到P<0.05。结论 选择中西医结合的方式进行中重度颅脑损伤的治疗,整体成效显著,神经功能、肢体功能、预后及生活质量等改善明显,同时降低了并发症发生风险,是值得临床采纳和推荐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重度颅脑损伤 中西医结合治疗 西医综合治疗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