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青少年犯罪的参考群体理论
- 1
-
-
作者
哈斯克尔
雅布隆斯基
-
出处
《青年探索》
1985年第4期32-,共1页
-
文摘
年轻人是怎样陷入青少年犯罪亚文化圈子中去的?我们可以把促使一个孩子社会化的各重要因素同其他加入青少年犯罪亚文化的关系归纳如下。
-
关键词
青少年犯罪
群体理论
犯罪亚文化
下层社会
犯罪行为
犯罪性质
上一代人
行为方式
李下
规范型
-
分类号
G6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趣味与历史
被引量:3
- 2
-
-
作者
哈斯克尔
陈平
-
出处
《新美术》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3期45-55,共11页
-
文摘
对于老大师发生兴趣的历史始于1840年代。借着这一会引起争议的、可被证明是不准确的陈述,我要提出:正是在那时前后,我们不仅首次发现了十分特别的收藏家或鉴赏家,他们有意识地进行选择,并对相当不同的艺术体验作出反应;而且也首次发现了一群真正重要的人物,他们在很大程度上似乎通过那种外部压力而逸出了他们的趣味模型,那种外部压力我们已在前两章讨论过了。我们可称之为“奥尔良的一代”在英国所获得的成功,已刺激大量富人去购买绘画,而且即使在拿破仑战争的特定环境背后,购买活动从性质上来说也并未滑坡。但是,在那些于法国大革命时期聚敛起财富的贵族和商业家族之中,只有巴林金融家庭(Barings)的若干代人仍然保持着对老大师的非常浓厚的兴趣。
-
关键词
维米尔
伦布朗
格列柯
拿破仑战争
拉斐尔
荷兰画派
西班牙画派
华托
乔托
夏尔丹
-
分类号
J2
[艺术—美术]
-
-
题名现代艺术的敌人
被引量:1
- 3
-
-
作者
哈斯克尔
欧阳英
-
出处
《新美术》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3期56-62,共7页
-
文摘
我想讨论如下问题:“那古怪而又疯狂的公众,他们要求画家具有尽可能大的独创性,然而只有这位画家让他们想起别的画家时,他们才接受他”。人们在高更1900年写给爱玛努埃尔·比贝斯库的一封信中发现了上述精彩的俏皮话,我相信这是迄今为止最敏锐的观察,它构成了我思考的主题:裂痕。在十九世纪的某种现代艺术观和公众之间,同样也在这种裂痕因艺术本身的性质而会带来的种种后果之间,它总被提到,但除了作为一个论辩术的问题,始终没有认真严肃地对它进行过分析。由于高更这句矛盾的俏皮话抓住了对待当代艺术的两种相互冲突的(但常常是不自觉的)态度,其后果仍然与我们同在:一方面,差不多每一位有所重要性的作者都声称寻求新的、生机勃勃的、充满灵感的、富于创造性的事物,另一方面,当(对我们似乎是如此的)它们真的出现时,恰恰是由于上述品质,却引起了一种几乎无法控制的反感。
-
关键词
现代艺术
高更
马奈
德拉克罗瓦
印象主义
柯罗
十九世纪
库尔贝
达维特
埃尔
-
分类号
J2
[艺术—美术]
-
-
题名爱国主义与艺术展览
- 4
-
-
作者
哈斯克尔
张乔
-
机构
英
-
出处
《新美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4-27,共4页
-
文摘
在论述曼彻斯特和德累斯顿的德国学术一章里,我们提到盛大的荷尔拜因画展,于德意志帝国成立的那一年在德累斯顿举办。赞誉一位伟大德意志画家的作品当然有点民族主义意味,哪怕画展的出发点仅仅只是德国收藏家和国际鉴赏家们间相互的较量。1813年伦敦,在英国美术协会的雷诺兹画展上,爱国主义情绪清晰可辨,
-
关键词
爱国主义
艺术展览
民族主义
雕刻艺术
画家
绘画展览
-
分类号
J20
[艺术—美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