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空间分辨率对中国夏季降水时空演变特征的影响
1
作者 谢子璜 胡轶佳 +1 位作者 朱益民 哈瑶 《气象科学》 2024年第2期280-291,共12页
本文使用1979—2021年国家气候中心160站(R_(160))和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2314站(R_(2314))逐月降水观测资料,利用EOF(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分解和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两类资料夏季降水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海气因素之间物理联... 本文使用1979—2021年国家气候中心160站(R_(160))和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2314站(R_(2314))逐月降水观测资料,利用EOF(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分解和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两类资料夏季降水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海气因素之间物理联系的表征水平差异,并分析了差异的可能原因。结果表明,R_(160)在我国西北、青藏高原等地区站点极为稀疏,导致其各EOF模态对上述地区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描述失真,中东部地区偏低的空间分辨率会使局地强降水的变化特征信号损失,造成降水的年际变率降低。而R_(2314)主模态能够更为真实地反映我国降水的时空演变特征,特别是在极端降水频发的江淮地区以及降水受局地地形影响较大的山区,其EOF主模态的空间分布和时间系数演变与ENSO(El Nino-Southern Oscillation)、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青藏高原雪盖等气候强迫信号之间的相关性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分辨率 经验正交函数分解 中国夏季降水 站点资料
下载PDF
赤道太平洋次表层海温模态在ENSO循环中的作用 被引量:3
2
作者 刘正奇 刘玉国 +1 位作者 哈瑶 张桁正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55-261,共7页
利用美国马里兰大学海洋同化月平均再分析资料(SODA),分离出赤道太平洋次表层海温异常(SOTA)的年际变率和年代际变率,利用经验正交分解(EOF)方法分别得到SOTA年际变率和年代际变率的第一模态和第二模态,重点分析了第二模态在ENSO循环中... 利用美国马里兰大学海洋同化月平均再分析资料(SODA),分离出赤道太平洋次表层海温异常(SOTA)的年际变率和年代际变率,利用经验正交分解(EOF)方法分别得到SOTA年际变率和年代际变率的第一模态和第二模态,重点分析了第二模态在ENSO循环中的作用。结果表明,赤道太平洋年际变率和年代际变率的第一模态为偶极子分布,此分布型是ENSO循环冷暖位相在次表层的同时表现。第二模态以次表层范围较广的海温异常趋势一致分布为显著特征,该模态是ENSO循环演变过程的重要环节。第二模态时间系数与Ni o-3.4指数具有较好的超前相关性,可作为ENSO事件的预测前兆信号,合成和个例分析验证了这一次表层信号的预测指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SO循环 次表层海温异常模态 预测信号 赤道太平洋
下载PDF
华南汛期持续性降水特征及其与30~90 d大气低频振荡的联系 被引量:1
3
作者 鲁围 朱益民 哈瑶 《气象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07-214,共8页
利用全国756站逐日降水资料以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研究了1961—2011年我国东部汛期持续性降水30~90 d低频变化特征及其与大气低频振荡的联系。结果表明,华南地区降水偏多型是汛期持续性降水低频变化的主导模态。对流层低层位势高度... 利用全国756站逐日降水资料以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研究了1961—2011年我国东部汛期持续性降水30~90 d低频变化特征及其与大气低频振荡的联系。结果表明,华南地区降水偏多型是汛期持续性降水低频变化的主导模态。对流层低层位势高度负异常和气旋型环流异常,以及高层略向北偏移的环流异常为华南汛期持续性降水低频变化提供了大尺度形势场。当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维持在22°N附近时,来自孟加拉湾和南海的水汽输送维持了华南地区汛期持续性降水活跃位相,向东北传播的副热带大气低频振荡系统对华南汛期持续性降水具有调制作用。此外,华南汛期降水低频变化还具有南北迁移的经向演变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汛期 持续性降水 大气低频振荡 大气环流异常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下载PDF
两种边界层方案对台风“Megi”路径的影响
4
作者 王雨星 钟中 +1 位作者 孙源 哈瑶 《广东气象》 2016年第3期17-21,25,共6页
以WRF为试验模式,对比分析2种边界层参数化方案(YSU、MYJ)对台风"Megi"路径的影响。结果显示,"Megi"路径对边界层方案的变化有一定的敏感性。相比于MYJ方案的模拟结果,YSU方案模拟的边界层垂直混合作用和水汽垂直... 以WRF为试验模式,对比分析2种边界层参数化方案(YSU、MYJ)对台风"Megi"路径的影响。结果显示,"Megi"路径对边界层方案的变化有一定的敏感性。相比于MYJ方案的模拟结果,YSU方案模拟的边界层垂直混合作用和水汽垂直输送较强,因此对流层高层的水物质含量高于MYJ方案中的结果。分布于台风周围的水物质在对流层高层会以砧云的形态扩散至副高区域,砧云在对流层高层凝结放热增温,在低层形成降水蒸发吸热降温,影响副高区域上下层的温度分布,导致副高强度减弱、位置东退,最终造成台风提前转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气学 边界层 台风路径 WRF模式 台风“Megi”
下载PDF
江淮梅雨与梅雨期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的关系 被引量:9
5
作者 朱哲 钟中 哈瑶 《气象科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22-528,共7页
基于梅雨综合指数,本文对1955—2010年江淮梅雨与梅雨期西北太平洋TC的变化关系及成因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梅雨强弱与梅雨期TC频数存在显著的负相关,达到-0.41。同时,挑选出强梅雨年和弱梅雨年,发现强、弱梅雨异常年的TC特征差... 基于梅雨综合指数,本文对1955—2010年江淮梅雨与梅雨期西北太平洋TC的变化关系及成因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梅雨强弱与梅雨期TC频数存在显著的负相关,达到-0.41。同时,挑选出强梅雨年和弱梅雨年,发现强、弱梅雨异常年的TC特征差异显著,表现在:强梅雨年TC生成较少,以西、西北行为主,主要影响我国南部地区;弱梅雨年TC生成偏多,以转向路径为主,影响我国东南沿海众多省份。此外,两者通过大气环流场相互影响,梅雨期季风槽的位置与强度影响TC生成频数与源地,TC的活动又反作用于梅雨期的环流形式与水汽输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气旋 梅雨 相互作用 统计分析
下载PDF
ROLE OF EQUATORIAL PACIFIC OCEAN SUBSURFACE OCEANIC TEMPERATURE MODE IN ENSO CYCLE 被引量:2
6
作者 刘正奇 刘玉国 +1 位作者 哈瑶 张桁正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SCIE 2014年第4期334-341,共8页
Based on the simple ocean data assimilation(SODA) reanalysis dataset from the University of Maryland and the method of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s(EOF),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annual and interdecadal variabilit... Based on the simple ocean data assimilation(SODA) reanalysis dataset from the University of Maryland and the method of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s(EOF),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annual and interdecadal variabilities of the equatorial Pacific subsurface oceanic temperature anomaly(SOTA) are captured.The first and second modes of the equatorial Pacific SOTA in the interannual and interdecadal variations are found respectively and the effect of the second mode on the ENSO cycle is discussed.Results show that the first mode of SOTA's interannual and interdecadal variabilities exhibit a dipole pattern,indicating that the warm and cold temperature anomalies appear simultaneously in the equatorial subsurface Pacific.The second mode shows coherent large-scale temperature anomalies in the equatorial subsurface Pacific,which is a dominant mode in the evolution of ENSO cycle.The temporal series of the second mode has a significant lead correlation with the Ni?o-3.4 index,which can make a precursory prediction signal for ENSO.The function of this prediction factor in SOTA is verified by composite and case analy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SO CYCLE SUBSURFACE OCEANIC TEMPERATURE ANOMALY
下载PDF
基于年际增量法的中国西部山区夏季降水统计预测研究
7
作者 胡轶佳 吴欣原 +3 位作者 李荔珊 孙源 哈瑶 朱益民 《气象与减灾研究》 2019年第3期161-169,共9页
利用中国756个站点观测数据、Ni o 3区海温指数和74项环流指数等资料,应用EOF分析和相关分析等方法,对中国西部山区夏季(6—8月)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ENSO和大尺度环流的相关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国西部山区夏季降水与冬季(上... 利用中国756个站点观测数据、Ni o 3区海温指数和74项环流指数等资料,应用EOF分析和相关分析等方法,对中国西部山区夏季(6—8月)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ENSO和大尺度环流的相关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国西部山区夏季降水与冬季(上年12月—2月)Ni o 3区海温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且两者的相关关系与月份、海拔高度关系密切,并具有年代际变化特征。西部山区降水还与春季(3—5月)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强度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将西部山区夏季平均降水作为预测量,前期冬季Ni o 3区海温和春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作为预测因子,分别对秦岭、巫山山区降水建立预测模型,并利用该预测模型对2009—2018年夏季降水进行独立样本回报检验,发现预测模型对秦岭、巫山山区的预测成功率分别为70%和80%,相对误差绝对值通常小于10%,预测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 西部山区 预测 ENSO 热带高压指数
下载PDF
短中期天气预报教学实践设计初探 被引量:1
8
作者 刘磊 臧增亮 +3 位作者 何宏让 哈瑶 叶芳 王辉赞 《教育教学论坛》 2019年第46期206-207,共2页
《短中期天气预报》课程有机结合了军事气象学传统教育中《短期天气预报原理》、《中长期天气预报》和《现代天气预报技术》等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是现代天气预报业务的技术基础,是一门综合性、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如何设计本课... 《短中期天气预报》课程有机结合了军事气象学传统教育中《短期天气预报原理》、《中长期天气预报》和《现代天气预报技术》等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是现代天气预报业务的技术基础,是一门综合性、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如何设计本课程的实践环节,使学员扎实掌握制作短中期天气预报的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为后续的《天气预报保障综合实习》等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是本文着力思考的问题。通过对一系列实践环节的设计,培养学员理论联系实际、正确思维和综合分析的科学作风和创新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预报 教学实践 设计
下载PDF
青藏高原夏季极端降水的分型及其前兆信号
9
作者 丁致远 哈瑶 钟中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653-1666,共14页
近年来,青藏高原夏季极端降水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表现出显著的变化.本文使用第三极地区长时间序列高分辨率(1/30°)降水数据集(TPHiPr,1979~2020)与大气再分析资料,利用K-Means聚类方法将青藏高原夏季(6~8月)极端降水划分为三类空间... 近年来,青藏高原夏季极端降水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表现出显著的变化.本文使用第三极地区长时间序列高分辨率(1/30°)降水数据集(TPHiPr,1979~2020)与大气再分析资料,利用K-Means聚类方法将青藏高原夏季(6~8月)极端降水划分为三类空间型,研究了1979~2020年高原夏季各类分型极端降水对应的环流异常及前兆因子等特征.研究表明,依据极端降水阈值可将高原夏季极端降水划分为西北(NW)型、东南(SE)型和喜马拉雅山脉南麓(HS)型,当各分型区域性极端降水事件(REPE)发生时,高原对应区域对流层中层均存在异常气旋性环流和异常上升运动.NW型和SE型主要受其上游中高纬地区异常信号的影响,而HS型则受局地副热带异常环流的控制.进一步研究发现,NW型发生前的第8天,在大西洋西部(60°W,50°N)附近出现气旋性异常,并激发出自西向东准纬向传播Rossby波;NW型发生当天,对流层高层自里海、新疆西部到青藏高原东北侧呈现出沿40°N纬向分布的正-负-正位势高度异常,水汽从阿拉伯海沿着位于高原西南侧异常气旋的东南边缘进入并在高原西北部辐合.相比于NW型,SE型的前兆信号出现的纬度偏高且强度更大,SE型发生前的第8天,格陵兰岛(60°W,70°N)附近出现气旋性异常并激发出向东南方向传播的Rossby波;SE型发生当天,在对流层高层自乌拉尔山、伊朗高原到青藏高原北侧呈现出西北-东南走向的负-正-负横跨欧亚大陆的位势高度异常,水汽从孟加拉湾沿高原南部异常气旋的东南边缘进入高原东南部.HS型发生前的第6天,低纬度地区中低层的异常高压西伸,REPE发生当天高原南侧出现显著的反气旋异常环流,有利于将孟加拉湾的水汽输送到喜马拉雅山脉南麓,此外,200hPa位势高度上盘踞在高原东北部的气旋性异常增强了高原南部的西风,有助于高原南侧反气旋系统的维持,对HS型REPE的发生也具有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夏季极端降水 大气环流异常 前兆信号 遥相关波列
原文传递
三种类型太平洋增暖衰亡年东亚热带气旋登陆活动特征
10
作者 哈瑶 钟中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870-870,共1页
依据太平洋增暖事件当年及衰亡位相的热带海表面温度(SST)的分布差异,将其演变过程分成3种类型,即赤道东太平洋增暖衰亡至次年的拉尼娜位相(Ⅰ型),赤道东太平洋增暖衰亡至次年的正常位相(Ⅱ型),以及赤道中太平洋增暖衰亡(Ⅲ型)... 依据太平洋增暖事件当年及衰亡位相的热带海表面温度(SST)的分布差异,将其演变过程分成3种类型,即赤道东太平洋增暖衰亡至次年的拉尼娜位相(Ⅰ型),赤道东太平洋增暖衰亡至次年的正常位相(Ⅱ型),以及赤道中太平洋增暖衰亡(Ⅲ型).本文研究了三类太平洋增暖衰亡年夏秋季东亚热带气旋(TC)登陆活动的特征及其原因.研究发现,对于Ⅰ型,TC登陆呈现"偶极"型分布,即登陆华南、海南岛和北部湾的TC增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道东太平洋 热带气旋 活动特征 衰亡 增暖 东亚 类型 TC登陆
原文传递
两类La Nia事件期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频数的差异 被引量:2
11
作者 哈瑶 钟中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346-1357,共12页
根据La Nia事件发生前一年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SSTA)的特征,将La Nia事件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由前一年的ElNi?o事件转入的La Nia年(La NiaⅠ型),第二类是由前一年正常位相或发展中的La Nia事件转入的La Nia年(La NiaⅡ型).... 根据La Nia事件发生前一年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SSTA)的特征,将La Nia事件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由前一年的ElNi?o事件转入的La Nia年(La NiaⅠ型),第二类是由前一年正常位相或发展中的La Nia事件转入的La Nia年(La NiaⅡ型).本文研究了两类La Nia事件期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TC)生成频数的差异,并解释了造成差异的物理机制.结果表明,La NiaⅠ型TC峰期其生成频数低于正常年,而La NiaⅡ型TC活动与正常年相近.东印度洋-西太平洋(EIO-WPO)SSTA的差异是造成两类La Nia事件期间TC活动显著差异的主要原因.La NiaⅠ型EIO-WPOSST增温幅度较大,WPO东风异常增强,东亚季风槽位置异常偏南偏西,强度偏弱,赤道外区域为异常反气旋环流,对流活动受到抑制,TC生成频数减少.此外,La NiaⅠ型期间东风异常增强还造成西北太平洋东部垂直风切变增大,导致该区域TC生成频数减少.La NiaⅡ型EIO-WPOSST增温幅度较小,WPO东风异常对EIO-WPOSSTA的响应不明显,TC生成频数与正常年相近.从TC正压能量的来源看,EIO-WPOSSTA通过调制大尺度环境场,改变了环境场正压能量向天气尺度扰动的转化,从而影响TC的生成频数.研究结果对La Nia事件期间西北太平洋TC活动的季节预测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ifia事件 西北太平洋 热带气旋 频数 海表温度异常 能量转化
原文传递
The Dynamic and Thermodynamic Effects of Relative and Absolute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on Tropical Cyclone Intensity 被引量:6
12
作者 孙源 钟中 +2 位作者 哈瑶 王元 王晓丹 《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SCIE 2013年第1期40-49,共10页
Several numerical experiments were performed to investigate the dynamic and thermodynamic effects of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 on tropical cyclone (TC) intensity. The results reveal that the relative SST withi... Several numerical experiments were performed to investigate the dynamic and thermodynamic effects of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 on tropical cyclone (TC) intensity. The results reveal that the relative SST within a radius of 2-3 times the radius of maximum wind contributes positively and greatly to TC intensity, while the remote SST far away from the TC center could reduce storm intensity. The change of air sea temperature and moisture differences may be the reason why TC intensity is more sensitive to the relative rather than the absolute SST. As the inflow air moves toward the eyewall, warmer (colder) remote SST can gradually increase (decrease) the underlying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and moisture, and thus decrease (increase) the air sea temperature and moisture differences, which lead to less (more) energy fluxes entering the eyewall and then decrease (increase) the TC intensity and make it less sensitive to the absolute SST change. Finally, with all the related dynamic and thermodynamic processes being taken into account, a schematic diagram for the effects of relative SST and absolute SST on TC intensity is propo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tropical cyclone intensity air sea temperature and moisture differ-ences surface flux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