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加强生物安全管理、防治外来物种侵害的对策建议
1
作者 唐书培 邱利平 +1 位作者 潘哲 刘冬梅 《环境教育》 2024年第4期35-37,共3页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生物安全管理,防治外来物种侵害”,为我国下一步生物安全防治工作明确了方向。本文从加强源头防控、实施综合治理、提升防控能力、夯实各方责任、鼓励公众参与五个方面,为四川省外来物种防控工作提出了意见建...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生物安全管理,防治外来物种侵害”,为我国下一步生物安全防治工作明确了方向。本文从加强源头防控、实施综合治理、提升防控能力、夯实各方责任、鼓励公众参与五个方面,为四川省外来物种防控工作提出了意见建议。外来物种入侵防治事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国家粮食安全、生物安全和生态安全。2020年2月,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从保护人民健康、保障国家安全、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见建议 生物安全管理 对策建议 外来物种 安全防治 国家粮食安全 生态安全 全面深化改革
下载PDF
内蒙古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华斑羚的季节性食物构成分析 被引量:6
2
作者 唐书培 姜秀丽 +5 位作者 王晓玲 洪美静 孟和达来 陈琛 韩莹莹 鲍伟东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11-316,共6页
食物是影响野生动物生存的关键因子之一,食性研究是了解野生动物与其生存环境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评价动物生存状况和栖息地质量的基础工作。通过粪便显微分析法对内蒙古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华斑羚Naemorhedus griseus的食物季... 食物是影响野生动物生存的关键因子之一,食性研究是了解野生动物与其生存环境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评价动物生存状况和栖息地质量的基础工作。通过粪便显微分析法对内蒙古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华斑羚Naemorhedus griseus的食物季节性构成分析,发现中华斑羚全年取食植物16科27属31种,冬季取食植物种类与其他各季节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28.865,P<0.001),食物种类明显低于其他3个季节。各季节取食乔木的比例均最低,且冬季取食乔木种类仅1种。全年取食非禾本科草本种类各季节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17.213,P<0.001),冬季明显低于其他季节。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食物生态位宽度由高到低依次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而Pielou均匀度指数由高到低依次为夏季、秋季、冬季、春季。本研究结果表明,中华斑羚的食物选择对栖息地的植被变化具有一定适应性,受植物丰富度和可食部位,以及自身的季节性活动范围和能量平衡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斑羚 食性 粪便显微分析法 季节变化 适应性 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基于MaxEnt模型的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斑羚生境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25
3
作者 唐书培 穆丽光 +4 位作者 王晓玲 张静 刘波 孟和达来 鲍伟东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02-108,共7页
【目的】内蒙古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中华斑羚是一个孤立的小种群,急需开展救护措施。通过分析该物种在保护区内的适宜生境,为保护区制定物种保护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文基于GIS技术,结合该保护区内中华斑羚分布位点和... 【目的】内蒙古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中华斑羚是一个孤立的小种群,急需开展救护措施。通过分析该物种在保护区内的适宜生境,为保护区制定物种保护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文基于GIS技术,结合该保护区内中华斑羚分布位点和生境变量数据,运用MaxEnt模型对斑羚的生境适宜性进行评价分析。【结果】模型的评价结果达到优秀水平(AUC=0. 967),其中月平均昼夜温差、最干月降水量、海拔、距护林站距离、距居民点距离、归一化植被指数对斑羚的分布有重要影响;生境适宜区主要分布在保护区中南部,适宜生境面积为4 891. 23hm2,占研究区域的4. 59%;不考虑干扰因子情况下,适宜区面积可增加12 685. 14 hm2。【结论】斑羚的生境选择可能与斑羚对觅食利益和捕食风险的权衡有关;斑羚对干扰因子具有回避效应,且干扰因子对斑羚适宜生境影响显著,建议控制无关人员进入保护区,以降低人为干扰。模型预测结果初步明确了斑羚在保护区内的分布状况,对保护区制定斑羚保护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大熵模型 中华斑羚 生境评价 干扰因子 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内蒙古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华斑羚种群生存力分析 被引量:7
4
作者 唐书培 李春华 +2 位作者 刘威 乌力吉 鲍伟东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18-124,共7页
【目的】基于种群生存力分析,为孤立种群中华斑羚的物种保护提供依据。【方法】根据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隔离分布的中华斑羚种群连续10年的观察数据,参照种群大小、婚配制度、环境容纳量、遗传多样性、灾害发生的频率等种群参数,... 【目的】基于种群生存力分析,为孤立种群中华斑羚的物种保护提供依据。【方法】根据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隔离分布的中华斑羚种群连续10年的观察数据,参照种群大小、婚配制度、环境容纳量、遗传多样性、灾害发生的频率等种群参数,并结合斑羚其他种群的研究结果,利用漩涡模型(Vortex 10.2.7.0)进行种群生存力模拟分析。【结果】该种群未来100年的存活率将下降到0.33。新生幼崽性比、新生雌性幼崽死亡率、成年雌性死亡率是影响斑羚种群增长的重要限制因子。如能补充外源个体,即每3年补充1只雌性和1只雄性,该地区斑羚数量能稳定增长,无灭绝风险。【结论】该地区斑羚种群的生存动态不容乐观,补充外源个体是促进种群增长最有效的方法。严寒冬季补充饲料和营养盐,改善个体生存和繁殖条件,也是维持种群稳定的重要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斑羚 种群生存力分析 漩涡模型 敏感度分析 保护措施
下载PDF
北京松山自然保护区中型捕食动物的食物构成分析 被引量:6
5
作者 范雅倩 杨婧 +4 位作者 张洪亮 蒋健 蒋万杰 唐书培 鲍伟东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59-62,共4页
明确同一栖息地内捕食动物的食物组成,是理解动物种间共存、群落发展趋势和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稳定的重要基础。2017年采用样线法收集北京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食肉动物粪便样品101份,以食物残留物出现频率法对亚洲狗獾、貉和豹猫进行... 明确同一栖息地内捕食动物的食物组成,是理解动物种间共存、群落发展趋势和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稳定的重要基础。2017年采用样线法收集北京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食肉动物粪便样品101份,以食物残留物出现频率法对亚洲狗獾、貉和豹猫进行了食物构成比较研究。结果表明,3种捕食者主要取食小型哺乳类动物,其中,鼠类出现率为56.7%,鸟类出现率为12.7%。亚洲狗獾以取食林姬鼠(38.9%)和田鼠(16.7%)较多,貉与豹猫的食物构成相似,但豹猫的猎物中鸟类(25.7%)较多。通过比较3种捕食动物的食物生态位重叠度和生态位宽度,发现彼此之间竞争较强,但在主要食物上出现分离,由此讨论3种捕食动物的种间共存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狗獾 豹猫 食物生态位 种间竞争
下载PDF
基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四川省生态文明发展评价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何蓉 邵超峰 +2 位作者 刘冬梅 罗彬 唐书培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121-1126,共6页
以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为基础,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构建了包括生态文明发展压力、生态文明发展状态和生态文明发展响应3个准则层、7个因素层、28个具体指标的四川省生态文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表明:2018年四... 以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为基础,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构建了包括生态文明发展压力、生态文明发展状态和生态文明发展响应3个准则层、7个因素层、28个具体指标的四川省生态文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表明:2018年四川省生态文明发展水平指数为61.73,市(州)间发展不平衡,呈“中间高、东西低”的态势,发展水平较好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成都平原经济区;通过聚类分析将四川省21市(州)分为4类,成都市、绵阳市和德阳市的生态文明发展水平总体处于全省前列,甘孜州、凉山州、达州市和内江市的生态文明发展压力较大,状态较差,短板问题较突出,重视程度总体不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发展评价 可持续发展 压力-状态-响应模型 聚类分析
下载PDF
内蒙古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猞猁食物构成初步分析
7
作者 唐书培 姜秀丽 +4 位作者 章庚 张静 孟和达来 韩莹莹 鲍伟东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51-158,共8页
猞猁(Lynxlynx)是内蒙古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顶级捕食者,在维持该地区生态平衡和调节猎物数量上具有重要地位。分析猞猁粪便样品残留物不仅能明确其猎物构成,了解与同域分布其他捕食者的关系,还能为制定物种保护措施和栖息地... 猞猁(Lynxlynx)是内蒙古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顶级捕食者,在维持该地区生态平衡和调节猎物数量上具有重要地位。分析猞猁粪便样品残留物不仅能明确其猎物构成,了解与同域分布其他捕食者的关系,还能为制定物种保护措施和栖息地管理策略提供科学参考。本研究在2006至2008年间利用样线法在该区域收集到35份猞猁粪便样品。通过相对出现频率法对粪样进行食性分析,发现猞猁的主要食物组成以蒙古兔(Lepus tolai,30.85%)和植物(28.72%)较多;年度(χ~2=18.696,P <0.001)和季节性(χ~2=74.695,P <0.001)食物构成均存在显著差异。结果表明,蒙古兔在猞猁的食物组成中占最重要地位;猞猁的食物构成与季节有关,寒冷季节捕食大型猎物,而温暖季节捕食的小型猎物更常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猞猁 食物构成 同域分布捕食者 食物生态位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