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与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以青海省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为例 被引量:10
1
作者 唐仲山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70-75,共6页
文化生态保护区从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生态环境,将多层次、多方面的非遗项目和传承群体还原到具体的文化空间做整体性保护,这是我国非遗保护的一种创新性理念和创新性举措。由于特殊的地理区位和历史沿革,青海在生态多样性和人文多元性... 文化生态保护区从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生态环境,将多层次、多方面的非遗项目和传承群体还原到具体的文化空间做整体性保护,这是我国非遗保护的一种创新性理念和创新性举措。由于特殊的地理区位和历史沿革,青海在生态多样性和人文多元性上形成了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也造就了多民族积淀深厚、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无论是省级还是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青海因地制宜制定实施方案,在实践中体现了整体性保护的理念和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整体性保护 文化生态保护区
下载PDF
仪式、仪式过程及民俗物的关系——基于象征理论的“於菟”仪式解析 被引量:15
2
作者 唐仲山 《青海民族研究》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2-15,共4页
民俗仪式通过其所涉及的民俗物及仪式过程本身,指涉其特有的象征意义。"於菟"系列民俗仪式中各个单元特有的民俗物都具有特定的象征寓意,因而成为特定的象征指符。同时"於菟"系列岁末仪式中各个的仪式单元存在独自... 民俗仪式通过其所涉及的民俗物及仪式过程本身,指涉其特有的象征意义。"於菟"系列民俗仪式中各个单元特有的民俗物都具有特定的象征寓意,因而成为特定的象征指符。同时"於菟"系列岁末仪式中各个的仪式单元存在独自的象征意义,并最终构成岁末民俗的象征符号系统,从而展现出特定的文化模式。这种文化模式反映出文化持有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也反映出区域内或群体内部的某种秩序的维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於菟” 仪式 民俗物 象征
下载PDF
“於菟”仪式的民俗学解读 被引量:10
3
作者 唐仲山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1期30-35,共6页
作为历史与现状、传统与生活的文化产物,"於菟"系列岁末民俗在其特定的时空上表现了其特有的文化传统,通过仪式实践实现民俗意义,即外在的多元结构和内在的象征系统。
关键词 年都乎村 於菟 仪式
下载PDF
青海茶文化形成的民俗文化学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唐仲山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33-137,共5页
青海茶文化是基于特定的历史时空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它继承了中华茶文化的大传统,同时兼容了基于地理和气候的民族性和地方性的知识体系,形成了独有的地方性茶文化系统。限于气候与地理、物产与饮食的生活需求,以及衍生于交际... 青海茶文化是基于特定的历史时空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它继承了中华茶文化的大传统,同时兼容了基于地理和气候的民族性和地方性的知识体系,形成了独有的地方性茶文化系统。限于气候与地理、物产与饮食的生活需求,以及衍生于交际与礼仪之上的社会需求,青海茶文化给中华茶文化注入了更多内涵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 茶文化 语境 功能
下载PDF
热贡文化百年学术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唐仲山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54-160,共7页
热贡,作为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汇聚交融的典型地区,热贡文化所呈现出来的独特文化现象和文化特质,为诸多学科的调查和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文化素材。正是在各学科的学术介入下,热贡文化的内涵与价值不断被开拓和发掘,并在当前维护... 热贡,作为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汇聚交融的典型地区,热贡文化所呈现出来的独特文化现象和文化特质,为诸多学科的调查和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文化素材。正是在各学科的学术介入下,热贡文化的内涵与价值不断被开拓和发掘,并在当前维护民族文化多样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地方文化产业化发展的探讨中,对解决诸多现实问题产生重大的学术与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贡文化 文化多样性 学术研究 遗产保护
下载PDF
从同仁土族“於菟”看民俗仪式的功能 被引量:2
6
作者 唐仲山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9年第3期22-25,共4页
由于仪式具有特有的象征寓意,因而当仪式被理解为某种社会需求的外在手段时,就会将社会群体或个人的心理诉求直接地或间接地表达出来。文章对土族"於菟"系列民俗仪式的社会功能进行分析,认为民俗对个体社会化具有较强的模塑意... 由于仪式具有特有的象征寓意,因而当仪式被理解为某种社会需求的外在手段时,就会将社会群体或个人的心理诉求直接地或间接地表达出来。文章对土族"於菟"系列民俗仪式的社会功能进行分析,认为民俗对个体社会化具有较强的模塑意义,在强化社会整合与文化认同,阐释现实世界与精神世界关系及其协调等方面,彰显出其存在和延续的理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族 民俗秩序 文化认同 於菟 功能
下载PDF
《守望远逝的精神家园——黄河上游人口较少民族非物质文化抢救与保护研究》评介 被引量:1
7
作者 唐仲山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F0002-F0002,共1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针对的是人的生活本身,是人类创造的又一种文化形式,其特点是活态的、无形的(或是以非物质状态存在的)、口传身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标识,内含着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承栽... 非物质文化遗产针对的是人的生活本身,是人类创造的又一种文化形式,其特点是活态的、无形的(或是以非物质状态存在的)、口传身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标识,内含着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承栽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族群文化生命的密码。黄河上游甘、青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的聚居之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人口较少民族 黄河上游 文化抢救 精神家园 评介 保护 民族精神文化
下载PDF
民族志叙事与跨文化比较:《经堂与市场之间》学术范式思考 被引量:1
8
作者 唐仲山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9年第4期72-75,共4页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经济体制改革使中国文化建设实践发生巨大转变:"文化产业"逐渐替代"文化事业"成为当前社会文化建设的主要实践手段。经验层面的变迁催生了学界对文化产业的关注。李元元博士新作《经堂与市场之间...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经济体制改革使中国文化建设实践发生巨大转变:"文化产业"逐渐替代"文化事业"成为当前社会文化建设的主要实践手段。经验层面的变迁催生了学界对文化产业的关注。李元元博士新作《经堂与市场之间:青海黄南藏族自治州唐卡文化产业与民族社区发展研究》便是该领域的一篇力作。与同类型其他论著相比,该书在四个方面体现出突出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将民族文化产业置于特定的时空背景中加以"完整性呈现",使"普通人"与"生活世界"重回文化产业研究,彰显了人类学"整体观"的学科特色;通过对黄南民族社区内源性发展模式的全景式展示,完成了对西方经典现代化理论的检定与批判;在跨文化比较框架内通过对热贡唐卡地方性市场结构的理论凝练,深度反思了西方古典经济学的"自由市场"范式;以民族志叙事的方式直面回应学界"民族文化产业化何以可能"的争论议题,显示出对较高的学术敏锐度和理论信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堂与市场之间》 民族文化产业 人类学整体观
下载PDF
试论青海藏传佛教民俗文化圈的基本特征 被引量:3
9
作者 唐仲山 《青藏高原论坛》 2013年第2期15-17,共3页
藏传佛教在青海的传播与复兴,实现了藏传佛教对诸如藏族、蒙古族、土族和汉族等世居民族的宗教文化整合,加强了民族关系,构筑了稳定而和谐的社会局面。藏传佛教文化在信众世俗生活与宗教生活的深入渗透,造就了以信仰为主题的多层次多角... 藏传佛教在青海的传播与复兴,实现了藏传佛教对诸如藏族、蒙古族、土族和汉族等世居民族的宗教文化整合,加强了民族关系,构筑了稳定而和谐的社会局面。藏传佛教文化在信众世俗生活与宗教生活的深入渗透,造就了以信仰为主题的多层次多角度的文化模式,并最终形成藏族、蒙古族、土族和汉族的在同一信仰下的藏传佛教民俗文化圈。藏传佛教民俗文化圈的历史形成和现实存在,成为模塑和刻画民族性格与民族精神的重要文化模式,深刻影响着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藏传佛教 民俗文化圈 特征
下载PDF
关于几则昆仑神话的文化释读 被引量:1
10
作者 唐仲山 《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第1期35-39,共5页
昆仑神话包涵了人民对天文地理的认识、人类之肇始、农耕文明、渔猎文明及游牧文明和战争、情感等诸多内容,成为我们探讨先民的社会阶层、民俗秩序、道德伦理及生产科技状况的重要研究素材。
关键词 昆仑神话 文化 释读
下载PDF
屈原《招魂》与青海民间招魂习俗之比较 被引量:1
11
作者 唐仲山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2期49-52,共4页
楚地“信巫鬼,重淫祀”的巫官文化中的招魂习俗在屈原的《招魂》中被较为完整地保存了下来。本文通过青海民间招魂习俗与屈原《招魂》的比较,佐证楚文化与江河源文化的关系。
关键词 屈原 《招魂》 青海 招魂习俗 招魂仪式 招魂辞 楚文化 江河源文化 招魂巫术 语方崇拜
下载PDF
青海藏族誓咒辞的文化意蕴初探 被引量:1
12
作者 唐仲山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4期11-13,共3页
民族习惯语在其形成、传承及流变中 ,蕴藉着丰厚的文化内涵。本文从类型、特点及功能等方面对青海藏族誓咒辞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 青海藏族 誓咒辞 文化意蕴
下载PDF
“洋中药”进入中国的理性思考及对策 被引量:2
13
作者 唐仲山 《国医论坛》 2004年第6期45-46,共2页
关键词 洋中药 中国 思考 对策 中草药 天然植物药
下载PDF
《热贡艺术》评介
14
作者 唐仲山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F0003-F0003,共1页
热贡,通常指的是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位于青海省东南部,居处黄南藏族自治州中部地区,其东邻为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西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仅一山之隔。南为泽库县。北与尖扎县接壤,东北部与循化撒拉族自... 热贡,通常指的是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位于青海省东南部,居处黄南藏族自治州中部地区,其东邻为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西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仅一山之隔。南为泽库县。北与尖扎县接壤,东北部与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为邻。从其经济类型而言,正好位于青海省东部农业区与南部牧业区的结合部,隆务谷地依山傍水的独特地理环境及温和的气候条件孕育着这方民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贡艺术 黄南藏族自治州 甘南藏族自治州 海南藏族自治州 评介 撒拉族自治县 东部农业区 青海省
下载PDF
青海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
15
作者 唐仲山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F0002-F0002,共1页
青海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的前身为筹建于1987年的青海民族学院民族民俗文物陈列室。2009年10月扩建为"青海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并正式挂牌。建设民族博物馆,是我省作为多民族省份的必然要求,是加强青藏高原各民族团结、弘扬民族精神... 青海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的前身为筹建于1987年的青海民族学院民族民俗文物陈列室。2009年10月扩建为"青海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并正式挂牌。建设民族博物馆,是我省作为多民族省份的必然要求,是加强青藏高原各民族团结、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繁荣民族事业的迫切需要,也是青海民族大学应有的社会责任和文化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民族学院 民族博物馆 民族大学 民俗文物 民族团结 青藏高原 民族精神 民族文化
下载PDF
折剪勾刻 异彩缤纷———记青海民间剪纸艺人田菊英
16
作者 唐仲山 《青海民族研究》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60-160,共1页
关键词 艺人 青海 民间剪纸艺术 藏传佛教艺术 春节期间 民间刺绣 影响范围 内容题材 农业区 日月山 技法 展现
下载PDF
刘启尧民俗文物收藏与民族乐器制作
17
作者 唐仲山 《青海民族研究》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28-128,共1页
关键词 基层文化 文物收藏 化学 青海 群众文化 编委 先生 中国 理事 平安县
下载PDF
记藏族民间艺人完玛杭科、东智才旦
18
作者 唐仲山 《青海民族研究》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60-160,共1页
关键词 藏族 民间艺人 完玛杭科 东智才旦 藏传佛教 造像艺术 青海
下载PDF
神秘的热贡文化
19
作者 唐仲山 《青海民族研究》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F0003-F0003,共1页
自古以来,热贡地区因其土地肥美,宜农宜牧,有高山大河为屏障,被称为“三秦之咽喉”,常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汉、羌、蒙古、唃斯啰等民族曾频繁争战于此,由此形成该地区独特的区域民族文化,
关键词 区域民族文化 热贡地区 神秘 热贡文化
下载PDF
论《搜神记》中的巫术现象及其它
20
作者 唐仲山 《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00年第1期1-5,共5页
魏晋时期是我国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时期。由于鲜卑、匈奴、羌人、乌丸、氐等民族的内迁,使北方大范围形成我民族杂居和融合的局面。这些民族中除鲜卑有独立塞外势力外均受魏晋政府和本族酋长的双重控制。少数民族人民受到原贵族地主残酷... 魏晋时期是我国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时期。由于鲜卑、匈奴、羌人、乌丸、氐等民族的内迁,使北方大范围形成我民族杂居和融合的局面。这些民族中除鲜卑有独立塞外势力外均受魏晋政府和本族酋长的双重控制。少数民族人民受到原贵族地主残酷的剥削,他们不堪忍受而纷纷起义反抗,加上兼并战争的连绵不断,使中原经济文化的中心黄河流域遭受严重破坏,同时由于旱涝、瘟疫灾害和统治阶级的荒淫奢侈,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巫术科学 搜神记 魏晋时期 统治阶级 宗教信仰 原始宗教 经济文化 魏晋南北朝 巫师 瘟疫灾害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