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icroRNA在腹主动脉瘤形成与发展的作用机制
1
作者 张帅 张健 +10 位作者 吴小雨 伦语 韩彦槊 姜晗 唐佃俊 宋健博 任健聪 谭绍丞 杨骁 段志泉 辛世杰 《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7年第1期63-67,共5页
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AAA)是指腹主动脉的病理性扩张,当其最大直径超过正常直径的50%或者3.0 cm时即可诊断,因能导致致命的动脉破裂而具有极高的死亡率。研究表明AAA在60岁以上人群中,男性发病率为5%,而女性约为1%... 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AAA)是指腹主动脉的病理性扩张,当其最大直径超过正常直径的50%或者3.0 cm时即可诊断,因能导致致命的动脉破裂而具有极高的死亡率。研究表明AAA在60岁以上人群中,男性发病率为5%,而女性约为1%。在美国每年约有15000例患者因动脉瘤急性破裂而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主动脉瘤 MICRORNA 男性发病率 作用机制 AAA ANEURYSM 基因表达 药物涂层支架 基因沉默 细胞增殖
下载PDF
局部麻醉下外套式剥脱导管联合点状剥脱术治疗原发性大隐静脉曲张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唐佃俊 吴梦涛 李凡东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2年第1期105-109,共5页
目的探讨局部麻醉下外套式剥脱导管联合点状剥脱术治疗原发性大隐静脉曲张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山东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482例原发性大隐静脉曲张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n=220)和对照组(n=262),观察... 目的探讨局部麻醉下外套式剥脱导管联合点状剥脱术治疗原发性大隐静脉曲张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山东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482例原发性大隐静脉曲张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n=220)和对照组(n=262),观察组患者采用局部麻醉下外套式剥脱导管联合点状剥脱术,对照组患者采用神经阻滞麻醉、硬膜外麻醉、全身麻醉下高位结扎剥脱术。观察两组患者的麻醉用时、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首次下床时间、围手术期禁饮食时间,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麻醉用时、手术时间、术后首次下床时间、围手术期禁饮食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局部麻醉下外套式剥脱导管联合点状剥脱术治疗原发性大隐静脉曲张,具有创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隐静脉曲张 外套式剥脱导管 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 局部麻醉
下载PDF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与开腹手术治疗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8
3
作者 唐佃俊 张健 +5 位作者 辛世杰 伦语 沈世凯 宋建博 姜晗 段志泉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717-722,共6页
目的分析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与开腹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4年1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医院收治的271例行手术治疗的腹主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153例患者行腔内修复治疗设为腔内修复组,118例患者行开腹手... 目的分析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与开腹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4年1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医院收治的271例行手术治疗的腹主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153例患者行腔内修复治疗设为腔内修复组,118例患者行开腹手术治疗设为开腹手术组。患者术前先行超声检查初筛;三维计算机断层摄影血管造影检查明确诊断;病情急重者行腹部增强CT检查明确诊断。腔内修复治疗方法:经股动脉切口进入腹主动脉,选择分支覆膜支架行腔内修复治疗。开腹手术治疗方法:取腹正中切口,切开腹主动脉瘤,清理内侧附壁血栓及硬化斑块,取Y型人工血管行腹主动脉端端吻合及髂动脉端侧吻合。采用电话方式随访,随访时间截至2014年12月31日。观察患者手术情况、术后30d、术后近期(术后3个月至术后3年)并发症、中远期(术后〉3年)并发症、患者死亡情况、生存率。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元±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和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结果271例患者术前均行三维计算机断层摄影血管造影检查明确诊断。腔内修复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术后离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和治疗费用分别为(179±64)min、(79±36)mL、0、(5.7±3.1)d、(12±6)d、(179018±65796)元,开腹手术组患者分别为(205±40)min、(402±297)mL、(410±367)mL、(8.3±2.1)d、(18±11)d、(77853±21164)元,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464,-51.719,-294.350,-11.833,-10.957,2778.748,P〈0.05)。腔内修复组患者术后30d并发症:低氧血症、心肌缺血、心律失常、腹泻、阴茎阴囊压迫性水肿、输尿管结石、急性尿潴留、血栓形成、感染、腹膜后血肿、手术切口不愈合、MODS死亡、严重心功能不足死亡分别为0、0、2、5、0、0、2、2、11、0、2、0、2例,开腹手术组患者分别为2、2、3、10、1、2、0、3、11、2、0、1、1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腔内修复组患者术后心衰和I型内漏分别为0例和8例,开腹手术组分别为4例和0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29例患者术后获得了随访,失访42例(腔内修复组29例,开腹手术组13例),随访时间为1-132个月。术后近期随访结果显示:腔内修复组患者发生肺炎、肠梗阻、脑血栓、下肢血栓形成、活动后下肢疼痛、下肢感觉异常、会阴感觉异常、感染、I型内漏、支架弯曲脱落、吻合口动脉瘤形成、MODS死亡、间断腹泻例数腔内修复组分别为0、0、0、2、8、11、1、2、2、1、0、2、0例,开腹手术组分别为2、1、2、4、2、7、1、2、0、0、2、1、3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腔内修复组患者术后无胸痛、腹胀发生,开腹手术组各为4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中远期随访结果显示:腔内修复组患者发生感染、支架脱落、MODS死亡、下肢活动后疼痛、感染性休克死亡、动脉瘤破裂死亡、心脏病死亡例数分别为0、1、1、3、2、1、2例;开腹手术组分别为2、0、0、1、2、0、0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腔内修复组患者术后3、5、10年的生存率分别为94.35%、89.52%、60.48%,开腹手术组分别为93.33%、91.42%、69.52%,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0.103,0.239,2.033,P〉0.05)。结论腔内修复治疗腹主动脉瘤在围术期疗效中有微创优势;腔内修复与开腹手术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远期生存率相当;两种手术方式均是治疗腹主动脉瘤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主动脉瘤 腔内修复治疗 开腹手术 疗效
原文传递
高龄腹主动脉瘤患者治疗方式的选择及疗效比较 被引量:2
4
作者 韩彦槊 张健 +5 位作者 姜晗 沈世凯 宋健博 唐佃俊 辛世杰 段志泉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987-991,共5页
目的系统评价80岁以上高龄腹主动脉瘤患者的传统手术及腔内治疗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1991年1月至2014年7月MEDLINE、Ovid、CBM和CNKI数据库。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由两名研究者按Coehrane系统评价方法,独立选择文献、提取资料、评价各... 目的系统评价80岁以上高龄腹主动脉瘤患者的传统手术及腔内治疗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1991年1月至2014年7月MEDLINE、Ovid、CBM和CNKI数据库。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由两名研究者按Coehrane系统评价方法,独立选择文献、提取资料、评价各研究的方法学质量以及提取有效数据,采用STATA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8篇相关文献:共统计13490例高龄腹主动脉瘤(abdominalaoaicaneurysm,AAA)患者,其中腔内修复技术(endovascularrepair,EVAR)组6763例,人工血管移植术(opensu蛹calrepair,OSR)组6727例。术后早期EVAR组的心脏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OS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092,P=0.008);肺部并发症低于OSR组(OR=0.059,P=0.011);术后肾脏并发症低于OS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097,P=0.007);但脑血管并发症,2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156,P=0.172)。30d死亡率EVAR亦明显低于OSR(OR=0.240,95%CI:0.197—0.293,P〈0.001)。4篇文献中远期死亡率显示:平均3年的随访期内EVAR组和OSR组的高龄患者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14.P=0.208)。亚组分析:对纳入例数〉100例的4项大型临床试验结果进行荟萃分析,EVAR组30d死亡率低于OSR组。结论由于EVAR的早期死亡率低且早期并发症少,80岁以上的高龄腹主动脉瘤可从中获益并应首选:EVAR和OSR的中远期生存率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瘤 META分析 老年人 80以上 死亡率
原文传递
骨桥蛋白启动子区域低甲基化与大隐静脉曲张血管平滑肌细胞的表型转化 被引量:2
5
作者 姜晗 论语 +3 位作者 唐佃俊 刘勋 辛世杰 张健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85-288,共4页
目的探讨骨桥蛋白(osteoponti,OPN)启动子区域异常甲基化与大隐静脉曲张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VSMC)表型转化的关系。方法通过免疫组织化学、Western blot、甲基化特异性PCR及透射电镜,检测抗平滑肌抗体(... 目的探讨骨桥蛋白(osteoponti,OPN)启动子区域异常甲基化与大隐静脉曲张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VSMC)表型转化的关系。方法通过免疫组织化学、Western blot、甲基化特异性PCR及透射电镜,检测抗平滑肌抗体(anti—smooth muscle antibaly,SMA)与OPN在大隐静脉曲张VSMC中表达和OPN的DNA启动子区域甲基化状态:观察静脉曲张新生内膜VSMC的超微结构改变。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静脉曲张组新生内膜VSMC中OPN高表达(曲张组:15.52±0.23,正常组:5.83±0.20,P〈0.01)、SMA呈弱表达(曲张组:37.2±0.8,正常组:53.6±1.5,P〈0.0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静脉曲张组新生内膜VSMC中OPN表达明显增高(曲张组:1.082±0.006.正常组:0.574±0.009,P〈0.01)。OPN的DNA启动子区域呈低甲基化状态:静脉曲张组新生内膜VSMC粗面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等细胞器增多。结论静脉曲张VSMC中OPN基因启动子区域的低甲基化可能是诱导OPN高表达的关键因素,提示OPN异常的甲基化状态可能参与了VSMC的表型转换最终导致新生内膜肥厚参与了静脉曲张的发生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曲张 骨桥蛋白质 肌细胞 平滑肌 DNA甲基化 表型转换
原文传递
3D打印技术联合PBL在主动脉扩张性疾病教学中的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唐佃俊 李凡东 +6 位作者 郭亚南 吴鹏 杨燕菲 孙强 苗祥岭 周涛 吴梦涛 《中华全科医学》 2021年第2期305-307,共3页
目的研究3D打印技术联合PBL教学模式在临床本科生、住院医师主动脉扩张性疾病教学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2月于山东大学第二医院血管外科中心学习的64名本科生、42名住院医师为研究对象,采用抽签方式,按照奇偶数各随机分... 目的研究3D打印技术联合PBL教学模式在临床本科生、住院医师主动脉扩张性疾病教学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2月于山东大学第二医院血管外科中心学习的64名本科生、42名住院医师为研究对象,采用抽签方式,按照奇偶数各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对照组(本科生32人,住院医师21人)采用传统理论授课及临床见习教学模式;观察组(本科生32人,住院医师21人)在传统教学基础上增加3D打印模型联合PBL教学模式。教学结束后,对照组及观察组均进行理论及实践操作考核,以评估2种教学方法的效果。结果在本科生教学中,主动脉解剖及基础理论、腹主动脉瘤分型及特征、实践操作等(股部血管定位穿刺)方面,观察组教学成果同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住院医师教学中,主动脉解剖及基础理论方面,对照组与观察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腔内治疗参数测量、操作要点考核、复杂腹主动脉瘤分型及特征方面,观察组成绩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3D打印技术联合PBL教学模式应用于主动脉扩张性疾病教学,在本科生教学中,学生可以更好的掌握主动脉扩张性疾病基础理论及血管穿刺操作要点知识;在住院医师教学中,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此类疾病腔内治疗过程及关键操作,加深学生对此类疾病的理解,提高主动脉扩张性疾病教学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打印 PBL教学 主动脉扩张性疾病 临床本科生 规培住院医师
原文传递
85例复发性下肢静脉曲张影像学检查相关分析 被引量:5
7
作者 吴梦涛 郭亚南 +3 位作者 唐佃俊 王素珍 周涛 李凡东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47-51,共5页
目的探讨与复发性下肢静脉曲张有关联的危险因素。方法基于血流动力学回顾性分析山东大学第二医院2013年6月至2018年6月收治复发性下肢静脉曲张患者85例(85条肢体)的临床资料。根据彩色多普勒超声和CT影像学检查结果,分析病例的复发原... 目的探讨与复发性下肢静脉曲张有关联的危险因素。方法基于血流动力学回顾性分析山东大学第二医院2013年6月至2018年6月收治复发性下肢静脉曲张患者85例(85条肢体)的临床资料。根据彩色多普勒超声和CT影像学检查结果,分析病例的复发原因。以临床表现-病因学-解剖-病理生理静脉分类系统(clinical, etiological, anatomical, pathophysiological classification, CEAP)的临床分级作为应变量,应用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应变量与复发原因的相互关系,探讨下肢静脉曲张术后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85例患者中大隐静脉主干与属支的残留或再通者占37.6%,静脉管腔狭窄或阻塞者占30.6%,穿通静脉功能不全者占23.5%,小隐静脉功能不全者占8.2%。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穿通静脉功能不全(OR=10.465,95%CI:2.980~36.782,P<0.001)、深静脉系统狭窄(OR=9.554,95%CI:2.933~31.094,P<0.001)、复发时间(OR=1.684,95%CI:1.335~2.123,P<0.001)以及年龄(OR=0.930,95%CI:0.877~0.985,P=0.014)对复发性下肢静脉曲张的CEAP临床分级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性别(OR=1.068,95%CI:0.439~2.596,P=0.885)和大隐静脉主干残留(OR=0.758,95%CI:0.239~2.406,P=0.638)对复发性下肢静脉曲张的CEAP临床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穿通静脉功能不全、深静脉系统狭窄和复发时间是复发性下肢静脉曲张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因素是复发性下肢静脉曲张的保护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曲张 复发 血流动力学 危险因素 穿通静脉
原文传递
CT静脉造影在诊治复发性下肢静脉曲张的应用 被引量:4
8
作者 吴梦涛 吴鹏 +3 位作者 杨燕菲 唐佃俊 苗祥岭 李凡东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21-26,共6页
目的探讨CT静脉造影(CTV)在复发性下肢静脉曲张的应用。方法分析山东大学第二医院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复发性下肢静脉曲张患者91例(91条肢体)临床资料,采集患者下肢CTV数据,进行三维重建;根据横断面影像和三维模型分析复发原因,... 目的探讨CT静脉造影(CTV)在复发性下肢静脉曲张的应用。方法分析山东大学第二医院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复发性下肢静脉曲张患者91例(91条肢体)临床资料,采集患者下肢CTV数据,进行三维重建;根据横断面影像和三维模型分析复发原因,并进行可视化手术预演,准确定位引起复发的罪犯血管。结合彩色多普勒超声,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根据术后疗效和随访结果,评价CTV技术在诊治复发性下肢静脉曲张的应用价值。结果 91例患者下肢CTV横断面影像和三维模型可明确复发原因,罪犯血管和毗邻组织清晰显示。依据患者不同病因行个体化手术治疗,术后下肢曲张静脉消失,溃疡愈合时间21(13.5~31.0)d;随访5~60个月,平均18(11~27)个月,无静脉曲张和溃疡复发。通过CTV测量髂静脉直径和瓣膜数量显著小于彩色多普勒超声(P<0.001),穿通静脉数量显著高于彩超(P<0.001)。结论 CTV技术有助于清晰判断下肢静脉曲张术后复发原因,准确定位引起复发的罪犯血管,提供术中路图信息,具有彩色多普勒超声无法替代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静脉造影 静脉曲张 复发 血流动力学 彩色多普勒超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