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消解与重构
1
作者 唐君红 罗乐 《社会科学家》 CSSCI 2007年第S1期167-168,共2页
科技的发达带来了物质的高度丰富,信息时代的来临使世界一体化,后现代社会的到来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在对既有价值观消解的同时重新建构着一种新的价值观,本文通过论述后现代社会特征来阐释传媒在价值的解体和重构中... 科技的发达带来了物质的高度丰富,信息时代的来临使世界一体化,后现代社会的到来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在对既有价值观消解的同时重新建构着一种新的价值观,本文通过论述后现代社会特征来阐释传媒在价值的解体和重构中所起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媒 价值 消解 重构
下载PDF
数字艺术背景下电影假定性美学的发展与变迁
2
作者 唐君红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4期6-8,共3页
电影技术的进步促进电影美学的转向,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1]假定性虽然是由其他艺术领域拈来的美学理论,但进入电影美学理论体系以来却迅速生根发芽,并逐渐渗透到电影艺术的各个角落。究其原因,假定性是一切艺术的共同特征和本质,因此... 电影技术的进步促进电影美学的转向,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1]假定性虽然是由其他艺术领域拈来的美学理论,但进入电影美学理论体系以来却迅速生根发芽,并逐渐渗透到电影艺术的各个角落。究其原因,假定性是一切艺术的共同特征和本质,因此在电影美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电影观众对电影艺术假定性有充分的认可,在观影过程中才能够积极融入影片的假定想象空间,进而实现电影艺术的审美目的。当然,电影艺术不仅具有假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定性 美学理论 艺术背景 影像本体论 艺术真实 中才 世界末日 虚拟影像 《金刚》 现代影像
下载PDF
品禅宗美学,赏茶禅文化之怡乐——以清朝诗人袁枚为例
3
作者 唐君红 《福建茶叶》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363-364,共2页
中国人喜茶爱茶,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茶文化,历史上许多文人骚客对此吟诗作赋,于茶香之中品味人生,养成了独具特色的人生美学思想。茶与禅宗结缘,一碗茶汤蕴含了芸芸众生三千世界,一芽一叶的形而下平添了形而上的哲学意味。禅宗的美学... 中国人喜茶爱茶,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茶文化,历史上许多文人骚客对此吟诗作赋,于茶香之中品味人生,养成了独具特色的人生美学思想。茶与禅宗结缘,一碗茶汤蕴含了芸芸众生三千世界,一芽一叶的形而下平添了形而上的哲学意味。禅宗的美学思想又深深影响着茶文化。禅宗美学思想推崇世俗中修禅,俗世享乐中参禅悟道。清代著名文学家诗人袁枚深受禅宗美学思想影响,虽然终其一生不喜佛禅但也不佞佛,并对后人加诸于佛本身的虚妄之词予以斥责。但袁枚正是在对禅宗美学的领悟过程,形成了独有的人生美学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袁枚 美学
下载PDF
论中国美学的方法问题
4
作者 唐君红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3年第21期94-94,共1页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与增强,我国文化事业也发展得越来越繁荣。其中,最明显的一个表现就是我国也引进和发展了美学,形成了中国美学。本文正是着重阐述与讨论中国美学的方法问题,希望通过这一研究分析活动,能够有助...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与增强,我国文化事业也发展得越来越繁荣。其中,最明显的一个表现就是我国也引进和发展了美学,形成了中国美学。本文正是着重阐述与讨论中国美学的方法问题,希望通过这一研究分析活动,能够有助于中国美学的发展水平更上一层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美学 方法问题 研究分析
下载PDF
社会转型期大学教育嬗变与美学现实诉求
5
作者 唐君红 《消费导刊》 2007年第7期215-215,169,共2页
回顾了传统教育与美学之间关系后,阐明目前大学教育过程中存在的美学缺失,并立足现实提出了美学的现实诉求。
关键词 大学教育 美学 诉求
下载PDF
“性灵说”之“贵情”美学精神及其学理溯源 被引量:1
6
作者 李天道 唐君红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4期99-105,共7页
"性灵说"是清代诗文家袁枚提出的论诗主张。他提倡"性灵说",认为"自三百篇至今日,凡诗之传者,都是性灵,不关堆垛",主张诗文审美创作应该抒写性灵,要写出诗人的个性,表现其个人生活遭际中的真情实感,并由... "性灵说"是清代诗文家袁枚提出的论诗主张。他提倡"性灵说",认为"自三百篇至今日,凡诗之传者,都是性灵,不关堆垛",主张诗文审美创作应该抒写性灵,要写出诗人的个性,表现其个人生活遭际中的真情实感,并由此致使其"性灵说"突出地呈现出一种"贵情"美学精神。这种"贵情"美学精神,在中国美学史上具有极为深厚的学理渊源,可以追溯到陆机的"缘情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灵说 “贵情”美学精神 抒发性情 缘情说
下载PDF
“性灵说”之“重生”美学精神
7
作者 李天道 唐君红 《成都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第6期1-6,共6页
袁枚"性灵说"的实质体现出一种"重生"、"乐生"的美学精神。"重生"之"生",意指生命、生存。同时,"生"就是"性"。所谓"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最大的&qu... 袁枚"性灵说"的实质体现出一种"重生"、"乐生"的美学精神。"重生"之"生",意指生命、生存。同时,"生"就是"性"。所谓"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最大的"德",就是孕育出生命,并且承载、维持着生命的延续。"大德",最大最美的善行,就是"生"。由此可见,中国美学"重生"。而袁枚的"性灵说"要求诗歌审美创作"发抒性灵",追求一种真实、贴切的生命体验而,"性灵"的实质就是"生"之趣、"生"之味与"生"之灵性,而"发抒性灵",就是"生"之趣、"生"之味与"生"之灵性的一种诗意呈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袁枚“性灵说” 生命 生存 “生”之灵性 “重生”美学精神
下载PDF
《子不语》的美学思想
8
作者 李天道 唐君红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1期14-19,共6页
《子不语》是清朝著名的笔记体小说,也是袁枚的重要代表作,集中体现了袁枚的小说美学思想。本文侧重从三个方面重点讨论袁枚的小说美学思想:一、社会现实生活是小说的源泉,小说是现实生活的反映;二、真实地再现当时的人情世态;三、《子... 《子不语》是清朝著名的笔记体小说,也是袁枚的重要代表作,集中体现了袁枚的小说美学思想。本文侧重从三个方面重点讨论袁枚的小说美学思想:一、社会现实生活是小说的源泉,小说是现实生活的反映;二、真实地再现当时的人情世态;三、《子不语》体现了作者鲜明的情感。这三点中讨论得最详细的是第三点体现了作者鲜明的情感。《子不语》涉及的情感有很多类,其中选择了最有代表性的三类进行阐释,分别是男欢女爱的自然之情;对黑暗现实的愤懑之情;对封建礼教吃人本质的讽刺之情。通过这几个方面重点阐释了《子不语》的小说美学思想,通过其小说美学思想更深刻地了解袁枚在清朝文学史上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不语》 小说美学 情感
下载PDF
中国文艺美学之“艺道合一”说
9
作者 李天道 唐君红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6期61-69,共9页
作为宇宙间万物自然的生命原初域,“道”乃是万有大千生命之源,是生命内在活力之所在,也是生成与构成“美”的基元之域。由此出发,中国古代文艺美学推崇创作活动中“触目‘道’存”“与‘道’合一”。文艺审美境域营构讲究“艺道合一”... 作为宇宙间万物自然的生命原初域,“道”乃是万有大千生命之源,是生命内在活力之所在,也是生成与构成“美”的基元之域。由此出发,中国古代文艺美学推崇创作活动中“触目‘道’存”“与‘道’合一”。文艺审美境域营构讲究“艺道合一”,追求“意在言外”,崇尚“油然而然”“自然天成”,推崇心物交融、人与万物一体;主张文艺创作活动中将人的性情、志趣赋予万有大千,强调文艺创作者个人的修养、性情,注重心性与景象融合、“艺”“道”合一,“道以艺显”“艺以道真”。认为创作活动之妙,在于或寄情感,或吐心声;或象征,或比兴,或言志,或寓意,物我合一,意象一如,情景相交,心物融合,“道以艺卓”“道艺互通”“艺道相融”“艺道一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道合一 道以艺显 艺以道彰 艺道一如
下载PDF
中国“天人合一”的美学观对西方美学困境的启示
10
作者 唐君红 《环球市场信息导报(理论)》 2013年第10期110-110,共1页
在中国文化的基本精髓中,“天人合一”是主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中国美学观中重要的内容。在美学的探索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则是一项重要的问题,而西方的美学中对以人类为中心的思想过于根深蒂固,提倡人类征服自然,使人与自然之间... 在中国文化的基本精髓中,“天人合一”是主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中国美学观中重要的内容。在美学的探索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则是一项重要的问题,而西方的美学中对以人类为中心的思想过于根深蒂固,提倡人类征服自然,使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日益的对立,造成了美学陷入困境的现象。中国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科学性的阐述,从古便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始终放在重要的位置,得到了中西美学家们的认可,使西方美学获得了新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人合一”思想 西方美学 中国文化 美学观 人与自然的关系 困境 和谐发展 科学性
下载PDF
探究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
11
作者 唐君红 《进展》 2019年第13期163-163,共1页
选择合适的阅读教学方法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语文教师要会选教法,能让学生在引导下尽可能用最少的时间,捕捉到最多的信息。本文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探究
下载PDF
宋词中的道教美学思想
12
作者 唐君红 《中国宗教》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64-65,共2页
一在宋代,道教被历代帝王所尊崇,在宋朝社会上层出现了“崇道”现象。早在北宋时就产生了“宫观官”制度,由朝廷的文官充任宫观官,并且参与道教事务;甚至在科举考试中,道教经典也成为考试命题的来源之一。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宋代文... 一在宋代,道教被历代帝王所尊崇,在宋朝社会上层出现了“崇道”现象。早在北宋时就产生了“宫观官”制度,由朝廷的文官充任宫观官,并且参与道教事务;甚至在科举考试中,道教经典也成为考试命题的来源之一。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宋代文人必然与道教文化发生广泛关涉,道教对宋代文人的生活影响颇深。道教经典被文人们熟悉和接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教文化 宫观官 美学思想 武当山道教 黄庭经 历代帝王 宋代文人 科举考试 宋代词人 玉龟山
原文传递
中国美学之本真生存意识及其自由精神 被引量:3
13
作者 李天道 唐君红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7年第5期72-77,共6页
中国美学认为,"人"应该回复原初纯真心性,以保持自然本真的生存态。超越人的世俗欲念与是非观念,澄明"人"的本心本性,以本真自然之性与"物"性冥合,"以物观物",从而达成本真自然的生存域。体现... 中国美学认为,"人"应该回复原初纯真心性,以保持自然本真的生存态。超越人的世俗欲念与是非观念,澄明"人"的本心本性,以本真自然之性与"物"性冥合,"以物观物",从而达成本真自然的生存域。体现在审美活动中,就是以"虚静"之心观物,得"物"之自然本性,以达到"朝彻"、"至诚"的境域。在中国美学看来,"人"与天地并立为三,天人相通,能尽"人"之心,"便与天同"。这样,遂使中国美学所主张的本真生存活动呈现出一种顺应自然的自由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美学 本真生存意识 自由精神
下载PDF
袁枚“性灵说”之“尚情”美学精神及其生成轨迹
14
作者 李天道 唐君红 《中外文论》 2018年第1期132-146,共15页
袁枚的"性灵说"要求诗歌审美创作必须"发抒性灵"。他所谓的"性灵",与"性情"密切相关,"发抒性灵"也就是"抒发性情"。由此,遂使其"性灵说"突出地呈现出一种"... 袁枚的"性灵说"要求诗歌审美创作必须"发抒性灵"。他所谓的"性灵",与"性情"密切相关,"发抒性灵"也就是"抒发性情"。由此,遂使其"性灵说"突出地呈现出一种"重情"美学精神。遵循这一"重情"美学精神,则"性情"乃是诗歌审美创作的审美内核,为其审美诉求之所在,诗歌审美创作必须"抒发情性",同时,这种"性情"必须为诗人个人所有,为其所"自得","性情"的抒写必须呈现得自然天然,才能纯真动人。袁枚"性灵说"这种"尚情"美学精神的生成,在中国美学"情性"论史上,具有一种值得关注的演进轨迹。经历了从"言志"到"缘情",由"情生于性",以"性"为本与"性""情"皆生发自"理",到因"情"明"性","情"乃"性"之呈现的以"情"为本的生成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袁枚“性灵说” “重情”美学精神 生成轨迹
原文传递
“敬天”“畏天”审美意识与自然崇拜
15
作者 唐君红 《中国美学》 2020年第2期-,共13页
中国古代生态美学"敬天""畏天"观念生成于远古之人对自然万物的崇拜意识,形成于原初的"天人合一""神人合一"审美意识。对自然万物的崇拜与敬畏心理是"敬天""畏天"观生成... 中国古代生态美学"敬天""畏天"观念生成于远古之人对自然万物的崇拜意识,形成于原初的"天人合一""神人合一"审美意识。对自然万物的崇拜与敬畏心理是"敬天""畏天"观生成的心理机制。对"人"之外的自然万物的崇拜,必须无条件信仰一个超越的自然之"神"与"天"的存在。有了一个超越的自然之"神"与"天","人"都是其仆人,自然就少了争端。由此,对"人"之外的自然万物的崇拜敬畏增强了遵守"敬天""畏天"观的自律性。中国古代生态美学"敬天""畏天"观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具有一种引导性,必须依赖这种具有绝对律令的敬畏心态。缺乏人格审美化自律,缺乏对"人"之外的自然万物的崇拜敬畏,就会破坏"天人"之间的亲和关系,所以,对"人"之外的自然万物的崇拜敬畏在维护"天人"之间的亲和关系中具有其特殊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敬天” “畏天” “天人合一” “神人合一”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