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慢性病共病、相位角与老年人肌少症相关的肌肉质量减少的关系研究
1
作者 王俊琳 郝明秀 +3 位作者 唐吟菡 吴芸芸 金玉华 胡耀敏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6-203,共8页
目的·探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慢性病)共病、相位角与老年人肌少症相关的肌肉质量减少的相关性,以及慢性病共病、相位角对老年人肌肉质量减少的预测价值。方法·对2018年8月1日—2019年7月31日入住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 目的·探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慢性病)共病、相位角与老年人肌少症相关的肌肉质量减少的相关性,以及慢性病共病、相位角对老年人肌肉质量减少的预测价值。方法·对2018年8月1日—2019年7月31日入住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老年科,年龄≥60岁的患者进行回顾性筛查。收集患者基本情况(性别、年龄、用药数、共病数、有无骨质疏松症、有无吸烟史等),以及实验室检查指标(血红蛋白、白蛋白、血肌酐、血尿酸、铁蛋白、维生素D、三酰甘油、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等)结果。计算年龄调整后查尔森合并症指数(age-adjusted Charlson comorbidity index,aCCI)。采用InBody S10生物电阻抗身体成分检测仪进行人体成分测试,记录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骨骼肌质量指数(skeletal muscle mass index,SMI)、相位角(phase angle,PhA)。部分患者接受握力测量。肌肉质量减少采用2019年亚洲肌肉减少症工作组(Asian Working Group for Sarcopenia,AWGS)推荐的SMI值(男性≤7.0 kg/m^(2)、女性≤5.7 kg/m^(2))进行诊断。根据测定的SMI值将患者分为肌肉质量正常组与肌肉质量减少组。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分析老年患者发生肌少症相关的肌肉质量减少的危险因素。并进一步运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评估相关因素预测肌肉质量减少的价值。结果·共入组慢性病共病患者359例,其中男性226例,女性133例;肌肉质量正常组241例,肌肉质量减少组118例,老年人肌少症相关的肌肉质量减少发生率为32.9%。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年龄(OR=1.036,95%CI 1.013~1.060)、共病数(OR=1.117,95%CI1.025~1.217)、aCCI(OR=1.123,95%CI 1.031~1.222)、高密度脂蛋白(OR=3.688,95%CI 2.065~6.622)与老年人肌肉质量减少的风险呈正相关,BMI(OR=0.514,95%CI 0.443~0.597)、PhA(OR=0.195,95%CI 0.126~0.303)、血红蛋白(OR=0.984,95%CI 0.972~0.996)、三酰甘油(OR=0.606,95%CI 0.424~0.866)与老年人肌肉质量减少的风险呈负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提示PhA(OR=0.338,95%CI 0.119~0.959)、BMI(OR=0.634,95%CI 0.476~0.844)与老年人肌肉质量减少的风险呈负相关。BMI、PhA预测老年人肌少症相关的肌肉质量减少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93(95%CI 0.855~0.931)和0.786(95%CI 0.736~0.837),敏感度分别为0.724和0.676,特异度分别为0.916和0.762;BMI联合PhA预测老年人肌肉质量减少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17(95%CI 0.883~0.951),敏感度为0.867,特异度为0.860。结论·aCCI与老年人肌少症相关的肌肉质量减少具有相关性。随着BMI、PhA的下降,老年人肌肉质量减少的风险升高。BMI联合PhA具有较高的老年人肌少症相关的肌肉质量减少的预测价值。未发现慢性病共病对其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肉质量 肌少症 慢性病共病 年龄调整后查尔森合并症指数 相位角 老年人
下载PDF
住院患者慢性病共病现状调查及流行病学分析
2
作者 郝明秀 陈鸿伟 +4 位作者 王俊琳 唐吟菡 吴芸芸 金玉华 胡耀敏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62-468,共7页
目的·分析慢性病共病的现状及分布特征,为进一步加强共病患者对疾病自我管理,实施全程、全方位的共病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20年12月—2023年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老年科2045例住院患者,收集患者一般生... 目的·分析慢性病共病的现状及分布特征,为进一步加强共病患者对疾病自我管理,实施全程、全方位的共病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20年12月—2023年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老年科2045例住院患者,收集患者一般生命体征、实验室检查指标及患病情况等资料,分析慢性病及共病的流行病学患病分布特征。结果·调查人群慢性病发生率为99.6%,共病患者占94.2%。患病率排名前5位的慢性病依次为高血压(43.68%)、糖尿病(24.81%)、恶性肿瘤(21.48%)、高脂血症(18.38%)和冠心病(11.99%)。其中男性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病、脑卒中、慢性肾脏病检出率均明显高于女性(P<0.05)。共病患者中,合并5种慢性病的患者比例最高(11.99%),其次为合并7种慢性病(10.26%)、6种慢性病(10.04%)。在不同年龄段患者中,50~59岁的患者共病发生率最高(27.78%)。合并2种慢性病的人群中,50~59岁的患者比例高达40.82%。男性患者发生共病的比例(95.37%)高于女性(93.7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5);合并2种和5种慢性病的男性患者比例分别为70.41%和60.63%,均显著高于女性患者(29.59%和39.37%)。其中冠心病与糖尿病、高血压与冠心病、高血压与糖尿病的发病具有相关性(r=0.24,r=0.27,r=0.35,均P<0.05)。结论·中老年人群慢性病及共病患病率较高,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共病数量明显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老龄化 共病 慢性病 流行病学
下载PDF
食物敏感与肠易激综合征研究进展 被引量:7
3
作者 唐吟菡 许树长 吴萍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389-393,共5页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为特征的功能性胃肠病,其症状反复,严重地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研究发现,食物可引发或加重IBS患者的症状,其实质即食物过敏和食物不耐受,但具体的发...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为特征的功能性胃肠病,其症状反复,严重地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研究发现,食物可引发或加重IBS患者的症状,其实质即食物过敏和食物不耐受,但具体的发病机制尚未得到肯定,目前包括细菌"代谢‘毒物’假说"、"免疫或炎症反应假说"、"物理或化学刺激假说"等.因此食物因素在IBS发病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成为当前研究IBS病因的热点之一,本文将对食物敏感及食物引发IBS的可能机制、检测方法及干预措施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易激综合征 食物敏感 食物不耐受 食物特异性IGG
下载PDF
食物不耐受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肠黏膜肥大细胞与5-HT的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9
4
作者 唐吟菡 吴萍 许树长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4年第3期25-29,36,共6页
目的观察食物不耐受在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中的发生情况,分析其不同肠段黏膜肥大细胞及5-HT的变化,探讨食物不耐受在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初筛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并对其进行食物特异性IgG检测及结肠镜检查,... 目的观察食物不耐受在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中的发生情况,分析其不同肠段黏膜肥大细胞及5-HT的变化,探讨食物不耐受在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初筛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并对其进行食物特异性IgG检测及结肠镜检查,分别在回肠末端、回盲部、乙状结肠、直肠处钳取黏膜活检,进行5-HT定量及肥大细胞计数。结果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食物不耐受阳性率为56%。根据其食物特异性IgG检测结果将受试者分为阳性组及阴性组。阳性组受试者回肠末端、回盲部、乙状结肠及直肠部位的5-HT浓度均值与阴性组同部位相比,无显著性差异。两组受试者肠黏膜5-HT的浓度均在回肠末端最高。阳性组回肠末端黏膜的肥大细胞数量明显多于阴性组(P<0.01)。阳性组回肠末端黏膜的肥大细胞数显著多于回盲部、乙状结肠及直肠等部位(P<0.01)。阴性组回肠末端黏膜肥大细胞计数与乙状结肠及直肠相比,有明显增多(P<0.05)。阳性组患者回盲部黏膜肥大细胞数量与5-HT浓度呈显著相关性。结论腹泻型IBS合并食物不耐受者肠黏膜肥大细胞数增加,且以回肠末端肥大细胞数增加更为明显。并发现该类患者肠黏膜肥大细胞数增加与5-HT浓度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物不耐受 肠易激综合征 食物特异性IGG 5-羟色胺 肥大细胞
下载PDF
精神应激致内脏高敏感大鼠的心理行为学变化 被引量:4
5
作者 易丽莎 陈莹 +5 位作者 孙会会 戈超 姜元喜 唐吟菡 孟庆伟 许树长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5期1-6,共6页
目的观察应用精神应激方法复制内脏高敏感动物模型过程中大鼠的心理行为学变化。方法采用持续避水应激刺激方法复制内脏高敏感动物模型,通过分析结直肠扩张(colorectal distention,CRD)诱发的腹壁收缩反射(AWR)及肌电活动改变对模型进... 目的观察应用精神应激方法复制内脏高敏感动物模型过程中大鼠的心理行为学变化。方法采用持续避水应激刺激方法复制内脏高敏感动物模型,通过分析结直肠扩张(colorectal distention,CRD)诱发的腹壁收缩反射(AWR)及肌电活动改变对模型进行鉴定,在制模过程中持续观察大鼠体质量、肠道运动(排便颗粒)改变并采用旷场实验观察大鼠的心理行为学变化。结果①应激组的大鼠60 mmHg CRD压力刺激下的AWR评分及VMR与假性应激组和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②随着应激天数的增加,应激组的大鼠的体质量逐渐下降,应激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应激天数的增加,排粪粒数逐渐下降,但应激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72);③应激刺激后大鼠的站立次数及跨越分格线数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避水应激刺激可成功复制内脏高敏感动物模型,显著抑制大鼠体质量增加,改变其肠道动力,降低大鼠兴奋性,诱发其抑郁样行为,为其潜在机制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实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应激 内脏高敏感 心理行为
下载PDF
高清内镜结合电子染色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
6
作者 孟庆伟 许树长 唐吟菡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4年第2期89-93,共5页
目的探讨高清内镜结合电子染色(i-scan)在萎缩性胃炎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将343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应用普通内镜检查、高清内镜普通白光模式、高清内镜i-scan模式检查,根据肉眼所见管腔黏膜的变化,判断是否有胃黏膜萎缩,取黏膜做病理... 目的探讨高清内镜结合电子染色(i-scan)在萎缩性胃炎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将343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应用普通内镜检查、高清内镜普通白光模式、高清内镜i-scan模式检查,根据肉眼所见管腔黏膜的变化,判断是否有胃黏膜萎缩,取黏膜做病理检查,比较病理组织学结果。结果普通内镜检查100例,诊断萎缩性胃炎54例,诊断率为54%;高清内镜普通白光模式检查114例,诊断萎缩性胃炎83例,诊断率为72.8%;高清内镜i-scan模式检查129例,诊断萎缩性胃炎110例,诊断率为85.27%。与病理组织学结果比较,普通内镜、高清内镜普通白光模式、高清内镜i-scan模式诊断萎缩性胃炎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0.37%和76.09%;74.70%和80.65%;78.18%和84.21%。结论高清内镜iscan模式与普通内镜、高清内镜白光模式相比更容易发现胃黏膜萎缩的病变位置,有助于萎缩性胃炎的检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清内镜 电子染色 萎缩性胃炎
下载PDF
高脂饮食与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吴萍 孙会会 +3 位作者 陈胜芳 唐吟菡 顾静岚 许树长 《中华消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21-122,共2页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refluxdisease,GERD)临床表现多样,包括食管症状和食管外症状。食管外症状包括肺部症状和耳鼻咽喉症状,其中约50%的GERD患者可能仅表现为食管外症状。近年来,GERD对呼吸系统的影响受到了极大关...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refluxdisease,GERD)临床表现多样,包括食管症状和食管外症状。食管外症状包括肺部症状和耳鼻咽喉症状,其中约50%的GERD患者可能仅表现为食管外症状。近年来,GERD对呼吸系统的影响受到了极大关注,由GERD导致的慢性咳嗽即为胃食管反流性咳嗽(gastro—esophagealrefluxcough,GER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食管反流性咳嗽 临床研究 高脂饮食 食管外症状 胃食管反流病 耳鼻咽喉症状 GERD 临床表现
原文传递
无症状反流性食管炎患者静息期脑区活性特征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孟庆伟 许树长 +4 位作者 赵小虎 孙会会 戴工华 王湘彬 唐吟菡 《中华消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669-674,共6页
目的 观察无症状反流性食管炎(RE)患者静息期全脑的活性特征,初步探讨默认网络在无症状RE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对15例无症状RE患者、15例有症状RE患者和15名健康志愿者(健康对照组)行无任务刺激静息态下脑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 目的 观察无症状反流性食管炎(RE)患者静息期全脑的活性特征,初步探讨默认网络在无症状RE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对15例无症状RE患者、15例有症状RE患者和15名健康志愿者(健康对照组)行无任务刺激静息态下脑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扫描,采用比率低频振荡振幅(fALFF)方法,比较和分析无症状RE患者、有症状RE患者和健康对照组fALFF增强和减弱区域特征.应用SPM 5软件进行数据预处理.单样本t检验分别观察各组静息态显著活性区域,双样本t检验观察比较无症状RE组与健康对照组及有症状RE组全脑活性区域特点.结果 健康对照组及无症状RE患者、有症状RE患者在静息期活性脑区基本相似,内脏感觉处理相关网络内仅小部分脑区活性发生改变.无症状RE患者静息期默认网络内活性脑区与健康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有症状RE患者相比,右侧中央沟盖、右侧颞上回、右侧脑岛、右侧颞横回、右侧中央后回、颞极和颞上回fALFF减低[峰值点坐标(X,Y,Z)为(50,-6,1 2),t=2.7874,P<0.01].结论 静息期默认网络活性特征的差异可能在无症状性RE患者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炎 消化性 磁共振成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