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孔淀粉的制备及其在医药应用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
作者 唐宜轩 韩丽 +3 位作者 张定堃 张芳 杨迎光 杨明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321-1324,共4页
多孔淀粉是由生淀粉形成的一种多孔状变性淀粉,具有优良的吸附性能,在食品、医药和其他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归纳了多孔淀粉在结构特点、制备方法、改性工艺以及作为药物载体的研究现状,以期推动多孔淀粉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促... 多孔淀粉是由生淀粉形成的一种多孔状变性淀粉,具有优良的吸附性能,在食品、医药和其他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归纳了多孔淀粉在结构特点、制备方法、改性工艺以及作为药物载体的研究现状,以期推动多孔淀粉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促进辅料工业的进步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淀粉 结构特点 制备方法 改性工艺 研究现状
下载PDF
黄心分散片的处方工艺研究
2
作者 张芳 韩丽 +3 位作者 张定堃 杨迎光 唐宜轩 秦春凤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14年第11期2422-2425,共4页
目的:研究黄心分散片的处方工艺。方法:采用单因素法,以崩解时间为评价指标,筛选黄心分散片的制备工艺,并测定其溶出度。结果:黄心分散片的处方组成为:黄芩苷50%,穿心莲内酯12.5%,MCC22.5%,L-HPC10%,微粉硅胶5%;崩解时间为(75±4)s... 目的:研究黄心分散片的处方工艺。方法:采用单因素法,以崩解时间为评价指标,筛选黄心分散片的制备工艺,并测定其溶出度。结果:黄心分散片的处方组成为:黄芩苷50%,穿心莲内酯12.5%,MCC22.5%,L-HPC10%,微粉硅胶5%;崩解时间为(75±4)s;黄心分散片中黄芩苷与穿心莲内酯的溶出速度与程度均高于黄心胶囊。结论:该黄心分散片处方合理,工艺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心分散片 制备工艺 单因素法
下载PDF
宁夏特色苦豆子生物碱提取及质量控制方法探讨 被引量:4
3
作者 张喻娟 韩丽 +3 位作者 唐宜轩 王鹏飞 王鑫 邹文铨 《亚太传统医药》 2015年第23期39-42,共4页
目的:综述宁夏苦豆子的化学成分、提取技术及质量控制等方面最新的研究成果。方法:查阅国内相关文献,对苦豆子生物碱类的提取技术和质量控制方法进行分析和归纳。结果与结论:阐述总结新型提取技术如超声、微波、酶法等在苦豆子生物碱提... 目的:综述宁夏苦豆子的化学成分、提取技术及质量控制等方面最新的研究成果。方法:查阅国内相关文献,对苦豆子生物碱类的提取技术和质量控制方法进行分析和归纳。结果与结论:阐述总结新型提取技术如超声、微波、酶法等在苦豆子生物碱提取上的应用和以气相色谱法、毛细管电泳法为主的质量控制方法;为宁夏苦豆子研究、药材质量评价、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方向和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豆子 宁夏 生物碱提取 质量控制
下载PDF
中药制剂含量均匀度的测定方法初探 被引量:16
4
作者 韩丽 张芳 +3 位作者 张定堃 唐宜轩 杨迎光 杨明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5期2125-2131,共7页
以中药制剂含量均匀度研究的必要性为切入点,归纳总结了可用于中药制剂含量均匀度的测定与评估方法,并对机器视觉技术与红外光谱指纹图谱进行了阐述,旨在提升中药制剂品质,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推动适合中药制剂含量均匀度评价体... 以中药制剂含量均匀度研究的必要性为切入点,归纳总结了可用于中药制剂含量均匀度的测定与评估方法,并对机器视觉技术与红外光谱指纹图谱进行了阐述,旨在提升中药制剂品质,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推动适合中药制剂含量均匀度评价体系的建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制剂 含量均匀度 红外指纹图谱 机器视觉技术 质量控制
原文传递
乳糖微粉研磨改性降低白芷提取物吸湿性的工艺筛选及机制探究 被引量:10
5
作者 张芳 韩丽 +4 位作者 张定堃 杨迎光 唐宜轩 伍振峰 杨明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6-9,共4页
目的:筛选乳糖微粉研磨改性降低白芷提取物吸湿性的工艺条件,分析乳糖微粉的抗吸湿机制。方法:以吸湿率为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考察乳糖种类、药辅比、研磨时间对乳糖微粉研磨改性以降低白芷提取物吸湿性的工艺条件,通过粒径分布、... 目的:筛选乳糖微粉研磨改性降低白芷提取物吸湿性的工艺条件,分析乳糖微粉的抗吸湿机制。方法:以吸湿率为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考察乳糖种类、药辅比、研磨时间对乳糖微粉研磨改性以降低白芷提取物吸湿性的工艺条件,通过粒径分布、微观结构等物理指标对改性物加以佐证。结果:乳糖微粉研磨改性最佳工艺条件为白芷提取物与乳糖超微粉(粉碎1 min)等比例研磨3 min。改性物的粒径d0.1,d0.5,d0.9分别为3.477,15.078,54.501μm,接触角(7.7±0.66)度,乳糖颗粒包覆在白芷提取物表面。结论:乳糖适度微粉化能明显降低白芷提取物的吸湿初速度与吸湿加速度的绝对值,能显著降低白芷提取物的吸湿性。抗吸湿作用可能与研磨改性使得乳糖粒子附于白芷提取物表面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芷提取物 乳糖微粉 研磨改性 吸湿性 接触角 粒径分布
原文传递
不同产地姜黄中挥发油及姜黄色素的含量分析 被引量:6
6
作者 唐宜轩 马旻新 +4 位作者 朱宁 曾谨 李青苗 杨安东 赵军宁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30-35,共6页
目的:明确姜黄有效成分在不同地区的含量差异,考察姜黄素、去甲氧基姜黄素、双去甲氧基姜黄素与挥发油之间含量的相关关系。方法:采集不同产地姜黄样品,结合HPLC-UV及2010年版《中国药典》中挥发油测定法分别分析姜黄中姜黄色素和挥发... 目的:明确姜黄有效成分在不同地区的含量差异,考察姜黄素、去甲氧基姜黄素、双去甲氧基姜黄素与挥发油之间含量的相关关系。方法:采集不同产地姜黄样品,结合HPLC-UV及2010年版《中国药典》中挥发油测定法分别分析姜黄中姜黄色素和挥发油的含量,采用SPSS 20.0软件的聚类分析及相关分析功能对测定的含量进行分析。结果:不同产地姜黄有效成分含量差异明显,姜黄色素质量分数最大值约4.9%,最小值仅约0.2%,相差约24.5倍;姜黄挥发油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差距达4.2倍。姜黄的传统道地产区含量优势明显,不同姜黄色素与挥发油之间均呈现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结论:海拔差异对姜黄中有效成分的含量变化有一定影响,姜黄的产区需要进行合理的规划以提高其品质并推进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姜黄 姜黄色素 挥发油 姜黄素 去甲氧基姜黄素 双去甲氧基姜黄素
原文传递
白芷饮片超微粉碎规律的初步探索 被引量:6
7
作者 杨迎光 张芳 +3 位作者 韩丽 张定堃 唐宜轩 杨明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4-26,共3页
目的:研究白芷饮片的超微粉碎规律。方法:制备白芷细粉及超微粉Ⅰ,Ⅱ,Ⅲ,Ⅳ,考察各粉末的粒径分布、润湿性、红外光谱、吸湿性。采用HPLC测定欧前胡素含量,流动相甲醇-水(70∶30),检测波长251 nm,评价不同白芷粉末的溶出度。结果:白芷... 目的:研究白芷饮片的超微粉碎规律。方法:制备白芷细粉及超微粉Ⅰ,Ⅱ,Ⅲ,Ⅳ,考察各粉末的粒径分布、润湿性、红外光谱、吸湿性。采用HPLC测定欧前胡素含量,流动相甲醇-水(70∶30),检测波长251 nm,评价不同白芷粉末的溶出度。结果:白芷细粉的粒径最大,超微粉Ⅳ粒径最小;细粉的润湿性最差,超微粉碎后吸湿性显著改善,超微粉Ⅳ的润湿性最好,接触角趋近零;5种粉末的红外光谱与吸湿性相似度极高;超微粉Ⅲ的溶出度较优。结论:与白芷细粉相比,4种超微粉的化学成分未发生改变,但粉体学性质存在差异,提示超微粉碎药材时应根据具体应用情况选择适宜粒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芷 超微粉碎 物理表征 溶出度 欧前胡素
原文传递
小金丸中制草乌单酯型生物碱类成分的含量测定 被引量:9
8
作者 任桂林 韩丽 +5 位作者 王小平 梅明 何婧 唐宜轩 张定堃 杨明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1期123-126,共4页
目的:通过比较不同厂家及批号小金丸中单酯型生物碱类成分的含量,为该制剂的临床用药安全提供参考.方法:建立小金丸中制草乌单酯型生物碱类成分(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乌头原碱和苯甲酰次乌头原碱)的HPLC含量测定方法,流动相乙腈... 目的:通过比较不同厂家及批号小金丸中单酯型生物碱类成分的含量,为该制剂的临床用药安全提供参考.方法:建立小金丸中制草乌单酯型生物碱类成分(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乌头原碱和苯甲酰次乌头原碱)的HPLC含量测定方法,流动相乙腈-20 mmol·L-1磷酸二氢钠(用三乙胺调节pH 6.5)(47∶53),检测波长235 nm.比较4个厂家生产的8批样品中3种生物碱类成分含量.结果:3种生物碱类成分线性范围均为4-60 mg·L-1,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8.42%,101.79%,102.13%.3种单酯型生物碱总质量分数最高达214.718 μg·g-1,最低值18.452 μg·g-1.结论:不同厂家和同一厂家不同批次样品中3种生物碱的含量存在较大差异,可能与原材料质量、制剂工艺及生产设备等因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草乌 苯甲酰新乌头原碱 苯甲酰乌头原碱 苯甲酰次乌头原碱 小金丸
原文传递
长循环纳米制剂的构建策略及其相关研究进展 被引量:2
9
作者 唐宜轩 李翀 《药学进展》 CAS 2018年第11期816-823,共8页
纳米载药系统承载着实现高效低毒治疗的良好期望,但其体内表现往往与体外研究结果差异显著,所载药物大多分布于富含巨噬细胞的肝、脾等脏器。这不仅限制了药效的提升,同时也给肝、脾等带来潜在的毒副作用。因此,延长体内循环时间,减少... 纳米载药系统承载着实现高效低毒治疗的良好期望,但其体内表现往往与体外研究结果差异显著,所载药物大多分布于富含巨噬细胞的肝、脾等脏器。这不仅限制了药效的提升,同时也给肝、脾等带来潜在的毒副作用。因此,延长体内循环时间,减少非靶部位聚集对于纳米制剂的临床转化具有重要意义。综述肝、脾等脏器对纳米制剂递药进程的影响以及近年来长循环系统的设计与构建策略研究进展,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制剂 长循环 网状内皮系统 巨噬细胞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