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霍夫曼作品中的机器人形象 被引量:1
1
作者 唐弦韵 《德语人文研究》 2017年第2期13-19,共7页
西方社会从文艺复兴开始,人类原有的对宇宙和自然的观念发生转变,在依然肯定上帝造物主地位的同时,人类开始思考和发掘自身的潜力和创造力。随着医学尤其是解剖学的发展,人对自我身体的构造有了越来越清晰的认识,而18世纪欧洲出现的大... 西方社会从文艺复兴开始,人类原有的对宇宙和自然的观念发生转变,在依然肯定上帝造物主地位的同时,人类开始思考和发掘自身的潜力和创造力。随着医学尤其是解剖学的发展,人对自我身体的构造有了越来越清晰的认识,而18世纪欧洲出现的大量以人为样本的机械机器人表明从技术上复制人身体的想法成为可能。在1800年前后的德语文学中,以E.T.A.霍夫曼为代表的作家对机器人主题的探讨,可看作是在科学和技术成为解释世界和人自身的主流思潮下,人面对自己的复制品时对自我身份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霍夫曼 机器人 人的自我理解
原文传递
观看与回忆——里尔克小说《马尔特手记》中的身份认同问题析论
2
作者 唐弦韵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39-146,160,共8页
本文尝试探讨奥地利作家里尔克的笔记体小说《马尔特手记》中主人公马尔特的身份认同问题。通过马尔特在大城市中的经历,分析其在大城市中身份认同危机的产生和表现,并通过追溯童年经历,探讨回忆与现实经历的相互建构关系。小说中主人... 本文尝试探讨奥地利作家里尔克的笔记体小说《马尔特手记》中主人公马尔特的身份认同问题。通过马尔特在大城市中的经历,分析其在大城市中身份认同危机的产生和表现,并通过追溯童年经历,探讨回忆与现实经历的相互建构关系。小说中主人公试图通过写作来抵抗恐惧的努力失败后,转而寻求抽象的爱的力量,也可以看作是1900年前后世纪之交人们经历语言危机时,作者对于用爱和信仰来重建精神家园的可能性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份认同 大城市 观看 回忆
原文传递
豪普特曼中篇小说《道口工提尔》中人与技术的关系研究
3
作者 唐弦韵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39-146,共8页
蒸汽机的发明使得火车和铁路技术对19世纪的欧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德国自然主义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格哈德·豪普特曼在1887年以铁路道口看守员与铁路间的关系为主题创作了中篇小说《道口工提尔》。铁路不仅在小说的结构上贯穿... 蒸汽机的发明使得火车和铁路技术对19世纪的欧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德国自然主义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格哈德·豪普特曼在1887年以铁路道口看守员与铁路间的关系为主题创作了中篇小说《道口工提尔》。铁路不仅在小说的结构上贯穿始终,它还牢牢地控制并影响着主人公提尔生活的所有层面,最后也如恶魔一般碾碎了提尔的生活。铁路系统改变了原有的人与自然、人与自身的关系。正如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在《追问技术》一文中所述,在技术时代,人和自然都被卷进现代技术的漩涡之中,技术规定着技术时代的人按照技术的方式去活动。小说主人公提尔的悲剧命运正是现代技术统治下人的主体性丧失的一个缩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哈德·豪普特曼 铁路 现代技术 《道口工提尔》
原文传递
被动的身体与城市空间体验——论卡夫卡小说《失踪的人》中身体与机器的关系
4
作者 唐弦韵 《德语人文研究》 2013年第2期18-22,共5页
奥地利作家弗兰茨·卡夫卡的第一部未完成的长篇小说《失踪的人》从描写主人公卡尔的个体命运出发,反映了20世纪初工业化大城市中异化的个体与机器以及城市与人的感知的关系,本文借助对文中主人公卡尔·罗斯曼的个体命运和以他... 奥地利作家弗兰茨·卡夫卡的第一部未完成的长篇小说《失踪的人》从描写主人公卡尔的个体命运出发,反映了20世纪初工业化大城市中异化的个体与机器以及城市与人的感知的关系,本文借助对文中主人公卡尔·罗斯曼的个体命运和以他的视角关注的其他人存在状态的分析,重点探讨了现代文明的理性进程带来的机械化运作体系中身体对机器的依附和个体的符号化、抽象化问题,以及交通工具对人的空间感知和整个感知系统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体 机器 城市 交通工具 空间感知
原文传递
机器
5
作者 唐弦韵 《德语人文研究》 2014年第2期67-72,共6页
机器除了作为技术发展的产物和实现技术统治目的的工具外,从历史人类学的角度考察,人将自己的身体或精神比作机器也有着长久的历史,本文正是尝试从这一角度出发,探究人在自我理解的过程中与机器间的相互关系。
关键词 机器 文化学 历史人类学 人的自我理解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