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深度卷积神经网络的红外过采样扫描图像点目标检测方法 被引量:19
1
作者 林两魁 王少游 唐忠兴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19-226,共8页
针对红外过采样扫描成像特点,提出一种基于深度卷积神经网络的红外点目标检测方法.首先,设计回归型深度卷积神经网络以抑制扫描图像杂波背景,该网络不含池化层,输出的背景抑制图像尺寸与输入图像一致;其次,对抑制后的图像进行门限检测,... 针对红外过采样扫描成像特点,提出一种基于深度卷积神经网络的红外点目标检测方法.首先,设计回归型深度卷积神经网络以抑制扫描图像杂波背景,该网络不含池化层,输出的背景抑制图像尺寸与输入图像一致;其次,对抑制后的图像进行门限检测,提取候选目标小区域原始数据;最后,将候选目标区域数据依次输入分类型深度卷积神经网络以进一步判别目标、剔除虚警.生成大量过采样训练数据有效训练两个深度网络.结果表明,在不同杂波背景下,该方法在目标信杂比增益、检测概率、虚警概率和运算时间等方面,均优于典型红外小目标检测方法,适用于红外过采样扫描系统的点目标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点目标检测 卷积神经网络 红外过采样扫描 深度学习
下载PDF
面向空间引力波探测的非接触式卫星平台无拖曳控制技术 被引量:1
2
作者 祝竺 赵艳彬 +5 位作者 尤超蓝 许域菲 徐毅 唐忠兴 谢进进 姚闯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S01期9-13,共5页
空间引力波探测任务中,为保证作为惯性基准的检验质量不受扰动,航天器需采用高精度无拖曳控制技术,让卫星平台实时跟踪检验质量块。同时星间激光测距对航天器的指向也提出了较高要求。为满足空间引力波探测的需求,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非... 空间引力波探测任务中,为保证作为惯性基准的检验质量不受扰动,航天器需采用高精度无拖曳控制技术,让卫星平台实时跟踪检验质量块。同时星间激光测距对航天器的指向也提出了较高要求。为满足空间引力波探测的需求,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非接触式卫星平台的无拖曳控制方法。该方法基于分舱式卫星平台设计,利用载荷舱与平台舱之间的磁浮机构替代传统无拖曳卫星中的微推进器来控制载荷舱,让载荷舱跟踪检验质量块,同时平台舱跟踪载荷舱,实现高精度的拖曳补偿和平台指向。仿真结果表明,非接触式卫星平台姿态指向精度为6×10^(-4o),姿态指向稳定度为2×10^(-4)(°)/s,无拖曳补偿后检验质量上的残余扰动加速度水平约为10^(-15)m/(s^(2)·Hz^(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接触式卫星 无拖曳控制 姿态指向精度 姿态指向稳定度
下载PDF
高精度非接触磁浮机构设计及其输出特性测试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唐忠兴 姚闯 +3 位作者 何闻 周丽平 赵洪波 赵艳彬 《上海航天(中英文)》 CSCD 2020年第1期135-141,149,共8页
为验证“双超”卫星地面试验系统与地面验证方案的合理性、可行性,针对“双超”卫星平台的核心部件非接触磁浮机构,提出了一种非接触磁浮机构磁钢匀强磁场、激励线圈拓扑结构及高精度程控精密功率放大器的多参数综合优化设计与测试方法... 为验证“双超”卫星地面试验系统与地面验证方案的合理性、可行性,针对“双超”卫星平台的核心部件非接触磁浮机构,提出了一种非接触磁浮机构磁钢匀强磁场、激励线圈拓扑结构及高精度程控精密功率放大器的多参数综合优化设计与测试方法。首先,通过选择适宜的磁钢材料和设计磁钢结构尺寸参数实现非接触磁浮机构磁钢磁场的均匀性;其次,通过激励线圈参数优化可降低输出力的波动;再次,通过驱动电路的优化设计可提升程控精密功率放大器的输出电流精度;最后,通过非接触磁浮机构的输出特性测试,验证了设计方法的有效性。该方法将“双超”平台的需求分解成磁浮机构各部分的设计指标,简化明确了设计思路,方案通过验证为下一步“双超”平台原理样机的设计及未来“双超”平台的工程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接触磁浮机构 匀强磁场 激励线圈 驱动电路 输出特性测试
下载PDF
基于有向无圈图的敏捷卫星姿态机动策略 被引量:3
4
作者 唐忠兴 韩潮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44-650,共7页
针对敏捷卫星一次过境时间内的同轨拼幅观测和同轨多点连续观测模式的姿态机动策略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时间序有向无圈图的敏捷卫星姿态机动策略算法.该算法首先将区域目标和点目标转化为若干条带目标,然后通过将各个条带的观测时间窗口... 针对敏捷卫星一次过境时间内的同轨拼幅观测和同轨多点连续观测模式的姿态机动策略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时间序有向无圈图的敏捷卫星姿态机动策略算法.该算法首先将区域目标和点目标转化为若干条带目标,然后通过将各个条带的观测时间窗口离散成一系列带有条带信息的时刻点,构造时间序有向无圈图,将敏捷卫星对地观测姿态机动策略问题转换为图论的寻找最优路径问题.仿真算例表明,该算法能够有效解决敏捷卫星同轨拼幅观测和多点连续观测的姿态机动策略问题,获得最大化观测覆盖收益同时机动时间消耗最小的姿态机动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间序 有向无圈图 敏捷卫星 同轨拼幅观测 多点连续观测 姿态机动策略
下载PDF
PP/共聚PP/POE汽车保险杠专用料的研制 被引量:13
5
作者 唐忠兴 苏新 《工程塑料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12-14,共3页
研制了PP/共聚PP/聚烯烃弹性体(POE)汽车保险杠专用料,介绍了POE的结构特点,探讨了POE及共聚PP含量对PP力学等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POE对PP的增韧优于(乙烯/丙烯/二烯)共聚物(EPDM),共聚PP在PP/共聚PP/POE体系中也起到增韧作用,该共混... 研制了PP/共聚PP/聚烯烃弹性体(POE)汽车保险杠专用料,介绍了POE的结构特点,探讨了POE及共聚PP含量对PP力学等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POE对PP的增韧优于(乙烯/丙烯/二烯)共聚物(EPDM),共聚PP在PP/共聚PP/POE体系中也起到增韧作用,该共混料可以满足汽车保险杠性能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P/共聚PP/POE 汽车保险杠 专用料 研制 聚丙烯 共聚聚丙烯 聚烯烃弹性体
下载PDF
平板型电磁作动器优化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裘俊 邓成晨 +3 位作者 朱敏 唐忠兴 赵洪波 王小三 《宇航计测技术》 CSCD 2016年第3期15-18,共4页
本文针对卫星隔振系统中的电磁作动器输出力矩精度问题,设计从构型和控制两个方面对其输出精度进行优化。针对单个电磁作动器输出精度进行优化,设计永磁体与主作用线圈的相对位置的构型,确保动子运动过程中,磁场作用下的主作用线圈长度... 本文针对卫星隔振系统中的电磁作动器输出力矩精度问题,设计从构型和控制两个方面对其输出精度进行优化。针对单个电磁作动器输出精度进行优化,设计永磁体与主作用线圈的相对位置的构型,确保动子运动过程中,磁场作用下的主作用线圈长度不变,从而提高作动器的输出精度;针对两个电磁作动器加工和安装误差带来的输出力矩不对称的问题,设计力矩补偿函数,确保两个电磁作动器输出力矩相等,从而保证隔振系统的隔振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推力 高精度 平板型电磁作动器 微振动抑制
下载PDF
S1125B辗轮混砂机的改进
7
作者 唐忠兴 《中国铸造装备与技术》 CAS 1998年第3期45-45,共1页
S1125B辗轮混砂机的改进唐忠兴(江苏江阴市:214400江阴铸造机械厂)主题词:辗轮混砂机改进根据用户(山东龙口颜料厂)的要求,提出了对主要用于铸造行业的S1125B高效辗轮混砂机用于对颜料的混碾,使之达到加工颜... S1125B辗轮混砂机的改进唐忠兴(江苏江阴市:214400江阴铸造机械厂)主题词:辗轮混砂机改进根据用户(山东龙口颜料厂)的要求,提出了对主要用于铸造行业的S1125B高效辗轮混砂机用于对颜料的混碾,使之达到加工颜料的工艺要求。为此,江阴铸造机械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辗轮混砂机 混砂机 铸造
下载PDF
聚烯烃在汽车制造业中的应用 被引量:7
8
作者 段德晶 初伟 唐忠兴 《现代塑料加工应用》 CAS 2000年第5期48-50,60,共4页
讨论了聚烯烃 (聚乙烯、聚丙烯 )及改性聚烯烃在汽车制造业中的应用 ,包括保险杠、仪表板、蓄电池壳、燃料油箱等 ,并从环保观点出发 。
关键词 聚烯烃 汽车 材料 改性 制造业 塑料
下载PDF
双超卫星平台柔性线缆构型设计与仿真
9
作者 李峥 赵艳彬 +3 位作者 姚闯 徐毅 谢进进 唐忠兴 《上海航天(中英文)》 CSCD 2022年第4期170-176,共7页
研究舱间线缆动力学模型及其扰动传递特性,是深入考察连接线缆刚柔耦合效应影响的重要依据。以绝对节点坐标方法(ANCF)三维缩减曲梁单元模型为背景,考虑线缆的大变形特性,构造新的大变形线缆单元弹性力模型。在此基础上,用数值方法对典... 研究舱间线缆动力学模型及其扰动传递特性,是深入考察连接线缆刚柔耦合效应影响的重要依据。以绝对节点坐标方法(ANCF)三维缩减曲梁单元模型为背景,考虑线缆的大变形特性,构造新的大变形线缆单元弹性力模型。在此基础上,用数值方法对典型约束工况下线缆单元弹性力模型进行计算和分析,获得位移-扰动力线性关系下的两舱振幅范围。此外,结合有限元方法,获得了舱间线缆不同布线构型的等效结构刚度矩阵模型。结果表明:布线过程中合理排列不同材料性能线缆,可有效降低耦合效应的影响,为后续舱间线缆布线规划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柔性线缆 大变形 双超卫星平台 动力学建模 仿真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