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正常免疫小鼠新型人源肝癌异种移植模型的构建
1
作者 唐慧昕 李珊珊 +7 位作者 洪丰 毕研贞 王全义 张小蓓 程姝敏 段钟平 舒振锋 陈煜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2584-2588,共5页
目的基于新型微载体microcarrier 6复合人原代肝癌细胞接种于具有正常免疫功能的小鼠,以期建立新型肝癌人源肿瘤异种移植(PDX)模型。方法从5例新鲜的人源肝癌组织中分离提取出原代肝癌细胞,分别与微载体microcarrier 6共培养,体外构建... 目的基于新型微载体microcarrier 6复合人原代肝癌细胞接种于具有正常免疫功能的小鼠,以期建立新型肝癌人源肿瘤异种移植(PDX)模型。方法从5例新鲜的人源肝癌组织中分离提取出原代肝癌细胞,分别与微载体microcarrier 6共培养,体外构建三维肿瘤细胞培养模型。将75只雄性C57BL/6小鼠按移植物不同随机分为3组:细胞对照组、微载体对照组和实验组(每例患者对应3组,共15组,每组5只)。采用皮下接种法将肝癌细胞-微载体复合体植入小鼠体内,观察小鼠成瘤时间、成瘤率、病理组织学表现等。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Fisher精确检验。结果5例患者的肝癌细胞接种小鼠后有3例对应的小鼠出现成瘤;此3例实验中,对照组均没有小鼠成瘤,仅实验组出现成瘤,实验组15只小鼠中有12只成功成瘤,成瘤率高达80%,与细胞对照组、微载体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其成瘤时间为5~7 d,移植瘤生长速度快,HE染色可见排列呈巢状或片状、异形性明显的细胞,可见病理性核分裂象,免疫组化染色CK8/18、Hep、Gpc-3均为阳性,符合人源肝癌细胞特点。结论本实验成功基于microcarrier 6复合人原代肝癌细胞在正常免疫小鼠体内建立了新型人源肝癌PDX模型,此模型可以更好地研究肝癌在免疫功能正常机体中发生、发展机制,同时也为肝癌精准医疗提供了较以往更有价值的新型动物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遗传载体 移植 异种 模型 动物
下载PDF
干细胞来源外泌体在急性肝衰竭炎症驱动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
2
作者 唐慧昕 张译之 陈煜 《肝脏》 2022年第1期8-11,共4页
急性肝衰竭(ALF)是由多种肝毒性因素引起的以广泛炎症为特征的严重肝损伤,过度和失控的炎症反应可导致大量肝细胞凋亡、坏死,甚至对肝脏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ALF的病因多样,病情进展迅速,死亡率高,但内科治疗手段有限。已有研究证实干... 急性肝衰竭(ALF)是由多种肝毒性因素引起的以广泛炎症为特征的严重肝损伤,过度和失控的炎症反应可导致大量肝细胞凋亡、坏死,甚至对肝脏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ALF的病因多样,病情进展迅速,死亡率高,但内科治疗手段有限。已有研究证实干细胞是一种有潜力的治疗方法,但由于移植后细胞存活率低且有发生恶性转化的风险,因此干细胞的应用同样有限。而干细胞来源外泌体是细胞外囊泡的一个纳米亚群,免疫原性低、生物相容性好、无固有毒性,且具有抗炎、抗凋亡和免疫抑制作用,有可能建立一种更安全、更有效的疗法来修复肝损伤,降低临床死亡率,改善预后。本文就干细胞来源外泌体在急性肝衰竭炎症驱动中的应用价值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肝衰竭 外泌体 炎症
下载PDF
益生菌对慢加急性肝衰竭大鼠模型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被引量:5
3
作者 张永超 毕研贞 +8 位作者 方萧 王全义 王全全 唐慧昕 孔令斌 陈煜 段钟平 舒振锋 洪丰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570-1575,共6页
目的探究益生菌干预对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大鼠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6组,对照组1(C1组,n=6,不做任何干预)、模型组1(M1组,n=8,40%CCl4油溶液腹腔注射10周,从第7周开始每天灌胃PBS溶液,10周末... 目的探究益生菌干预对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大鼠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6组,对照组1(C1组,n=6,不做任何干预)、模型组1(M1组,n=8,40%CCl4油溶液腹腔注射10周,从第7周开始每天灌胃PBS溶液,10周末给予D-GalN急性攻击)、益生菌干预组1(Y1组,n=8,造模同M1组,灌胃剂为益生菌溶液)、对照组2(C2组,n=6,不做任何干预)、模型组2(M2组,n=8,腹腔注射40%CCl4油溶液,10周后给予D-GalN急性攻击,48 h后每天灌胃PBS溶液,持续到第12周末处死)、益生菌干预组2(Y2组,n=8,造模同M2组,灌胃剂为益生菌溶液)。观察干预前后大鼠体质量、肝功能、肝组织病理学,采用ELISA法测血浆内毒素、肠道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 IgA),Western Blot法测定肠道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的水平,RT-PCR法检测肠道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和ZO-1的mRNA水平,通过选择性培养基测定肠道菌群等指标的变化。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SNK-q检验。结果 C1、M1、Y1 3组间与C2、M2、Y2 3组间体质量、肝指数、ALT、AST、TBil、血浆内毒素、s IgA、occludin mRNA、ZO-1mRNA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值分别为27. 65、8. 96、61. 37、18. 27、21. 00、87. 01、67. 10、101. 50、105. 40,P值均<0. 05;F2值分别为14. 04、12. 85、14. 02、11. 39、35. 80、19. 14、15. 37、25. 02、126. 00,P值均<0. 05),C1、M1、Y1 3组间occludin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6. 40,P <0. 05)。C1、M1、Y1 3组间与C2、M2、Y2 3组间乳酸杆菌、双歧杆菌、肠球菌、肠杆菌含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分别为77. 95、66. 61、25. 63、33. 29,P值均<0. 05;F2分别为21. 50、22. 62、6. 71、17. 74,P值均<0. 05)结论 ACLF大鼠出现肠道菌群紊乱和肠屏障功能障碍,益生菌干预可以重塑ACLF大鼠的肠道菌群结构,维护ACLF大鼠的肠屏障功能,促进ACLF大鼠肝脏的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 胃肠道微生物组 大鼠 Sprague-Dawley 疾病模型 动物
下载PDF
成体人肝源性干细胞外泌体对刀豆蛋白A诱导的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作用
4
作者 韩鲁祥 唐慧昕 +8 位作者 赵振峰 李珊珊 王全义 孔令斌 毕慧莹 舒振峰 段钟平 陈煜 洪丰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101-1105,共5页
目的探讨成体人肝源性干细胞外泌体(HLSC-exo)不同时间静脉注射对刀豆蛋白A(ConA)诱导的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差速离心法提取HLSC-exo,Western blot检测其标志蛋白CD9、CD63的表达,纳米颗粒跟踪分析粒径分布。将56只C57BL/6... 目的探讨成体人肝源性干细胞外泌体(HLSC-exo)不同时间静脉注射对刀豆蛋白A(ConA)诱导的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差速离心法提取HLSC-exo,Western blot检测其标志蛋白CD9、CD63的表达,纳米颗粒跟踪分析粒径分布。将56只C57BL/6雄性小鼠随机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ConA模型组和HLSC-exo治疗组。根据给予磷酸盐缓冲液或HLSC-exo后再注射ConA间隔时间不同,分为3 h、6 h、12 h亚组;检测血清中ALT、AST、TNFα、IL-10水平;比较各组小鼠肝脏大体形态及病理组织变化。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HLSC-exo是直径为90~110 nm的囊泡体,电镜下可见清晰的“茶托样”结构,其特异性标志蛋白CD9和CD63均有明显的表达;空白对照组小鼠ALT、AST水平分别为(31.81±6.74)U/L、(69.75±8.30)U/L。相较于空白对照组,ConA 3 h、6 h、12 h模型组小鼠ALT、AST水平明显升高(P值均<0.001);HLSC-exo 3 h、6 h治疗组ALT、AST水平较ConA 3 h、6 h模型组明显下降[(225.58±115.59)U/L vs(1989.32±347.67)U/L、(1174.71±203.30)U/L vs(2208.33±349.96)U/L,(303.53±126.68)U/L vs(2534.27±644.72)U/L、(1340.70±262.56)U/L vs(2437.13±288.13)U/L,P值均<0.001];与HLSC-exo 6 h治疗组相比,HLSC-exo 3 h治疗组下降更明显(P<0.001)。空白对照组小鼠IL-10、TNFα水平分别为(313.51±10.97)pg/mL,(476.05±7.31)pg/mL。相较于空白对照组,ConA3 h、6 h、12 h模型组IL-10水平均明显下降(P值均<0.001);HLSC-exo 3 h、6 h治疗组IL-10水平相较于ConA 3 h、6 h模型组明显升高[(331.61±10.46)pg/mL vs(266.20±8.15)pg/mL、(288.13±10.74)pg/mL vs(264.41±9.12)pg/mL,P值均<0.001];且与HLSC-exo 6 h治疗组相比,HLSC-exo 3 h治疗组升高更明显(P<0.001)。相较于空白对照组,ConA 3 h、6 h、12 h模型组TNFα水平较正常组明显升高(P值均<0.001);HLSC-exo 3 h、6 h治疗组TNFα水平相较于ConA 3 h、6 h模型组明显下降[(478.26±12.99)pg/mL vs(551.31±17.70)pg/mL、(515.58±7.18)pg/mL vs(556.21±11.15)pg/mL,P值均<0.001];且与HLSC-exo 6 h治疗组相比,HLSC-exo 3 h治疗组下降更明显(P<0.001)。小鼠肝脏大体形态及病理显示HLSC-exo 3 h、6 h治疗组肝细胞坏死程度较ConA 3 h、6 h模型组明显减轻,HLSC-exo 3 h治疗组肝小叶结构基本完整,仅可见散在点状坏死;HLSC-exo 12 h治疗组与ConA 12 h模型组相比,肝细胞坏死无明显改善。结论成体人肝源性干细胞外泌体静脉注射可以减轻ConA诱导的小鼠急性肝损伤,以提前3 h注射保护作用最显著。通过调控细胞因子是HLSC-exo减轻肝损伤的重要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功能衰竭 急性 干细胞 外泌体 伴刀豆球蛋白A
下载PDF
通过对比NSG小鼠探讨正常免疫小鼠人结肠癌移植瘤模型的特点和意义
5
作者 程姝敏 张凯 +7 位作者 谌通 毕研贞 刘铜军 孔令斌 唐慧昕 王全义 洪丰 舒振锋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20年第4期661-664,共4页
目的比较NSG小鼠和正常免疫小鼠两种人结肠癌移植瘤模型的特点,为研究结肠癌发病机制和研制抗结肠癌新药提供更合适的模型。方法将C57BL/6、NSG小鼠分别按移植物的不同分为细胞对照组、细胞-微载体复合物实验组。首先将人结肠癌HCT116... 目的比较NSG小鼠和正常免疫小鼠两种人结肠癌移植瘤模型的特点,为研究结肠癌发病机制和研制抗结肠癌新药提供更合适的模型。方法将C57BL/6、NSG小鼠分别按移植物的不同分为细胞对照组、细胞-微载体复合物实验组。首先将人结肠癌HCT116细胞与新型微载体共培养,建立细胞-微载体复合物,然后采用皮下注射方式将其接种于小鼠背部,记录肿瘤生长曲线,成瘤率及镜下病理学等特点。结果C57BL/6小鼠实验组均成瘤,成瘤率达80%,对照组均未成瘤;NSG小鼠实验组与对照组均成瘤,成瘤率达90%。C57BL/6小鼠与NSG小鼠相比,虽然成瘤速度慢,但镜下病理组织、免疫组化表现一致,均证实异型细胞为人源性结肠癌细胞。结论相比NSG小鼠,借助新型微载体构建正常免疫小鼠人结肠癌移植瘤模型,更确切,真实地反映肿瘤发生、发展与患者免疫功能变化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也为人结肠癌的精准治疗提供了新的动物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癌 动物模型 微载体
下载PDF
基于Microcarrier 6构建正常免疫小鼠人源肿瘤异种移植模型 被引量:1
6
作者 唐慧昕 毕研贞 洪丰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16-516,共1页
本研究利用新型微载体Microcarrier 6成功构建人来源的正常免疫小鼠移植瘤模型,现报道如下。一、材料与方法将人源肿瘤细胞与经修饰过的Microcarrier 6共培养24 h,测量小鼠成瘤时间及成瘤体积。应用SPSS 20.0统计软件学分析,计量资料以... 本研究利用新型微载体Microcarrier 6成功构建人来源的正常免疫小鼠移植瘤模型,现报道如下。一、材料与方法将人源肿瘤细胞与经修饰过的Microcarrier 6共培养24 h,测量小鼠成瘤时间及成瘤体积。应用SPSS 20.0统计软件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值±标准差(Mean±SD)表示。二、结果实验组小鼠在接种移植后5 d左右即可触及皮下包块,总成瘤率达80%。移植瘤生长迅速,2周左右肉眼即可观察到皮下有隆起包块,测量体积可达到0.5~1.0 cm3;而对照组在实验全程均没有小鼠长出肿瘤。病理苏木精-伊红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结果也均证实了小鼠腋下的异型细胞为肿瘤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型细胞 移植瘤模型 瘤体积 免疫组织化学 成瘤率 微载体 肿瘤细胞 计量资料
原文传递
正常免疫小鼠人源结肠癌移植瘤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2
7
作者 程姝敏 刘建玲 +13 位作者 谌通 毕研贞 刘昆燕 王全义 唐慧昕 杨永红 张小蓓 胡瑞瑞 刘素芹 张凯 孔令斌 郭道路 舒振锋 洪丰 《中华肿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939-943,共5页
目的探讨建立新型正常免疫小鼠人原代结肠癌移植瘤模型,为研究结肠癌在正常免疫情况下的发病机制提供可靠的实验动物模型。方法人结肠癌细胞来自于2017年于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结肠癌患者。细胞组小鼠接种含结肠癌细胞的... 目的探讨建立新型正常免疫小鼠人原代结肠癌移植瘤模型,为研究结肠癌在正常免疫情况下的发病机制提供可靠的实验动物模型。方法人结肠癌细胞来自于2017年于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结肠癌患者。细胞组小鼠接种含结肠癌细胞的磷酸盐缓冲液(PBS),微载体组接种含microcarrier 6的PBS,细胞-微载体复合物组接种含结肠癌细胞和microcarrier 6的复合物PBS。采用皮下注射方式将各组细胞接种于小鼠右腋皮下,记录肿瘤形成时间、大小、成瘤率及镜下病理学改变等。移植瘤组织采用EnVision二步法行免疫组化染色,根据视野中阳性细胞比例判断移植瘤成瘤效果,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小鼠肿瘤组织中人特异性Alu序列的表达。结果接种肿瘤细胞后,细胞组和微载体组小鼠均无死亡,均未成瘤;细胞-微载体复合物组小鼠在接种后第5~7天于右侧腋窝皮下可触及皮下肿瘤,成瘤率为67%(10/15),接种后2~3周,肿瘤体积可达500 mm3左右。免疫组化结果示,CK20、CDX-2和癌胚抗原均为阳性表达。PCR结果显示,荷瘤小鼠移植瘤组织中可检测到人特异性Alu序列的表达。结论人原代结肠癌细胞以microcarrier 6为载体在正常免疫小鼠体内成瘤,成功地建立了新型正常免疫小鼠人源结肠癌移植瘤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微载体 免疫 动物模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