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个新的痛觉调制通路的发现 被引量:21
1
作者 唐敬师 袁斌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31-332,共2页
目的 总结本课题组关于中枢痛觉调制通路的研究工作。方法 用动物行为学、电生理学、神经药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结果 损毁丘脑中央下核 (Sm)易化大鼠伤害性行为反应 ;电刺激或化学刺激Sm或VLO抑制伤害性行为反应和脊髓背角神... 目的 总结本课题组关于中枢痛觉调制通路的研究工作。方法 用动物行为学、电生理学、神经药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结果 损毁丘脑中央下核 (Sm)易化大鼠伤害性行为反应 ;电刺激或化学刺激Sm或VLO抑制伤害性行为反应和脊髓背角神经元的伤害性反应 ,并且这些效应可被损毁或抑制腹外侧眶皮层 (VLO)或导水管周围灰质 (PAG)的活动所取消 ;伤害性刺激和手针刺激可激活Sm神经元的活动 ;损毁Sm或VLO可明显减弱由强电针兴奋细纤维产生的镇痛 ,而对弱电针的作用无明显影响 ;Sm或VLO内微量注射吗啡、5 羟色胺(5 HT)、谷氨酸钠产生明显的抗伤害效应 ,这些效应可分别被其各自的受体拮抗剂阻断 ;Sm或VLO内注射γ 氨基丁酸 (GABA)明显减弱吗啡或 5 HT诱发的抑制 ,而注射GABAA 受体拮抗剂荷包牡丹碱抑制伤害性行为反应并增强吗啡和 5 HT诱发的抑制。结论 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存在一个由脊髓 Sm VLO PAG 脊髓组成的痛觉调制负反馈环路 ,该环路在针刺兴奋细纤维产生的镇痛中起重要作用 ;阿片肽、5 HT、谷氨酸及GABA神经递质及其受体可能参与该通路的痛觉调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丘脑中央下核 腹外侧眶皮层 导水管周围灰质 痛觉调制 针刺镇痛
下载PDF
内侧丘脑和额叶皮层在痛觉调制和针刺镇痛中的整合作用 被引量:2
2
作者 唐敬师 袁斌 +4 位作者 张玉秋 张笋 杨杰 吕方 王跃秀 《针刺研究》 CAS CSCD 1997年第1期15-19,共5页
关键词 针刺镇痛 SM 痛觉调制 VLO
下载PDF
丘脑中央下核在痛觉感受与痛觉调制中的作用 被引量:2
3
作者 唐敬师 袁斌 +1 位作者 张玉秋 张笋 《生理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312-316,共5页
本文结合笔者的工作,综述了近年来关于丘脑中央下核(Sm)在痛觉感受与痛觉调制中作用的研究。结果表明,它可能主要与痛觉的情绪激动成分有关,而且Sm-VLO-PAG可能构成一个痛觉调制的通路,通过脑干下行抑制系统在脊髓水... 本文结合笔者的工作,综述了近年来关于丘脑中央下核(Sm)在痛觉感受与痛觉调制中作用的研究。结果表明,它可能主要与痛觉的情绪激动成分有关,而且Sm-VLO-PAG可能构成一个痛觉调制的通路,通过脑干下行抑制系统在脊髓水平调制伤害感受性输入,从而产生痛觉的负反馈性调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丘脑 中央下核 伤害性感受 痛觉 调制
下载PDF
丘脑中央下核-腹外侧眶皮层-导水管周围灰质通路在痛觉调制和针刺镇痛中的作用 被引量:7
4
作者 唐敬师 袁斌 《中国神经科学杂志》 CSCD 1999年第3期247-251,共5页
综述了近年来关于前丘脑参与痛觉调制的有关研究,证明丘脑中央下核腹外侧眶皮层导水管周围灰质组成一个痛觉调制通路,通过激活脑干下行抑制系统在脊髓和三叉神经水平调制伤害感受性输入。该通路在针刺兴奋细纤维产生的镇痛中起... 综述了近年来关于前丘脑参与痛觉调制的有关研究,证明丘脑中央下核腹外侧眶皮层导水管周围灰质组成一个痛觉调制通路,通过激活脑干下行抑制系统在脊髓和三叉神经水平调制伤害感受性输入。该通路在针刺兴奋细纤维产生的镇痛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丘脑中央下核 VLO PAG 痛觉调制 针刺镇痛
下载PDF
针刺镇痛传八纤维的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唐敬师 袁斌 《针刺研究》 CAS CSCD 1989年第1期135-137,共3页
本文总结了我们研究室自一九七九年以来关于针刺镇痛传入纤维的一系列研究工作。
关键词 针刺镇痛 研究工作 传入纤维 研究室
下载PDF
大鼠丘脑中央下核神经元对全身应用吗啡及纳洛酮的不同反应 被引量:1
6
作者 唐敬师 张玉秋 贾红 《针刺研究》 CAS CSCD 1994年第3期35-36,共2页
关键词 丘脑中央下核 神经元 吗啡 纳洛酮
下载PDF
针刺与痛信息在清醒大鼠脊髓背角的投射——[~3H]-2-脱氧葡萄糖放射自显影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唐敬师 苟振义 +2 位作者 刘荣桓 刘忠敏 刘金英 《西安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0年第2期97-102,共6页
用[~3H]-2-脱氧葡萄糖相对定量的方法进一步证明了痛信息主要投射到同侧脊髓背角的Ⅰ、Ⅱ、Ⅳ,Ⅴ、Ⅵ和Ⅹ层,针刺信息投射到同侧背角的Ⅰ、Ⅱ、Ⅳ、Ⅴ层,两者有相互重叠的层次投射,正是在这些部位,两种信息可能相互作用、在脊髓水平实... 用[~3H]-2-脱氧葡萄糖相对定量的方法进一步证明了痛信息主要投射到同侧脊髓背角的Ⅰ、Ⅱ、Ⅳ,Ⅴ、Ⅵ和Ⅹ层,针刺信息投射到同侧背角的Ⅰ、Ⅱ、Ⅳ、Ⅴ层,两者有相互重叠的层次投射,正是在这些部位,两种信息可能相互作用、在脊髓水平实现对痛觉的调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痛作息 脊髓背角 脱氧葡萄糖
下载PDF
丘脑中央下核在针感传递与针刺镇痛中的可能作用
8
作者 唐敬师 袁斌 张玉秋 《针刺研究》 CAS CSCD 1994年第3期22-24,共3页
关键词 丘脑中央下核 针感传递 针刺疗法 镇痛
下载PDF
对电针反应的大鼠中缝大核神经元的特性
9
作者 唐敬师 刘荣桓 《西安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0年第4期289-292,共4页
在大鼠中缝大核中记录到100个神经元的单位活动,被分类为伤害兴奋型(59个),伤害抑制型(30个),非伤害感受型(5个)和其它类型神经元(6个)。试验了70个神经元对电针的反应,表明电针可激活各类神经元的活动,使大部分伤害兴奋神经元(69.77%)... 在大鼠中缝大核中记录到100个神经元的单位活动,被分类为伤害兴奋型(59个),伤害抑制型(30个),非伤害感受型(5个)和其它类型神经元(6个)。试验了70个神经元对电针的反应,表明电针可激活各类神经元的活动,使大部分伤害兴奋神经元(69.77%)兴奋,伤害抑制神经元(68.42%)抑制。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有下行纤维投射到中缝大核中,加强对电针反应神经元的活动。全身应用吗啡对电针反应神经元呈现兴奋、抑制和无作用3种型式,但同电针反应型式之间无明显相关关系,表明中缝大核在针刺镇痛与吗啡镇痛中的作用只是部分重合而不是完全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中缝大核 吗啡
下载PDF
丘脑中央下核-腹外侧眶皮层- 导水管周围灰质通路在痛觉调制和针刺镇痛中的作用
10
作者 唐敬师 袁斌 +5 位作者 张玉秋 张笋 王跃秀 杨杰 吕方 贾红 《医学研究通讯》 2000年第8期20-21,共2页
近年来,我们根据以注解剖学和电生理学的研究,提出并证明了一个假设,即丘脑中央下核(Sm)不仅是一个痛觉感受中枢,而且也是一个痛觉调制中枢。
关键词 丘脑中央下核 Sm-VLO-PAG 痛觉调制 针刺镇痛
下载PDF
大鼠丘脑中央下核及其邻近结构神经元对皮肤伤害性刺激的反应 被引量:1
11
作者 唐敬师 张玉秋 贾红 《神经科学》 SCIE CAS 1995年第3期103-112,共10页
利用细胞外记录技术,在麻醉大鼠丘脑中央下核(Sin)及其邻近结构内,共记录到192个神经元。78%的神经元对皮肤伤害性刺激发生反应。其中,大多数(118)被兴奋,28个被抑制,4个对某些部位的刺激兴奋,而对另一些部位... 利用细胞外记录技术,在麻醉大鼠丘脑中央下核(Sin)及其邻近结构内,共记录到192个神经元。78%的神经元对皮肤伤害性刺激发生反应。其中,大多数(118)被兴奋,28个被抑制,4个对某些部位的刺激兴奋,而对另一些部位的刺激抑制。发现某些神经元有很长的后发放效应,另一些则在兴奋之后跟随着较长的抑制期,少数的反应仅在刺激给与和撤除的瞬间发生。感受野大且呈双侧分部。80%对机械刺激反应的神经元也对伤害性热刺激发生相同的反应。没有发现对非伤害性刺激反应的神经元。神经元的反应特性在Sm及其邻近结构之间没有任何差异。结果提示,Sin及其邻近结构可能参与机体的伤害性感受并与痛觉的情绪激动成分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害性感觉 中央下核 丘脑 神经元
全文增补中
不同参数电针对大鼠脊髓背角神经元伤害感受性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15
12
作者 王跃秀 袁斌 唐敬师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31-534,541,共5页
目的 观察和比较不同参数电针对大鼠“足三里穴”的镇痛效应。方法 采用玻璃微电极细胞外记录大鼠腰部脊髓背角广动力型 (WDR)和特异伤害感受型 (NS)神经元的活动 ,观察了不同强度 (1mA ,5~ 6mA)和不同频率 (5、2 0、5 0、10 0Hz)电... 目的 观察和比较不同参数电针对大鼠“足三里穴”的镇痛效应。方法 采用玻璃微电极细胞外记录大鼠腰部脊髓背角广动力型 (WDR)和特异伤害感受型 (NS)神经元的活动 ,观察了不同强度 (1mA ,5~ 6mA)和不同频率 (5、2 0、5 0、10 0Hz)电针对背角神经元伤害感受性反应 (C 反应 )的影响。结果 强电针时选用低频 (5Hz)较好 ,而弱电针时选用高频 (5 0Hz)为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数 电针 大鼠 脊髓背角 神经元 神经纤维 伤害感受性反应
下载PDF
大鼠丘脑中央下核内注射5-HT_2受体拮抗剂噻庚啶对强电针镇痛的阻断效应 被引量:13
13
作者 肖丹秦 唐敬师 +1 位作者 袁斌 贾红 《中国神经科学杂志》 SCIE CAS CSCD 2000年第4期352-354,共3页
以辐射热诱发浅麻大鼠甩尾 (TF)反射潜伏期为痛反应指标 ,观察了不同强度电针的镇痛效应及丘脑中央下核 (Sm)内微量注射 5- HT2 受体拮抗剂噻庚啶 (CPT)对其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 ,弱电针刺激 (0 .5m A)“足三里穴”仅可轻度抑制大鼠 T... 以辐射热诱发浅麻大鼠甩尾 (TF)反射潜伏期为痛反应指标 ,观察了不同强度电针的镇痛效应及丘脑中央下核 (Sm)内微量注射 5- HT2 受体拮抗剂噻庚啶 (CPT)对其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 ,弱电针刺激 (0 .5m A)“足三里穴”仅可轻度抑制大鼠 TF反射 ,而强电针 (5m A)对 TF反射的抑制作用明显大于弱电针 ;单侧Sm内微量注射 CPT(50 ng)可轻度易化 TF反射 ,并使强电针的镇痛效应明显减弱 ,而对弱电针的效应无明显影响。提示 Sm内的 5- HT及其受体亚型 (5- HT2 受体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镇痛 丘脑中央下核 5-羟色胺受体 噻庚啶
下载PDF
大鼠丘脑中央下核神经元对电刺激腓神经和“足三里”穴的反应 被引量:10
14
作者 杨杰 唐敬师 +1 位作者 袁斌 贾红 《针刺研究》 CAS CSCD 1996年第4期28-33,共6页
本文采用玻璃微电极细胞外记录的方法,观察了大鼠丘脑中央下核(Sm)神经元对电刺激腓神经和“足三里”穴区的反应,结果表明:大多数(81%)Sm神经元对兴奋腓神经C波的阈刺激发生反应,所有(100%)神经元对2—3倍阈刺激发生反应,... 本文采用玻璃微电极细胞外记录的方法,观察了大鼠丘脑中央下核(Sm)神经元对电刺激腓神经和“足三里”穴区的反应,结果表明:大多数(81%)Sm神经元对兴奋腓神经C波的阈刺激发生反应,所有(100%)神经元对2—3倍阈刺激发生反应,且随着刺激强度和脉冲数的增加而增加;电刺激“足三里”穴区也有与此相同的反应,但引起反应的阈值明显高于刺激腓神经。这些结果为脊髓-SM-VLO-PAG-脊髓痛调制负反馈环路参与针刺镇痛,尤其是细纤维镇痛的设想提供了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腓神经刺激 "足三里"穴 丘脑中央下核 大鼠
下载PDF
双侧损毁腹外侧眶皮层对电针抑制大鼠甩尾反射的影响 被引量:10
15
作者 吕方 唐敬师 +1 位作者 袁斌 贾红 《针刺研究》 CAS CSCD 1996年第2期39-42,共4页
本研究在浅麻大鼠发现,电解损毁双侧腹外侧眶皮层(VLO)明显减弱强电针“足三里”穴对大鼠甩尾(TF)反射的抑制效应;但对弱电针的抑制效应无明显影响。表明VLO参与伤害感受调制,它可能在强电针兴奋细纤维(Ⅲ、Ⅳ类)产生的镇痛中... 本研究在浅麻大鼠发现,电解损毁双侧腹外侧眶皮层(VLO)明显减弱强电针“足三里”穴对大鼠甩尾(TF)反射的抑制效应;但对弱电针的抑制效应无明显影响。表明VLO参与伤害感受调制,它可能在强电针兴奋细纤维(Ⅲ、Ⅳ类)产生的镇痛中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为我们提出的脊髓-丘脑中央下核(Sm)-VLO-导水管周围灰质(PAG)-脊髓负反馈痛调制环路的设想提供了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外侧眶皮层 电解损毁 痛觉调制 电针
下载PDF
丘脑中央下核和腹外侧眶皮层在针刺镇痛和痛觉调制中的整合作用 被引量:7
16
作者 杨智杰 唐敬师 +1 位作者 袁斌 贾红 《针刺研究》 CAS CSCD 2001年第3期196-198,共3页
It was suggested that the nucleus submedius (Sm) in the medial thalamus and the ventrolateral orbital cortex (VLO) in the prefrontal cortex were involved not only in nociception, but also in modulation of nociception.... It was suggested that the nucleus submedius (Sm) in the medial thalamus and the ventrolateral orbital cortex (VLO) in the prefrontal cortex were involved not only in nociception, but also in modulation of nociception. The Sm VLO PAG may constitute a pathway responsble for nociceptive modulation. Activation of this pathway depresses the nociceptive inputs at the spinal and trigeminal levels via the brainstem descending inhibitory system. This pathway ma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analgesia produced by acupuncture evoked inputs from the small afferent fibers. For proving this hypothesis, a series of studies were performed in our laboratory.① Results of the present study revealed that bilateral electrolytic lesions of the Sm facilitated the radiant heat evoked tail flick (TF) reflex, with the latency of the TF reflex shortening in the rat lightly anesthetized with pentobarbital. If the Sm is purely a nociceptive center, the contrary result should be obtained. Therefore, this result suggests that Sm may be involved in nociceptive modulation, and may exert a tonic descending inhibitory influence on nociceptive transmission. Further investigations indicated that unilater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 of Sm or microinjection of glutamate into Sm significantly depressed the TF reflex, the jaw opening reflex (JOR), as well as the nociceptive responses of neurons in the spinal cord dorsal horn. All these effects were intensity (or dose) dependent and location specific. Moreover, the Sm evoked antinociception could be markedly reduced or eliminated by electrolytic lesion of ipsilateral VLO or bilateral lesions of ventrolateral or lateral parts of PAG, or by microinjection of GABA into VLO or PAG. Similarly, electrical or chemical activation of VLO also produced antinociception, and this effect was eliminated by lesion or depression of the PAG. These facts suggest that the antinociception produced by activation of Sm is mediated by VLO, leading to activation of the PAG brainstem descending inhibitory system and depression of the nociceptive inputs at the spinal and trigeminal levels. The Sm may be the only modulative center of nociception in the ventromedial thalamus, while the VLO may be the higher center of the pathway of nociceptive modulation consisting of Sm VLO PAG. Recent studies revealed that the Sm VLO PAG pathway may be also involved in modulation of the inflammatory hyperalgesia elicited by formalin. Electrical stimulation of the Sm could depresse the tonic nociceptive responses (agitation) elicited by subcutaneous injection of formalin into rat sole. Electrophysiological studies have demonstrated that on cell and off cell involved in the descending inhibitory modulation of nociception also exist in the Sm, suggesting that interaction of the two types of neurons in Sm may be the neuronal mechanisms. ② It was found that acupuncture manipulation and electroacupuncture (EA) stimulation with high intensity for activation of the fine afferent fibers in "acupoints" could activate the neurons in Sm, and markedly depressed the rat TF reflex and the nociceptive responses of neurons in the spinal cord dorsal horn. The antinociceptive effects produced by high intensity EA could be significantly attenuated by bilateral electrolytic lesions of Sm, or by microinjection of local anesthetic lidocaine into Sm. However, EA stimulation with low intensity for exciting only the large afferent fibers could not activate the Sm neurons, and the antinociceptive effects produced by such EA stimulation could not be affected by Sm or VLO lesions or application of lidocaine, but could be attenuated significantly by lidocaine application to the anterior pretectal nucleus (AptN). These facts suggest that antinociception produced by high intensity EA stimulation of "acupoints" is mediated by Sm VLO PAG system, but that produced by low intensity EA stimulation is not. This study also indicates that the acupuncture manipulation and high intensity EA are likely to act as noxious stimulation to elicit antinociception. ③ Microinjection o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丘脑中央下核 腹外侧眶皮层 针刺 镇痛 痛觉
下载PDF
阿片受体在大鼠丘脑中央下核和顶盖前区前核介导电针镇痛中的不同作用(英文) 被引量:5
17
作者 朱娟霞 唐敬师 贾红 《生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697-702,共6页
本文旨在研究阿片受体是否参与丘脑中央下核(nucleus submedius, Sm)和顶盖前区前核(anterior pretectal nucleus, APtN)所介导的不同强度电针的镇痛作用。以辐射热诱发甩尾(tail flick, TF)反射潜伏期为伤害性反应的指标, 观察了Sm 和A... 本文旨在研究阿片受体是否参与丘脑中央下核(nucleus submedius, Sm)和顶盖前区前核(anterior pretectal nucleus, APtN)所介导的不同强度电针的镇痛作用。以辐射热诱发甩尾(tail flick, TF)反射潜伏期为伤害性反应的指标, 观察了Sm 和APtN 微量注射阿片受体拮抗剂纳洛酮对不同强度电针“足三里”穴(St. 36)抑制大鼠TF反射的效应。结果表明, Sm 给予纳洛酮(1.0 μg, 0.5μl)阻断强电针(5 mA)对TF反射的抑制效应,而对弱电针(0.5 mA)的效应无明显影响; 相反, APtN 给予纳洛酮阻断弱电针对TF反射的抑制效应,而对强电针的效应无明显影响;纳洛酮供给到 Sm 或 APtN 邻近其它脑区对强、弱电针的效应均无影响。这些结果提示, Sm 内的阿片受体参与介导强电针兴奋细传入纤维(A-δ 和 C 类)产生的镇痛,而APtN 内的阿片受体则介导弱电针兴奋粗传入纤维(A-β 类)产生的镇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片受体 纳洛酮 丘脑中央下核 顶盖前区前核 电针镇痛 甩尾反射
下载PDF
白细胞介素-2对小鼠神经病理性痛的镇痛作用 被引量:3
18
作者 王军阳 曾晓艳 +2 位作者 袁育康 范桂香 唐敬师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91-393,407,共4页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2(IL-2)对神经病理性痛的镇痛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为临床治疗神经病理性痛筛选新的镇痛药物奠定基础。方法通过结扎雄性C57BL/6小鼠单侧L5/L6脊神经建立神经病理性痛模型,然后利用机械刺激和冷刺激诱发的痛觉超敏实...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2(IL-2)对神经病理性痛的镇痛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为临床治疗神经病理性痛筛选新的镇痛药物奠定基础。方法通过结扎雄性C57BL/6小鼠单侧L5/L6脊神经建立神经病理性痛模型,然后利用机械刺激和冷刺激诱发的痛觉超敏实验分别观察腹腔注射不同剂量(1.0×106、2.5×106、5.0×106u/kg)IL-2对疼痛模型小鼠患侧脚掌痛阈的影响;同时,通过5.0×106u/kg IL-2注射前30 min腹腔注射纳洛酮(1 mg/kg)以观察阿片受体拮抗剂对IL-2镇痛作用的影响。结果腹腔注射IL-2可产生剂量依赖性镇痛作用,其中5.0×106u/kg和2.5×106u/kg IL-2均可显著提高模型小鼠患侧脚掌的50%缩足阈值(P<0.01)和降低5 min抬足次数(P<0.05),镇痛效应分别维持30 min和15 min,而1.0×106u/kg IL-2无明显的镇痛作用。IL-2产生的镇痛效应不能被纳洛酮阻断。结论IL-2对小鼠神经病理性痛具有镇痛作用,其镇痛效应除受阿片受体介导外还可能有其他分子参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细胞介素-2 镇痛 神经病理性痛 小鼠
下载PDF
双侧多导联记录大鼠脑三叉神经诱发电位的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李家伟 李丽 +3 位作者 刘艳春 唐敬师 程斌 赵龙柱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559-561,564,共4页
目的探讨双侧多导联记录在脑三叉神经诱发电位实验中运用的可行性及正常值。方法采用不同刺激波宽的电刺激,双侧多导联记录大鼠脑三叉神经诱发电位。结果不同时间的实验刺激(RUN1和RUN2),各个相应波潜伏期无明显差异(P>0.05)。左右... 目的探讨双侧多导联记录在脑三叉神经诱发电位实验中运用的可行性及正常值。方法采用不同刺激波宽的电刺激,双侧多导联记录大鼠脑三叉神经诱发电位。结果不同时间的实验刺激(RUN1和RUN2),各个相应波潜伏期无明显差异(P>0.05)。左右两侧各个相应波潜伏期中,RUN2-T1-C2(0.04 ms)和RUN1-T1-C3(0.1 ms)两组有明显差异(P<0.05),其余各组均无明显差异(P>0.05)。电刺激波宽为0.04 ms时各波的标准差多小于电刺激波宽为0.1 ms时各波的标准差。结论该方法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可重复性,采用同体双侧对比实验时,建议使用0.04 ms的电刺激波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三叉神经诱发电位 双侧 多导联 大鼠
下载PDF
腹外侧眶皮层内给予吗啡对福尔马林试验诱发脊髓背角c-fos表达的抑制效应 被引量:4
20
作者 黄新 唐敬师 +1 位作者 袁斌 贾红 《西安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04-107,共4页
目的 研究前额叶腹外侧眶皮层 (VLO)内微量注射吗啡对大鼠福尔马林试验诱发的腰段脊髓背角c fos蛋白表达的抑制作用。方法 用免疫组化的方法观察c fos样免疫反应神经元在脊髓背角的表达。结果 VLO内微量注射吗啡明显抑制大鼠后爪注... 目的 研究前额叶腹外侧眶皮层 (VLO)内微量注射吗啡对大鼠福尔马林试验诱发的腰段脊髓背角c fos蛋白表达的抑制作用。方法 用免疫组化的方法观察c fos样免疫反应神经元在脊髓背角的表达。结果 VLO内微量注射吗啡明显抑制大鼠后爪注射福尔马林诱发的脊髓背角c fos蛋白表达 ,c fos阳性神经元数为 1 8.5 0± 0 .2 6,与注射生理盐水 5 8.2 5± 0 .98相比 ,差异显著(P <0 .0 0 1 ) ,并且这种抑制效应可被VLO内注射阿片受体拮抗剂纳络酮所翻转 ,其c fos阳性神经元数为 5 6.32± 2 .2 8,与单独注射吗啡相比差异显著 (P <0 .0 0 1 ) ,但与注射生理盐水相比 ,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吗啡 纳络酮 C-FOS表达 福尔马林试验 腹外侧眶皮层 脊髓背角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