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蛋白C p.Ala333Thr突变引起遗传性蛋白C缺陷症的分子机制
1
作者 余晓敏 常国林 +6 位作者 郑逸旸 陈诚 唐施艺 吴鑫媛 吕佳 林向阳 朱丽青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 2022年第5期352-357,共6页
目的:探讨蛋白C(PC)p.Ala333Thr突变导致遗传性蛋白C缺陷症(IPCD)的分子机制。方法:使用氨基酸多序列比对工具T-Coffee评估突变氨基酸位点的保守性,使用突变有害性评分工具PolyPhen-2预测突变对PC结构和功能的危害性。利用定点突变试剂... 目的:探讨蛋白C(PC)p.Ala333Thr突变导致遗传性蛋白C缺陷症(IPCD)的分子机制。方法:使用氨基酸多序列比对工具T-Coffee评估突变氨基酸位点的保守性,使用突变有害性评分工具PolyPhen-2预测突变对PC结构和功能的危害性。利用定点突变试剂盒QuickMutation^(TM)构建PC基因(PROC)野生型和p.Ala333Thr突变型质粒,并瞬时转染入HEK-293T细胞进行体外表达,RT-qPCR检测突变PC转录24 h后的mRNA水平变化,利用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和ELISA分别检测突变PC胞内外水平变化,并对细胞内质网、高尔基体PC进行免疫荧光染色,初步探讨p.Ala333Thr突变导致IPCD的分子机制。结果:多序列比对结果显示PC的Ala333位点保守性不高,PolyPhen-2对PROC的p.Ala333Thr突变评分为0.763。成功转染野生型与p.Ala333Thr突变型PROC质粒后,突变型PROC转录水平无明显变化;Western blot结果显示,突变型PROC的PC表达量明显下降;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野生型PC在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均有大量分布,而p.Ala333Thr突变型PC主要分布于内质网。结论:PROC p.Ala333Thr突变可能导致了PC的错误折叠和加工障碍,造成胞外PC表达量下降,最终引起了IPCD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性蛋白C缺陷症 蛋白C 基因突变 胞内降解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