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妊娠后期球后视神经炎1例
1
作者 杜彩凤 唐昂藏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0年第8期1639-1639,共1页
关键词 妊娠后期 球后视神经炎 视力下降 病例报告 眼球转动 眼科检查 对光反射 右眼
下载PDF
不同噪声水平对弱视者感知具有拓扑差异图形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唐昂藏 欧阳琰 刘陇黔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31-534,共4页
目的观察屈光参差性弱视者在不同水平的高斯噪声环境下识别具有拓扑差异图形的表现,以了解屈光参差性弱视局部/总体感知与正常人的差异。方法由matlab软件生成刺激图形(噪声方差分别为0.04、0.08、0.12,图形呈现时间为2.5 s5、s),观察... 目的观察屈光参差性弱视者在不同水平的高斯噪声环境下识别具有拓扑差异图形的表现,以了解屈光参差性弱视局部/总体感知与正常人的差异。方法由matlab软件生成刺激图形(噪声方差分别为0.04、0.08、0.12,图形呈现时间为2.5 s5、s),观察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对不同噪声水平/不同呈现时间图形的识别错误率,并与对照组(正常人)进行比较。结果弱视患者对于闭合图形、非闭合图形的感知在不同的图形呈现时间下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06和0.088),即图形呈现时间对弱视患者的感知没有影响。但弱视者对闭合图形的识别错误率均低于非闭合图形(P<0.05)。除5 s闭合图形外,在各个噪声水平及呈现时间下,弱视者对两组图形的识别错误率均高于正常组(P<0.05)。结论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对不同拓扑性质的图形存在着感知障碍。然而这样的知觉障碍并不是由刺激图形呈现时间等实验因素造成,而是由弱视患者视知觉系统本身存在着的总体、局部感知缺陷所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光参差性弱视 边界整合 表观感知 拓扑
原文传递
多焦视觉诱发电位在脑性瘫痪患儿中的应用 被引量:1
3
作者 唐昂藏 罗蓉 +1 位作者 董晓丽 刘陇黔 《华西医学》 CAS 2016年第6期1074-1079,共6页
目的 观察比较脑性瘫痪(脑瘫)患儿与正常儿童多焦视觉诱发电位(mf VEP)振幅与潜伏期的变化。方法 脑瘫组为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儿童神经康复科及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儿童康复科2009年-2013年收治的脑瘫(单肢瘫痪)儿童14例(年龄... 目的 观察比较脑性瘫痪(脑瘫)患儿与正常儿童多焦视觉诱发电位(mf VEP)振幅与潜伏期的变化。方法 脑瘫组为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儿童神经康复科及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儿童康复科2009年-2013年收治的脑瘫(单肢瘫痪)儿童14例(年龄4~7岁)。对照组为同一时期就诊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眼科的正常儿童14例(年龄5~9岁)。所有受试者的双眼均进行mf VEP检查,mf VEP检查结果中的振幅与潜伏期用于数据分析。首先分析14例脑瘫患儿与对照组之间的波形(潜伏期、振幅)差异;应用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MFCS)分级标准对14例脑瘫患儿进行分级:5例患儿为GMFCSⅠ级,9例患儿为GMFCSⅡ级;比较不同级别的脑瘫患儿之间mf VEP的差异。结果 脑瘫组的mf VEP波形变化趋势与对照组类似:其振幅从离心度第1环至第6环逐渐下降,其潜伏期则逐渐延长。与对照组相比,脑瘫组在第1环至第3环左、右眼振幅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瘫组左眼潜伏期在第1环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5)。比较脑瘫儿童GMFCSⅠ级组与GMFCSⅡ级组,发现两组间振幅在第1环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3),其他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多焦视觉电生理技术,发现脑瘫患儿mf VEP波与对照组之间存在差异,提示脑瘫患儿存在视觉通路损害。mf VEP的结果为揭示脑瘫患儿视觉障碍提供客观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性瘫痪 多焦视觉诱发电位 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
原文传递
观看三维立体和平面显示视频对视觉功能影响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王金姮 廖孟 +1 位作者 唐昂藏 刘陇黔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41-444,共4页
目的研究三维立体和平面显示视频观看对人眼视觉功能和主观视疲劳症状的影响以及二者之间的差异。方法 26名受试者以随机顺序先后进行裸眼三维立体和平面显示观看。观看前、后均需完成视疲劳主观问卷,并测量双眼视功能参数和脉搏、体温... 目的研究三维立体和平面显示视频观看对人眼视觉功能和主观视疲劳症状的影响以及二者之间的差异。方法 26名受试者以随机顺序先后进行裸眼三维立体和平面显示观看。观看前、后均需完成视疲劳主观问卷,并测量双眼视功能参数和脉搏、体温等自主神经反应。结果裸眼三维立体和平面显示观看后问卷得分与观看前比较均有增加(P<0.05),外隐斜视者隐斜量减小(P<0.05),视近融合范围增大,瞳孔直径缩小。此外三维立体显示观看后还出现单眼调节反应、微波动增加;单/双眼调节灵敏度提高;脉搏减慢;收缩压升高。裸眼三维立体和平面显示相比,差异仅存在于问卷得分和体温。结论观看裸眼三维立体显示可对人眼视觉功能造成一定影响,但与平面显示相比仅在主观症状等部分参数上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疲劳 三维立体显示 视频终端综合征
原文传递
虚拟现实视觉训练对集合不足长期疗效的观察 被引量:1
5
作者 李世金 唐昂藏 +2 位作者 杨必 王将栏 刘陇黔 《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 CAS 2022年第5期35-40,共6页
目的 探究基于虚拟现实(VR)的视觉训练对集合不足受试者视功能与主观问卷的影响以及长期疗效的观察。方法 研究共纳入集合不足受试者36例,将受试者随机分入基于虚拟现实的视觉训练组(VR组)及传统训练组(OBVAT组)。训练时长为每周1 h,共1... 目的 探究基于虚拟现实(VR)的视觉训练对集合不足受试者视功能与主观问卷的影响以及长期疗效的观察。方法 研究共纳入集合不足受试者36例,将受试者随机分入基于虚拟现实的视觉训练组(VR组)及传统训练组(OBVAT组)。训练时长为每周1 h,共12周。在训练前、训练第6周、训练第12周及训练结束后6个月完成双眼视功能参数及主观问卷调查(CISS)。结果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集合不足的受试者(包括VR组与OBVAT组)进行视觉训练12周后,CISS得分降低、集合近点减小、正融像性聚散范围值增加,视近外隐斜减小(P<0.001)。VR组与OBVAT组集合不足的受试者在训练结束后6个月的视功能参数与训练12周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VR组与OBVAT组之间各项参数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研究结果显示基于虚拟现实的视觉训练可以显著改善集合不足受试者的主观症状与视功能参数,与传统训练方法相比无统计学差异;在训练结束后6个月,仍可维持一定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现实 视觉训练 集合不足 长期疗效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