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慢性硬膜下血肿术后复发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
作者 魏雁鹏 唐海双 +1 位作者 左乔 刘建民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26-230,共5页
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是神经外科最常见疾病之一,随着人口老龄化和抗血栓药物的广泛使用,其发病率逐年上升。大部分CSDH患者通过手术治疗可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但仍有5%~30%的患者术后出现血肿复发需要再次入院治疗。CSDH术后复发的常... 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是神经外科最常见疾病之一,随着人口老龄化和抗血栓药物的广泛使用,其发病率逐年上升。大部分CSDH患者通过手术治疗可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但仍有5%~30%的患者术后出现血肿复发需要再次入院治疗。CSDH术后复发的常见危险因素包括患者性别、年龄、基础疾病等自身因素,以及入院时血肿影像学形态、抗血栓药物的使用、麻醉方式、手术方式、辅助药物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硬膜下血肿 复发 危险因素 手术方式 药物
下载PDF
小胶质细胞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神经炎性反应和脑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 被引量:2
2
作者 蒋薇 唐海双 +1 位作者 左乔 刘建民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58-62,共5页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一种常见的出血性脑血管疾病,致死、致残率高。SAH对中枢神经系统造成的损伤主要包括早期脑损伤(SAH发生后72 h内)和继发性脑损伤(SAH发生72 h后)两个阶段。在不同的脑损伤阶段,小胶质细胞通过不同的信号通路发挥...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一种常见的出血性脑血管疾病,致死、致残率高。SAH对中枢神经系统造成的损伤主要包括早期脑损伤(SAH发生后72 h内)和继发性脑损伤(SAH发生72 h后)两个阶段。在不同的脑损伤阶段,小胶质细胞通过不同的信号通路发挥促炎或抗炎作用。在早期脑损伤阶段,主要是M1型小胶质细胞释放炎性介质并诱导炎性反应和神经毒性反应,发挥促炎作用;在继发性脑损伤阶段,主要是M2型小胶质细胞释放抗炎介质并诱导抗炎和神经保护作用。这些信号通路有可能成为SAH后潜在的治疗靶点,改善SAH预后。该文对小胶质细胞在SAH后神经炎性反应和脑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小神经胶质细胞 分子靶向治疗 信号通路 综述
下载PDF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急性期颅内破裂动脉瘤的围手术期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8
3
作者 唐海双 贺晓武 +6 位作者 左乔 薛盖茨 张小曦 许奕 洪波 黄清海 刘建民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17-124,共8页
目的探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SAC)治疗急性期(≤28 d)颅内破裂动脉瘤(RIA)围手术期技术相关并发症及临床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2年1月至2018年6月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接受SAC治疗的急性期RIA患者,对... 目的探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SAC)治疗急性期(≤28 d)颅内破裂动脉瘤(RIA)围手术期技术相关并发症及临床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2年1月至2018年6月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接受SAC治疗的急性期RIA患者,对其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可能存在的围手术期技术相关并发症及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最终接受SAC治疗并完成30 d随访的急性期RIA患者共509例,其中男170例、女339例。28例(5.5%)患者围手术期发生缺血并发症,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动脉瘤位于血管分叉处是SAC治疗急性期RIA患者围手术期发生缺血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OR)=4.108,P=0.001]。25例(4.9%)患者围手术期发生出血并发症,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是SAC治疗急性期RIA患者围手术期发生出血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OR=3.574,P=0.014)。出院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为3~5分的患者81例(15.9%),死亡(mRS评分为6分)27例(5.3%),预后不良(mRS评分>2分)率为21.2%(108/509);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80岁、入院时高Hunt-Hess分级(3~5级)、围手术期发生缺血并发症、围手术期发生出血并发症、入院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差是急性期RIA患者SAC治疗后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1)。结论对于SAC治疗的急性期RIA患者,动脉瘤位于血管分叉处是围手术期发生缺血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60岁是围手术期发生出血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入院时GCS评分较差的患者出院时临床预后较差,围手术期发生缺血及出血并发症是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蛛网膜下隙出血 支架 神经系统并发症
下载PDF
基质金属蛋白酶在脑血管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4
作者 唐海双 骆银 +3 位作者 左乔 张洪剑 黄清海 刘建民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876-879,共4页
脑血管疾病如颅内动脉粥样硬化、颅内动脉瘤、缺血性脑卒中等已成为人类致死、致残的重要原因,在多种致病因素共同作用下脑血管结构和功能改变是脑血管疾病共同的病理生理基础。目前,脑血管疾病的病因尚未得到阐明,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 脑血管疾病如颅内动脉粥样硬化、颅内动脉瘤、缺血性脑卒中等已成为人类致死、致残的重要原因,在多种致病因素共同作用下脑血管结构和功能改变是脑血管疾病共同的病理生理基础。目前,脑血管疾病的病因尚未得到阐明,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基质金属蛋白酶在其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阻断或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的表达为脑血管疾病的无创治疗提供了新理论依据。本文综述基质金属蛋白酶与脑血管疾病的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质金属蛋白酶类 脑血管障碍 动脉粥样硬化 颅内动脉瘤 卒中
下载PDF
脑膜中动脉栓塞治疗慢性硬脑膜下血肿:单中心经验 被引量:7
5
作者 左乔 唐海双 +11 位作者 殷洪伟 仇成傑 赵瑞 李强 方亦斌 黄清海 许奕 洪波 周晓平 王来兴 杨鹏飞 刘建民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57-160,共4页
目的分析脑膜中动脉(MMA)栓塞治疗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8年3月至2020年5月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脑血管病中心接受MMA栓塞治疗的慢性硬脑膜下血肿患者19例,分析MMA栓塞术后3个月血... 目的分析脑膜中动脉(MMA)栓塞治疗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8年3月至2020年5月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脑血管病中心接受MMA栓塞治疗的慢性硬脑膜下血肿患者19例,分析MMA栓塞术后3个月血肿复发和进展情况,以及技术成功率和技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19例患者中男17例、女2例,年龄为51~85岁,平均年龄为(67.4±7.9)岁。共21例侧慢性硬脑膜下血肿,其中6例侧行单纯MMA栓塞,15例侧行MMA栓塞联合钻孔引流(MMA栓塞后钻孔引流7例侧,钻孔引流后MMA栓塞8例侧)。21例侧血肿MMA栓塞术均获得成功,其中17例侧使用Onyx胶栓塞,4例侧使用Glubran胶栓塞。19例患者均无技术相关并发症。19例患者均接受临床和影像学随访,术后临床症状均明显缓解,术后3个月均未见血肿复发和进展。结论MMA栓塞是慢性硬脑膜下血肿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安全性高,血肿复发率低,但该结论仍需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硬脑膜下血肿 治疗性栓塞 脑膜中动脉 治疗结果
下载PDF
颅内大血管急性闭塞取栓装置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6
作者 唐海双 杨鹏飞 刘建民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382-385,共4页
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的主要目的是在不可逆的神经损伤形成之前,尽早恢复缺血脑组织的血供,挽救缺血半暗带,AIS发病4.5 h内静脉注射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的溶栓治疗有效。但在卒中人群中符合静脉溶栓标... 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的主要目的是在不可逆的神经损伤形成之前,尽早恢复缺血脑组织的血供,挽救缺血半暗带,AIS发病4.5 h内静脉注射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的溶栓治疗有效。但在卒中人群中符合静脉溶栓标准的比例不及10%,且在静脉溶栓后3~6个月有2/3的患者仍有不同程度的残疾,尤其对于合并大血管阻塞的卒中患者,其静脉溶栓的血管再通率仅为13%~1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栓塞和血栓形成 急性缺血性卒中 血栓溶解疗法 栓子清除术 综述
下载PDF
Wnt信号通路调控血管平滑肌细胞在脑血管病变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7
作者 唐海双 闫亚洲 +1 位作者 黄清海 刘建民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53-56,共4页
在现代社会,脑血管疾病的高发病率和高病死率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作为脑血管壁的主要成分,血管平滑肌细胞广泛地参与到血管粥样硬化、脑血管狭窄、颅内动脉瘤等疾病中。Wnt蛋白是一种保守的分泌蛋白,Wnt信号通路在调节平滑肌细胞的增... 在现代社会,脑血管疾病的高发病率和高病死率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作为脑血管壁的主要成分,血管平滑肌细胞广泛地参与到血管粥样硬化、脑血管狭窄、颅内动脉瘤等疾病中。Wnt蛋白是一种保守的分泌蛋白,Wnt信号通路在调节平滑肌细胞的增生、迁移、凋亡和分化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促进脑血管疾病发生的重要一环。该综述聚焦于Wnt信号通路与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关系,探讨Wnt信号通路在脑血管病变中的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NT蛋白质类 肌细胞 平滑肌 信号通路 脑血管疾病 综述
下载PDF
血管平滑肌细胞在颅内动脉瘤发展中的作用 被引量:4
8
作者 唐海双 黄清海 刘建民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259-262,共4页
不同于骨骼肌细胞和心肌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VSMC)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其在环境刺激下,具有表型转化的能力^[1]。在生理状态下,VSMC的形态表现为收缩状态,具有调节血流大小、维持血管张力的作用。当... 不同于骨骼肌细胞和心肌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VSMC)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其在环境刺激下,具有表型转化的能力^[1]。在生理状态下,VSMC的形态表现为收缩状态,具有调节血流大小、维持血管张力的作用。当血管环境或血流条件发生改变时,VSMC可发生炎性反应和基质重塑,从而使VSMC由收缩型细胞向炎性反应细胞发生转化^[2]。研究显示,VSMC表型转化在血管粥样硬化等一系列的血管疾病中发挥重要的作用^[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平滑肌细胞 综述
下载PDF
创伤性颈内动脉夹层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分析
9
作者 唐海双 左乔 +7 位作者 杨文进 李锦 方亦斌 洪波 许奕 杨鹏飞 黄清海 刘建民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40-145,共6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对创伤性颈内动脉夹层(TICAD)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4年1月至2019年11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脑血管病中心收治的经DSA证实为TICAD、采取血管内介入治疗且随访时间≥6个月的16例患者...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对创伤性颈内动脉夹层(TICAD)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4年1月至2019年11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脑血管病中心收治的经DSA证实为TICAD、采取血管内介入治疗且随访时间≥6个月的16例患者,分析患者一般资料、术后即刻结果、围手术期并发症、临床和影像学随访结果。结果16例TICAD患者中男14例,女2例,年龄为16~63岁,中位年龄为37岁。患者致伤原因包括车祸伤(11例)、拳击伤(1例)、摔伤(1例)、颈部扭伤(1例)、高压水枪伤(1例)、高处坠落伤(1例)。术前影像学检查示14例患者表现为颈内动脉夹层动脉瘤,其中1例患者有2枚夹层动脉瘤。该15枚夹层动脉瘤中5枚接受血流导向装置治疗,8枚接受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1枚接受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1枚接受单纯支架植入治疗;术后即刻造影见7枚夹层动脉瘤不显影,1枚瘤颈显影,7枚瘤体少量显影。2例患者表现为单纯颈内动脉夹层,均接受单纯支架植入治疗,术后即刻造影均见夹层血管通畅。16例患者均未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16例患者接受临床随访,15例格拉斯哥结局量表评分为5分,1例3分。14例患者接受影像学随访,13例治愈,1例好转。结论血管内治疗对TICAD安全性高,且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预后,但该结论尚待大规模前瞻性临床试验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 颈内动脉夹层 血管内治疗 治疗结果
下载PDF
LVIS支架治疗颅内前循环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效果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唐海双 曾张伟 +7 位作者 尚成浩 路智文 张小曦 左乔 许峰峰 李强 刘建民 黄清海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518-523,共6页
目的探讨LVIS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前循环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血管病中心2018年9月至2020年11月21例LVIS支架治疗的缺血性卒中患者病历资料,并经DSA和(或)MR血管成像(MRA)... 目的探讨LVIS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前循环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血管病中心2018年9月至2020年11月21例LVIS支架治疗的缺血性卒中患者病历资料,并经DSA和(或)MR血管成像(MRA)和(或)CT血管成像(CTA)证实为颅内前循环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狭窄率>70%)。记录患者临床症状、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最后一次症状发作到血管内治疗时间、前循环狭窄程度(支架治疗前后)、围手术期并发症、临床和影像学随访时间和预后。将血管狭窄程度按狭窄率90%~99%、80%~89%、70%~79%进行分层评价。评价狭窄病变特点、技术成功率、围手术期并发症(出血性并发症包括动脉穿孔、支架置入后脑高灌注出血等,缺血性并发症包括支架内血栓形成、病变部位栓子脱落造成血管栓塞等)、即刻治疗以及随访结果。即刻残余狭窄率<50%为支架成功覆盖狭窄病变。术后6个月对患者进行门诊或电话随访。影像学结果证实狭窄率≥50%定义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复发,否则为稳定。临床随访主要评估缺血性卒中、反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死亡等不良事件。结果21例前循环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中,男14例(66.7%),女7例(33.3%);平均年龄(58±10)岁(35~74岁);临床表现包括同侧狭窄动脉的缺血性卒中12例(57.1%)、反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9例(42.9%)。LVIS支架置入成功率为100%。支架置入术前狭窄率70%~99%,平均(88±9)%;术后残余狭窄率0~40%,中位残余狭窄率为0(0,10%)。术中发生缺血性并发症1例(4.8%),及时给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后血管成功再通。围手术期无死亡患者。21例(100%)患者均获得临床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6±7)个月(6~30个月),最后一次临床随访未发生死亡、缺血性卒中事件、反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5例(71.4%)患者完成了影像学随访,中位随访时间8(6,10)个月(6~24个月),其中14例(93.3%)患者支架贴壁良好、前向血流通畅,1例(6.7%)患者出现支架内再狭窄,再次行球囊扩张术后效果满意。结论初步分析,LVIS支架是治疗颅内前循环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可有效预防颅内动脉狭窄引起的缺血性卒中和死亡事件。本研究结果有待于进一步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VIS支架 血管内治疗 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 缺血性卒中
下载PDF
不同类型支架治疗椎动脉中重度狭窄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6
11
作者 冯明陶 戴琳孙 +5 位作者 唐海双 李嘉楠 许奕 洪波 刘建民 黄清海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393-397,共5页
目的分析不同类型支架在椎动脉中重度狭窄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09年11月至2017年6月,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165例和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102例使用支架治疗椎动脉起始部中重度狭窄,共计267例患... 目的分析不同类型支架在椎动脉中重度狭窄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09年11月至2017年6月,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165例和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102例使用支架治疗椎动脉起始部中重度狭窄,共计26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使用支架的类型,分为裸支架组76例,药物涂层支架组158例,自膨式支架组33例。评价3种支架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结果 (1)对267例患者均成功释放支架,围手术期共出现4例并发症,其中裸支架组1例(1.3%,1/76),药物涂层支架3例(1.9%,3/158),自膨式支架组无一例围手术期并发症。3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3~16个月共随访患者166例,其中裸支架组38例,药物涂层支架组103例,自膨式支架组25例。支架内再狭窄率≥50%共23例,其中裸支架组8例,药物涂层支架组14例,自膨式支架组1例。裸支架组再狭窄发生率(21.1%)>药物涂层支架组(13.6%)>自膨式支架式组(4.0%),3组术后随访再狭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支架置入治疗椎动脉起始段粥样硬化性狭窄是安全有效的,不同类型支架治疗的再狭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需进一步开展前瞻性对照研究加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 血管内治疗 支架 疗效分析
下载PDF
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通过IL-6/STAT3通路介导胰腺癌中髓源性抑制细胞的分化 被引量:9
12
作者 张冰冰 唐海双 +1 位作者 张晶 郑建明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20-527,共8页
目的 探讨胰腺导管腺癌(PDAC)中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CAF)介导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分化相关作用机制及生物学意义,为揭示CAF和MDSC通过重塑胰腺癌微环境促进胰腺癌进展提供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方法 分离纯化PDAC肿瘤组织中原代CAF,以... 目的 探讨胰腺导管腺癌(PDAC)中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CAF)介导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分化相关作用机制及生物学意义,为揭示CAF和MDSC通过重塑胰腺癌微环境促进胰腺癌进展提供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方法 分离纯化PDAC肿瘤组织中原代CAF,以人包皮成纤维细胞(HFF)作为对照,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筛选CAF中表达上调的细胞因子。分别使用CAF和HFF培养上清培养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观察PBMC的分化情况,研究上述细胞因子参与调节MDSC分化、发挥募集作用的具体机制。结果 分离的原代CAF表达活化标志物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和成纤维细胞激活蛋白a(FAPa),对照细胞HFF不表达α-SMA和FAPa。CAF培养上清中白细胞介素6(IL-6)、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的表达量均高于HFF培养上清(P均<0.01),而且IL-6、SDF-1、MCP-1的表达量随培养时间的延长而增加(P均<0.01)。与HFF培养上清相比,CAF培养上清能够促进更多的PBMC分化成CD13高表达的中性粒细胞样MDSC(CD13^hi-nMDSC;P<0.01)。在培养体系中单独加入人重组IL-6蛋白可以诱导PBMC向CD13hi-nMDSC分化(P<0.01),单独加入人重组SDF-1或MCP-1蛋白不能诱导CD13^hi-nMDSC亚群的增加;加入IL-6中和抗体或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STAT3)抑制剂FLLL32后能够明显减少由CAF培养上清诱导的分化(P<0.05)。结论 CAF可通过IL-6/STAT3通路促进PBMC分化为CD13hi-nMDS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肿瘤 肿瘤微环境 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 髓源性抑制细胞 细胞分化
下载PDF
Wnt信号通路在脑血管粥样硬化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3
作者 唐海双 黄清海 刘建民 《中国临床医学》 2018年第6期988-991,共4页
目前,颅内动脉瘤、脑血管狭窄等脑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隐患之一。血管粥样硬化是一系列脑血管疾病的发病基础。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Wnt信号通路广泛参与脑血管粥样硬化的发生。因此,本文对Wnt信号通路在血管内皮细胞... 目前,颅内动脉瘤、脑血管狭窄等脑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隐患之一。血管粥样硬化是一系列脑血管疾病的发病基础。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Wnt信号通路广泛参与脑血管粥样硬化的发生。因此,本文对Wnt信号通路在血管内皮细胞、巨噬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功能障碍中的作用进行总结,以探讨Wnt信号通路在脑血管粥样硬化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为脑血管疾病的研究提供新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NT信号通路 血管粥样硬化 内皮细胞 巨噬细胞 平滑肌细胞
下载PDF
合并胚胎型大脑后动脉的后交通动脉动脉瘤血管内治疗临床效果分析 被引量:11
14
作者 闫亚洲 吴一娜 +6 位作者 唐海双 曾张伟 赵开军 洪波 许奕 刘建民 黄清海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89-93,共5页
目的评价血管内治疗合并胚胎型大脑后动脉(fPCA)的后交通动脉(PCoA)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治疗的合并fPCA的PCoA动脉瘤患者55例(共57个动脉瘤),所有患者... 目的评价血管内治疗合并胚胎型大脑后动脉(fPCA)的后交通动脉(PCoA)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治疗的合并fPCA的PCoA动脉瘤患者55例(共57个动脉瘤),所有患者接受血管内治疗,其中27个动脉瘤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30个采用支架辅助栓塞。根据Raymond分级评价术后即刻栓塞程度。影像学随访采用DSA或MR血管成像,临床预后采用门诊和(或)电话随访。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预后。结果 55例患者中,41例患者为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即刻造影显示,21个(36. 8%)动脉瘤RaymondⅠ级,11个(19. 3%)Ⅱ级,25个(43. 9%)Ⅲ级;所有PCoA保持通畅。围手术期并发症3例(5. 5%),为手术相关出血,无缺血事件发生;死亡3例。对39例患者包含41个动脉瘤进行影像学随访,其中26个(63. 4%)动脉瘤治愈,1个(2. 4%)改善,8个(19. 5%)稳定,6个(14. 6%)复发(均为单纯弹簧圈栓塞治疗)。随访中所有合并fPCA的PCoA保持通畅。临床随访52例患者,死亡2例,1例患者术后1年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随访mRS评分为:0~2分47例(90. 4%),3分1例,4分1例,5分1例,6分2例。结论血管内治疗合并fPCA的PCoA动脉瘤可行和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后交通动脉动脉瘤 胚胎型大脑后动脉 临床疗效
下载PDF
水凝胶弹簧圈治疗急性期颅内破裂动脉瘤的研究现状
15
作者 薛盖茨 左乔 +2 位作者 张小曦 唐海双 刘建民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09-314,共6页
血管内治疗是颅内破裂动脉瘤的重要治疗手段,然而较高的动脉瘤复发率和早期再出血率使其具有一定局限性。水凝胶弹簧圈是在传统的裸铂金弹簧圈的基础上进行水凝胶涂层修饰形成,可提高动脉瘤栓塞密度。多项随机对照试验证实水凝胶弹簧圈... 血管内治疗是颅内破裂动脉瘤的重要治疗手段,然而较高的动脉瘤复发率和早期再出血率使其具有一定局限性。水凝胶弹簧圈是在传统的裸铂金弹簧圈的基础上进行水凝胶涂层修饰形成,可提高动脉瘤栓塞密度。多项随机对照试验证实水凝胶弹簧圈相较于裸铂金弹簧圈可降低动脉瘤复发率,但这些研究均基于所有状态的动脉瘤(包括破裂动脉瘤和未破裂动脉瘤),因此水凝胶弹簧圈是否可降低破裂动脉瘤复发率及早期再出血率目前尚无明确结论。本文对水凝胶弹簧圈治疗急性期颅内破裂动脉瘤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破裂 水凝胶弹簧圈 动脉瘤复发 再出血
下载PDF
儿童型脑动静脉畸形的结构特征及介入栓塞治疗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6
作者 尚成浩 唐海双 +6 位作者 李嘉楠 张广浩 李喆 许奕 黄清海 刘建民 李强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804-808,F0003,共6页
儿童型脑动静脉畸形少见且复杂,是儿童出血性卒中的主要原因。相较于成人,其结构特征、自然病程尚未完全明确,治疗策略仍有争议,其治疗方式目前主要包括介入栓塞、立体定向放射、显微外科手术、综合治疗。随着材料学及介入技术的不断进... 儿童型脑动静脉畸形少见且复杂,是儿童出血性卒中的主要原因。相较于成人,其结构特征、自然病程尚未完全明确,治疗策略仍有争议,其治疗方式目前主要包括介入栓塞、立体定向放射、显微外科手术、综合治疗。随着材料学及介入技术的不断进展,血管内介入治疗已从原来的辅助治疗转变为脑动静脉畸形主要的治疗方式。该文通过回顾相关文献,对儿童型脑动静脉畸形的结构特征及介入栓塞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静脉畸形 儿童 血管构筑学 血管内治疗 综述
下载PDF
SDF-1α/CXCR4信号通路在颅内动脉瘤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7
作者 闫亚洲 唐海双 黄清海 《中国临床医学》 2019年第1期122-125,共4页
颅内动脉瘤发生的机制未明,可能与血管内皮损伤、内皮炎症反应、血管平滑肌异常、细胞外基质重构、细胞凋亡及血管壁缺失等有关。基质细胞衍生因子-lα(SDF-1α)及其受体CXCR4在机体炎症、血管形成、免疫、造血、神经发生等多种生物学... 颅内动脉瘤发生的机制未明,可能与血管内皮损伤、内皮炎症反应、血管平滑肌异常、细胞外基质重构、细胞凋亡及血管壁缺失等有关。基质细胞衍生因子-lα(SDF-1α)及其受体CXCR4在机体炎症、血管形成、免疫、造血、神经发生等多种生物学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SDF-1α/CXCR4轴对炎性细胞具有趋化作用,能促进动脉瘤壁滋养血管生成,促进原始细胞或祖细胞归巢,而这些过程与颅内动脉瘤的形成、发展、破裂及修复等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DF-1Α/CXCR4 颅内动脉瘤 炎性细胞 内皮祖细胞 血管平滑肌细胞
下载PDF
GLUT4在胰岛素调控葡萄糖转运中作用 被引量:16
18
作者 唐海双 王清松 +1 位作者 焦炳华 杨生生 《生命的化学》 CAS CSCD 2014年第2期285-290,共6页
机体的血糖平衡调节主要依赖于胰岛素,其中一个重要的机制是胰岛素通过调控GLUT4的囊泡运转来调节脂肪细胞和肌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由胰岛素受体介导的一系列磷酸化过程能调节一些关键的GLUT4转运相关蛋白质的活性,这些蛋白质包括小GT... 机体的血糖平衡调节主要依赖于胰岛素,其中一个重要的机制是胰岛素通过调控GLUT4的囊泡运转来调节脂肪细胞和肌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由胰岛素受体介导的一系列磷酸化过程能调节一些关键的GLUT4转运相关蛋白质的活性,这些蛋白质包括小GTP酶、拴系复合体和囊泡融合体。而这些蛋白质又反过来通过内膜系统调节GLUT4储存囊泡的生成、滞留,并调控这些囊泡的靶向出胞方式。了解这些过程有助于解释2型糖尿病中胰岛素耐受的机制,并可能为糖尿病提供新的靶向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岛素 葡萄糖 GLUT4
原文传递
细胞自噬及其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9
作者 唐海双 汪舒啸 +1 位作者 焦炳华 杨生生 《生命的化学》 CAS CSCD 2015年第2期225-229,共5页
自噬作为细胞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广泛存在于真核细胞中。自噬的过程依赖于正常的溶酶体功能,与机体多种疾病密切相关。近年来,细胞自噬越来越受到关注,自噬的发生机制、自噬与疾病发生的关系对预防与治疗多种人类重大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自噬作为细胞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广泛存在于真核细胞中。自噬的过程依赖于正常的溶酶体功能,与机体多种疾病密切相关。近年来,细胞自噬越来越受到关注,自噬的发生机制、自噬与疾病发生的关系对预防与治疗多种人类重大疾病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概括目前自噬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细胞自噬的发生及其调控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噬 调控 自噬相关基因
原文传递
消化道错构瘤性息肉的最新研究进展 被引量:3
20
作者 唐海双 张冰冰 张晶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606-608,共3页
错构瘤息肉综合征(hamartomatous polyposis syndromes,HPS)是一种以消化道错构瘤息肉为特征的遗传性疾病。相较于消化道肿瘤性和增生性息肉,错构瘤息肉更为罕见。目前HPS主要包括如下几种类型:幼年性息肉综合征(juvenile polypos... 错构瘤息肉综合征(hamartomatous polyposis syndromes,HPS)是一种以消化道错构瘤息肉为特征的遗传性疾病。相较于消化道肿瘤性和增生性息肉,错构瘤息肉更为罕见。目前HPS主要包括如下几种类型:幼年性息肉综合征(juvenile polyposis syndrome,JPS)、PTEN错构瘤综合征(PTEN—hamartoma tumor syndrome)、Peutz—Jeghers综合征(Peutz—Jeghers syndrome,PJS)以及遗传性混合息肉综合征(hereditary mixed polyposis syndrome,HMP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错构瘤性息肉 消化道 息肉综合征 遗传性疾病 增生性息肉 RS综合征 PTEN 肿瘤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