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戏里戏外
1
作者 唐炳良 《华人时刊》 1998年第16期31-31,共1页
锡剧,即“摊簧”、“常锡文戏”,是我家乡之戏也。 从前乡下看戏,人山人海,戏台因人群挤压,有坍塌之虞。忽然今日,台上名角,台下观众无几,铺红地毯、设沙发座亦不能招至,可谓触目惊心。
关键词 中篇小说 悲剧 苏南农村 红地毯 精神分裂 苏南地区 锡剧 兴趣爱好 双推 合作化
下载PDF
欣赏播音员
2
作者 唐炳良 《华人时刊》 1997年第9期42-42,共1页
我对中央电视台的几位新闻播音员可说是情有独钟。在我看来,出色的新闻播音连同播音员在荧屏上所显露的风采,也是可以欣赏的。 罗京是一位“老”播音员了。当年的罗京在荧屏幕上一露面,就令人惊叹其眉清目秀,其独特的播音风格则给人耳... 我对中央电视台的几位新闻播音员可说是情有独钟。在我看来,出色的新闻播音连同播音员在荧屏上所显露的风采,也是可以欣赏的。 罗京是一位“老”播音员了。当年的罗京在荧屏幕上一露面,就令人惊叹其眉清目秀,其独特的播音风格则给人耳目一新之感。“罗京不会笑”,多年来,罗京用平静的目光注视着我们,向我们报告每天发生的国内外大事,朗朗乾坤下有鼓舞人心的消息,也有不尽如人意的事件发生。罗京的意思是,这没有办法,我只能如实报道,世界就是这样曲曲折折前进的。罗京可说是从播音的角度恢复了新闻的客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闻播音员 客观性 中央台 新闻节目 新闻内容 知识产权谈判 重要新闻 电视台 播音风格 毛泽东
下载PDF
女儿态
3
作者 唐炳良 《华人时刊》 1997年第5期38-39,共2页
前些年读萧红的《小城三月》,曾经很留意其中的一个细节,那是描写女主人公翠姨的:“她伸手去拿樱桃吃的时候,好像她的手指尖对那樱桃十分可怜的样子,她怕把它触坏了似的轻轻地捏着。” 大家看得分明,这里描述的,其实是一种属于少女的情... 前些年读萧红的《小城三月》,曾经很留意其中的一个细节,那是描写女主人公翠姨的:“她伸手去拿樱桃吃的时候,好像她的手指尖对那樱桃十分可怜的样子,她怕把它触坏了似的轻轻地捏着。” 大家看得分明,这里描述的,其实是一种属于少女的情态,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女儿态”。从前的女孩子,尤其是小家碧玉式的女孩子,常常有各种“态”流露。我私下里以为,“女儿态”很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城三月》 女孩子 小家碧玉 功利目的 手指尖 少女情怀 樱桃 萧红 女生 “自在”
下载PDF
天意
4
作者 唐炳良 《乡镇论坛》 2002年第14期30-30,共1页
这是真的。
关键词 《天意》 当代 中国 故事 唐炳良
原文传递
王四故事
5
作者 唐炳良 《上海文学》 北大核心 1989年第6期42-43,75,共3页
王四很高大。王四通过门框时习惯地低一低头。那是进门。或者出门。王四慢慢地走路。王四永远在阳光下慢慢地走路。王四坚持以自身的位移来改变他与村子的距离。村子被他追求,或者放弃。阳光灿烂。鸟儿在叫。王四出门去。——王四你还活... 王四很高大。王四通过门框时习惯地低一低头。那是进门。或者出门。王四慢慢地走路。王四永远在阳光下慢慢地走路。王四坚持以自身的位移来改变他与村子的距离。村子被他追求,或者放弃。阳光灿烂。鸟儿在叫。王四出门去。——王四你还活着? ——你不活着了我还活着。——哪天死了我给你穿衣去。——我还指望你坟上的树打棺木哩。王四朝集上走去。王四一跛一跛的走路姿势表明他腿足有病。王四还由于另一种原因而不能自如地走路。王四一年四季的穿着驳杂而且紧小,王四扯一扯衣服,它们穿在另一些人身上曾经比较合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给你 活着 朝集 外婆家 男人和女人 我不知道 在人间 这一天 农药味 地冲
原文传递
桥——影子的故事
6
作者 唐炳良 《钟山》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68-178,共11页
要造桥了。河边正在举行一个仪式,东岸的桥址上摆出了香烛、酒具和鸡鱼三牲,造桥人整一整衣帽,开始带领徒工、桥董以及两岸三十六个村庄的村民代表依次跪拜,造桥人双手合十,反复跪拜时,口中念念有词,似乎向桥神许下了一个什么愿... 要造桥了。河边正在举行一个仪式,东岸的桥址上摆出了香烛、酒具和鸡鱼三牲,造桥人整一整衣帽,开始带领徒工、桥董以及两岸三十六个村庄的村民代表依次跪拜,造桥人双手合十,反复跪拜时,口中念念有词,似乎向桥神许下了一个什么愿。鞭炮炸响时,孩子们一惊。从孩子站着的地点望过去,河边堆放着粗大的圆木,大大小小的石料,还有一排低矮的芦席窝棚,那是造桥人和他的十八个徒弟吃住的地方。仪式开始前,男人们收敛了不庄重的表情,妇女们自觉地噤声,孩子则被挡在了离工地稍远的地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故事 影子 村民代表 孩子 仪式 跪拜
原文传递
蝴蝶
7
作者 唐炳良 《钟山》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27-132,共6页
陈一安有一个“寄娘”,这是确定无疑的事,不过他认寄娘时还很小,有关他认寄娘的事,全是听小姨说的。陈一安的小姨,名叫葛琴——陈一安的母亲叫葛华——嫁在本地砻坊镇上。陈一安的村子叫陈家湾,葛华和葛琴原先是大刘庄的人。
关键词 小说 文学 文学作品 现代文学
原文传递
鬼话连篇
8
作者 唐炳良 《翠苑》 2010年第3期7-10,共4页
一1896年,绍兴城里一座旧宅内,一个30多岁的男人躺在一张黄色漆柱的小床上,已很有些日子了。他单是水肿,肚子胀得像一面鼓,浑身犹如用湿布裹紧了,紧得透不过气。
关键词 鬼故事 邮递员 鲁迅 母亲 旧宅 藕汁 自行车 短篇小说 鬼文化 男人
原文传递
闲文两篇
9
作者 唐炳良 《苏州杂志》 2010年第4期89-92,共4页
独赏女老生我是个京剧余派艺术的热爱者。余派创始人余叔岩的"十八张半"(唱片),以及余派女老生孟小冬的唱腔,一直是我的最爱。现今京剧舞台上又有个王佩瑜(上海京剧院);从上世纪二十年代孟小冬的崛起,到今天王佩瑜成为余派老... 独赏女老生我是个京剧余派艺术的热爱者。余派创始人余叔岩的"十八张半"(唱片),以及余派女老生孟小冬的唱腔,一直是我的最爱。现今京剧舞台上又有个王佩瑜(上海京剧院);从上世纪二十年代孟小冬的崛起,到今天王佩瑜成为余派老生的领军人物,其间相隔了半个多世纪,然而,女老生到底又回来了,女老生爱好者有福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样板戏 汪曾棋 京剧 老生 九十年代 中国文化 观众 中国戏剧 性别 唱腔
原文传递
怀人二题
10
作者 唐炳良 《短小说》 2008年第2期45-48,共4页
六公大年初一上午,六公拥条棉被坐在家门口.喉咙里丝丝地响.见到人点一点头.丝丝地说:"恭喜.恭喜……"六公得的是哮喘病.几次死过去又活过来.但仍活得马上就会死的样子。
关键词 怀人 夏忙 外婆家 跑出去 腊月二十三 出点 第二年 他是人 人远 林冲
原文传递
农具五种
11
作者 唐炳良 《翠苑》 2007年第6期4-7,共4页
一、臼舂米的器具,用石头或木头制成,中部凹下,像一个碗。它的附带部分是"杵";《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一头粗一头细的圆木棒,用来在臼里捣粮食,或洗衣服时捶衣服。"实际是,舂米用的杵不必一头粗一头细,但上部必... 一、臼舂米的器具,用石头或木头制成,中部凹下,像一个碗。它的附带部分是"杵";《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一头粗一头细的圆木棒,用来在臼里捣粮食,或洗衣服时捶衣服。"实际是,舂米用的杵不必一头粗一头细,但上部必须冠以"石帽",以增加杵的分量。舂米时,两脚分开,双手持杵,手的位置靠近"石帽"一点(如此,杵才不至于因重心不稳而摇晃),把杵举起,举得高高的,舂下去。舂米舂的是稻谷。杵一记一记舂下,稻壳渐渐开裂、脱落,露出糙米。如果想要米白一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独轮车 农具 粮食 村干部 农村人 杨家将 农家 小说 稻谷 大小
原文传递
关于瞎子阿炳(外一篇)
12
作者 唐炳良 《翠苑》 2007年第2期4-8,共5页
关于瞎子阿炳,我似乎一直有话想说。瞎子阿炳是一位民间音乐家,困苦、潦倒一生,死后留下六首乐曲。正是这六首乐曲,奠定了他作为一位天才音乐家的不可动摇的地位,也使无数热爱瞎子阿炳音乐艺术的人,心头有了永久的感叹与怀念。在今天的... 关于瞎子阿炳,我似乎一直有话想说。瞎子阿炳是一位民间音乐家,困苦、潦倒一生,死后留下六首乐曲。正是这六首乐曲,奠定了他作为一位天才音乐家的不可动摇的地位,也使无数热爱瞎子阿炳音乐艺术的人,心头有了永久的感叹与怀念。在今天的中国,可以有人不知道华彦钧,但不会有人不知道瞎子阿炳和他那首《二泉映月》。不仅如此,他的音乐还超越了国界。1980年,美国波士顿交响乐团在著名的日本指挥家小泽征尔指挥下,演奏《二泉映月》,引起轰动。瞎子阿炳以一首描写无锡二泉的乐曲,轻易接通了不同国别、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人的心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汪曾祺 阿炳 瞎子 华彦钧 二泉映月 民间音乐家 波士顿交响乐团 创作动力 无锡 影视作品
原文传递
陌生的朋友
13
作者 唐炳良 《短小说》 2011年第1期18-20,共3页
老家的小镇上,来了个小哑巴,八岁左右,又聋又哑,但会吹哨子,吹了些日子,像个云游的小和尚,又游到别地去了。这个小哑巴,我没有亲见,但也仿佛亲见,因我妹妹讲来十分生动、逼真。他从一辆公交车上下来,打量一眼,转个圈儿,仿佛说,就是这里... 老家的小镇上,来了个小哑巴,八岁左右,又聋又哑,但会吹哨子,吹了些日子,像个云游的小和尚,又游到别地去了。这个小哑巴,我没有亲见,但也仿佛亲见,因我妹妹讲来十分生动、逼真。他从一辆公交车上下来,打量一眼,转个圈儿,仿佛说,就是这里了,我不走了。当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目失明 二十四小时 商家促销 实况转播 饭店老板 崔恒
原文传递
献艺的人
14
作者 唐炳良 《小演奏家》 2013年第10期59-59,共1页
对于城市的一部分乞讨者,也许应该称之为“献艺的人”更恰当一些,因为他们并不是徒手乞讨,而是同时操弄着各种器乐。
关键词 艺人 乐器 艺术家 理想
原文传递
远事记
15
作者 唐炳良 《太湖》 2000年第1期30-33,共4页
1 一扇帆,没有风鼓起它的那种帆,在河上无声地、缓缓地移。河是一条大河。桥在河的弯道那边,帆经过它时,曾落下过,但是孩子们不知道。过了桥,帆重新升起来时,孩子们知道了,因为滑轮的声音很响,嘎、嘎、嘎,一声声清晰地传来,每响起一声,... 1 一扇帆,没有风鼓起它的那种帆,在河上无声地、缓缓地移。河是一条大河。桥在河的弯道那边,帆经过它时,曾落下过,但是孩子们不知道。过了桥,帆重新升起来时,孩子们知道了,因为滑轮的声音很响,嘎、嘎、嘎,一声声清晰地传来,每响起一声,帆就升高一点。“扯篷了!扯篷船来了!”孩子们都跑到村头去看。帆很快齐了桅杆,挂住了,安静的长白的一页。孩子们在那里站了很久,是因为“嘎、嘎”的声音一直持续着,河像变魔术似的,变出一扇扇帆来,它们都在升高,等距离相随着,升到一样的高度后,队伍更整齐了。帆的队伍在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散文 当代 地方风物题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