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增强现实技术在口腔颌面颈部解剖识别中的应用评价 被引量:2
1
作者 唐祖南 胡耒豪 +3 位作者 陈震 于尧 章文博 彭歆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41-545,共5页
目的:探讨增强现实技术在口腔颌面颈部解剖识别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北京大学2020级口腔医学专业本科生为实验对象,选择口腔颌面颈部解剖相关知识为实验内容。根据实验内容选择影像数据,通过数字化软件对影像数据中上下颌骨、颈部动静... 目的:探讨增强现实技术在口腔颌面颈部解剖识别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北京大学2020级口腔医学专业本科生为实验对象,选择口腔颌面颈部解剖相关知识为实验内容。根据实验内容选择影像数据,通过数字化软件对影像数据中上下颌骨、颈部动静脉等重要血管和骨组织结构进行三维重建,生成解剖实验模型,将重建模型加密后储存于云端。通过联网移动设备扫描实验模型对应的二维码,获取增强现实图像,辅助实验人员讲解和实验对象学习。分别在理论讲解和实践操作中应用增强现实技术,以课后问卷调查的形式收集实验对象对于增强现实技术的应用反馈,评价该技术辅助口腔颌面颈部解剖识别中的应用效果。结果:实验共纳入83名本科生,所有实验对象均能顺利使用增强现实技术识别口腔颌面颈部解剖结构。实验参与人员均可通过联网的移动设备扫描二维码,从云端获取三维解剖实验模型,并在移动端对模型进行放大、缩小、旋转等操作。增强现实技术能够以不同的解剖部位内容为基础,制定个性化的内容呈递方式,通过更为真实的三维立体图像帮助实验对象分辨解剖结构,获取解剖知识。课后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于增强现实技术辅助口腔颌面颈部解剖结构识别的接受程度较高(9.19分),增强现实技术在培养学生三维空间理解能力(9.01分)、提升课程趣味和激发学习热情方面(8.55分)获得了较高评分。结论:增强现实技术能够实现解剖模型的三维可视化,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辅助学生更好建立三维空间理解能力,在帮助学生进行口腔颌面颈部解剖结构识别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强现实 三维可视化 口腔颌面颈部解剖
下载PDF
混合现实技术在口腔颌面部肿瘤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6
2
作者 唐祖南 Hui Yuh Soh +3 位作者 胡耒豪 于尧 章文博 彭歆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124-1129,共6页
目的:探讨混合现实技术在口腔颌面部肿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12月—2020年1月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需行手术治疗的肿瘤患者,将患者术前增强CT原始数据导入星图医学影像工作站(维卓致远,中国北京),分别对肿... 目的:探讨混合现实技术在口腔颌面部肿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12月—2020年1月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需行手术治疗的肿瘤患者,将患者术前增强CT原始数据导入星图医学影像工作站(维卓致远,中国北京),分别对肿瘤、血管、骨骼等重要解剖结构进行三维模型重构,显示其术前空间关系,对重点结构进行标记,并进行术前规划。通过混合现实技术在术区立体显示三维重建模型,术者利用简单手势在术中保持无菌状态下对眼前的三维重建模型进行调整,观察肿瘤范围、大小、位置及其与周围临近重要解剖结构的关系。应用混合现实技术辅助手术进行,手术开始前进行三维模型配准,肿瘤显露过程中进行术中验证,术后利用Likert量表对混合现实技术的应用效果进行评价。结果:入选的8例患者均顺利实施了混合现实技术辅助下的肿瘤切除手术,手术过程中三维重建模型平均配准时间为12.0 min,术者在所有病例的手术中均都能直观、立体地观看肿物以及周围解剖结构的三维重建模型,并可在术中自行调整图像。Likert量表评价结果显示:在感知准确性、帮助确定解剖部位、术中图像引导作用,以及改善手术安全性的潜力方面均获得较高评分(分别为4.22、4.19、4.16和4.28分)。8例患者术后愈合良好,无手术并发症发生。结论:混合现实技术能通过三维重建模型实时立体可视化,提供术区解剖结构信息,引导和修正手术操作,提高口腔颌面部肿瘤切除手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现实 口腔颌面部肿瘤 三维重建
下载PDF
腮腺微小肿瘤的临床病理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李炳雨 唐祖南 +4 位作者 胡耒豪 章文博 于尧 俞光岩 彭歆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35-339,共5页
目的:探讨直径≤20 mm的体积微小的腮腺肿瘤临床病理特点,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2年12月至2020年4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手术治疗的腮腺肿瘤患者,收集术前CT检查肿瘤直径≤20 mm的患者相关临床资料,根据肿瘤... 目的:探讨直径≤20 mm的体积微小的腮腺肿瘤临床病理特点,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2年12月至2020年4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手术治疗的腮腺肿瘤患者,收集术前CT检查肿瘤直径≤20 mm的患者相关临床资料,根据肿瘤直径大小分为直径11~20 mm组与直径≤10 mm组,对两组进行临床随访,比较一般情况、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结果:共收集原发性上皮性腮腺肿瘤患者2067例,其中肿瘤直径≤20 mm者有685例(33.1%),男女性别比例为1∶1.93,平均年龄(45.3±13.8)岁(12~83岁),中位病程12个月(1周至30年)。685例中良性肿瘤635例(92.7%),恶性肿瘤50例(7.3%),良恶性比例为12.7∶1;最常见的良性肿瘤为多形性腺瘤,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为黏液表皮样癌。肿瘤直径≤10 mm的患者有74例,占肿瘤直径≤20 mm患者的10.8%(74/685)。肿瘤直径11~20 mm组(n=611)和≤10 mm组(n=74)患者的一般情况及病理学分型比较提示,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直径11~20 mm组患者良性肿瘤占92.8%(567/611),恶性肿瘤占7.2%(44/611),良恶性比例为12.9∶1;直径≤10 mm组良性肿瘤占91.9%(68/74),恶性肿瘤占8.1%(6/74),良恶性比例为11.3∶1,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50例恶性肿瘤患者进行临床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39.5个月(1~91个月),有2例患者局部复发,其中1例死亡,总体2年生存率为93.7%,5年生存率为89.3%。结论:直径≤20 mm的体积微小的腮腺肿瘤以良性多见,手术是主要治疗手段,其中的腮腺恶性肿瘤预后良好,应积极进行早期手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腮腺肿瘤 肿瘤体积 病理学 临床
下载PDF
混合现实结合手术导航技术在咽旁间隙肿瘤手术中的应用初探
4
作者 唐祖南 胡耒豪 +3 位作者 刘硕 于尧 章文博 彭歆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107-1113,共7页
目的评估咽旁间隙肿瘤手术中应用混合现实结合手术导航技术的可行性和应用效果,以期为混合现实结合手术导航技术的发展和推广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6月至2023年6月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的16例... 目的评估咽旁间隙肿瘤手术中应用混合现实结合手术导航技术的可行性和应用效果,以期为混合现实结合手术导航技术的发展和推广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6月至2023年6月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的16例咽旁间隙肿瘤患者资料,患者年龄(39.6±17.8)岁,男性4例,女性12例。利用混合现实结合手术导航技术辅助医师进行手术治疗,应用步骤包括影像数据获取、影像数据处理(三维重建、图像融合及虚拟手术设计)、手术导航计划制订、混合现实与导航系统连接、自动注册配准和术中引导及验证。术前计划于数字化软件所重建的虚拟肿瘤及周围重要结构上放置标志点,用以引导定位重要解剖结构。分析术中定位偏差、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随访术后并发症情况,评估混合现实结合手术导航技术的临床应用效果。结果16例患者均于混合现实结合手术导航技术辅助下顺利完成肿瘤切除。所有患者均于术前通过三维重建及图像融合技术实现精确诊断,制订完善的术前规划;术中利用混合现实结合手术导航技术进行重要结构的定位。术中38个标志点定位偏差为(4.43±1.96)mm,偏差≥0且<5 mm的点占比62%(26/42)。手术用时(149.6±53.9)min,出血量70(45,150)ml。术后平均随访16个月,其中5例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包括面瘫、声音嘶哑以及呛咳。结论混合现实结合手术导航技术能实现口腔颌面部解剖结构的立体可视化,实现术前精确诊断;术中实时显示软组织肿瘤与周围重要解剖结构关系,引导手术操作,提升手术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手术 计算机辅助 混合现实 咽旁间隙 肿瘤切除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