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白洋淀底泥-水界面溶解性碳交换通量及驱动因素研究
1
作者 侯钰凡 王仕琴 +1 位作者 古丛珂 唐誉硕 《环境科学学报》 CAS 2024年第9期302-310,共9页
白洋淀是华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湖泊型湿地,底泥和水界面碳的交换过程及通量直接影响白洋淀碳“源汇”功能和水质变化.近年来极端强降水频率增加改变了湿地水动力条件,对底泥-水界面碳交换的影响不明.因此,本文选择白洋淀及其主要入淀河流... 白洋淀是华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湖泊型湿地,底泥和水界面碳的交换过程及通量直接影响白洋淀碳“源汇”功能和水质变化.近年来极端强降水频率增加改变了湿地水动力条件,对底泥-水界面碳交换的影响不明.因此,本文选择白洋淀及其主要入淀河流—府河为研究对象,结合原位箱式培养法与柱状芯样模拟法,分别在极端降雨前后设置芦苇区与非芦苇区原位静态培养对照实验,探究降水条件变化对不同生物区上覆水溶解性碳时空变化及碳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极端降雨前,芦苇区与非芦苇区相比,河道与淀区监测点的溶解性有机碳(DOC)分别增加了25.27%和36.15%,溶解性无机碳(DIC)分别增加了26.10%和32.48%,溶解性碳(DC)分别增加了25.67%和34.44%,且芦苇区底泥-水界面溶解性碳交换通量比非芦苇区均较高,占比均超过85%;入淀口芦苇区与非芦苇区无显著性差异.极端降雨对上覆水溶解性碳浓度产生了稀释作用,芦苇对底泥-水界面溶解性碳迁移交换过程的影响程度被削弱;DIC由极端降雨前底泥向上覆水的释放转变为向底泥沉积,即底泥由“源”转变为“汇”.该研究可为白洋淀湿地生态系统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性碳 底泥-水界面 交换通量 白洋淀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