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R特征追踪技术定量评估肥厚型心肌病心肌应变 被引量:16
1
作者 喻思思 俞瑶涵 +4 位作者 唐雪培 邹倩 李淑豪 郑甜 龚良庚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129-1133,共5页
目的探讨MR特征追踪技术(CMR-FT)定量分析肥厚型心肌病(HCM)左心室整体和局部心肌应变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HCM患者60例(HCM组)及健康志愿者10名(对照组)。所有受检者均接受心脏MR检查,扫描序列包括心室短轴、二腔心、四腔心层面快速平... 目的探讨MR特征追踪技术(CMR-FT)定量分析肥厚型心肌病(HCM)左心室整体和局部心肌应变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HCM患者60例(HCM组)及健康志愿者10名(对照组)。所有受检者均接受心脏MR检查,扫描序列包括心室短轴、二腔心、四腔心层面快速平衡稳态进动序列(FIESTA)和延迟增强扫描(LGE)。HCM组按有无强化分为无强化亚组和有强化亚组。采用CMR-FT后处理软件测定心肌整体的径向应变峰值(GPSR)、环向应变峰值(GPSC)、纵向应变峰值(GPSL)以及心室不同部位(心尖部、心室中部和基底部)的径向、环向和纵向应变峰值(PSR、PSC和PSL)。结果有强化亚组、无强化亚组和对照组的GPSR、GPSC和GPS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呈增高趋势。除心尖部PSL 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有强化亚组、无强化亚组和对照组的PSR、PSC和PS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心脏各部位均呈上升趋势。LVEF、SV与GPSR、GPSC、GPSL均呈正相关(P均<0.05)。GPSR、GPSC、GPSL诊断HCM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9、0.82、0.77(P均<0.05),其中GPSC的曲线下面积最大。结论 CMR-FT技术能够早期敏感地发现HCM的心肌应变功能障碍,且纵向应变受损早于或重于环向应变及径向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病 肥厚型 磁共振成像 特征追踪 心肌应变
下载PDF
心肌梗死后微观结构重构的扩散张量成像和血清TSP-1的相关性 被引量:3
2
作者 喻思思 殷亮 +4 位作者 李淑豪 邹倩 唐雪培 吴海龙 龚良庚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172-1176,共5页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后不同时间节点心肌重构的扩散张量成像(DTI)指标和血清中血小板反应蛋白-1(TSP-1)的动态演变规律及两者间的相关性。方法:选用37只成年雄性兔,分为对照组(n=5)和实验组(n=32)。实验组采用结扎冠状动脉左室支来建立心...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后不同时间节点心肌重构的扩散张量成像(DTI)指标和血清中血小板反应蛋白-1(TSP-1)的动态演变规律及两者间的相关性。方法:选用37只成年雄性兔,分为对照组(n=5)和实验组(n=32)。实验组采用结扎冠状动脉左室支来建立心肌梗死模型,分别在术后1、4、8及16周(每亚组n=8)时于存活兔(26只)的耳缘静脉采血检测血清中TSP-1的含量,随后处死实验兔获取离体心脏标本进行3.0TDTI扫描,测量心肌梗死区、边缘区和非梗死区的各向异性分数(FA)和平均扩散系数(MD)值。动态监测DTI指标和TSP-1的变化,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1心肌梗死区和边缘区的FA值在术后第1周时均显著下降,之后下降较缓慢,在第4周时达最低。2心肌梗死区MD值在术后4周内迅速明显上升而边缘区MD值呈缓慢渐进性升高,两者均在第4周时达高峰。3TSP-1在术后4周内迅速显著升高,在第8周时稍下降,之后又轻度升高,在第16周时达到高峰。4在梗死区和边缘区,FA值与TSP-1均呈负相关(rCIZ=-0.542,P<0.01;rPIZ=-0.511,P<0.01),而MD值与TSP-1有正相关关系(rCIZ=0.501,P<0.01和rPIZ=0.436,P<0.05)。结论: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演变复杂,主要在术后1周时重构最为明显,4周时达高峰水平。TSP-1可能在重构中发挥调控作用,且对FA值影响较MD值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心肌重构 扩散张量成像 血小板反应蛋白-1
下载PDF
心脏MR组织追踪技术评估心肌梗死后左心室心肌应变的价值 被引量:16
3
作者 邹倩 周淑丽 +3 位作者 郑甜 唐雪培 李淑豪 龚良庚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587-592,共6页
目的 探讨心脏MR组织追踪(CMR-TT)技术在定量分析心肌梗死后左心室整体及节段心肌应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7年6月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45例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为心肌梗死组,18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 目的 探讨心脏MR组织追踪(CMR-TT)技术在定量分析心肌梗死后左心室整体及节段心肌应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7年6月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45例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为心肌梗死组,18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所有受检者均在3.0T MR扫描仪上行CMR检查,扫描序列包括快速平衡稳态自由进动(FIESTA)电影序列(左心室短轴、左心室两腔及四腔长轴层面)和延迟强化扫描(LGE).采用cvi42后处理软件分析,计算心肌应变指标,包括整体径向应变峰值(GPRS)、整体环向应变峰值(GPCS)、整体纵向应变峰值(GPLS)以及左心室各节段的径向、环向、纵向应变峰值(PRS、PCS、PLS),并计算心功能指标.根据LGE中各个心肌节段强化程度,将心肌梗死组所有心肌节段分为5组,包括无强化组(0%)、轻度强化组(1%~25%)、中度强化组(26%~50%)、重度强化组(51%~75%)、完全强化组(76%~100%).心肌梗死组和对照组间定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不同强化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正态分布资料以xˉ±s表示,偏态分布资料以中位数(上、下四分位数)表示.结果 心肌梗死组的整体各向应变峰值GPRS、GPCS、GPLS分别为15.13% ±8.18%、-8.25% ±3.23%、-7.11% ±2.41%,对照组分别为32.41% ±12.99%、-14.92%±3.32%、-11.50%±2.51%,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6.35、7.33、6.44,P〈0.001).随着梗死程度的增加,PRS、PCS、PLS均呈下降趋势,无强化组、轻度强化组、中度强化组、重度强化组和完全强化组的PRS分别为24.87%(10.95%,39.02%)、13.26%(5.94%,24.24%)、9.47%(4.01%,18.40%)、5.98%(-3.74%,11.86%)和-2.65%(-6.62%,8.59%),PCS为-11.84%±5.34%、-8.60%±5.48%、-7.32% ±5.59%、-5.30% ±5.52% 和-2.74% ±5.24%,PLS为-9.47% ±6.82%、-7.72% ±6.22%、-7.07%±6.49%、-5.55%±5.95%和-3.54%±5.44%,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RS:H=164.47,P〈0.001;PCS:H=166.61,P〈0.001;PLS:H=59.06,P〈0.001).GPRS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间呈正相关(r=0.543,P〈0.001),GPCS、GPLS与LVEF间呈负相关(r分别为-0.654,-0.682,P〈0.001).结论 CMR-TT技术可以较好地评估心肌梗死的严重程度.各向应变峰值与心功能指标有较好的相关性,提示心肌应变有助于梗死后心室重构的识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心肌应变 心脏磁共振成像 延迟强化成像
原文传递
3.0T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对兔心肌梗死后心室异质性重构的评估价值 被引量:2
4
作者 喻思思 殷亮 +4 位作者 任海波 唐雪培 俞瑶涵 熊发奎 龚良庚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771-1774,共4页
目的运用3.0 T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MR-DTI)对兔心肌梗死(MI)后梗死区(CIZ)、边缘区(PIZ)及非梗死区(NIZ)的心肌微观结构进行检测,探索不同区域纤维重构的异质性。方法采用成年雄性兔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及MI组。结扎冠状动脉左室支,建... 目的运用3.0 T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MR-DTI)对兔心肌梗死(MI)后梗死区(CIZ)、边缘区(PIZ)及非梗死区(NIZ)的心肌微观结构进行检测,探索不同区域纤维重构的异质性。方法采用成年雄性兔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及MI组。结扎冠状动脉左室支,建立兔MI模型。对离体心脏标本行3.0 T MR-DTI扫描,测量不同区域的各向异性分数(FA)值和平均扩散系数(MD)值,并行纤维素示踪成像和重建主本征矢量图,比较不同区域重构的差异。结果 MI后从CIZ向PIZ延展,再到NIZ代偿性重构,平均FA值呈上升趋势,平均MD值呈下降趋势。分别对MI后1 w、2 w、4 w、8 w及16 w组的三个区域进行两两比较,显示在不同时间点三个区域之间的FA值均有统计学差异。MD值在术后1 w组的CIZ与PIZ、PIZ与NIZ间,在术后2 w组三个区域之间,以及在术后8 w组的PIZ与NIZ间两两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其余比较均有差异。结论 MI从CIZ向PIZ延展,再到NIZ,重构程度呈渐变性,以CIZ最明显。FA值评估重构的异质性可能较MD值更为稳定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 扩散张量成像 心肌梗死 重构
原文传递
基于CT特征追踪技术评估冠心病患者左心室心肌应变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周晶晶 唐雪培 +6 位作者 喻思思 熊亮霞 翁莹莹 王志远 严辉峰 徐斯维 龚良庚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92-397,共6页
目的探讨CT特征追踪(CT-FT)技术评估左心室心肌应变的技术可行性及冠心病患者心肌应变的变化规律。方法回顾性收集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于2019年4月至2020年10月收治的81例冠心病患者(病变组)和同时间段年龄、性别等相匹配的33名冠状动... 目的探讨CT特征追踪(CT-FT)技术评估左心室心肌应变的技术可行性及冠心病患者心肌应变的变化规律。方法回顾性收集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于2019年4月至2020年10月收治的81例冠心病患者(病变组)和同时间段年龄、性别等相匹配的33名冠状动脉正常者作为对照组。病变组首先按冠状动脉狭窄支数分为单支狭窄组(42例)和多支狭窄组(39例),进行组间左心室整体心肌应变分析;再分别根据左前降支(LAD)、右冠状动脉(RCA)和左回旋支(LCX)血管的狭窄程度将病变分为正常组、轻度狭窄组、中度狭窄组和重度狭窄组,进行相应冠状动脉主要分支节段心肌应变峰值的组间分析。使用后处理软件CVI 42对图像进行分析,获得整体纵向应变峰值(GPLS)、整体环向应变峰值(GPCS)、整体径向应变峰值(GPRS)以及各冠状动脉分支节段的纵向应变峰值(PLS)、环向应变峰值(PCS)、径向应变峰值(PRS)。多组间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Kruskal-WallisH检验。结果随着冠状动脉狭窄支数增多,GPLS绝对值逐渐减低,对照组、单支狭窄组及多支狭窄组的GPLS分别为-14.1%±2.7%、-11.5%±2.3%和-8.8%±2.0%,3组间或任意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多支狭窄组的GPRS及GPCS绝对值较对照组和单支狭窄组低(P<0.001),单支狭窄组和对照组间GPRS、GPCS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3、0.118)。LAD、LCX、RCA分支节段的各向应变峰值多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重度狭窄组各分支节段的PRS、PCS、PLS绝对值均显著低于中度狭窄组、轻度狭窄组和正常组(P<0.05),中度狭窄组各分支节段的PLS绝对值均低于轻度狭窄和正常组(P<0.05),余各分支节段的各指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CT-FT技术在评估左心室心肌功能方面具有可行性;且随着冠状动脉狭窄支数及狭窄程度的增加,左心室整体及节段心肌应变参数绝对值呈减低趋势,其中纵向应变较为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特征追踪 心肌应变
原文传递
数字乳腺断层摄影在乳腺良恶性结节鉴别中的价值
6
作者 熊亮霞 方淇民 +1 位作者 唐雪培 龚良庚 《中华消化病与影像杂志(电子版)》 2022年第3期138-141,共4页
目的与乳腺超声检查结果对比,评估数字乳腺断层X线摄影(DBT)鉴别乳腺良、恶性结节的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于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进行乳腺结节手术的患者资料,分别计算DBT及超声诊断乳腺良恶性结节的灵敏度、特异... 目的与乳腺超声检查结果对比,评估数字乳腺断层X线摄影(DBT)鉴别乳腺良、恶性结节的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于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进行乳腺结节手术的患者资料,分别计算DBT及超声诊断乳腺良恶性结节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采用ROC分析评价DBT及超声结果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并对二者进行比较。结果DBT与超声对乳腺良恶性结节诊断的灵敏度分别为88.46%、75.00%,特异度为91.43%、94.29%,准确度为91.95%、82.76%,AUC为89.0%、81.8%。DBT诊断乳腺结节的准确度、灵敏度及曲线下面积均高于超声检查,特异度略低于超声检查。结论DBT在乳腺结节良恶性的鉴别中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有利于乳腺癌的筛查及诊断,其效能不亚于乳腺超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结节 数字乳腺断层摄影 乳腺超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