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建构有生命气息的大学课堂 被引量:1
1
作者 喻妹平 《科技风》 2021年第1期176-178,共3页
长期以来,大学课堂注重专业教育,课堂教学往往以专业知识与技能等“冷素质”培养为基本特征,缺乏了生命气息和生命温度,体现出“目中无人”的态势。教师与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是活生生的生命个体,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大... 长期以来,大学课堂注重专业教育,课堂教学往往以专业知识与技能等“冷素质”培养为基本特征,缺乏了生命气息和生命温度,体现出“目中无人”的态势。教师与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是活生生的生命个体,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大学课堂教学理应围绕“人”开展,拥有“人气”,体现“人性”,一方面对专业知识与技能等的教学应具备生活性、情感性、互动性、生成性的生命气息标记;另一方面课堂生命气息的强弱取决于师生课堂上“动”与“情”的程度。建构有生命气息的大学课堂不仅是实现人的整体发展的需要,也是人工智能时代避免人类情感异化,维持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课堂 生命气息 专业教育
下载PDF
浅析象征主义手法在《微暗的火》中的运用
2
作者 喻妹平 《科技风》 2019年第27期202-203,206,共3页
《微暗的火》是纳博科夫最具代表性的英文小说之一,一直以来其颠覆性的形式让批评界惊叹,而其中象征主义手法的运用对于揭示作品主旨思想有重要作用。本文主要通过对空间层面、词汇层面和叙述层面象征的剖析,探讨象征主义手法对于揭示... 《微暗的火》是纳博科夫最具代表性的英文小说之一,一直以来其颠覆性的形式让批评界惊叹,而其中象征主义手法的运用对于揭示作品主旨思想有重要作用。本文主要通过对空间层面、词汇层面和叙述层面象征的剖析,探讨象征主义手法对于揭示和深化小说主题思想的功能和艺术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博科夫 《微暗的火》 象征主义
下载PDF
论纳博科夫的小说伦理观——以其俄罗斯文学批评为中心
3
作者 喻妹平 《俄罗斯文艺》 2023年第1期100-111,共12页
作为以小说扬名的经典作家,纳博科夫的小说伦理观至今仍有众多争议。本文以其俄罗斯文学批评为中心,追溯作家对19世纪中期俄罗斯文学史上功利与审美之争的态度,指出他反对极端功利主义文学观及其引发的刻意道德化说教,主张自由艺术的内... 作为以小说扬名的经典作家,纳博科夫的小说伦理观至今仍有众多争议。本文以其俄罗斯文学批评为中心,追溯作家对19世纪中期俄罗斯文学史上功利与审美之争的态度,指出他反对极端功利主义文学观及其引发的刻意道德化说教,主张自由艺术的内在伦理,将伦理影响视为作家天赋的自然色彩,认为作家以不自觉的方式改良社会,小说的德性源于其自由的本质。作家的这种小说伦理观不是对唯美主义的回归,而是对俄罗斯文学传统的继承与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博科夫 小说伦理 功利主义 俄罗斯文学
原文传递
现实主义的《普宁》:历史在场与政治介入 被引量:1
4
作者 喻妹平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84-95,共12页
《普宁》被视为后现代学院小说经典,却蕴含着深刻的历史维度,体现出作家的政治介入。小说折射纳博科夫个人经历,指涉20世纪前半叶的历史事件——俄国革命、纳粹暴行等,以轻盈的艺术笔触暗示当时俄国侨民艰难的历史境遇;作家试图纠正外... 《普宁》被视为后现代学院小说经典,却蕴含着深刻的历史维度,体现出作家的政治介入。小说折射纳博科夫个人经历,指涉20世纪前半叶的历史事件——俄国革命、纳粹暴行等,以轻盈的艺术笔触暗示当时俄国侨民艰难的历史境遇;作家试图纠正外界对俄国侨民的误解与贬损,为俄国侨民知识分子正名。小说的历史气息与批判力量源于作家对俄国旧式自由主义思想的忠诚。作家将对历史和现实的反思批判作为隐性情节嵌入小说叙事,形成了独具风格的历史书写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博科夫 《普宁》 历史在场 政治介入
原文传递
文学市场化与《普宁》的文本生成策略
5
作者 喻妹平 《国外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76-85,157,共11页
本文将纳博科夫小说《普宁》的文本生成置入20世纪中期美国文学出版业不断发展的历史语境,探讨纳博科夫与美国文学市场之间的关系,揭示作家对文学市场态度的转变过程;同时聚焦《普宁》文本生产动机,写作、发表过程与市场因素的互动,讨... 本文将纳博科夫小说《普宁》的文本生成置入20世纪中期美国文学出版业不断发展的历史语境,探讨纳博科夫与美国文学市场之间的关系,揭示作家对文学市场态度的转变过程;同时聚焦《普宁》文本生产动机,写作、发表过程与市场因素的互动,讨论作者采取的市场化文本生成策略,勾勒出纳博科夫作为畅销作家的形象;指出面对市场化潮流,作家并非一味迎合出版商,而是有退有进,创作出独具艺术特色的作品,赢得了大众及批评家读者的双重认可,达到了雅俗共赏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博科夫 《普宁》 文学市场化 写作策略
原文传递
论纳博科夫与新批评
6
作者 喻妹平 《文艺评论》 2017年第5期73-81,共9页
新批评是20世纪最重要的批评学派之一,上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于英美盛极一时,深刻影响了后世文学批评。二战后,新批评理论几乎在所有美国大学文学系占据统治地位,大批文论家、美学家、大学教授归附新批评派。纳博科夫1940年移居美国... 新批评是20世纪最重要的批评学派之一,上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于英美盛极一时,深刻影响了后世文学批评。二战后,新批评理论几乎在所有美国大学文学系占据统治地位,大批文论家、美学家、大学教授归附新批评派。纳博科夫1940年移居美国,先后在威尔斯利学院、哈佛和康奈尔大学教俄语和文学课程,见证了新批评派在美国高校及文学理论界的盛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批评派 纳博科夫 文学批评 美国大学 1940年 康奈尔大学 20世纪 50年代
原文传递
艺术性与社会性的有机融合——再论纳博科夫的艺术观
7
作者 喻妹平 《外国语言文学》 2020年第4期409-420,共12页
由于崇尚文体创新,酷爱文字游戏,加之一般对后现代作家的标签化理解,人们推崇纳博科夫时常常忽视了其艺术的社会维度,然而作者正是通过其作品的艺术性来实现社会观照。纳博科夫强调文学的虚构性,同时肯定想象要以现实素材为依托,并且通... 由于崇尚文体创新,酷爱文字游戏,加之一般对后现代作家的标签化理解,人们推崇纳博科夫时常常忽视了其艺术的社会维度,然而作者正是通过其作品的艺术性来实现社会观照。纳博科夫强调文学的虚构性,同时肯定想象要以现实素材为依托,并且通过文学创作探索了想象所具备的积极或消极力量;其作品有着形式至上的外表,却不乏意蕴,不过作者将作品内涵纳入形式之中,以形式为内容;他主张"审美狂喜"作为评判艺术的标准,似乎表达出唯艺术的立场,实则蕴藏了明显的价值因子。这种坚守艺术性的首要地位,社会性是艺术内在属性的主张对进一步认识纳博科夫作品以及艺术非功利性与功利性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艺术观 艺术性 社会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