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藏芒康嘎托镇新发现吐蕃摩崖石刻调查简报 被引量:8
1
作者 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 四川大学考古系 +4 位作者 西自治区昌都芒康县文物局 西自治区昌都芒康县旅游局 杨清凡 卢素文 张延清 《藏学学刊》 CSSCI 2017年第1期233-251,32,共20页
2014年,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次仁加布研究员在芒康县嘎托镇巴拉村发现了一处大日如来及八大菩萨摩崖造像及另一处残像。2016年7月17-19日,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考古系和西藏昌都芒康县文物局、旅游局联合对芒康县嘎托镇巴拉村吐蕃... 2014年,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次仁加布研究员在芒康县嘎托镇巴拉村发现了一处大日如来及八大菩萨摩崖造像及另一处残像。2016年7月17-19日,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考古系和西藏昌都芒康县文物局、旅游局联合对芒康县嘎托镇巴拉村吐蕃石刻进行了详细调查。在上述两个地点之外,又新发现了吐蕃时期古藏文石刻1处、摩崖造像1处,并对以上4个地点做了测量、记录。从造像题材、艺术风格及藏文石刻特征综合分析,芒康新发现摩崖石刻所属时期应为吐蕃赞普赤松德赞(755-797年在位)至赤德松赞(798-815年在位)期间,即8世纪中叶至9世纪上半叶之间。此前在芒康已发现有其他吐蕃时期石刻造像,上述遗存为探讨唐与吐蕃之间的交通及佛教文化传播路线提供了新的证据,在藏传佛教艺术史上也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吐蕃 石刻 摩崖 芒康县 嘎托镇
原文传递
2015年西藏山南琼结河流域考古调查简报
2
作者 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 四川大学考古 +4 位作者 西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 西自治区山南地区文物局 杨锋 唐莉 徐海伦 《藏学学刊》 CSSCI 2017年第1期220-232,31,共15页
2015年7月,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联合四川大学考古系组成调查团队,对西藏中部琼结河流域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考古调查。西藏中部地区的历次文物普查基本掌握了该区域不可移动文物的分布情况,但调查不够系统也不见针对研究课题设计调查... 2015年7月,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联合四川大学考古系组成调查团队,对西藏中部琼结河流域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考古调查。西藏中部地区的历次文物普查基本掌握了该区域不可移动文物的分布情况,但调查不够系统也不见针对研究课题设计调查方案的实例。本次采用拉网式的调查方法,旨在摸清琼结河流域史前遗址的分布情况。调查发现了若干墓葬、岩画,并探索了适合西藏中部地区的系统调查方法,为未来雅砻河谷调查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丰富的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查 琼结 西藏 2015 流域
原文传递
青海玉树勒巴沟古秀泽玛佛教摩崖造像调查简报 被引量:12
3
作者 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 +3 位作者 卢素文 张长虹 乔虹 宋耀春 《藏学学刊》 CSSCI 2017年第1期63-94,316,共33页
古秀泽玛摩崖造像位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造像由两铺阴线刻图像组成,分别为“礼佛图”和“说法图”。“礼佛图”中的佛为释迦牟尼佛,旁边的男供养人头戴高桶状冠帽,身穿翻领左衽长袍,是典型的吐蕃时期的服饰,通过与吐蕃时期赞... 古秀泽玛摩崖造像位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造像由两铺阴线刻图像组成,分别为“礼佛图”和“说法图”。“礼佛图”中的佛为释迦牟尼佛,旁边的男供养人头戴高桶状冠帽,身穿翻领左衽长袍,是典型的吐蕃时期的服饰,通过与吐蕃时期赞普形象的对比,结合藏东地区发现的吐蕃时期的题记,推测该供养人为吐蕃赞普。说法图的主尊亦为释迦牟尼佛,其背屏样式、双狮垂帘座等的原型可以追溯到印度,是迄今藏区发现的较早的样式;但面部特征、圆形身光和桃尖形头光等与敦煌、藏东等地的造像有相似之处,具有明显的汉藏融合的特点。这两处造像的年代大约为8世纪下半叶至9世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像 吐蕃 供养人 藏东 赞普
原文传递
青海玉树勒巴沟吾娜桑嘎佛教摩崖石刻调查简报 被引量:10
4
作者 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 +12 位作者 四川大学考古 任晓燕 贾鸿键 李永宪 霍巍 乔虹 宋耀春 张长虹 张延清 罗倩倩 卢素文 霍大清 李晓华 《藏学学刊》 CSSCI 2017年第1期95-147,316,共55页
2012年7月,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和四川大学考古系组成了联合考古队,对青海玉树勒巴沟的四处佛教石刻地点进行了考古调查。本简报重点对第二个地点——吾娜桑嘎石刻点进行了介绍和初步研究。该地点共发现有五... 2012年7月,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和四川大学考古系组成了联合考古队,对青海玉树勒巴沟的四处佛教石刻地点进行了考古调查。本简报重点对第二个地点——吾娜桑嘎石刻点进行了介绍和初步研究。该地点共发现有五组线刻图像和藏文题记,分别编为A至E组。其中A组为猕猴奉蜜图和题记,B组为佛诞生场景和《无量寿经》题记;C组为一组听法场景和《圣薄伽梵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题记;D组为佛降自三十天场景及普贤、文殊菩萨和与图像吻合的题记;E组有多个场景,可辨有一佛二菩萨、佛涅槃和一佛与众菩萨的场景,题记中提到降伏外道。本石刻点的图像和题记与附近发现的有纪年的吐蕃时期的图像风格和题记书写特点均十分相似,因此推测其年代大致为8世纪下半叶至9世纪上半叶。该石刻点图像和题记的发现对于吐蕃时期的汉藏关系、佛教面貌和汉藏佛教美术等均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题记 组为 石刻 场景 图像
原文传递
青海玉树勒巴沟恰冈佛教摩崖造像调查简报 被引量:6
5
作者 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 +1 位作者 乔虹 卢素文 《藏学学刊》 CSSCI 2017年第1期148-163,31,共17页
恰冈佛教摩崖造像位于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巴塘乡勒巴沟内,由阴线刻和浅浮雕组成,包括图像和藏文题记两部分,图像有大日如来和观音、金刚手菩萨,供养天女和飞天。根据图像特征和题记判断其年代为9世纪初。
关键词 勒巴 图像 题记 摩崖 造像
原文传递
青海称多县歇武镇格日村宋代佛教摩崖石刻考古调查简报 被引量:3
6
作者 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 +1 位作者 朱德涛 蔡林海 《藏学学刊》 CSSCI 2017年第1期164-182,31,共20页
2016年8月,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联合组队,对玉树州称多县歇武镇格日村新发现的宋代佛教摩崖造像和藏文题记进行了考古调查,并对田野资料进行了采集与整理。文章首先对此处造像的内容和藏文题记进行了详细介绍... 2016年8月,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联合组队,对玉树州称多县歇武镇格日村新发现的宋代佛教摩崖造像和藏文题记进行了考古调查,并对田野资料进行了采集与整理。文章首先对此处造像的内容和藏文题记进行了详细介绍,然后对石刻的造像特征、年代及题记等相关问题提出了初步的认识。根据藏文题记,这批摩崖造像凿刻于公元1101年,其图像风格上承藏东吐蕃式样,又启西藏后弘期藏传密教艺术特征。这批摩崖石刻的发现,填补了藏东地区宋代佛教考古发现的空白,对于吐蕃分裂时期的佛教艺术和汉、藏等多民族关系的研究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题记 摩崖 造像 考古 藏文
原文传递
7
作者 四川大学社会发展与西部开发研究 四川大学中国西部边疆安全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 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 《华西边疆评论》 2014年第1期1-2,共2页
中国西部边疆,地域宽广,仅新疆、西藏占全国陆地面积就超过五分之一;地质复杂,既有山地、高原、沙漠、盆地,也有平川;资源丰富,是国家发展的重大资源接续地;生态重要,有号称“亚洲水塔”的青藏高原地区和全国生态屏障;民族文化多元,是... 中国西部边疆,地域宽广,仅新疆、西藏占全国陆地面积就超过五分之一;地质复杂,既有山地、高原、沙漠、盆地,也有平川;资源丰富,是国家发展的重大资源接续地;生态重要,有号称“亚洲水塔”的青藏高原地区和全国生态屏障;民族文化多元,是维、藏、回、彝等几十个少数民族的聚居区,是中华文化的宝库;陆路边境线长,与多国接壤,毗邻中亚、南亚、东南亚国家,在环中国的边疆带中,西部边疆堪称“中国西部门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塔 边境线 国家 中国 生态 资源 全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