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聚合氯化铝/聚丙烯酰胺复合改性凹凸棒土絮凝材料的制备及其除浊除藻效果
1
作者
圣伟佳
王威振
+1 位作者
张晋华
尹洪斌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3245-3256,共12页
蓝藻水华已成为我国湖库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而利用黏土治理有害藻华技术在我国应用已有十多年的历史,是国际上公认的最具发展前景的措施之一。通过选用凹凸棒土(AT)为原材料,聚合氯化铝(PAC)、聚丙烯酰胺(PAM)作为改性剂,制备新型复合...
蓝藻水华已成为我国湖库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而利用黏土治理有害藻华技术在我国应用已有十多年的历史,是国际上公认的最具发展前景的措施之一。通过选用凹凸棒土(AT)为原材料,聚合氯化铝(PAC)、聚丙烯酰胺(PAM)作为改性剂,制备新型复合絮凝材料凹凸棒土-聚合氯化铝-聚丙烯酰胺(AT-PAC-PAM)。比较不同原料配比条件下复合絮凝材料的除浊效果,并对絮凝材料改性前后微观形貌、物化性质进行表征分析,然后通过单因素实验对复合絮凝材料除浊除藻条件进行优化,最后采用电子显微镜观察不同絮凝材料处理藻液所生成的絮体形貌差异。研究结果表明:AT-PAC-PAM絮凝材料的最佳原料组分质量配比为m(AT)∶m(PAC)∶m(PAM)=100∶20∶0.2;材料改性后铝离子含量增加、表面积增加、孔径增大、空隙增多,使得吸附能力增强;在相同实验条件下,AT-PAC-PAM(20%)除浊除藻效果最优,其最佳条件为pH=7、复合絮凝材料质量浓度为60 mg·L^(-1)、藻液初始浊度50 NTU、慢搅转速100 r·min^(-1)、慢搅时间20 min、沉淀时间30 min;在对絮体微观观察中发现,复合絮凝材料AT-PAC-PAM加强了吸附架桥和网捕作用,使所形成的絮体密集紧实,从而促进藻-土复合絮体的沉降,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除浊除藻
最佳配比
材料表征
影响因素
絮体形貌
原文传递
巢湖西半湖底泥磷分布及释放特征
被引量:
2
2
作者
张沐
李发建
+2 位作者
圣伟佳
赵琼
尹洪斌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64-175,共12页
为充分了解巢湖西半湖底泥氮磷分布及释放特征,为后续治理提供决策依据,在巢湖西半湖设置29个采样点,对底泥氮磷和有机质含量的空间分布进行调查,并采用间隙水平衡技术(Peeper)和薄膜梯度扩散技术(DGT)对底泥释放和高磷活性区域进行测...
为充分了解巢湖西半湖底泥氮磷分布及释放特征,为后续治理提供决策依据,在巢湖西半湖设置29个采样点,对底泥氮磷和有机质含量的空间分布进行调查,并采用间隙水平衡技术(Peeper)和薄膜梯度扩散技术(DGT)对底泥释放和高磷活性区域进行测试和表征.结果表明,调查区表层底泥(0~10 m)总氮、总磷和有机质含量均值分别为1614 mg·kg^(-1)、691 mg·kg^(-1)和2.30%,依据美国环境保护署制定的沉积物污染评价标准,总氮和总磷分别处于中度和重度污染水平.基于Peeper结果发现,巢湖西半湖磷酸盐释放速率为0.13~2.53 mg·m^(-2)·d^(-1),均值为1.15mg·m^(-2)·d^(-1);氨态氮释放速率为5.73~20.23 mg·m^(-2)·d^(-1),均值为12.89 mg·m^(-2)·d^(-1).磷酸盐释放速率高值区域位于入湖口处,而氨态氮释放速率高值则位于湖心.DGT-P高值所在区域与磷酸盐释放速率高值所在区域一致,均位于入湖口附近.底泥磷形态结果表明,铝结合态磷为底泥磷的主要结合形态,占总磷的25%~71%.各采样点的活性磷(不稳定的磷、铁结合态磷和有机磷的总和)含量为62.39~329.40 mg·kg^(-1),占总磷的19%~41%.以上研究结果表明,巢湖西半湖底泥内源磷污染严重,且污染主要分布在入湖河口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巢湖
底泥
内源释放
营养盐
磷形态
原文传递
题名
聚合氯化铝/聚丙烯酰胺复合改性凹凸棒土絮凝材料的制备及其除浊除藻效果
1
作者
圣伟佳
王威振
张晋华
尹洪斌
机构
南京理工大学环境与生物工程学院
化工污染控制与资源化江苏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学南京学院
出处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3245-3256,共12页
基金
江苏省水利科技项目(2021031)。
文摘
蓝藻水华已成为我国湖库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而利用黏土治理有害藻华技术在我国应用已有十多年的历史,是国际上公认的最具发展前景的措施之一。通过选用凹凸棒土(AT)为原材料,聚合氯化铝(PAC)、聚丙烯酰胺(PAM)作为改性剂,制备新型复合絮凝材料凹凸棒土-聚合氯化铝-聚丙烯酰胺(AT-PAC-PAM)。比较不同原料配比条件下复合絮凝材料的除浊效果,并对絮凝材料改性前后微观形貌、物化性质进行表征分析,然后通过单因素实验对复合絮凝材料除浊除藻条件进行优化,最后采用电子显微镜观察不同絮凝材料处理藻液所生成的絮体形貌差异。研究结果表明:AT-PAC-PAM絮凝材料的最佳原料组分质量配比为m(AT)∶m(PAC)∶m(PAM)=100∶20∶0.2;材料改性后铝离子含量增加、表面积增加、孔径增大、空隙增多,使得吸附能力增强;在相同实验条件下,AT-PAC-PAM(20%)除浊除藻效果最优,其最佳条件为pH=7、复合絮凝材料质量浓度为60 mg·L^(-1)、藻液初始浊度50 NTU、慢搅转速100 r·min^(-1)、慢搅时间20 min、沉淀时间30 min;在对絮体微观观察中发现,复合絮凝材料AT-PAC-PAM加强了吸附架桥和网捕作用,使所形成的絮体密集紧实,从而促进藻-土复合絮体的沉降,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除浊除藻
最佳配比
材料表征
影响因素
絮体形貌
Keywords
turbidity and algae removal
optimum ratio
material characterization
influencing factors
flocs morphology
分类号
X703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原文传递
题名
巢湖西半湖底泥磷分布及释放特征
被引量:
2
2
作者
张沐
李发建
圣伟佳
赵琼
尹洪斌
机构
安徽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南京理工大学环境与生物工程学院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湖泊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
出处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64-175,共12页
基金
中国科学院0-1项目(No.ZDBS-LY-DQC018)
南京市水务科技项目(No.202105)。
文摘
为充分了解巢湖西半湖底泥氮磷分布及释放特征,为后续治理提供决策依据,在巢湖西半湖设置29个采样点,对底泥氮磷和有机质含量的空间分布进行调查,并采用间隙水平衡技术(Peeper)和薄膜梯度扩散技术(DGT)对底泥释放和高磷活性区域进行测试和表征.结果表明,调查区表层底泥(0~10 m)总氮、总磷和有机质含量均值分别为1614 mg·kg^(-1)、691 mg·kg^(-1)和2.30%,依据美国环境保护署制定的沉积物污染评价标准,总氮和总磷分别处于中度和重度污染水平.基于Peeper结果发现,巢湖西半湖磷酸盐释放速率为0.13~2.53 mg·m^(-2)·d^(-1),均值为1.15mg·m^(-2)·d^(-1);氨态氮释放速率为5.73~20.23 mg·m^(-2)·d^(-1),均值为12.89 mg·m^(-2)·d^(-1).磷酸盐释放速率高值区域位于入湖口处,而氨态氮释放速率高值则位于湖心.DGT-P高值所在区域与磷酸盐释放速率高值所在区域一致,均位于入湖口附近.底泥磷形态结果表明,铝结合态磷为底泥磷的主要结合形态,占总磷的25%~71%.各采样点的活性磷(不稳定的磷、铁结合态磷和有机磷的总和)含量为62.39~329.40 mg·kg^(-1),占总磷的19%~41%.以上研究结果表明,巢湖西半湖底泥内源磷污染严重,且污染主要分布在入湖河口区域.
关键词
西巢湖
底泥
内源释放
营养盐
磷形态
Keywords
Western Lake Chaohu
sediment
endogenous release
nutrients
phosphorus forms
分类号
X523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聚合氯化铝/聚丙烯酰胺复合改性凹凸棒土絮凝材料的制备及其除浊除藻效果
圣伟佳
王威振
张晋华
尹洪斌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
0
原文传递
2
巢湖西半湖底泥磷分布及释放特征
张沐
李发建
圣伟佳
赵琼
尹洪斌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
2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