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上海浦东开发与长江三角洲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研究
1
作者 复旦大学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 《经济研究参考》 1992年第Z4期182-200,共19页
一、南北竞争形成的共同挑战、浦东开发带来的共同机遇——长江三角洲经济外向发展态势分析(一)外部环境:90年代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在国内外面临着日趋激烈的南北竞争1.国际资本呈南北分流倾向。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是当今世... 一、南北竞争形成的共同挑战、浦东开发带来的共同机遇——长江三角洲经济外向发展态势分析(一)外部环境:90年代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在国内外面临着日趋激烈的南北竞争1.国际资本呈南北分流倾向。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是当今世界的两大潮流。由于世界经济的区域化和集团化导致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加剧,使得国际投资日益成为打破贸易壁垒、发展地区经济的决定力量,竞争激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三角洲地区 长江三角洲经济 浦东开发 外向型经济 发展极 经济发展研究 地区经济 增长轴 开发区 外向发展
下载PDF
两种市场并存下的国民经济运行态势分析——再论“垄断性竞争”市场模式问题 被引量:2
2
作者 复旦大学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 伍柏麟 +2 位作者 王战 陆德明 俞忠英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期1-7,共7页
1988年初,国家体改委委托有关单位研究设计全国1988~1995年经济体制改革规划。复旦大学经济研究中心组织本校经济、管理两学院有关系所的几十位教师成立课题组,提交了一份研究报告。该报告不同于价格改革论和企业改革论,提出了“通过... 1988年初,国家体改委委托有关单位研究设计全国1988~1995年经济体制改革规划。复旦大学经济研究中心组织本校经济、管理两学院有关系所的几十位教师成立课题组,提交了一份研究报告。该报告不同于价格改革论和企业改革论,提出了“通过产业组织的改革与创新,建立社会主义垄断竞争市场”的第三条思路(见本刊1989年第1期)。下文就是他们围绕治理整顿问题对这一新思路的进一步阐述。上海市政府经济研究中心发展预测处部分同志共同参与本课题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货膨胀 中国经济 国民经济运行 垄断性市场 市场化程度 竞争市场 货币化 信用货币 经济研究 有效供给
下载PDF
当前我国经济的困境与出路——三论社会主义垄断竞争市场
3
作者 复旦大学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2期2-9,共8页
《复旦学报》1989年第1期和1990年第1期,曾发表了我们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垄断竞争市场的“一论”与“二论”。前两论主要针对1988年以前的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等问题展开,指出中国经济已经形成了准行政性垄断和准自由竞争这样两类市场并行... 《复旦学报》1989年第1期和1990年第1期,曾发表了我们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垄断竞争市场的“一论”与“二论”。前两论主要针对1988年以前的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等问题展开,指出中国经济已经形成了准行政性垄断和准自由竞争这样两类市场并行的格局,进一步的改革和治理整顿只有按照垄断竞争市场的改革取向推进,才能摆脱恶性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费需求结构 市场经济 行政性垄断 自由竞争 治理整顿 中国经济 改革取向 市场疲软 通货膨胀 市场机制
下载PDF
关于上海市郊区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研究报告
4
作者 复旦大学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 《经济研究参考》 1992年第Z4期1235-1242,共8页
80年代的经济改革,推动中国经济从产品经济(或传统计划经济)向着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基本方向发展。这个改革发端于农村、发端于农业。因此,必须按照向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的基本方向去考察农村问题和农业问题。本报告正是按照这个... 80年代的经济改革,推动中国经济从产品经济(或传统计划经济)向着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基本方向发展。这个改革发端于农村、发端于农业。因此,必须按照向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的基本方向去考察农村问题和农业问题。本报告正是按照这个基本方向去探讨上海市郊区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问题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约化经营 上海市郊区 农业规模 有计划商品经济 运行模式 产品经济 基本方向 研究报告 政府推动 传统计划经济
下载PDF
上海建设“三个中心”与长江流域的发展(上)
5
作者 复旦大学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 《长江论坛》 1995年第2期5-8,共4页
中央明确提出,要把上海建成长江流域的一个“龙头”和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三个中心。这既表达了国家对上海经济的希望,也指出了上海经济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冷静地回顾上海经济建国后四十多年的历程,可以清楚地看到:上海经济虽然在规模... 中央明确提出,要把上海建成长江流域的一个“龙头”和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三个中心。这既表达了国家对上海经济的希望,也指出了上海经济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冷静地回顾上海经济建国后四十多年的历程,可以清楚地看到:上海经济虽然在规模上有了巨大的扩展,在素质上(主要是制造业)属于全国一流水平,在贡献上(主要是向中央的财政上缴)也非常突出,但是,这种经济严格说来只是一种地区经济,是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工业中心。它很少具有现代世界经济中常见的大都市经济的龙头或中心功能,即一座城市是某一相当大的区域(例如一个流域、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的资金调度中心、商品交易与集散中心、生产的科技导向中心等。造成这种状况主要是由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即长时期内,中国实行封闭式的计划经济,使得上海在历史上一度形成的龙头功能基本丧失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流域 三个中心 长江三角洲地区 制造业 上海经济 经济起飞 1993年 进出口包装 新机场 利用外资
下载PDF
上海建设“三个中心”与长江流域的发展(下)
6
作者 复旦大学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 《长江论坛》 1995年第3期14-17,共4页
(三)当代中国经济的“南北极”发展格局不利于上海龙头与长江流域腹地的一体化发展 在建国后的40多年时间中,中国经济形成了一种奇特的“南北极”现象。北极、南极本是一个地理概念,此处借喻作两个重要城市:北京与香港。在中国的整个近... (三)当代中国经济的“南北极”发展格局不利于上海龙头与长江流域腹地的一体化发展 在建国后的40多年时间中,中国经济形成了一种奇特的“南北极”现象。北极、南极本是一个地理概念,此处借喻作两个重要城市:北京与香港。在中国的整个近代化、现代化过程中,如果从纯经济的角度考察,北京这座城市本是无足轻重的。她既不是发达贸易的口岸城市,又不是有强大工业的制造业中心。至于香港,在30和40年代,其经济活动总量仅只为上海的大约六分之一。然而,一系列的历史事变恰恰使这两座城市在1949年以来的近半个世纪内成了对中国经济发展起核心带动作用的两个“发展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流域 三个中心 “南北极” 国内市场 上海 当代中国 “发展极” 生产能 近代化 发展格局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