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平衡针结合柴胡疏肝散治疗糖尿病痛性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及部分机制 被引量:11
1
作者 张鹏翔 张振华 +6 位作者 赵蕊 复星 李靖 赵新雨 邵文婷 杨卫 宋宝磊 《世界中医药》 CAS 2019年第7期1851-1855,1860,共6页
目的:探究平衡针结合柴胡疏肝散治疗糖尿病痛性周围神经病变(DPN)的临床效果,对其作用机制进行研究,以期精准治疗。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7年1月北京市朝阳区中医医院收治符合纳入条件DPN患者102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就诊顺序编号随机... 目的:探究平衡针结合柴胡疏肝散治疗糖尿病痛性周围神经病变(DPN)的临床效果,对其作用机制进行研究,以期精准治疗。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7年1月北京市朝阳区中医医院收治符合纳入条件DPN患者102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就诊顺序编号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1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用平衡针结合柴胡疏肝散治疗,均治疗4周。观察2组治疗前、治疗后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变化并比较;观察2组治疗前、治疗后正中神经、腓总神经、胫后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水平变化并比较;观察2组治疗前、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高切黏度(HSV)、全血低切黏度(LSV)、血浆黏度(PSV)、血细胞比容(Hct)、血小板聚集率变化并比较;观察治疗前、治疗后应激指标C反应蛋白(CRP)、内皮素-1(ET-1)、丙二醇(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变化并比较;观察2组治疗前、治疗后白细胞(WBC)、丙氨酸转氨酶(ALT)、肌酐(Cr)、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变化并比较。结果:治疗前2组FBG、2 hPBG、HbA1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FBG、2 hPBG、HbA1c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以上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正中神经、腓总神经、胫后神经MCV、SC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以上指标均较治疗前均显著升高(P<0.05),治疗后观察组以上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CRP、ET-1、MDA、SO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CRP、ET-1、MDA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SOD较治疗前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CRP、ET-1、MDA显著低于对照组,SOD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HSV、LSV、PSV、HCT、血小板聚集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以上指标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以上各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前、治疗后在WBC、ALT、Cr、Hb、PLT上比较均无显著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平衡针联合柴胡疏肝散能改善DPN患者血液流变学,抑制氧化应激反应,清除氧自由基,提高感觉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从而改善临床症状,降低血糖,且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衡针 柴胡疏肝散 糖尿病痛性周围神经病变 神经传导速度 血糖 应激反应 血液流变学 安全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