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说“颜色” 被引量:1
1
作者 夏业昌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5年第3期110-,28,共2页
在现代汉语中,“颜色”一词人人能懂,个个会用。正因为它是一个常用词,所以就容易被忽视,以致有的人在读古文时,也往往不假思索地用今义去理解它。其实,在先秦、两汉时期,“颜色”并非一个词,而是两个单音词。它们的含义,古人作过明确... 在现代汉语中,“颜色”一词人人能懂,个个会用。正因为它是一个常用词,所以就容易被忽视,以致有的人在读古文时,也往往不假思索地用今义去理解它。其实,在先秦、两汉时期,“颜色”并非一个词,而是两个单音词。它们的含义,古人作过明确的解释:“颜,眉之间也”;“色,颜气也”。(许慎《说文解字》)所以,段玉裁说:“凡羞愧喜忧必形于颜,谓之颜色。”(《说文解字注》)用我们的话来说,“颜色”的本义是指两眉之间所表露出来的气色,泛指面容气色。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说文解字注》 现代汉语 常用词 两汉时期 人能 色彩义 后起义 信陵君 谓语部分 民瞻
下载PDF
《叔向贺贫》中的“顺”与“越”
2
作者 夏业昌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5年第2期97-97,共1页
顺 叔向说,栾武子“宣其德行,顺其宪则”,对句中的“顺”字,中学语文课本和各种选本均不作注,有的译文就取其常义,译为“顺从”,然而栾武子是晋国的上卿,是上层统治集团的重要人物,他值得叔向称赞的决不只是规规矩矩的“顺从”法令制度... 顺 叔向说,栾武子“宣其德行,顺其宪则”,对句中的“顺”字,中学语文课本和各种选本均不作注,有的译文就取其常义,译为“顺从”,然而栾武子是晋国的上卿,是上层统治集团的重要人物,他值得叔向称赞的决不只是规规矩矩的“顺从”法令制度这一点。叔向所着重肯定的,是他谨慎地执行法令制度,收到了使晋国大治的良好效果。 在上古汉语中,“顺”与“慎”通用。如《庄子·列御寇》:“顺于兵,故行有求”。《释文》引作“慎于兵”,并指出“慎或作顺”。卢文弨也说:“今书慎作顺”。又如《荀子·强国》:“故为人上者,不可不顺也。”杨倞说:“顺当为慎”。梁启雄也说:“顺,借为慎,二字通。”(见梁启雄《荀子简释》)这就充分说明:顺,通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诸侯 法令 中学语文课 晋国 戎狄 代指 选本 上古汉语 《国语》 分句
下载PDF
释“沃灌”
3
作者 夏业昌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5年第1期135-135,共1页
《送东阳马主序》中,有“媵人持汤沃灌”句,对其中“沃灌”一词,许多选注本都释为“浇灌”.有的同志根据“灌”字的“饮”义,就把这句译作:“陪送上学的人拿热水给自己喝”(《中华活叶文选》);“旅舍的仆役拿热开水给我喝”(上海教育学... 《送东阳马主序》中,有“媵人持汤沃灌”句,对其中“沃灌”一词,许多选注本都释为“浇灌”.有的同志根据“灌”字的“饮”义,就把这句译作:“陪送上学的人拿热水给自己喝”(《中华活叶文选》);“旅舍的仆役拿热开水给我喝”(上海教育学院编《古代汉语》1980年版105—106页).这么理解似有不妥.上文说宋濂“足肤皲裂”“四支僵劲不能动”,这是局部受冻,不是全身性冻坏,只需给受冻部位加热保暖就可以了.针对四肢冻僵的问题,就没有必要喝热水.其实,“沃灌”就是“浇洗”的意思.《说文》:“浇,沃也.”段玉裁说:“自上浇下曰沃”(《说文解字注》).“灌”通“盥”.两字都是元韵见声(从唐作藩《上古音手册》).它们是同音通假.《集韵》:“盥,澡手,或作灌.”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也指出:灌,“又为盥”“亦盥之转注”.“灌”、“盥”通用,在古汉语中是不乏其例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说文解字注 古代汉语 教育学院 说文通训定声 热水 古汉语 全身性 上古音 段玉裁 注本
下载PDF
这个“却”字怎讲?
4
作者 夏业昌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4年第2期93-93,共1页
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林教头接受了看管草料场的差使以后,对李小二说道:“今日管营拨我去大军草料场管事,却如何?”这个“却”字该怎么讲?一般古汉语字书都以先秦、两汉的文献作为研究对象,所以用它们所列的义项来解这个“却”宇,... 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林教头接受了看管草料场的差使以后,对李小二说道:“今日管营拨我去大军草料场管事,却如何?”这个“却”字该怎么讲?一般古汉语字书都以先秦、两汉的文献作为研究对象,所以用它们所列的义项来解这个“却”宇,都不贴切。根据《水浒》对“却”字的习惯用法和本文的上下文意,这个“却”字是指代“管营拨我去大军草料场管事”这件事,应该讲作指示代词“这”。从下文李小二的回答也可得到印证。李小二说:“这个差使又好似天王堂”。“这个差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却” 指示代词 《水浒》 教头 林冲 “这” 习惯用法 字书 文意 潘金莲
下载PDF
释“突将”
5
作者 夏业昌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4年第1期144-144,共1页
《李愬雪夜入蔡州》中有一个句子:愬“命李祐、李忠义帅突将三千为前驱”.课本注句中的“突将”为“突击队”.“突将”为什么是“突击队”呢?这个“将”字,不是“将领”,它跟“壮”通.《尔雅·释诂》:“壮、将,大也.”朱骏声《说文... 《李愬雪夜入蔡州》中有一个句子:愬“命李祐、李忠义帅突将三千为前驱”.课本注句中的“突将”为“突击队”.“突将”为什么是“突击队”呢?这个“将”字,不是“将领”,它跟“壮”通.《尔雅·释诂》:“壮、将,大也.”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将,假借为壮.”按照《广韵》,“将”和“壮”都属“漾”韵,可见它们是叠韵假借.“将”、“壮”通假在古文献中是很多的.如《诗经·商颂·长发》:“幅陨既长,有娀方将”,孔颖达疏:“谓有娀之国方始壮大.”今人高亨也注为:“将,借为壮.”(《诗经今注》)又如《诗经·小雅·北山》“嘉我未老,鲜我方将”,毛亨传:“将,壮也.”朱熹《诗集传》也说:“将,壮也.”从这里可知,“将”是“壮”的假借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击队 说文通训定声 诗经今注 古文献 假借字 孔颖达 诗集传 忠义 尔雅 广韵
下载PDF
“以枪上刺刀”别解
6
作者 夏业昌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5年第1期98-98,共1页
对于“以枪上刺刀相搏击”(《冯婉贞》)一句,一般译为“用枪上的刺刀搏斗”。这样理解不合文意。上文写冯婉贞率队埋伏,敌兵抬着炮走来,冯婉贞“率众袭之”。由于是袭击,因此,“敌出不意,大惊忧”。敌人一心凭借炮火的优势,妄图轰毁谢... 对于“以枪上刺刀相搏击”(《冯婉贞》)一句,一般译为“用枪上的刺刀搏斗”。这样理解不合文意。上文写冯婉贞率队埋伏,敌兵抬着炮走来,冯婉贞“率众袭之”。由于是袭击,因此,“敌出不意,大惊忧”。敌人一心凭借炮火的优势,妄图轰毁谢庄。他们出乎意外地遭遇伏击,自然仓皇失措,“以枪上刺刀相搏击”。如果说他们是“用枪上的刺刀”来搏斗,那么他们是早有准备了,早就把刺刀上于枪尖了,但是上下文都交代敌人没有肉搏准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刀 上下文 文意 谢庄 准备 安装 炮火 埋伏 伏击 优势
下载PDF
《骆驼祥子》写于何时?
7
作者 夏业昌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6年第2期30-,共1页
1954年9月老舍为《骆驼祥子》写的《后记》中说:“这是我的十九年前的旧作。”人们据以断定《骆驼祥子》的写作时间为1935年。然而,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2月的《出版说明》却肯定“作品写于1936年。” 根据老舍《我怎样写<骆驼祥子&... 1954年9月老舍为《骆驼祥子》写的《后记》中说:“这是我的十九年前的旧作。”人们据以断定《骆驼祥子》的写作时间为1935年。然而,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2月的《出版说明》却肯定“作品写于1936年。” 根据老舍《我怎样写<骆驼祥子>》(载《收获》1979年第1期)的介绍,《骆驼祥子》的写作时间为1936年夏至1937年初夏。老舍说:“由二十五年春天到夏天,我入了迷似的去搜集材料”;“到了夏天,我辞去了山大的教职,开始把祥子写在纸上”;二十六年“刚刚入夏,我将它写完,共二十四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骆驼祥子》 写作时间 《收获》 人民文学 中说 出版说明 教职 一九 胡絮青 中国现代作家
下载PDF
“鼻祖”探源
8
作者 夏业昌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5年第4期35-,共1页
有人根据《正字通》“人之胚胎,鼻先受形,故谓始祖为鼻祖”,于是断定“鼻祖”一词来源于“生物学的学说”(见《语言教学与研究》1984年第3期)。 其实,“鼻祖”一词的形成,跟生物学的学说无关.现代生物学从为:“不论是鱼类、两栖类、爬... 有人根据《正字通》“人之胚胎,鼻先受形,故谓始祖为鼻祖”,于是断定“鼻祖”一词来源于“生物学的学说”(见《语言教学与研究》1984年第3期)。 其实,“鼻祖”一词的形成,跟生物学的学说无关.现代生物学从为:“不论是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兽类和人类,他们的早期胎儿的形状彼此极其肖似:大家都有一个显著的头部和一个伸长的尾部。头上有眼、有耳、颈部鳃缝明显可数。”(引自朱洗《生物的进化》122页)许多资料表明,人的胚胎,并不是先长鼻子。 现代生物学否定了“鼻先受形”说,那么古代“鼻祖”一词的形成,是不是人们以讹传讹,才创造这个词汇呢?也不是的。“鼻祖”一词早见于《汉书·扬雄传·反离骚》:“有周氏之婵嫣兮,或鼻祖于汾隅。”服虔注:刘德曰:“鼻,始也。”颜师古曰:“雄自言系出周氏而食采于扬,故云始祖于汾隅也。”东汉的服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离骚 服虔注 现代生物学 字通 朱洗 语言教学 借义 仲长 音同 象鼻
下载PDF
释“书非借不能读”
9
作者 夏业昌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4年第4期62-,共1页
“书非借不能读”是袁枚《黄生借书说》中的名句。这句话中的“不能读”,有的释为“不会认真读”(如黄肃秋、李知文选注《历代散文选》),有的释为“不情愿读” (如《中学文科教学》1984年第3期《中学文言文音训例举》)。前者“认真”一... “书非借不能读”是袁枚《黄生借书说》中的名句。这句话中的“不能读”,有的释为“不会认真读”(如黄肃秋、李知文选注《历代散文选》),有的释为“不情愿读” (如《中学文科教学》1984年第3期《中学文言文音训例举》)。前者“认真”一词来历不明,后者认为“能”字通“宁”而释为“情愿”。两说均于理难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生借书说 黄肃秋 文选注 音训 字通 文科教学 李知 来历不明 修来 林嗣环
下载PDF
桃花林中有芳草码?
10
作者 夏业昌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3年第3期105-,共1页
《桃花源记》中,有一段关于桃花林的描写。据现今通行的版本,文字是“……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这是一幅异常绚丽的图画,主要景物自然是溪水、桃花、芳草。可是根据南宋绍熙三年曾集刻本和元刊苏写大字... 《桃花源记》中,有一段关于桃花林的描写。据现今通行的版本,文字是“……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这是一幅异常绚丽的图画,主要景物自然是溪水、桃花、芳草。可是根据南宋绍熙三年曾集刻本和元刊苏写大字本,则“芳草”作“芳华”;新近逯钦立校注的《陶渊明集》也定“芳草”为“芳华”。这样看来,桃花林中就没有“草”了。究竟桃花林中应不应该有“草”呢? 一、从上下文看,这几句是集中描写桃花林的。“夹岸数百步”,突出桃花之多;“中无杂树”(绍熙三年本在“树”下注:一作草),交代桃林之纯;“落英缤纷”,描绘繁花满地。前后都是写桃树、桃花,完全没有必要在中间插进一句来写“草”。大片的纯粹的桃花,给人以整体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渊明集 夹岸 逯钦立 绍熙 芳草鲜美 《桃花源记》 李白诗 之纯 桃林 芳华
下载PDF
“拜送书于庭”新解
11
作者 夏业昌 《文史知识》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1期113-114,共2页
对于'拜送书于庭'(《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的理解,一直存有分歧。大致有以下几种:一是'在朝廷上拜国书'(着重号为笔者所加,下同)。如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第一册(必修)教学参考书》(1990年版)译此句为:'... 对于'拜送书于庭'(《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的理解,一直存有分歧。大致有以下几种:一是'在朝廷上拜国书'(着重号为笔者所加,下同)。如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第一册(必修)教学参考书》(1990年版)译此句为:'在朝堂上叩拜国书。'不讲'送'字。二是'在朝廷上送国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拜送 高中语文 朝堂 教学参考书 赵王 秦王 人民教育出版社 于朝 古诗文 玉藻
原文传递
感事抒怀
12
作者 孙临清 高文章 +16 位作者 单继芳 王泽民 薛同山 郭万擀 韩庆龄 路桂英 董尚祥 陈德恩 石德兴 邵慧 凌华光 李令计 冯霖勋 王品科 韩自宇 夏业昌 吴宗禄 《诗词月刊》 2009年第10期13-16,共4页
关键词 感事 安徽 江西 辽宁 华尔街 重庆 河南 百姓 二十年 金融风暴
原文传递
新农村巡礼
13
作者 郑伯农 李志田 +23 位作者 姜灯银 夏业昌 彭立志 漆应明 施润 侯续冬 丁德恒 沈克果 任倞 胡承组 高歌 陈清凤 李建华 杜丽远 赵仕仓 武俊芬 朱来义 李世儒 姚家鹏 王信 余新 王爱平 王勇江 欧阳梅先 《诗词月刊》 2008年第6期25-28,共4页
关键词 新农村 农家乐 湖南 安徽 诗词 月刊 河北 吉林 春风 山村
原文传递
散题杂咏
14
作者 梅和清 梁运就 +66 位作者 冯霖勋 汲丛斌 夏业昌 曾明昆 黄云轩 寒池 徐子华 蒋国政 郭来福 海代杰 胥春丽 唐天人 曹保荣 刘金汤 钟礼定 魏振华 亮毛 王显才 王文龙 黄祖求 王登峰 石春荣 阮林根 景国亮 吕大振 陈兆楷 尹昶发 龚丽 胡延沧 王仁 林小玉 苞荫桃 任丕堂 陈允金 李文广 龚仕元 戴国荣 李德丰 穆德全 刘子孝 张道理 陈金炎 曹沈西 莺子 叶鸿玑 李彬 高文章 刘鸿儒 李守玉 曾昭启 萧伟群 李更文 刘礼鹏 邹博爱 张清才 杨德本 王彬 薛为河 周子瑜 鄢良斌 吕家辉 申佑星 何心毅 罗福江 李中厚 舒克俭 姜永泽 《诗词月刊》 2007年第8期71-81,共11页
关键词 诗词 月刊 浪淘沙 故乡 算子 青石 春风 流水 昆仑 阳台
原文传递
感事抒怀
15
作者 星汉 刘学兵 +43 位作者 孙仁权 韩崇凯 李淼 陈廷吼 李泰荣 江五科 沁儿 王贤文 夏业昌 孙自诚 李长文 张金华 赵青山 李传恕 伏家芬 周汉忠 黄忠义 何学林 刘海 李训伦 博核 黄桦 王玉明 樊洪举 王猛 王庆农 王邦建 徐儒宗 陈可嘉 朱巨成 萧瑶 赵凡 吴俊五 周绪中 洪广祥 詹益峰 孙世嘉 熊建华 储永全 王赤勋 戴家琮 石延顺 王品科 李林海 《诗词月刊》 2007年第7期10-16,共7页
关键词 感事 元宵 人生 虹桥 诗词 烟花 改革 乾坤 长城 古今
原文传递
感事抒怀
16
作者 何晓明 毕相山 +27 位作者 吴广杰 李松筠 彭华川 徐中秋 高起 陈金炎 黄良筹 佘汉武 贾恒志 曹根声 邓传瑶 陈道平 檀庆浒 王福海 林杉 夏磊 周文龙 彭载德 夏业昌 罗定贤 金友全 王平 胡力三 林家英 汪奇圣 郑耀邦 虞克有 李朝今 《诗词月刊》 2007年第3期10-15,共6页
关键词 诗词 青藏铁路 青年 感事 金陵 静坐 中秋 太白 三期 晴空
原文传递
散题杂咏
17
作者 杨柳青 周自麟 +30 位作者 李葆国 张恒山 范旭梅 田效成 戴步新 白明跃 于成仁 陆圣存 魏本涛 熊庭建 印利华 杨贵全 陈兆海 范峻海 刘维斌 夏业昌 曾虹 张鹏 卢甲文 王永明 杨光华 孙宇璋 吴福润 白志仕 刘玉珍 蔡葵 施国美 陈文林 王泮林 杨玉才 李金香 《诗词月刊》 2007年第5期71-77,共7页
关键词 诗词 春风 画屏 生态 千山 柳丝 柳叶 故乡 三分天下 蓬莱
原文传递
感事抒怀
18
作者 岑路 雷柏寿 +20 位作者 占克俭 朱允陶 韩勇建 夏业昌 杜朝珠 华于门 温国庆 张远 王玉友 汪奇圣 姚荣森 邓湘宜 赵日新 王爱山 薛启春 吴业珠 李泰荣 杨学强 向福初 王欣 乐本金 《长白山诗词》 2007年第1期25-32,共8页
关键词 抒怀 感怀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