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入声短促急收藏”——入声论之九 被引量:5
1
作者 夏中易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3期88-90,共3页
古人曾试图描写所谓“入声调”的调值,唐释处忠称“入声直而促”,明释真空称“入声短促急收藏。”后世专家多承之,分汉语声调为“促声调”和“舒声调”。由此,阐释汉语四声的性质便采取两套分析标准:平、上、去三声以音高为标准;入声以... 古人曾试图描写所谓“入声调”的调值,唐释处忠称“入声直而促”,明释真空称“入声短促急收藏。”后世专家多承之,分汉语声调为“促声调”和“舒声调”。由此,阐释汉语四声的性质便采取两套分析标准:平、上、去三声以音高为标准;入声以音长为标准。笔者以为:第一,各取标准分析同一语音现象,方法欠妥当,结论难成立;第二,古今汉语声调基于音高,入声“短促”,非声调特征,“急收藏”更说明是韵母结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入声 短促 非声 韵类
下载PDF
近四十年成都话语音变动现象考论 被引量:5
2
作者 夏中易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4期58-62,共5页
关键词 成都话 语音 普通话影响 部分音节
下载PDF
论入声韵音节声调的演变——《入声论》之十三 被引量:1
3
作者 夏中易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2期94-99,共6页
本文概述入声调不是独立调位的基础上,采纳汉语入声韵从上古至于今日一直朝着转阴的方向演变的观点,论证与之同步,入声韵音节声调逐步地靠拢处于同一调位中的其他变体,并最终与之达到一致。文章广泛征引方言材料,阐明入声韵音节声调演变... 本文概述入声调不是独立调位的基础上,采纳汉语入声韵从上古至于今日一直朝着转阴的方向演变的观点,论证与之同步,入声韵音节声调逐步地靠拢处于同一调位中的其他变体,并最终与之达到一致。文章广泛征引方言材料,阐明入声韵音节声调演变属"变体趋同",意在为"入声非声说"做出理论和事实的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声韵音节声调 条件变体 趋同 入声非声
下载PDF
评入声研究中的两种对立观点——《入声论》之七 被引量:1
4
作者 夏中易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2期71-73,76,共4页
音韵学中对入声性质的认识,至今主要形成了两种对立的观点:其一,认为入声是汉语调类之一种,这种理论后来有所发展,认为入声是汉语调类兼韵类的语音现象;其二,认为入声只是汉语韵类之一种,而非声调。本文基于现代语音学理论,进一步证明... 音韵学中对入声性质的认识,至今主要形成了两种对立的观点:其一,认为入声是汉语调类之一种,这种理论后来有所发展,认为入声是汉语调类兼韵类的语音现象;其二,认为入声只是汉语韵类之一种,而非声调。本文基于现代语音学理论,进一步证明了第二种认识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入声研究 对立观点 调类 韵类
下载PDF
普通话舌尖辅音及其发音部位辨 被引量:1
5
作者 夏中易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2期52-53,共2页
本文主要针对舌尖前音和舌尖后音的发音器官及其发音部位进行讨论。根据发音实际 ,指出这两组辅音的主动发音器官之一是舌叶 ,而非舌尖。
关键词 普通话 舌尖辅音 发音器官 发音部位
下载PDF
对客家话“入声”的两点思考——入声论之八 被引量:1
6
作者 夏中易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5期31-33,共3页
从各方言专家的描写来看,散布于全国各地的客家话普遍有入声韵和入声调。根据语音学理论,文章认为,第一,客家话多数仍保留着入声韵,而不存在所谓“入声调”,一般只有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四个调类;第二,客家话被誉为“活化石”,其平... 从各方言专家的描写来看,散布于全国各地的客家话普遍有入声韵和入声调。根据语音学理论,文章认为,第一,客家话多数仍保留着入声韵,而不存在所谓“入声调”,一般只有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四个调类;第二,客家话被誉为“活化石”,其平声、上声和去声或许反映了中古汉语声调系统的基本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客家话 入声 中古音
下载PDF
论《现代汉语词典》189部的称名
7
作者 夏中易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13-117,共5页
目前的识字教学中,部首的名称较混乱。好些部首的现行名称,因受偏旁通俗名称的影响,侧重表面形式而不顾构字理据,因而,有误导学习者之弊。笔者以为,《现代汉语词典》的189部,不仅对字形的归类作用很强,其中还有不少对字义的归类作用也... 目前的识字教学中,部首的名称较混乱。好些部首的现行名称,因受偏旁通俗名称的影响,侧重表面形式而不顾构字理据,因而,有误导学习者之弊。笔者以为,《现代汉语词典》的189部,不仅对字形的归类作用很强,其中还有不少对字义的归类作用也很突出,因而,应尽可能有理有据,规范各个部首的名称,使学习者更好地把握汉字形、音、义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汉语词典》 189部 称名
下载PDF
试谈古入声的本质
8
作者 夏中易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1年第2期97-99,共3页
以“平、上、去、入”为“四声”是从齐梁之际开始的。《梁书·沈约传》说:“约撰《四声谱》,以为在昔词人累千载而不悟,而独得胸衿,穷其妙旨,自谓入神之作。高祖雅不好焉,尝问周舍曰:‘何谓四声?’舍曰:‘天子圣哲是也’。然帝竟... 以“平、上、去、入”为“四声”是从齐梁之际开始的。《梁书·沈约传》说:“约撰《四声谱》,以为在昔词人累千载而不悟,而独得胸衿,穷其妙旨,自谓入神之作。高祖雅不好焉,尝问周舍曰:‘何谓四声?’舍曰:‘天子圣哲是也’。然帝竟不遵用。”《辞海》(七七年版)“四声”曰:“平、上、去、入四种声调的总称。汉语字音的分别声调,古已有之。但六朝以前,还没有四声的名称。齐梁时,沈约、周颙等人才以平上去入四字作为各类的调名,总称四声,沿用至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声谱 齐梁 周颙 周舍 梁书 阳平声 入声韵 调名 阴阳对转 重庆话
下载PDF
也论近体诗的继承与革新
9
作者 夏中易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4期63-66,共4页
本文联系社会的发展、汉语言的演变 ,以及当今语言规范化的要求 ,就近体诗的格律 ,尤其是针对平仄和押韵问题 ,在时贤研究的基础上 ,进一步提出了继承和革新的具体内容及方法。本文的积极意义在于使近体诗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能为更多的... 本文联系社会的发展、汉语言的演变 ,以及当今语言规范化的要求 ,就近体诗的格律 ,尤其是针对平仄和押韵问题 ,在时贤研究的基础上 ,进一步提出了继承和革新的具体内容及方法。本文的积极意义在于使近体诗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能为更多的人所利用 ,从而切实有效地让它服务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体诗 格律 继承 创新 语言 声词 押韵 平仄
下载PDF
对立还是互补?——《入声论》之十二
10
作者 夏中易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4期79-82,共4页
许多专书认为"入声"是一种以其"短"而独立存在的声调。"入声"和别的调类的区别凭借音长,别的调类相互间的区别凭借音高。换言之,平上去入四声有两套划分标准。那么,怎样证明"入声"是一种独立... 许多专书认为"入声"是一种以其"短"而独立存在的声调。"入声"和别的调类的区别凭借音长,别的调类相互间的区别凭借音高。换言之,平上去入四声有两套划分标准。那么,怎样证明"入声"是一种独立存在的"短调"呢?一些专家称,是调长的对立。可是笔者发现,证明其"对立"的论述与音理不合,所谓"对立关系"不能确立。可行的解释应是,声调是以音高为声学特性的语音单位,入声音节上的声调和别的调类之间存在着互补关系,"平上去入"的"入"并不是一个独立调位,而是声调系统中某调位的条件变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立 互补 人声非声 条件变体
下载PDF
评所谓“保留入声”——《入声论》之六
11
作者 夏中易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3期56-58,共3页
“入声”究竟是什么 ?它是一个调类 ,还是一个韵类 ,或者既是调类又是韵类 ,应当是讨论者必须清楚回答的基本问题。本文评论了众家在谈论“保留入声”问题中概念欠清的现象 ,认为在声调性质的基础上表明入声不是古今汉语的声调之一。入... “入声”究竟是什么 ?它是一个调类 ,还是一个韵类 ,或者既是调类又是韵类 ,应当是讨论者必须清楚回答的基本问题。本文评论了众家在谈论“保留入声”问题中概念欠清的现象 ,认为在声调性质的基础上表明入声不是古今汉语的声调之一。入声非声 ,则“保留入声调”之说无意义 ;“保留入声韵”之说才真正符合汉语实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留入声 入声非声 入声韵
下载PDF
现代汉语中的“动·介”“形·介”短语——兼论介词的语法性质 被引量:2
12
作者 夏中易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9年第4期27-31,共5页
关于现代汉语的介词的性质及其用法,近年最为通行的说法是:介词主要用在名词或名词性词语前面,共同组成“介词词组”,作动词、形容词的附加成分,表示时间、处所、方式、条件、对象等。介词不能单独做句子成分,总要组成介词词组。介词词... 关于现代汉语的介词的性质及其用法,近年最为通行的说法是:介词主要用在名词或名词性词语前面,共同组成“介词词组”,作动词、形容词的附加成分,表示时间、处所、方式、条件、对象等。介词不能单独做句子成分,总要组成介词词组。介词词组主要作状语,有的还可以作补语、定语。 张静先生批评上述说法,认为:“介词是一种表示语法关系的虚词,是专门介绍一个实词(或词组)作另一个实词(或词组)的附加成分,是偏正关系的一种语法标志。……介词只是介绍者,是一种语法手段。介绍者不能参加被介绍者的行列,不能包括在词组成分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法性质 现代汉语 名词性 附加成分 语法手段 句法成分 语法单位 汉语语法 方位词组 语法关系
下载PDF
形声字声符表音功能侧议——《入声论》之二 被引量:1
13
作者 夏中易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2年第1期24-27,共4页
自沈约等提出了中古汉语的四声之后,不少音韵学家和文学家都广泛地应用这个结论,以为颠扑不破。音韵研究家更以中古四声——平、上、去、入为立足点,去探测上古汉语的声凋状况。无可置疑,研究工作本身价值是高远的。不过,从中古四声为... 自沈约等提出了中古汉语的四声之后,不少音韵学家和文学家都广泛地应用这个结论,以为颠扑不破。音韵研究家更以中古四声——平、上、去、入为立足点,去探测上古汉语的声凋状况。无可置疑,研究工作本身价值是高远的。不过,从中古四声为基点是否坚实,即是说,“平、上、去、入”这个结论是否可靠,却相当值得注意。 笔者以为“入声”不是一个调类,而只是一种韵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古汉语 声论 中古汉语 《广韵》 研究家 汉语音节 见母 说文释例 声韵调 现代汉语
下载PDF
押韵还是押调《入声论》之四
14
作者 夏中易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4年第3期90-94,共5页
关键词 声论 韵字 墙有茨 薄言 诗歌语言 自韵 韵部 节南山 秦风 用韵
下载PDF
论通假字的语音基础——《入声论》之三
15
作者 夏中易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3年第3期75-79,共5页
通假字是指古书中的同音替代字,即用某字去表示另一个同音或音近字的字义。如《左传·隐公元年》:“庄公寤生,惊姜氏。”其中,寤(疑母,鱼部)通牾(疑母,鱼部)。这类特殊的用字现象在古代文献中,特别是先秦两汉文献中,表现得较为广泛... 通假字是指古书中的同音替代字,即用某字去表示另一个同音或音近字的字义。如《左传·隐公元年》:“庄公寤生,惊姜氏。”其中,寤(疑母,鱼部)通牾(疑母,鱼部)。这类特殊的用字现象在古代文献中,特别是先秦两汉文献中,表现得较为广泛,从而成为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研究中普遍关注的问题。古代的学者早已从释义的需要出发,分析归纳过这类问题。如《诗经·卫风·氓》:“淇则有岸,隰则有泮。”郑笺:“泮读为畔。”即说明泮通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音基础 寤生 通假字 先秦两汉 卫风 郑笺 声论 韵部 公元年 见母
下载PDF
“举平以赅上去入”质疑——《入声论》之一
16
作者 夏中易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0年第4期76-78,共3页
在传统音韵学中,凡提到某一平声韵的时候,往往包括上声和去声,有时还包括入声,这就是所谓“举平以赅上去”和“举平以赅上去入”。 “举平以赅上去”的说法是正确的,这正如以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声调状况归结出“举阴(平)以赅阳(平)上去”... 在传统音韵学中,凡提到某一平声韵的时候,往往包括上声和去声,有时还包括入声,这就是所谓“举平以赅上去”和“举平以赅上去入”。 “举平以赅上去”的说法是正确的,这正如以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声调状况归结出“举阴(平)以赅阳(平)上去”一样,它们都是取确定的韵母,指出这个韵母的几种不同音高的语音实际情况。从方法上讲,这样去归纳调位是科学的。然而,“举平以赅上去入”就不妥当,因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举平以赅上去 声论 平声韵 韵字 通押 夏日李公见访 浮石濑 诗文声律论稿 古代诗歌 齐梁时期
下载PDF
简论“转注”“假借”
17
作者 夏中易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7年第4期97-100,102,共5页
“六书”是贯穿于《说文解字》全书的一个文字学基本理论。按戴震、段玉裁的说法,这个理论包括“体”和“用”两个方面。“体”的用意不在乎说明文字和语言间的关系,而在于说明几乎所有字的形体结构;“用”的用意在于说明某字和语言间... “六书”是贯穿于《说文解字》全书的一个文字学基本理论。按戴震、段玉裁的说法,这个理论包括“体”和“用”两个方面。“体”的用意不在乎说明文字和语言间的关系,而在于说明几乎所有字的形体结构;“用”的用意在于说明某字和语言间的关系,却不能说明任何一个字的形体结构。其功用之不同,显而易见,故不宜一概称为“造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字方法 形体结构 同意相受 假借字 徐锴 许书 《玉篇》 依声 王力先生 经本植
下载PDF
也论“古无去声说”──兼评黄侃“古无上声说”入声论之五 被引量:2
18
作者 夏中易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1年第S2期1-4,共4页
本文对“古无去声说”以及“古无上声说”进行分析评论,指出“两说”在处理语料过程中与事实不符的现象,并运用现代音理,表明“两说”在调类归纳方法中的缺陷。本文在阐述上述问题时,还表达了笔者对“入声”性质的理解和上古声调系... 本文对“古无去声说”以及“古无上声说”进行分析评论,指出“两说”在处理语料过程中与事实不符的现象,并运用现代音理,表明“两说”在调类归纳方法中的缺陷。本文在阐述上述问题时,还表达了笔者对“入声”性质的理解和上古声调系统的设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有去声调 古有入声韵 入声非声 古代汉语
原文传递
读书札记五则
19
作者 夏中易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S3期84-85,共2页
对古代汉语中的某些注解,作者认为欠妥,并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诠释。
关键词 札记 词义分析 外人 贵游 不齿
原文传递
说“入派三声”之“入”——《入声论》之十
20
作者 夏中易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193-196,共4页
《中原音韵》"入派三声"之说,引起后世许多争议。通观专家们的诸多讨论,多以此"入"为四声之一,又兼韵的性质为基础,论其怎样地派入平上去三声。笔者以为,汉语言入声不是一种声调而只有韵类的含义。周德清"入... 《中原音韵》"入派三声"之说,引起后世许多争议。通观专家们的诸多讨论,多以此"入"为四声之一,又兼韵的性质为基础,论其怎样地派入平上去三声。笔者以为,汉语言入声不是一种声调而只有韵类的含义。周德清"入派三声"之说,其实质不在说明声调演变,而是详密地归纳整理了元初汉语共同语韵类演变的重大事实:入声韵变为阴声韵,汉语共同语的韵类由中古阴、阳、入鼎立的格局演变为阴、阳对立的格局。周德清为汉语语音史的研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入派三声 韵类演变 入声非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