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言文的趣味理解教学浅谈
1
作者 夏为汉 《学语文》 2011年第2期29-29,共1页
文言文对我们农村学校的学生来说是一种最枯燥、最乏味的字符。目前在师资水平相对低下的情况下.多数老师上课时照本宣科,学生死记硬背。不求甚解,囫囵吞枣地接受文言知识,主要是词类的应用方面,如:词的活用,在此句是名词,到彼... 文言文对我们农村学校的学生来说是一种最枯燥、最乏味的字符。目前在师资水平相对低下的情况下.多数老师上课时照本宣科,学生死记硬背。不求甚解,囫囵吞枣地接受文言知识,主要是词类的应用方面,如:词的活用,在此句是名词,到彼句作动词,变化无常,弄得学生晕头转向。对于老师来说,教文言文也是件头痛的事,因为学生不喜欢学,老师也不乐意去教,更找不出好的教学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言文 理解教学 趣味 农村学校 师资水平 死记硬背 文言知识 词的活用
下载PDF
略谈古典诗词中的“仿效”与“点化”
2
作者 夏为汉 《学语文》 2005年第6期36-36,共1页
梁萧子显《南齐书·文学传论》中说:“若无新变.不能代雄。”强调文学传承演变中创新的重要意义.这无疑是对的,但考察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则看到有一种普遍的文学现象:即朝代稍后的诗人总喜欢“仿效”和“点化”前代诗人的作... 梁萧子显《南齐书·文学传论》中说:“若无新变.不能代雄。”强调文学传承演变中创新的重要意义.这无疑是对的,但考察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则看到有一种普遍的文学现象:即朝代稍后的诗人总喜欢“仿效”和“点化”前代诗人的作品,或模仿其语言,或承袭其意象,或点化其意境,从而使诗歌在发展中始终保持着复古中求新变的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点化 古典诗词 仿效 诗歌发展史 文学现象 中国古代 诗人 模仿
下载PDF
细微处见精神——析《孔乙己》中的细节动作描写
3
作者 夏为汉 《学语文》 2004年第4期14-14,共1页
教授《孔乙己》这篇小说,关键要使学生理解:无情的科举制度扭曲了那一代人的灵魂。否则,孔乙己形象对于那些缺乏对那个时代了解的当今学生来说,留下的只能是一种迂腐而又清高的印象罢了,这样就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关键词 《孔乙己》 细节动作描写 小说 教学目的 中学 语文教学 鲁迅 科举制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